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期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必须说,这套丛书的史料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提供了大量的“微观证据”,去印证或反驳宏观历史研究中的一些论断。比如,当谈到地方人才的选用机制时,书中的记录清晰地展示了“人情”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这比单纯分析制度要来得深刻。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在记录政治事件的同时,从未放弃对个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他对于自然景观的描绘,那种带着文人情怀的抒发,与他处理棘手公务时的沉稳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这让我认识到,即便是身处权力中心或动荡边缘的人物,也依然有其柔软和诗意的一面。这种全景式的展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精英阶层内心世界的理解,不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
评分说实话,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非常考究,看得出出版方在文物整理和校勘上下了大力气。纸张的质地摸上去很有年代感,即便是影印的古籍部分,也处理得清晰可辨,极大地方便了我们这些深度阅读者。我常常在想,如果不是有心人将这些私密的信函和手稿系统地整理出版,它们很可能就会湮没在尘埃之中。这些日记不仅仅是个人的流水账,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社会切片。比如他对地方士绅阶层交往的描摹,生动地展示了晚清民初那种权力结构与社会网络是如何交织运作的。不同于某些公文的矫饰,日记中的语言更贴近口语,虽然偶尔需要查阅一些当时的特定词汇,但这反而增加了一种“寻宝”的乐趣。读完前册,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知道后续的内容,因为明显感觉到叙事脉络正朝着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发展,那种悬念感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初读时,我有点不适应日记的跳跃性叙事,毕竟它不是一本结构严谨的传记,而是时间轴上的碎片集合。但很快,我体会到了这种碎片化的魅力所在——它保留了历史的“原生态”。那些突发事件、那些未经沉淀的即时感受,比事后总结要真实得多。我尤其留意了作者在处理家庭事务和公务压力时的心境变化。看得出来,他是一个非常自律且有责任感的人,但同时,长时间的奔波劳碌和对时局的忧虑,也常常让他感到身心俱疲。这些真情流露,比如对子女教育的期望,对友人的思念,都让这位历史人物变得异常亲近。感觉就像是隔着百年时光,与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进行着一场私密的、不设防的对话。
评分这套厚重的日记丛书,简直是一扇通往旧时光的秘密之门。我原本以为阅读历史资料会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但事实却远超预期。每一次翻开书页,都能感受到那些文字背后蕴藏着的深沉情感和时代脉搏。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日常琐事的记录,比如天气、饮食、访客的往来,都充满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印记。你从中能瞥见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里,一个知识分子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寻找自我定位、如何平衡个人抱负与社会责任的。那些关于官场应酬、地方治理的详尽描述,远比教科书上的宏观叙事要鲜活得多,充满了人情世故的复杂性。特别是关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侧面记载,它们没有官方报告的刻板,而是带着当事人的主观判断和切身体会,这种“温度感”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他记录的那些关于读书和治学的片段,那种对学问的虔诚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评分这套书的阅读体验,说句老实话,需要一定的耐心和背景知识积累。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小说,更像是一份需要细细品味的“历史馈赠”。但只要你愿意沉下心去挖掘,回报是极其丰厚的。我发现自己对那个特定时期的社会风俗、官场潜规则甚至日常的衣食住行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例如,他记录的几次长途跋涉中的见闻,不仅涉及地理和交通,更反映了当时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和经济水平。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高强度的历史“田野调查”。对于所有对中国近现代史有志于做深入研究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这套日记无疑是案头必备的珍贵文献,其价值远超普通读物的范畴。
评分楼上是我的卧房,还有爸爸的书房,它也被称为“吸烟室”,总是弥漫着烟草和肉桂的气味。在阿里的服侍下用完晚膳之后,爸爸跟他的朋友躺在书房的黑色皮椅上。他们填满烟管爸爸总说是“喂饱烟管”,高谈阔论,总不离三个话题:政治,生意,足球。有时我会求爸爸让我坐在他们身边,但爸爸会堵在门口。“走开,现在就走开,”他会说,“这是大人的时间。你为什么不回去看你自己的书本呢?”他会关上门,留下我独自纳闷:何以他总是只有大人的时间?我坐在门口,膝盖抵着胸膛。我坐上一个钟头,有时两个钟头,听着他们的笑声,他们的谈话声。
