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宋瓷之美,美在收敛、温厚、含蓄,强调内心的感受。作者遍访古窑址,十年磨一剑,追寻宋瓷之美。如果你愿意生活在宋朝。不妨打开这本书,让作者带你一窥宋朝精彩雅致社会生活的横切面。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作者十余年遍访全国各大古窑址的探索和研究,为读者一一揭开宋代著名窑口的面纱,同时作者也分享了多年古陶瓷研究的心路历程、独到见解和收藏之乐,似乎就在于发现、甄别、鉴赏、把玩的全过程。
作者简介
张文献,古陶瓷收藏鉴赏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苏州东吴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十多年来,他致力于历史文化的研究,尤其是对古陶瓷的收藏与鉴赏,先后在《中国文物报》《文物鉴定与鉴赏》《东方收藏》《收藏快报》等专业报刊发表古陶瓷鉴赏文章近百篇。
目录
汝窑篇
清凉汝片 / 2
官窑篇
南北官窑 / 10
哥窑篇
哥之传说 / 22
钧窑篇
繁花似钧 / 30
定窑篇
黑白分定 / 44
耀州窑篇
耀州青瓷 / 54
磁州窑篇
百姓磁州 / 70
景德镇窑篇
青白似玉 / 98
建窑篇
盏上千年 / 114
龙泉窑篇
真假龙泉 / 122
吉州窑篇
宋出吉州 / 134
后记 / 149
精彩书摘
清凉寺窑汝官瓷片
清凉寺没有钟声,清凉寺的钟声留在了电影里。我看到的清凉寺,只有门口的一块石碑和墙壁上白底蓝字的标语“盗掘汝官窑遗址判刑十年以上至死刑”。
往东走不到一百米就是多年前的挖掘现场,简易的框架结构工棚把千年之前的秘密用红蓝相衬的塑料纸笼罩着。笼罩着的还有黄土地下曾经的忙碌景象,是当年窑工的忙碌景象,还是考古人员的忙碌景象?我无从知晓。无从知晓的,还有宋徽宗是否也像如今的我,站在窑火冲天的现场,观看一片瓷土变成雨过天晴的青,青的淡雅、青的翠色、青天青地的青,青成一个亡国的青头鬼。
这种极致的青,是我常常去上海博物馆隔着玻璃观看的理由。不仅因为这两件汝瓷是全世界
02/
汝窑篇
有据可查的六十多件汝瓷之二,还因为这两件汝瓷的出现,被陶瓷界一位有心人发现,清凉寺的秘密才得以公之于众。这位有心人,就是苏州人汪庆正。当然,对于汝瓷的关注,我不得不提及另一位苏州人,就是被称为“中国陶瓷考古之父”的陈万里先生。他也曾去过汝州探寻,只是错失了时间,让他的同乡后学汪庆正先生碰到了。
俗语说,“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用现代的眼光看,应当说不如汝瓷一片。哪怕是一片小小的汝瓷碎片,也足以摄人心魄。天青的釉色是窗外的几枝瘦竹;是明代案桌上的一缕清香,是空灵,是深远,是一种说不清的雅致,是我等无法领悟的青色。
从清凉寺回来后,我的书桌上多了一片寸许的汝瓷片。有朋友说,可以去包金或者包银。我感觉金银都有一种世俗的味道,任其自然也许就是最好的呵护。更何况,除了那片淡蓝的青色之外,我还可以看到它夹心饼干般的胎质,从香灰的颜色生出的一分佛的禅意,让我安于平淡的人生又多了一分淡定。
尽管,在清凉寺我没有听到钟声,但清凉的记忆让我淡如青色。
/03
汝窑的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一带。汝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兴盛于北宋晚期。根据清凉寺窑址的考古发掘表明,宫廷用瓷数量较少,而民汝器物则占九成。
汝窑的胎大多呈香灰色,俗称“香灰胎”。汝官窑瓷表面一般不用民窑盛行的刻花装饰,而注重釉色的纯正淡雅,有的施釉处微显粉色。汝窑的釉色,历代文献都有描述,有说天青色,有说与柴窑一般雨过天晴相似。但从目前传世公认的馆藏汝瓷器物来看,汝瓷的釉色不同于其他青瓷,它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它将玛瑙粉掺入釉料,其色泽多变,以天青为基本色调,亦有粉青、天蓝、月白等。釉中隐见蟹爪纹、鱼子纹开片,无开片者极少,用放大镜能看到“寥若晨星”的现象。
汝窑的烧制工艺有垫圈或垫饼,汝官瓷多采用裹足满釉支钉烧的方法。所谓裹足满釉,就是把器物施满釉,不露胎体,仅器物底部支钉支烧。支钉以单数为主,有三个、五个、七个不等,由于汝瓷表面不露胎体,釉色纯然一体,精美绝伦。
从清凉寺窑址出土的器物看,汝窑还烧造三彩器物,器表多施以白、黄、绿等彩釉,外罩以透明釉。其装饰技法多样,艺术效果丰富。
……
前言/序言
千年之前的宋瓷,尽管不是唐诗宋词的宋词,却始终浸润在唐诗宋词的意韵里。它是宋人追求天人合一艺术的再现,是大自然的杰作。多年来,我通阅宋人笔记数百册,期待从这字里行间中寻到有关宋瓷的蛛丝马迹。神秘的宋瓷,它曾出现在历史典籍中,终因没有发现窑址的实物,或根本不知窑址在哪里,而让人无法解释;它或许已在我们手中把玩,或许深藏在某个博物馆的库房,却无法与典籍中的描述一脉相承,只得搁浅在无数争议的舌尖上。而所谓的五大名窑,最早的记述是在明代—那个信奉道教的年代,像江湖术士一样的记载是否真的可信呢?
