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全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调机构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撰写,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学术性。
我国的知识产权数量近年来大幅度增长,但仍存在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布局碎片化、转化率偏低等矛盾和问题,提高知识产权质量,优化知识产权空间布局,促进知识产权与产业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当务之急。为了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前瞻性理论研究,更好地推进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本书以区域研究为切入点,以知识产权与产业的融合为主线,探讨通过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优化,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的实现机制。
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主要承担组织协调全国保护知识产权的有关工作、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的相关工作,并承办行政执法有关工作。
目录
第1章 导论:我国知识产权区域布局问题的实践逻辑
1.1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科技和产业区域布局的实践历程
1.1.1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和工业区域布局形成
1.1.2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科技和产业区域布局的特点
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和产业区域布局的实践探索
1.2.1沿海城市率先开放知识产权资源的空间聚集
1.2.2政策试验区建设与知识产权资源的产业转化
1.2.3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与知识产权特色区域培育
1.2.4我国科技和经济活动区域布局成就
1.2.5我国科技和经济活动区域布局问题
1.3新历史条件下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优化需求与现实条件
1.3.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对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需求
1.3.2区域经济格局重组对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促进
1.3.3部分城市建设区域创新中心对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推动
1.3.4创新组织模式变革对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优化的支撑
第2 章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理论内涵
2.1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相关概念界定
2.1.1知识产权的资源和制度属性
2.1.2知识的空间黏性和产权的地域嵌入
2.1.3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内涵和外延
2.2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资源配置内涵
2.2.1知识产权作为区域资源的经济价值
2.2.2知识产权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关联
2.2.3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配置内涵
2.2.4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区域资源配置机制
2.3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制度安排内涵
2.3.1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国家战略制度安排
2.3.2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产业发展制度安排
2.3.3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区域发展制度安排
2.3.4政府与市场在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中的作用
2.4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与科学技术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的关系
2.4.1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与科学技术区域布局的关系
2.4.2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与产业布局的关系
第3章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理论基础
3.1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理论依据
3.1.1经济地理学:产业布局的理论依据
3.1.2创新地理学:科技布局的理论依据
3.1.3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理论启示
3.2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空间结构模式
3.2.1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
3.2.2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式
3.2.3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空间结构的演进路径
3.3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调整机制
3.3.1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调整的市场机制
3.3.2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调整的行政机制
3.3.3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调整的制度安排
第4章中国知识产权区域布局问题生成的国际环境
4.1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区域发展
4.1.1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创新资源配置
4.1.2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创新组织变革
4.1.3创新驱动与区域发展转型
4.2全球价值链形成与创新活动的区域治理
4.2.1全球价值链与创新区域分工
4.2.2价值链的知识产权分析
4.2.3区域创新治理的组织与政策机制
4.3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与中等收入陷阱跨越
4.3.1中等收入陷阱的内涵与本质分析
4.3.2国际分工体系与中等收入水平的陷入与跨越
4.3.3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与中国中等收入陷阱跨越
第5章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与区域相关工作的关系
5.1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与区域发展规划的关系
5.1.1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与区域科技发展规划的关系
5.1.2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与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关系
5.1.3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与政策示范(试验)区发展的关系
5.2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与区域发展政策关系分析
5.2.1我国区域发展政策演化路径分析
5.2.2我国区域发展政策的布局功能分析
5.2.3知识产权布局的区域政策调整需求分析
5.3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与区域创新竞争力的关系分析
5.3.1区域创新竞争力的资源基础与形成机制
5.3.2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创新资源结构优化功能
5.3.3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创新组织链接功能
第6章中国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理论模型
6.1中国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概念模型
6.1.1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五能力要素模型
6.1.2知识产权的创造潜力和创造能力
6.1.3知识产权的运用能力和运用需求
6.1.4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能力
6.2中国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资源分析体系
6.2.1知识产权创造潜力分析基础数据
6.2.2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分析基础数据
