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的脉动:近现代史名家讲演录》精选一批有特色的选修课、专题课与有影响的演讲,以课堂录音为底本,整理成书时秉持实录精神,不避口语色彩,保留即兴发挥成分力求原汁原味的现场氛围。希望借此促进校园与社会的互动,让课堂走出大学围墙,使普通读者也能感知并进而关注当代校园知识,思想与学术的进展动态和前沿问题。
内容简介
清王朝的灭亡是犯了哪些错误?康有为真有光绪帝的“衣带诏”吗?蒋介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苏联一开始就支持中共而非国民党吗?沸沸扬扬的日本历史教科书究竟有哪些争议?日本为什么污蔑中国为“支那”?日军曾以梁山好汉比附哪些延安领导人?
这一连串的问题,似乎可以连缀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个既重大又纷纭的事件:从辛亥革命到中日战争,从康有为、蒋介石到毛泽东、斯大林,从“二战”时的《延安水浒传》到今天的日本历史教科书,无一不受到公众的瞩目。《中国的脉动:近现代史名家讲演录》集中了如杨天石、张宪文、沈志华、雷颐、马勇、余戈等近现代史学界最优秀的十二位学者,发挥各自专长,向知识大众与文化读者展现了二十世纪百年中国的光荣与梦想、风云与诡谲。
内页插图
目录
新时期再议辛亥革命
——兼谈辛亥前后孙中山建国思想
晚清大变局:清王朝的失误
康有为“衣带诏”与晚清政局
蒋介石是个什么样的人
剪不断理还乱:抗战时期的蒋宋孑L关系
中国国民党派往共产国际的第三个代表团
无奈的选择:中苏同盟建立的曲折过程
中日之间不要战争要对话
日本历史教科书与国民历史意识
日本近代为什么叫中国“支那”
中共抗日将领一百零八将
——解析波多野乾一的《延安水浒传》
腾冲之围:微观解读腾冲战役
后记
跋
精彩书摘
但是鸦片战争以来,列强都是在海上使用军舰侵略,曾左李或者沿海的督抚都用自己地方的钱从英国、法国或者是德国买来现代化的军舰,组建了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广东水师与福建水师。而且,左宗棠、李鸿章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们有现代化的舰队,还需要一个海军司令部来统一指挥,这几个水师不能你用美国的标准,他用法国的标准。所以左宗棠首先打报告说,朝廷应该成立海军衙门,所谓海军衙门就相当于现在的海军司令部,李鸿章也提出来说,几支舰队建成了,应该统一管理。但清王朝拒绝了,为什么拒绝?统治者认为,我用夷狄的军舰都已经是等而下之,不得不这么做,很丢人,你还要让我在政府机构中,我们传统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再学夷狄,建立一个我们传统没有的政府机构,坚决不同意。
这个事情也反映出清王朝的短视,这不是政治体制改革,要裁撤某个机构,侵犯了官员的利益,而是新成立一个机构,给别人有当官的机会。所以在1884年马尾海战,一个福建水师被打沉就暴露出南洋水师、广东水师和北洋水师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机构,没法增援的问题来。这时候左宗棠、李鸿章抓紧这个机会跟朝廷打奏折,说一定要建海军衙门,朝廷到现在才知道建海军衙门的重要性,才同意了。这个事情也说明了清王朝的变革总是非常被动的。像左宗棠、李鸿章这些人是多么忠于朝廷的大臣,他们拿地方自己的钱建立舰队,说应该由中央来指挥,中央居然拒绝,我不要,我不指挥,他觉得面子上过不去,非要一个舰队被打沉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知道要建立一个海军衙门。
海军大臣相当于现在的海军司令,慈禧当然用了她最信任的醇亲王奕譞来当海军大臣。他一上任后,李鸿章就对他说,我的北洋水师很强大,请你到天津来视察北洋水师。奕譞一视察北洋水师,他没想到现代化的军舰这么厉害,大炮打得又很准,海浪那么大,他觉得站在军舰上非常威风。李鸿章就借这个机会说,为什么军舰能在海上跑那么快,就因为它要靠锅炉的动力来推进。
……
前言/序言
有那么几年,人们嚷嚷“史学危机”。那一段时期,历史学家的著作滞销,读者不读,出版社不愿出。一本书,印个一两千本,还要补贴。没有补贴,书稿就只能永远躺在作者的抽屉里睡觉。这几年,情况变了。历史学家的著作大量出版。大陆历史学家的著作自不必说,海外的、特别是台湾历史学家的著作受到许多出版家的青睐。不少在台湾受到冷落的著作纷纷在大陆获得出版或再版机会。这是令人高兴的现象之一。