关于宋瓷的研究与探索,总是笼罩在一片神秘之中,让人牵肠挂肚。它的遥远,因为来自千年之前;它的牵挂,则是因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打破了沉睡千年的土地;大量重见天日的宋瓷,总是与我们不期而遇;对于它的认识,无论是体制内的专家还是民间的收藏人士,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小心翼翼或者盲目轻信。一方面,这三十多年来,由于疯狂盗墓和建设工地日夜不停歇,导致出土的宋瓷真正掌握在国家手里的可能不到十分之一。加上出土地层的破坏,我们体制内的专家在目前仅掌握的少量资料中研究,不能说是一叶遮目,至少也有盲人摸象的感觉。另一方面,国人的造假水平在这三十年中突飞猛进,一些缺少常识的收藏人士,总是被五大名窑的美丽童话蒙蔽了双眼。尽管其他领域的造假已被日渐完善的法律所震慑,唯独古陶瓷的造假,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一路畅通。
我曾经盲目轻信,也总是小心翼翼。十年来,我跑过无数的古窑址,进过许多博物馆的库房,流连在各大古玩市集。魂牵梦萦的宋瓷,与我隔着玻璃相望,与我擦肩而过,与我亲密接
序.
触,与我在讨价还价声中真情拥有。真可谓十年之前的宋瓷,我不认识它,它不属于我;十年之后,宋瓷成了我案头上日夜相伴的朋友,还可以问候。
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技术与艺术风格研究 本书导言:探寻华夏文明的“金属之声” 青铜,这种由铜、锡、铅按特定比例熔炼而成的合金,不仅是古代社会重要的物质载体,更是中华文明早期精神面貌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它贯穿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萌芽,经夏商周三代达到鼎盛,直至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铁器取代的漫长历史。本书《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技术与艺术风格研究》,旨在超越单纯的器物分类和铭文解读,深入剖析中国古代青铜器在材料科学、铸造工艺、纹饰美学以及礼制功能等多个维度上的复杂性与演变轨迹。 本书的撰写立足于考古学、材料学、历史文献和艺术史的交叉视角,力图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青铜器研究框架。我们坚信,每一件出土的青铜器,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王权构建和技术创新的“活化石”。 --- 第一章:青铜冶铸技术的源流与演变 本章追溯了中国青铜冶铸技术从早期红铜、黄铜的冶炼到复杂合金配比的形成过程。 1.1 早期冶金的矿源与原料准备: 探讨了中国古代主要的铜矿分布,如江西德兴、甘肃金川等地,以及锡、铅等伴生金属的获取途径。分析了早期鼓风技术(如陶范、风箱)对冶炼温度的提升及其对合金纯度的影响。 1.2 范铸法的精妙:以二里头与殷墟为例 商周青铜器生产的核心在于范铸法(失范法),本书将重点解构这一复杂工艺链: 泥范的制作与精修: 详细考察内范、外范的合范技术。内范上的纹饰处理、花纹的镂刻与堆塑,是决定最终器物美学效果的关键步骤。尤其关注商代中晚期出现的“一范多用”技术对生产效率的提升。 浇注技术与温控: 分析不同形制器物(如鼎、簋、彝器)在浇注过程中对熔液温度、流速和压力控制的要求。探讨“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浇注失误如何形成青铜器特有的缺陷(如孔洞、流铜)。 合范与外范的移除: 深入研究合范的校准技术,以及打破外范时保护内范和铭文的技巧。 1.3 复合铸造与多范组合技术: 针对大型复杂器物,如司母戊鼎(后称后母戊鼎)或大型编钟,解析其如何通过多块范片的组合、焊接与修补,实现超大规模的整体铸造。对比分析不同时期(如西周早期对礼器“合范”的强调)在工艺复杂性上的侧重。 1.4 镶嵌与装饰工艺的创新: 介绍了铸成后的精加工过程,包括错金、镶嵌绿松石、红铜丝镶嵌等。详细分析了金银错工艺从战国开始的成熟,它标志着青铜装饰从单一的凸显纹饰向注重色彩对比和立体感的转变。 --- 第二章:青铜器的礼制属性与功能分野 青铜器在中国古代并非纯粹的实用器皿,而是与宗法制度、政治权力紧密结合的“重器”。 2.1 礼器体系的构建与象征意义: “明尊卑,辨等列”: 阐释了鼎、簋、爵、斝等核心礼器在宗庙祭祀和宴飨活动中的等级制度。西周时期“列鼎制度”的严格性及其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 酒器与食器: 细致区分了盛食器(鼎、簋)与饮酒器(爵、斝、尊)在功能和形制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在不同规格宴会中的组合原则。 2.2 兵器与乐器:技术与威慑力的结合 青铜兵器: 研究戈、矛、戟、剑等兵器的形制演变与冶铸工艺的关系。特别关注春秋战国时期兵器在强调锋利度和韧性方面的冶金进步。 青铜乐器: 重点分析编钟、编磬的音律学意义。以曾侯乙编钟为代表,探讨古代工匠如何通过精确计算合金比例和壁厚,达到对特定音高和泛音的控制,体现了早期声学科学的应用。 2.3 铭文:历史的直接见证 铭文(金文)不仅是书法艺术的载体,更是研究青铜器权属、铸造目的、重要历史事件的第一手资料。本书将分类梳理各类铭文的结构(如“子子孙孙,永宝用享”的格式),并探讨铭文篇幅和内容随时代的变化(如周初的“德行铭文”到战国晚期的“私家铭文”)。 --- 第三章:纹饰艺术的抽象表达与风格演变 青铜器纹饰是中国古代装饰艺术的瑰宝,其风格的变迁反映了社会审美和信仰体系的深刻转型。 3.1 早期狞厉的象征主义:商代纹饰的巫术内涵 饕餮纹(兽面纹)的结构分析: 探讨饕餮纹的要素构成(目、角、口、身)及其在商代政治权力与神权结合中的作用。分析其从早期单纯的图案到中晚期高度程式化的过程。 云雷纹与乳钉纹: 作为基础的填充纹饰,分析其在烘托主体纹饰和增强器物立体感上的作用。 3.2 秩序与规范的建立:西周纹饰的理性化倾向 “一化”与“简化”: 研究西周早期对商代狞厉纹饰的“收敛”过程。饕餮纹逐渐侧身、分解,为更具叙事性的蟠龙、凤鸟纹腾出空间。 “带状纹饰”的出现: 探讨将饕餮纹以带状分割、水平展开的布局方式,标志着装饰布局从垂直构图向水平构图的过渡,体现了周人对等级秩序和稳定性的追求。 3.3 装饰的世俗化与写实化: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革命 蟠螭纹与几何化: 随着礼制松动,纹饰趋向于更具动感的蛇身蟠螭(或蟠虺)纹,线条更加流畅、细密。 宴乐狩猎场景的描绘: 重点分析湖州、楚国等地出土的宴乐、攻战、采桑等写实题材的装饰带,标志着青铜艺术开始关注世俗生活和现实场景的表达。 几何纹与窃曲纹的流行: 探讨战国晚期以来的几何化、程式化图案,为后续秦汉漆器和画像石艺术的风格奠定了基础。 --- 第四章:器形谱系的流变与地域特征 青铜器的造型是其功能和时代精神最直观的体现。 4.1 三代主要器形的演变路径: 考察鼎、簋、鬲、甗等主要器类的口沿、腹部、三足/圈足的变化规律,并以此来辅助断代。例如,商代鼎腹多呈深圜形,而西周晚期则趋于扁方。 4.2 地域性青铜文化的风格: 中原模式的辐射与影响: 讨论二里头、商周文化在黄河流域的技术和审美主导地位。 三星堆与金沙文化的独特表征: 专题分析川西地区青铜器在造型(如不成比例的面具、中空的大立人)和合金配比上的极端差异,探讨其与中原系统的关系与独立发展。 岭南与北方草原风格的交融: 研究岭南地区鳄鱼纹、几何纹装饰的特点,以及北方游牧文化(如鄂尔多斯文化)青铜器中对动物造型的偏爱,如何影响了中原器物的某些局部装饰。 --- 结语:青铜时代的终结与遗产 青铜时代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确立的关键阶段。本书通过对铸造技术、礼制功能和艺术风格的深入剖析,旨在揭示中国青铜器如何成为塑造早期政治伦理和审美范式的核心载体。尽管铁器的出现终结了青铜器的绝对霸权,但其在冶金技术、装饰母题以及礼器制度上留下的深刻印记,持续影响了后世的玉器、陶瓷乃至建筑的形制与观念,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本书期待能为冶金史、艺术史及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者提供一份详尽而具有启发性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