6.2.3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分析基础数据
6.2.4知识产权运用需求分析基础数据
6.2.5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分析基础数据
6.3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静态分析模型
6.3.1区域知识产权能力的评价模型
6.3.2区域知识产权能力的空间分布
6.3.3区域知识产权能力的空间关联
6.4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动态耦合模型
6.4.1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区域内耦合
6.4.2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产业内耦合
6.4.3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跨国耦合
第7章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分析方法
7.1静态分布分析方法
7.1.1指标赋权评价法
7.1.2空间相关性分析
7.1.3空间分布可视化分析
7.2社会网络方法分析
7.2.1网络中心度分析
7.2.2网络子群分析
7.2.3社会网络的位置和角色分析
7.3运行关联分析方法
7.3.1灰色关联分析
7.3.2协同分析
7.3.3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7.4公共政策分析方法
7.4.1政策文本挖掘
7.4.2政策量化分析
7.4.3政策网络分析
第8章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工作成果与功能实现
8.1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分析报告
8.1.1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分析报告主要内容
8.1.2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分析报告编制与发布
8.1.3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分析报告功能定位
8.2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资源配置导向目录
8.2.1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资源配置导向目录内涵
8.2.2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资源配置导向目录编制框架
8.2.3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资源配置导向目录基本功能
8.3知识产权功能区识别与规划
8.3.1知识产权功能区的内涵与划分思路
8.3.2知识产权功能区规划建设的现实意义
8.4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经济社会功能
8.4.1创新资源创造、流动、使用的促进功能
8.4.2创新组织网络的优化功能
8.4.3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链接功能
8.4.4知识产权政策改进与制定的咨询功能
8.4.5推动政府行政管理理念和服务模式转型
第9章中国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优化目标与政策取向
9.1中国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优化的价值判断
9.1.1中国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优化的价值取向
9.1.2中国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优化的层次性
9.1.3中国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优化的阶段性
9.2中国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优化目标
9.2.1中国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优化的经济目标
9.2.2中国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优化的区域目标
9.2.3中国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优化的产业目标
9.3中国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政策空间
9.3.1中国知识产权区域布局政策供给
9.3.2区域布局相关政策与优化目标差距
9.3.3中国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可能政策空间
参考文献
附录1创新聚集与产业布局优化国际进展与中国借鉴
附录2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分析指标体系
前言
自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以来,我国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16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六年稳居世界首位,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数量大国。然而,我国的知识产权发展还存在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布局碎片化、转化率偏低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高知识产权质量,优化知识产权空间布局,促进知识产权与产业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将知识产权领域的改革作为改革试验的首要任务,提出要通过优化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拓展发展空间,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为了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5年底启动了“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同时组织相关领域的研究团队开展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理论与政策机制研究。本书就是上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本书以区域研究为切入点,以知识产权与产业的融合为主线,探讨通过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优化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的实现机制。全书共九章,各章的内容如下。
第1章:导论。回顾我国科技和产业区域布局的探索实践,理清我国科技和产业区域布局演化的实践逻辑,阐明我国科技和产业区域布局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创新驱动发展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现实需求。
第2章: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理论内涵。界定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相关概念,从知识产权作为区域资源的经济价值、知识产权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关联等角度,阐明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不仅具有资源空间配置的内涵,还具有网络组织和运行协调的内涵;从国家、产业和区域制度安排的角度,阐明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制度安排内涵。
第3章: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理论基础。依据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以及新增长理论等,分析中国优化知识产权资源区域布局的必要性、紧迫性与可行性;阐明知识产权资源区域布局的空间结构模式以及知识产权资源区域布局的优化机制等。
第4章:中国知识产权区域布局问题生成的国际环境。以全球经济一体化为背景,分析全球创新网络形成对知识产权资源流动和活动组织的影响;研究创新驱动发展条件下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与区域经济治理的关系;从产业跨国转移视角分析中等收入陷阱的生成原因,论述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优化对后发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意义。
第5章: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与区域相关工作的关系。通过理论分析,阐明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与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关系;分析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与区域发展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优化与区域竞争力成长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在区域层面将知识产权布局嵌入政府科技和经济工作体系提供理论和政策依据。
第6章:中国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理论模型。运用区域竞争力理论以及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结合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出知识产权资源区域布局的概念模型,建立知识产权资源区域布局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目的,提出知识产权资源区域布局质量分析标准及方法组合。
