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袁伟时、李冬君、端木赐香、金羲和,近代史一线专家学者讲述:每一次关键转折点上,我们这个民族的苦难辉煌。
★晚清最后十八年,各方势力、各个利益集团如何生死搏斗,同归于尽?英法联军为什么烧的是圆明园而不是紫禁城?东北易帜始末如何?是什么让汪精卫必须选择亲日?鸦片烟云里大清经历了怎样的帝国梦碎?恭亲王是怎么死的?真实的慈禧与光绪是怎样的关系?大清外交家李鸿章如何傲慢?八国联军与大清是如何莫名其妙打起来的?五四为何永垂青史?
★晚清七十年,折射中国转型困境;民国三十年,历史中的巨大变革。一百年,怎样的一个中国?
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二千年一遇的社会大变革,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转型。在晚清70年中国社会转型的困境中,我们为何如此之艰?民国30年,经历了怎样的变革?《从晚清到民国》近代史一线专家学者袁伟时、马勇等讲述每一次关键转折点上的历史事件,带动的社会变革,记录我们这个民族的苦难辉煌。一百年,怎样的一部中国近代史?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重寻近代中国》《晚清二十年》《清亡启示录》《容忍历史不完美》等作品。
袁伟时,中山大学离休教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6年至1990年任中山大学中山市分校——孙文学院首任院长。1987年当选中国现代哲学史学会副会长。200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的访问学者。袁教授著述以思想深刻、见解独到著称,素为近现代思想史爱好者、时政类报刊阅读者,如《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等读者群体所推重,深得学术界、读书界普遍好评,奠定了其在近代史研究和社会公共领域的广泛社会影响。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思想散论》《大国之道》《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近代中国论衡》《昨天的中国》等。
还原真实的慈禧与光绪的关系
恭亲王之死
五四:从爱国激愤到制度寻思
英法联军为什么烧的是圆明园而不是紫禁城?
大清第一外交家的傲慢
被扇脸的宋教仁
中国近代史上一场莫明其妙的战争
天国的沉沦
盛宣怀一脚踩到了火药桶
徐继畬的地缘政治新世界
晚清使臣郭嵩焘何以变成“公敌”
曾国藩出山记
鸦片烟云里的帝国梦碎
不合作的南方
侠骨前生悔寄身
孤花还不避狂风
巴黎点了一把火
东北变了天
把新生活变成一场表演
检点生平未尽心
恭亲王之死
1898 年5 月29 日,清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日,夜幕降临时分,位于内城什刹海西北角的恭王府内哭声一片。恭王府的主人,也就是大清王朝首席军机兼总理衙门领班大臣恭亲王奕訢终于久病不治,撒手人寰,年仅六十六岁。人们普遍相信,依照中国王朝政治政随人亡的千年规律,随着恭亲王的逝世,中国政治必将发生某些变化。
恭亲王奕訢为宣宗道光皇帝第六子,1850 年受封为亲王。三年后,年仅二十岁的奕訢充任军机大臣,开始了他在清廷最高决策层的政治生涯。当1860 年英法联军向北京进犯的时候,体弱多病的咸丰帝带着妻妾亲随一溜烟地逃亡热河,恭亲王奕訢担当起留守北京的重任,负责与联军议和。
奕訢先前与外国人接触时,总是抱有蔑视态度,并掺和着仇恨与恐惧。当他与西方人的接触越来越多时,他的态度发生重大改变,开始赞赏西方人的工作精神和敬业态度。他同意由英国人李泰国整顿重建中国海关,充分信任英国人赫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足以证明他对西方,对世界的看法已发生根本性转变,所以有人送给他一个“鬼子六”的绰号。
英法联军导致的外交危机化解后,中外交涉事务日渐增多,清政府原有的“六部”架构已无法满足这种需要。1861 年初,清廷批准恭亲王等人的建议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接管以往由礼部和理藩院分别执掌的对外事务。中国终于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在此后总理衙门存在的四十年中,奕訢担任领班大臣达二十八年之久。
在恭亲王主持朝政的那些年,他与汉族出身的大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等人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修补内部政治秩序,调整对外战略方针,基本放弃沿袭已久的宗藩朝贡体制,向西方学习,走上霸道政治的道路,以屈辱的姿态韬光养晦,接受条约体制,致力于和平外交,为大清王朝的恢复与发展赢得了一个难得的外部环境。
和平的外部环境、稳定的国内秩序、相对开放的对外政策,当然有助于中国的发展,经过大约三十年的努力,中国在经济上修复因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所遭到的破坏,综合国力与军事力量虽不能与老牌资本主义强国相比,但在亚洲的中心地位与大国气势毕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恢复,中国终于迈出步入“近代”的脚步。恭亲王奕訢由此被誉为“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在中国走向近代的征途中,恭亲王奕訢确实起到过重要作用,然而他在提倡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同时,始终不认为中国在整体上落后于西方,始终相信中国自古相传的政治体制在经过两千年的不断更新后,大有“历史终结”的意味。在他的政治理念中,中国不如西方只是暂时的和局部的,一旦中国人学习、掌握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中国必将重新崛起,依然是世界政治格局中重要的一极。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奕訢的期待并没有变成现实。1894 年黄海一战,举全国三十年积累创建的北洋海军顷刻瓦解。紧接着,马关议和,割地赔款,大清王朝陷入空前的政治危机。人们将矛头对准恭亲王领导的清政府,以为三十年洋务新政不过是一场“跛足”的近代化运动,中国并没有利用财富增长的机会适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旧有的政治体制束缚了中国的发展,这也是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简直可以用“典雅而不失灵动”来形容。