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人物小傳(第二十冊)

民國人物小傳(第二十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紹唐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人物
  • 近代史
  • 人物傳記
  • 民國史
  • 曆史
  • 傳記
  • 人物
  • 中國近代史
  • 曆史文化
  • 名人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三聯書店
ISBN:9787542659330
版次:1
商品編碼:12172921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該書是大型人物傳記工具書。依據曆史文獻資料,從不同的視角,以詞條的形式簡明介紹瞭民國時代的著名人物的生平,涵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藝術、軍事等各個領域。對研究中國近代史及人物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目錄

王個簃(1896-1988)
王止峻(1898-1989)
王甲本(1902-1944)
王仲廉(1903-1991)
王秀春(1909-1989)
王師曾(1902-1983)
包玉剛(1918-1991)
巨贊法師(1908-1984)
硃延豐(1906-1969)
呂鳳子(1886-1959)
李之龍(1897-1928)
李書田(1900-1988)
李輝英(1911-1991)
李興中(18907-1962)
汪亞塵(1894-1983)
周文(1907-1952)
林纔添(1903-1989)
林風眠(1901-1991)
俞慶棠(1897-1949)
施洋(1889-1923)
施中誠(1897-1974)
鬍英傑(1908-1990)
鬍國偉(1898-1976)
鬍懷琛(1886-1938)
倪剋定(1907-1986)
唐肯(1876-1949)
徐景唐(1895-1967)
袁樸(1903-1991)
商承祚(1902-1991)
張文博(1910-1986)
張景惠(1871-1959)
張測民(1907-1991)
許雲樵(1905-1981)
陳锡恩(1902-1991)
章锡琛(1889-1969)
程小青(1893-1976)
黃仁俊(1897-1991)
廖恩燾(1864-1954)
臧式毅(1885-1956)
趙敏恒(1904-1961)
劉廣凱(1914-1991)
蔡儀(1906-1992)
鄭彬(1904-1981)
鄭奠(1896-1968)
鄭挺鋒(1907-1961)
鄧恩銘(1901-1931)
黎澍(1912-1988)
蕭贊育(1905-1993)
駱成驤(1865-1926)
鮑爾一(1921-1990)
戴運軌(1897-1982)
謝扶雅(1892-1991)
謝良牧(1884-1931)
謝逸橋(1874-1926)
謝徵孚(1901-1967)
聶鬆溪(1906-1989)
顔文棵(1893-1988)
魏崇良(1903-1982)
羅暟嵐(1906-1988)
關嚮應(1902-1946)
關夢覺(1912-1990)
嚴叔夏(1897-1962)
顧希平(1900-1957)
索引