第7章: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分析方法。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中国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现状,是提出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优化对策的基础,依据空间经济学、社会网络理论、GIS方法及文本挖掘等方法,建立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分析方法体系,阐明各种方法的基本特征、适用条件以及实证检验对数据的要求。
第8章: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工作成果与功能实现。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中国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成果形式,提出各项工作成果形成的技术路线,分析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经济社会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第9章:中国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优化目标与政策取向。从空间-领域双重视角阐明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价值内涵,分析不同价值取向下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目标间的冲突与协调;从区域、产业和科技视角,阐明创新驱动发展条件下中国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优化的目标设定,研究知识产权区域布局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可能空间。
本书编写组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成了一名知识产权的“地图绘制师”。作者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的壮丽图景。他不仅细致地描绘了不同区域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现状,更深入地剖析了导致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我看到了沿海发达地区如何通过构建高水平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吸引人才、集聚技术,从而实现产业升级;也看到了内陆地区如何通过发挥特色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并逐步建立起区域性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书中对于政策机制的解读,同样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政策条文,而是从政策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出发,分析了政策的有效性、局限性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关于如何构建与区域发展目标相匹配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以及如何平衡区域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考维度。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知识产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格局、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紧密相连。
评分这次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翻阅一本书,不如说是踏上了一场关于中国知识产权发展脉络的深度探索。作者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宏大视角,勾勒出了我国知识产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演变轨迹,让我得以窥见国家战略层面是如何将知识产权这颗“珍珠”逐步镶嵌到经济发展这顶“王冠”之上。书中对不同区域知识产权发展特点的细致剖析,让我对“区域布局”这一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它不再是抽象的政策口号,而是变成了具体到每个省份、每个城市,甚至每个产业集群的生动图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过程中引入的多种理论模型和实证数据,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证逻辑严谨,观点鲜明,极具说服力。读到关于东部沿海地区如何利用先发优势,中部地区如何承接产业转移,以及西部地区如何发挥后发潜力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不同地域经济发展的脉搏,以及知识产权在这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方式,让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知识产权对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视角。我以往更多地关注GDP、产业增加值等宏观经济指标,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知识产权在其中扮演的“隐形翅膀”角色。作者以“区域布局”为切入点,将知识产权的战略意义和现实应用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我被书中关于不同区域在知识产权发展方面呈现出的“你追我赶”、“各具特色”的生动景象所吸引。例如,在分析东部沿海地区如何从“世界工厂”向“创新引擎”转变时,书中详细阐述了知识产权在这一过程中的驱动作用,从鼓励自主研发到建立品牌影响力,每一个环节都扣人心弦。同时,作者对政策机制的探讨,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国政府在推动知识产权发展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效。从法律法规的完善,到激励政策的出台,再到国际合作的深化,每一个方面都体现了国家层面的深谋远虑。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知识产权对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冲击,来自于作者对于知识产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刻洞察。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中国”的知识产权,更是在描绘“中国各个区域”的知识产权故事。从南方沿海的创新高地,到北方老工业基地的转型探索,再到西南边陲的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作者似乎赋予了每个区域独特的知识产权“基因”。我看到了上海、深圳等城市如何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完善的保护体系,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的重要节点;也看到了中西部地区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中,如何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产权优势。书中对于不同区域在专利申请、商标注册、地理标志保护等方面的差异化分析,让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探讨政策机制时,始终紧密结合区域特色,提出了“因地制宜”的政策建议,这让我觉得非常接地气,也更加理解了知识产权政策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这种将宏观战略与微观实践相结合的分析,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评分作为一名对知识产权政策细节颇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宝藏。作者在政策机制部分,如庖丁解牛般,将复杂的政策体系拆解得清晰可见。从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到各部门的协同联动,再到国际合作的推进,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深入的阐释。我尤为关注书中关于激励创新、保护权利、促进转化等方面的政策工具,作者不仅列举了大量的实践案例,还深入分析了这些政策的实际效果和潜在的改进空间。例如,在分析专利激励政策时,书中不仅提到了对发明人的奖励,还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在知识产权创造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手段,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此外,对于如何解决知识产权侵权难、维权成本高的问题,书中提出的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加强司法保护力度等建议,都显得格外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在思考,这些政策设计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在现实中发挥作用的?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对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的精妙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