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广泛史料丰富:本书编纂所取材的文献,包括邸钞、京报乃至当时的报纸记载,资料非常丰富,比后出的《光绪朝实录》内容多出四分之一。
★断版多年载誉归来:《光绪朝东华录》的整理本,是半个多世纪前中华书局近代版块的奠基之作,作为历史二组(近代史组)重要的三大项目之一(另两个项目为“蒋介石言论集”和“梁启超集”后因故均未出版),出版以来博得学界广泛好评,行销三十年,断版三十年后首次重印。
★作者专业标点:本书编纂者朱寿朋曾任清廷翰林院编修,同时关心时政,具有较高的史学素养。点校者以近代出版名家、著名学者张静庐牵头,汇聚了中华书局老辈编辑人员,保证了标点本的可靠。
《光绪朝东华录》起自1875年(同治十三年十二月)迄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共220卷,460万言。按时间顺序编排,逐年逐月乃至逐日记载,系统反映了光绪朝的内政、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大事,是一部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编年体资料长编。
朱寿朋(1868—?),字锡百,号曼盒(ān),江苏省上海县人。1902年中举人,1903年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辛亥革命后步入外交界,曾任国务院秘书,驻巴西公使馆三等秘书和外交部政务司佥事等职。1922年代理外交部条约司司长。
张静庐(1898—1969),现代出版人。一生致力于出版事业,为新文化运动作出了较大贡献。著有《在出版界二十年》和《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及续编、补编等。
出版者说明
重印凡例
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
光绪元年
光绪二年
光绪三年
光绪四年
光绪五年
光绪六年
光绪七年
光绪八年
光绪九年
光绪十年
光绪十一年
光绪十二年
光绪十三年
光绪十四年
光绪十五年
光绪十六年
光绪十七年
光绪十八年
光绪十九年
光绪二十年
光绪二十一年
光绪二十二年
光绪二十三年
光绪二十四年
光绪二十五年
光绪二十六年
光绪二十七年
光绪二十八年
光绪二十九年
光绪三十年
光绪三十一年
光绪三十二年
光绪三十三年
光绪三十四年
坦白说,一开始接触这套书时,我有些被其浩瀚的内容吓到,觉得是不是过于“工具书”性质,缺乏可读性。但当我尝试用“主题阅读”的方式进入时,情况完全改观了。比如,我设定了一个主题——“清政府对传教士活动的管控变化”,然后集中查找这十卷书中所有与“教案”、“礼仪之争”相关的记载。结果大出所料,我发现不同时期,朝廷的定性和处理方式有着明显的摇摆和调整,这直接反映了其对外来文化渗透的内在矛盾心理。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这种“摇摆”完整地记录了下来,没有被后世的史学观所“修正”。它展现的是一个在剧烈现代化冲击面前,一个传统官僚体系如何笨拙而又努力地去适应和反应的全过程。它不仅仅是光绪朝的历史,更是观察一个王朝如何挣扎着面对“变局”的最佳切片样本。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套书最初是抱着“查漏补缺”的心态,想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地方志中没有记载的中央动态。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清廷百科全书”,收录了从宫廷内部的人事调动、对各地灾情的应对,到各种零碎的律例修订的全部记录。我曾花了一个下午,仅仅对比了光绪二十年和二十一年关于漕运和海关税则的几篇奏折,从中我竟然梳理出了一条清晰的财政紧张逐步升级的路线图。这种体验非常奇妙,它让你跳脱出宏大叙事的框架,直接接触到维持一个庞大帝国日常运转的繁琐和焦虑。这套书的排版和校对工作也做得相当到位,虽然底本是古籍,但在现代印刷技术的加持下,阅读起来痛苦指数大大降低了,这对于阅读大量古文材料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我甚至可以想象当年在东华门值守的官员,面对堆积如山的文书,是如何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每一个字,那份责任感,穿透了百年时光,依然能感染着现在的我们。
评分当我把这十卷书依次摆在书桌上时,那种视觉上的冲击感是无与伦比的——它象征着一段完整、未被过度解读的官方记忆。对于热衷于“原典”阅读的人来说,这套《东华录》提供的直接文本是最可靠的基石。我个人对光绪朝中后期地方督抚的升迁和权力更迭尤其感兴趣。通过比对不同时间点发布的上谕,我发现很多看似突然的官员调动,实际上是经过了长期酝酿和多方角力的结果。比如,某位重要封疆大吏的去职,表面上是“因病请假”,但通过查阅前后几个月的奏报,就能发现其在处理某项地方事务上已然失察,朝廷的处理只是一个后续的程序。这种“表象”与“实质”之间的微妙张力,正是研究历史时最迷人的部分。这套书没有给我们答案,但它提供了所有可以用来推导出答案的原材料,非常考验读者的分析能力和历史敏感度。