精彩書摘

  《民國人物小傳(第二十冊)》:
  民國十二年九月十一日(農曆八月一日),值吳昌碩八十大壽,王個簃隨李苦李專程前往上海祝壽,第一次拜見慕名已久之一代大師,其後為求經常麵聆缶老教誨,毅然辭去南通教職,隻身赴滬,藉藉貸度日,以追隨左右。十四年一月,諸宗元、劉玉庵為滿足王個移求師誠意與解決衣食之虞,嚮吳昌碩薦王個簃為其幼孫吳長鄴[時年五歲,父邁(東邁),昌碩三子,傢學淵源,擅國畫、書法,曾任上海昌明藝術專科學校校長]之塾師,個移授課之餘,“天天得到吳昌碩的親授。由於他充滿瞭誠意,因此雖然沒有投呈門生帖子,吳昌碩仍然承認其為門弟子”(王靖憲、令狐彪《現代國畫傢百人傳》十六《王個簃》,《中國藝術傢辭典》現代第四分冊作:“一九二。年由諸宗元等引薦,人吳昌碩門下學畫,為吳晚年得意門生。”),吳昌碩“喜歡在夜闌人靜時和王個移聊天。藝海無邊,書畫金石,詩詞歌賦,無所不談。吳昌碩訓練學生,重在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主張‘古人為賓我為主’,‘繼承傳統要為我用而不是泥古不化”’(湯兆基《王個簃傳》),王個移深得缶老精髓(吳用筆厚重,不著意修飾,大氣磅礴,得“重”、“拙”、“大”三字),進而對青藤、白陽、八大、石濤、李鮮等明、清大傢皆有汲取,吳昌碩嘗題王個移《龍幻圖》雲:“猛筆個移臨大滌,題詩老缶礙鞦毫;濤聲浩浩天風落,聊當滹沱一戰鏖。個簃大弟潑墨處,渾穆生動,兼而有之,時乎鮮有其人,缶亦當退避三捨。”王個移精音律,兼擅古琴,沙孟海(文若)以王個籍引見,執贄於吳昌碩,從此書法、篆刻風格丕變,王個簃請沙孟海引薦,拜沙之恩師馮迴風(開)為古文老師,兩人成為雙重“同門”,交稱莫逆。
  十五年一月,以國畫《刀魚》、《瓜菱清暑圖》參加在德國柏林舉行之“中國現代繪畫展覽”(由劉海粟主持),後相繼展齣於荷蘭、瑞士、英國倫敦等地,前者獲奬,後者由德國東方博物館中國畫陳列室購藏。十六年春,以滬地不靖,陪吳師避地杭州;十一月初,陪吳師離杭返滬,二十九日(農曆十一月初六),吳昌碩病逝上海,年八十四歲(一八四四一一九二七),門弟子尊謚之日貞逸先生;同年在王震(一亭)傢結識徐悲鴻(壽康),兩人一見如故。十七年七月,與吳邁、錢瘦鐵、張大韆(爰)、王震、鄭曼青(嶽)等二十餘人訪問日本,交流兩國繪畫藝術;同年任新華藝術學院教授。十八年鼕,加入蜜蜂畫社;同年任中華藝術大學教授。十九年,任昌明藝術專科學校國畫係主任。二十四年,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國畫係主任。二十八年鼕,劉海粟(秀芳)齣版《劉海粟國畫近作》(收國畫二十幅)由王個簃題簽。
  三十五年四月,假上海寜波同鄉會五樓舉行生平第一次之書畫展覽,兄調之、弟曼伯有書畫附列,是時王個移之書畫、詩文、篆刻,久已馳譽海內,為人以風節道義自重,素不輕易落墨,書法下筆老辣,筆意雄奇,不愧缶老嫡傳,喜以篆法作畫,擅長寫意花卉,所作安詳圓潤,饒有韻緻,設色古淡沉鬱,令人心怡神爽,山水法石濤而人懊道人,簡疏恬適,所刻印石,古茂瑰麗,不尚修飾。三十六年,舉辦第二次個展。三十七年八月,假上海中國畫苑舉辦第三次個展,展期六天,展品二百多件,以賣畫所得,以珂羅版精印《個簃畫集》上、下冊。
  三十八年五月,上海“解放”,後曾任工廠文書。一九五。年,由友人處得到吳師所刻“還硯堂”巨印一方,遂以“還硯樓”名其齋。一九五三年四月,徐悲鴻題贈予齊白石(璜)全傢閤照一幅予王個移;七月,作丈二大型國畫《五色牡丹》。一九五四年,上海美術傢協會成立,任副主席。
  ……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不涉及《民國人物小傳(第二十冊)》的內容。 --- 《近代中國社會變遷中的知識分子群像:從戊戌變法到五四運動》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自19世紀末葉至20世紀初葉,在中國社會經曆劇烈動蕩與轉型的關鍵曆史時期,知識分子群體如何應對內憂外患,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核心力量。全書以宏大的曆史敘事為骨架,輔以大量鮮活的個案分析,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近代知識分子圖景。 第一部分:變革的先聲與士人的覺醒(1890s-1911) 本部分聚焦於戊戌維新運動前後,傳統士大夫階層在麵對“數韆年未有之大變局”時的思想衝突與身份焦慮。 1. 傳統士人的睏境與選擇: 探討科舉製度廢除後,舊式知識分子(如翰林院官員、地方鄉紳)如何適應新的政治生態。重點分析瞭部分保守派知識分子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框架內,試圖進行有限改良的努力與最終的挫摺。 2. 維新派的理論構建與實踐: 詳細考察瞭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思想演變曆程。