令人高兴的现象之二是遍及全国各地的历史讲座热。大学、图书馆、文化馆、学会、网站、电视台,纷纷举办历史讲座。每次讲座,听众踊跃,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都有,堪称少长成集,不仅座无虚席,而且有时连走廊、过道、舞台,凡有空隙的地方都挤满了人。有些讲座,不少人挤在门外,一票难求,只能怏怏离去。
这些现象昭示我们,史学危机已成过去,史学热正在形成。我不敢说“史学春天”已到,“史学春天”的来临依赖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档案的充分开放,敏感问题的解禁,出版政策的宽松和出版业的繁荣,这些条件,目前都还不具备,或并不完全具备,只能“中心向之”。
何以会出现“史学热”?源于人们对历史真相的追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过:“文章乃经国之大业。”写历史,记录既往,总结经验与教训,“表征盛衰,殷鉴兴废”,扬清激浊,褒善刺恶,大概也可以属于“经国”大业之一,因之,读历史,了解历史,不仅可以长知识、长智慧,了解前天、昨天,而且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今天。中国人爱将历史比作镜子,常用这面镜子照一照,可以知道历史的兴替、得失,明辨真伪、是非,善恶、美丑,于已、于人,于社会,于国家,都好处多多。近年来,人们感到既往的历史著作虚假成分、片面成分都太多,因利益和政治需要而隐讳、扭曲的成分也太多,渴望拨开各种云雾和遮蔽,了解历史的真相和全貌,这就是历史讲座之所以受到广泛欢迎的原因。
然而,历史讲座又颇不易举办。首先是选人。主讲者必须是某一方面有精深研究的专家,然后是选题,讲题必须听众有兴趣,义对学术、对社会有所裨益。此后,主讲者进入撰写讲稿阶段。演讲和写文章、写学术著作不同,必须充分顾及听众,做到大众化、口语化,甚至趣味化,这才能抓住听众,吸引听众,使听众能坐得住、听得进,甚至听得津津有味。演讲完毕之后,还必须留出时间。接受听众的各种各样的提问、质疑。因此,开讲座,做报告,不仅有益听众,使之避免读罢数万言、数十万言,甚至上百万言而仍难得其要领之苦,而且,也大有益于演讲者。它促使演讲者明晰论点、注意表达、讲究语言。过去,人们常常苦于学术局限于少数学人的小圈子,影响细微,而讲座则找到了一条使学术走向社会、走向公众的路子。它把专家直接推到读者面前,使高雅艰深的学术转化为人人可懂、可读的讲词,使提高与普及结合,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对于繁荣学术、普及学术,提高社会公众的文化素质、知识修养,功莫大焉。
好的,以下是一份《中国的脉动:近现代史名家讲演录》的图书简介,旨在详尽地描绘该书的核心内容,而不包含任何关于书籍本身的描述性语言或人工智能的痕迹: --- 《中国的脉动:近现代史名家讲演录》 本书汇集了二十世纪至二十一世纪初,多位享誉海内外的历史学者、社会学家和思想家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深刻洞察与系统阐述。全书以时间为轴,围绕“脉动”这一核心隐喻,探讨了自晚清以降,中国社会在剧变中所展现出的复杂性、内在张力与演进逻辑。内容涵盖了从传统王朝的衰亡、西方思潮的涌入、民族危机的加剧,到革命的兴起、国家的重建与现代化的艰难探索等关键阶段。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瓦解与新思潮的涌动(1840-1911) 本部分聚焦于清朝末年的社会结构性危机及其与外部世界的碰撞。其中收录的讲演深入剖析了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领域如何逐步失却对自身命运的掌控。讨论集中于早期改革尝试的困境,如洋务运动的局限性,以及知识分子对“救亡图存”的迫切反思。名家们通过细致的史料梳理,揭示了传统儒家伦理体系在面对工业文明冲击时的内在矛盾。重点关注太平天国运动的社会根源、义和团运动的民间动员逻辑,以及维新变法思潮的产生与夭折。对辛亥革命的爆发,讲演采取了多维度审视的视角,探讨了革命党、立宪派以及地方士绅阶层之间的复杂互动,并评估了帝制终结对中国政治文化基因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共和的初创与动荡的年代(1912-1927) 进入民国时期,历史叙事转向对“共和”这一政治形式在中国实践的检验。本部分深入探讨了袁世凯统治下的中央权力真空与地方军阀割据的形成机制。讲演者们细致辨析了不同政治派系(如北洋系、国民党早期派系)的权力运作逻辑及其意识形态差异。重点内容包括新文化运动对传统价值的颠覆性冲击,白话文运动对国民精神面貌的塑造,以及马克思主义等激进思想如何在中国知识界获得立足之地。