评分这十册书,对于我个人而言,已经不仅仅是阅读材料,更像是一种历史的“陪伴”。我通常不会一次性读完一整年份的记录,而是会根据我正在撰写或思考的某个具体议题,去定位到相关的年份和月份。比如,在研究洋务运动后期,我重点翻阅了关于海防建设和船政局的公开报告与后续的上奏。我惊喜地发现,许多后世史书上被概括为“失败”的举措,在东华录的记载中,初期是伴随着多么大的期望和多少次的试验与修正的。这种细节的展现,使得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可以更加立体和公允。它要求读者放下预设的道德或成败标准,而是去理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决策者们所能做出的“最优解”是什么。这套书的收藏价值和学术价值是并重的,它是研究晚清政治史的“硬通货”,是任何严肃研究者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评分这部《光绪朝东华录(套装全10册)》的厚重感和其所承载的历史分量,着实让人在捧起它的时候就肃然起敬。我最近沉浸在清末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中,想要寻找一些更原始、更详尽的官方记录来佐证我已有的认知,这套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翻阅其中关于甲午战争前夕的朝廷奏折和谕旨,那种亲历者般的紧迫感和信息密度,是其他任何后世的史学著作都难以比拟的。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关键的外交事件时,例如前期对日谈判的来回拉锯,东华录的记录往往是按时间顺序、不加粉饰地呈现了决策层当时的真实想法和相互间的博弈。它不是在“解释”历史,而是在“还原”历史发生的现场。我特别关注了光绪皇帝本人的批示,那些看似简短的朱批背后,隐藏着一个年轻君主在重重压力下的挣扎与权衡。对于研究晚清政治生态、中央与地方关系,以及具体政策执行过程的学者或资深爱好者来说,这套书简直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它需要的不是快速翻阅,而是细致入微的考据和反复揣摩,才能真正品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那个王朝走向衰亡的复杂脉络。那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人忍不住想一页一页地对比着看,生怕漏掉了某个关键的细节线索。
评分《光绪朝东华录》起自1875年(同治十三年十二月)迄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共220卷,460万言。按时间顺序编排,逐年逐月乃至逐日记载,系统反映了光绪朝的内政、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大事,是一部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编年体资料长编。
评分《光绪朝东华录》虽然承继前几朝《东华录》而来,但在史料来源上却不同。前几朝《东华录》皆出于《实录》之后,主要是摘抄《实录》,小部分旁及他书而成的。《光绪朝东华录》出版时,《德宗实录》尚未编纂成书,故无《实录》可依托,全由编者本人花大气力,广泛搜集材料汇集成书。
评分“东华录”一词始见于清乾隆时期。国史馆纂修蒋良骐摘抄《实录》、红本等官修史书,逐年编载,得若干卷。因国史馆位于东华门内稍北,故取名《东华录》。但蒋氏《东华录》只及雍正以前五朝,以后王先谦、潘颐福相继续作,其中王氏续到同治朝。朱寿朋将自己的书取名《东华续录》,表明要续王作,因而在编纂体例上亦承袭蒋、王等而来,年经月纬,按日胪载,每日有史料若干条,按干支纪日法排列。共搜集了光绪一朝三十四年的史料一万六千六百余条。
评分好评较系统反映了光绪朝的内政、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大事。是一部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编年体资料长编。
评分当时社会上广泛流行着许多材料,都是朱寿朋可以利用的。一类是具有中央政府官报性质的邸抄和民间报坊出版的《京报》、《谕折汇存》等。此类刊物是专门刊载内阁发抄的官文书的。邸抄和《京报》均每日出版,《谕折汇存》等类似现在的月刊,定期出版。内容上均包括三部分: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奏折。由于内阁每日明发的官文书很多,奉抄官员和报坊均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加之多家报坊的存在,邸抄,《京报》和《谕折汇存》等均有多种版本,可以互相补充。《光绪朝东华录》中的宫门抄和明发谕折主要来自此类刊物,而且是参考了多种版本的。
评分活动还不错,帮朋友买了一套这个,自己买的没货
评分《光绪朝东华录》中的消息报导则来自报刊,这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报刊的发行已很普遍。常能及时报导形势的变化,并披露一些内部消息,书中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等时期关于战争进程和军队调动的一些消息就来自报刊。
评分书名。又名《东华续录》。朱寿朋编纂。此前,蒋良冀、王先谦、潘颐福等先后辑录成《东华录》、《十一朝东华录》等书,起自清初迄于同治朝。朱氏仿照蒋、王等所编《东华录》体例,收录光绪一朝的朝章国典、军政大礼及列传有关材料辑成。主要依据邸钞、京报,部分采录当时的报纸记载。所述内容起自1875年(同治十三年十二月)迄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共220卷,460万言。按时间顺序编排,逐年逐月乃至逐日记载。较后出的《光绪朝实录》约增四分之一。1909年(宣统元年)由上海集成图书公司铅印出版,共64册。1958年中华书局根据集成图书公司本整理重印,不列卷数,分装5厚册出版发行。与《实录》详略互见。较系统反映了光绪朝的内政、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大事。是一部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编年体资料长编。 《光绪朝东华录》的作者朱寿朋(1868—?),字锡百,号曼盒(ān),江苏省上海县人。1902年中举人,1903年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辛亥革命后步入外交界,曾任国务院秘书,驻巴西公使馆三等秘书和外交部政务司佥事等职。1922年代理外交部条约司司长。
评分物美价廉,心满意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