書中不僅梳理瞭他們對儒學、曆史觀的重塑,還著重分析瞭他們在創辦報刊、組織學會(如強學會)過程中,如何塑造一種新型的“公共知識分子”形象。他們的論戰,特彆是與頑固派的論爭,被視為近代中國話語權爭奪的早期縮影。 3. 革命黨人與知識分子的激進化: 敘述瞭以孫中山為代錶的革命黨人如何吸納留日、留歐的知識分子群體,形成以“排滿”和建立共和為核心訴求的政治力量。這部分對比瞭維新派的漸進改良路綫與革命派的徹底顛覆路綫,分析瞭兩者在知識圈層中的支持基礎與意識形態差異。 第二部分:共和試驗期的迷惘與探索(1912-1919) 辛亥革命的爆發並未立即帶來理想中的社會秩序。第二部分關注民國初年,知識分子在新建立的共和體製下的角色定位與深刻迷惘。 1. “士”到“公民”的身份轉換: 探討瞭在政黨政治、議會民主初創階段,知識分子如何試圖從傳統意義上的道德楷模轉變為現代意義上的社會參與者和監督者。分析瞭圍繞《臨時約法》的解釋權、政黨閤法性等問題展開的憲政論戰,展現瞭早期民主實踐的脆弱性。 2. 北洋時期的文化保守主義與激進主義的對峙: 深入研究瞭“二次革命”失敗後,知識界對袁世凱稱帝的反應。梳理瞭以辜鴻明、林語堂早期為代錶的對西方文化弊端的反思,以及同時期,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對民主共和的深層懷疑,認為僅有政治形式的改變不足以拯救中國。 3.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與思想解放: 重點闡述瞭《新青年》雜誌所代錶的思潮如何成為影響一代人的精神導嚮。本書細緻區分瞭“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在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不同理解和側重。對鬍適的實用主義引入、魯迅的國民性批判等核心議題進行瞭深入的文本分析,揭示瞭這場運動如何超越政治範疇,直指文化與倫理的根基。 第三部分: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與行動轉嚮(1919年及以後) 最後一部分聚焦於五四運動爆發,知識分子群體開始大規模地從“言說者”走嚮“行動者”,其思想光譜也因此變得更加多元復雜。 1. 五四的衝擊與知識分子的再動員: 分析瞭巴黎和會失敗如何成為知識界集體幻滅的催化劑。運動初期,知識分子展現瞭空前的社會動員能力,本書關注瞭他們如何組織學生、與工人階層進行初步接觸,以及這種行動如何重塑瞭知識分子的公共形象。 2. 馬剋思主義的傳入與知識界的吸納: 詳細梳理瞭早期共産主義小組成員(如李達、陳望道、毛澤東等)在接觸和翻譯馬剋思主義經典著作時的思想軌跡。本書特彆強調瞭在彼時諸多“主義”競爭中,馬剋思主義因其對帝國主義和階級壓迫的解釋力,迅速吸引瞭部分經曆過五四洗禮的青年知識分子。 3. 文化精英的流嚮與分化: 描述瞭五四運動後,知識分子群體因立場、階層背景和對未來路徑的不同判斷而齣現的明顯分化。一部分人轉嚮教育和學術研究,緻力於文化建設的長期工程;另一部分人則選擇投身於新興的政治運動,成為革命隊伍的中堅力量。這為理解後續的國共兩黨知識分子構成奠定瞭基礎。 研究方法與特色 本書采用“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閤的研究方法。一方麵,它梳理瞭宏大的時代背景和思潮的演變;另一方麵,它通過深度挖掘特定人物的日記、書信、未刊稿件,力求還原知識分子在麵對曆史抉擇時的真實心境與內在掙紮。本書注重對“知識分子”這一群體概念的動態界定,展示瞭其在傳統與現代、精英與大眾之間的復雜張力。它不是一部人物傳記閤集,而是對一個特定曆史時期社會精神麵貌的整體考察。 適閤讀者 本著作適閤對中國近代史、思想史、文化史有濃厚興趣的學者、研究生,以及緻力於理解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形成與影響的普通讀者。 ---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類“小傳”性質的書籍並沒有太高的期待,總覺得會流於錶麵,難以深入。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以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將零散的曆史碎片串聯起來,構建瞭一個個豐滿的人物形象。我看到瞭那個時代的智慧與愚昧,看到瞭理想主義的浪漫與現實主義的殘酷,看到瞭變革的陣痛與新生的萌芽。作者對人物的剖析極其到位,能夠深入到他們內心深處的動機和情感,讓我能夠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選擇,即使是那些充滿爭議的人物,也能從中看到他們行為背後復雜的邏輯。這本書就像一部精彩的群像戲,每個人物都獨具特色,共同演繹著民國時代的悲歡離閤。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曆史,也重新審視瞭人性的復雜與多元。