评分咸丰元年春,向荣进剿,贼由大黄江、牛排岭窜新墟、紫荆山。星沅檄总兵秦定三、李能臣率滇、黔兵追蹑,贼复窜武宣。荣、天爵各进击,贼踞东乡,两军攻之不克。星沅以事权不一,奏请特简总统将军督剿,诏斥其推诿。寻命大学士赛尚阿率总兵达洪阿、都统巴清德赴湖南防堵,将以代之。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於军。遗疏言:"贼不能平,不忠;养不能终,不孝。殁后敛以常服,用彰臣咎。"文宗览而哀之,依总督例赐恤,赐金治丧,存问其母,子二人命俟服阕引见,谥文恭。
评分4历史
评分绘画形式的一种。用刀具或化学药品等在版上刻出或蚀出画面,再复印于纸上。有木板、石版、铜版、锌版、麻胶版等品种。 鲁迅 《南腔北调集·序》:“到近几年,才知道西洋还有一种由画家一手造成的版画,也就是原画,倘用木版,便叫作‘创作木刻’。”《自序》:“﹝ 鲁迅 ﹞把他珍藏的 德国 女画家 珂勒惠支 的版画借来一同展出。”
评分晚清督抚中的一部重要日记。李星沅(1797(丁巳年)—1851),字子湘,号石梧。湖南湘阴(今为汨罗)人。清道光进士。曾任兵部尚书、陕西巡抚、陕甘总督、江苏巡抚、云贵总督、云南巡抚、两江总督等职,参与禁烟与鸦片战争抗英,并有文才,时号位湖南“以经济而兼文章”三君子之一。有《芋香山馆诗文集》、《李文恭公奏议》、《李文恭公全集》、《李星沅日记》等存世。
评分餐厅的另一端有高大的大理石壁炉,每到冬天总有橙色的火焰在里面跳动。
评分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年累官至河南巡抚,第二年擢湖广总督。嘉庆元年(1796年)赏轻车都尉世袭。病逝后,赠太子太保,赐祭葬。其墓在吴县木渎。《续资治通鉴》取材宏博,考证谨严,编排合理,总引资料达三百余种,纠正了以往宋史专著详北宋略南宋的偏颇,还增加了少数民族的资料。梁启超对该书评价极高,以为:“有毕《鉴》则各家续《鉴》皆可废也。”此书付刻未及半,毕沅生前仅初刻一○三卷,毕家因贪污遭籍没而止,书稿散佚,桐乡冯集梧买得全稿补刻成二百二十卷。《续资治通鉴》跟《资治通鉴》有不少出入,续通鉴大量引用旧史原文,叙事详而不芜;仅有取舍剪裁,而无类似温公的改写熔炼,亦无“毕沅曰”等各家史论。《续资治通鉴》作者虽挂名毕沅,然名家钱大昕、邵晋涵、章学诚、洪亮吉、黄仲则等均参预其事,此书实成于众人之手[1]。梁启超对该书评价极高,认为“有毕《鉴》则各家续《鉴》皆可废也”。 编者毕沅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湖广总督。积二十馀年之力,四易其稿,以宋、辽、金、元四朝正史为经,以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为基础,参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叶隆礼《契丹国志》及各家说部、文集约百数十种,记述详明,文字简要,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成书二百二十卷,展示了宋、辽、金、元四朝兴衰治乱的历史,其中北宋部分较为精确,元代部分较为简略。其书上接《资治通鉴》,下迄元代。 毕沅(1730—1797年),字湘衡,号秋帆,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清经史学家,文学家。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年累官至河南巡抚,第二年擢湖广总督。嘉庆元年(1796年)赏轻车都尉世袭。病逝后,赠太子太保,赐祭葬。其墓在吴县木渎。《续资治通鉴》取材宏博,考证谨严,编排合理,总引资料达三百余种,纠正了以往宋史专著详北宋略南宋的偏颇,还增加了少数民族的资料。梁启超对该书评价极高,以为:“有毕《鉴》则各家
评分家的第一本书是写他自己,最后一本书也是写他自己。 “第一本书”指自传式的小说,“最后一本书”指作家的回忆录。 我曾经想写“第一本书”,始终没写出来。现在,我想写“最后一本书”了。 我向不热衷歌颂名利,虽然在我举目所及之处也曾出现雍正乾隆。 竞逐名利是向前看,恋念情义是向后看。 人,从情义中过来,向名利中走去。有些人再回情义,有些人掉头不顾。 这是一本向后看的书。所谓情义,内容广泛,支持帮助是情义,安慰勉励也是情义。潜移默化是情义,棒喝告诫也是情义。嘉言懿行是情义,趣事轶话也是情义。 这“最后一本书”为生平所见的情义立传,是对情义的回报。无情义处也涂抹几笔,烘云托月。 我并不是写历史。历史如江河,我的书只是江河外侧的池泊。不错,池泊和江河之间有支流相通,水量互相调节。一位历史学者说,“历史是个小姑娘,任人打扮。”这也没什么,小姑娘尽管穿衣戴帽,而出水当风,体态宛然。 也许,历史是一架钢琴,任人弹奏乐曲。因此才有书,才有第一本书和最后一本书。我不是在写历史,历史如云,我只是抬头看过;历史如雷,我只是掩耳听过;历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与孤鹜齐飞”何以成为千古名句。 我以为都不是。人的一生只能是一部回忆录,是长长的散文。诗、剧、小说,都有形式问题,都要求你把人生照着它们的样子削足适履。而回忆录不预设规格,不预谋效果。回忆录是一种平淡的文章,“由绚烂归于平淡”。诗、剧、小说,都岂容你平淡?西谚有云:“退休的人说实话。”退休的人退出名利的竞技场,退出是非旋涡,他说话不必再存心和人家交换什么或是间接为自己争取什么。有些机构为退休的人安排一场退休演讲,可以听到许多真心话。古代的帝王“询于刍荛”,向打柴割草的人问长问短,正为这些人没有政治目的,肯说实话。所以回忆录要退休以后过若干年抄写,这时他已没资格参说谎俱乐部。回忆录的无上要件是真实,个人主观上的真实。这是一所独家博物馆,有些东西与人“不得不同,不敢苟同”,或是与人“不得不异,不敢立异”。孔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岂舍诸。”“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诗人痖弦的名句。白云苍狗,变幻无常而有常,否则如何能下“苍狗”二字?人间事千变万幻,今非昔比,仔细观察体会,所变者大抵是服装道具布景,例如元宝改支票、刀剑换枪弹而已,用抵抗刀剑的办法抵抗子弹当然不行,但是,何等人为何等事在何等情况下流血拼命,却是古今如一。人到了写回忆录的时候,大致掌握了人类行为的规律,人生中已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失,看云仍然是云,“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这“最后一本书”不是两三百页能够写完的,它将若断若续,飘去飘来。
评分内篇德充符第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