作者的遣词造句,明显是经过了反复锤炼的,每一个长句的结构都极其考究,充满了古典韵味,读起来如同品一杯陈年的佳酿,回味悠长。但奇怪的是,这种看似严肃的文风,却一点也不让人感到晦涩难懂。相反,在描述那些动荡不安的场景时,文字又变得如同刀锋般犀利,节奏感极强,仿佛能听到枪炮声和人群的喧嚣。最让我佩服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或极具争议性的历史人物时,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克制与公允。他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将所有的证据和侧面描写摊开,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复杂性。这种尊重历史的审慎态度,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和人文关怀。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信息,不如说是一种审美体验,它将枯燥的历史事实,提炼成了富有张力和美感的文字艺术品。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在处理地域和民族多元性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远远超出了我预期的范围。它没有把历史的舞台局限在传统的京畿重地,而是将笔触深入到沿海通商口岸、内陆省份乃至边疆地带。通过对不同地域精英和普通百姓对“变革”的不同反应的对比描绘,展现了一个远比我们想象中更为立体和充满活力的近代中国。比如,对南方某个商帮如何在政治风云变幻中迅速调整策略,以及北方某个传统士绅如何坚守或放弃旧有秩序的描写,都充满了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极具画面感。这让读者意识到,所谓的“近代转型”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在广袤的土地上,以千姿百态的方式同时上演着。这种广阔的视野和对地方差异性的尊重,使得整个历史叙事避免了脸谱化,充满了生动的地域色彩和历史的真实肌理。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种跨越近百年历史的宏大题材有些望而却步,总觉得难以驾驭。然而,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妙,它像一条蜿蜒流淌的江河,时而平静舒缓,细致入微地描绘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与温情;时而又波涛汹涌,在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笔锋陡然一转,展现出雷霆万钧的力量感。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策略,极大地减轻了阅读的疲劳感,让复杂的历史脉络变得清晰易懂。书中对社会结构变迁的剖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简单地用“好”与“坏”来评判,而是展现了不同阶层在面对剧变时所采取的适应与抗争,立场是多么的微妙和多维。它提供了一种超越了标签化的历史观,鼓励读者去质疑既有的判断,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时间磨平棱角的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这种深度的思辨性,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历史普及读物,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所处时代的某些侧影。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那种宏大叙事的架子,而是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通过对一些具体人物命运的描摹,展现了那个大时代变迁的侧影。作者对细节的把握简直令人拍案叫绝,无论是市井之间的俚语俗谈,还是官场上的迂腐做派,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能闻到那个年代特有的尘土味和变革的气息。尤其是对知识分子在新旧思想碰撞下的挣扎与彷徨,着墨甚多,那种精神上的撕裂感,即使是今天读来,依然能引起强烈的共鸣。读完之后,我深切感受到历史并非教科书上那般刻板的线性发展,它是由无数个鲜活、矛盾、充满挣扎的个体生命交织而成的复杂图景。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还原了历史的“温度”和“质感”,而不是冰冷的史实罗列。那种细腻的情感渗透,使得冰冷的年代背景变得有血有肉,让人在沉思之余,不免为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身不由己的个体感到叹息。它不只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人是如何经历这一切的”。
评分我向来不爱看那种堆砌史料的书籍,感觉读起来像是硬啃石头。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巧妙地融入到鲜活的人物对话和场景描写中。比如,在阐述某一新思潮如何渗透进大学校园时,作者通过几组师生之间充满火药味但又极富哲理的争论,就将深奥的理念阐释得淋漓尽致,完全不需要冗长的学术解释。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知识,而且是那种真正理解了的知识,而非死记硬背的术语。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连接学术研究与大众阅读之间的桥梁,既能满足对史料有一定了解的读者,也能让初学者毫不费力地进入情境。每次合上书本,脑子里都会留下几个清晰的思维模型,关于权力运作、社会结构以及思想传播的规律,这些收获是相当持久的。
评分书是正品,活动购买价格实惠,价格物流依然的快。
评分好书 值得购买 买书上京东 5分
评分想看这本书很久了,这次活动期间买的,很划算
评分质量很好,内容经典,非常满意。
评分很棒,很喜欢,物流速度特别快,京东服务还是这么给力,赞赞赞
评分很好的正版书很好的正版书
评分还不错
评分近代史一线专家学者袁伟时、马勇等讲述每一次关键转折点上的历史事件,带动的社会变革,记录我们这个民族的苦难辉煌。一百年,怎样的一部中国近代史
评分跟哥哥哥哥哥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