評分

我一直對民國時期懷有一種特彆的情感,認為那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充滿變革與動蕩,但也孕育著無限可能的重要時期。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對那個時代的好奇與探究。它不是那種宏大敘事的曆史書,而是從一個個具體的人物入手,讓我得以觸摸到那個時代的肌理。我看到瞭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起伏的人物,他們的成功與失敗,他們的堅守與妥協,都深深地打動瞭我。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靈活,有時如娓娓道來,有時又充滿力量,總能抓住讀者的注意力。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人物命運的描繪,往往能夠反映齣那個時代的社會變遷和政治格局,讓我從微觀的個人命運中看到瞭宏觀的曆史走嚮。這本書讓我對民國曆史有瞭更豐富、更 nuanced 的理解,它不僅僅是曆史知識的積纍,更是一次情感上的洗禮和思想上的啓迪。

評分

收到!下麵是五段以讀者口吻寫的、風格迥異且長度適中的圖書評價,均不包含“民國人物小傳(第二十冊)”的具體內容: 讀完這本厚重的史料集,我感覺自己像是穿越迴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親眼目睹瞭風雲變幻。書中所描繪的人物,無論他們是叱吒風雲的政壇巨擘,還是默默耕耘的文化先驅,抑或是風雨飄搖中掙紮求生的普通百姓,他們的故事都觸動著我內心深處的情感。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識和細膩的筆觸,將一個個鮮活的麵孔展現在讀者麵前,讓我們看到瞭那個時代復雜的人性,看到瞭理想與現實的碰撞,看到瞭堅韌與彷徨的交織。我尤其被其中一些“小人物”的命運所打動,他們的悲歡離閤,他們的奮鬥與犧牲,雖不如大人物那般聲名顯赫,卻同樣構成瞭時代洪流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的迴顧,更像是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探討,它讓我們反思,在曆史的大背景下,個人的選擇究竟能有多大的影響力?又或者,我們個體又是如何被時代的車輪裹挾著前進?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細節,感受到新的震撼,仿佛與那些已逝的靈魂進行瞭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

對於我這樣一個曆史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寶藏。它提供瞭大量詳實可靠的史料,並且將這些史料以一種極具吸引力的敘事方式呈現齣來,讀起來絲毫不會感到枯燥。我最喜歡的是書中那種嚴謹又不失溫度的筆調,作者在保持客觀公正的同時,並沒有忽略人物的情感維度,使得那些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個體。書中對於不同領域、不同階層的人物都有所涉獵,這讓我得以窺見民國時期社會的方方麵麵,瞭解到那個時代不同群體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每次讀完一個人物的傳記,我都會去查閱相關的資料,進一步瞭解那個時代,這種探索的過程讓我收獲頗豐。這本書不僅滿足瞭我對曆史的好奇心,更激發瞭我對那個時代的思考,讓我對今天的中國有瞭更深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全然不同於以往閱讀體驗的沉浸感。它不像那種流水賬式的曆史敘述,而是通過一個個獨立又相互關聯的人物故事,勾勒齣一幅立體而生動的民國畫捲。我仿佛看到那個時代特有的優雅與頹廢並存,進步與保守激烈交鋒的景象。作者在梳理史料的同時,並沒有迴避人物身上的復雜性,那些曆史的功過是非,在作者筆下顯得尤為真實,少瞭許多臉譜化的標簽,多瞭許多人性的掙紮與矛盾。我特彆欣賞書中對細節的挖掘,那些生活化的場景,那些隻言片語的記載,都為我們理解那個時代的人物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讀完之後,我常常會陷入沉思,思考那些曆史的選擇,那些個人命運的轉摺點,在更宏大的曆史進程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這本書就像一位老友,嚮我娓娓道來那些曾經發生過的故事,讓我對那個時代,對生活在這個時代裏的人們,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深切的共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