五四运动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考察,分析其如何催生了群众性的民族主义浪潮。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及其与共产党的早期合作与矛盾,构成了这一阶段政治冲突的核心议题。 第三部分:革命的深化与民族的整合(1927-1949) 这一阶段的讲演集中于国共两党围绕国家主权和发展道路的长期斗争,以及抗日战争这一民族存亡的关键考验。学者们对国民政府在南京“黄金十年”的现代化努力进行了细致评估,分析了其在经济建设、财政金融和乡村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结构性障碍。同时,对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实践以及对军队的改造方面所采用的策略进行了深入剖析。抗日战争部分,讲演不仅关注了正面战场的军事部署,更强调了全民族抗战背景下,国家认同的重塑过程,以及国共两党在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的动态博弈。解放战争的爆发与进程,则从军事力量对比、社会阶层支持度变化以及国际环境干预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论证,最终导向政权的更迭。 第四部分:国家重建与社会主义的探索(1949-1978)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一个全新历史阶段的开端。本部分关注新政权如何迅速巩固权力、改造社会结构,以及推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初始探索。讲演详细考察了土地改革运动对农村阶级关系的重构,以及“一五”计划时期国家主导的工业化战略的部署。对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论述,旨在揭示其历史必然性与实践中的复杂性。此外,本部分还包含了对特定历史事件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反思,探讨了中央决策失误与地方执行层面的互动,以及对国民经济和民众生活造成的巨大冲击。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机制、内部权力斗争及其对国家政治生态的长期影响,是该部分篇幅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部分: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转型(1978至今) 该部分着重分析了邓小平时代启动的“改革开放”政策,如何从根本上扭转了先前的发展困境,开启了中国社会经济的深刻转型。学者们探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式路径选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业生产力的释放,以及对外开放政策如何重塑了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联系。讲演深入辨析了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如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社会管理体系面临的挑战。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松动与回归,以及中国在全球舞台上角色定位的变化,也被置于历史连续性的框架内进行考察。结论部分,名家们总结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总体脉络,并对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关键性议题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辨。 本书所收录的讲演文本,力求展现历史的复杂性、多线索的交织性以及个体选择在历史洪流中的能动性。它不仅仅是对过往事件的罗列,更是对塑造当代中国面貌的深层结构力量的系统性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