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明清皇宫五百年》主要内容包括:张开大网选秀女、皇帝大婚行六礼、同治与光绪大婚、紫禁城内的后妃、福临幼年难读书、康熙帝严于教子、雍正为皇子立学规、乾隆晚年种祸根、嘉庆帝难挽颓势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明清帝官五百年
一、明成祖建帝都
二、内城与皇城
三、走进紫禁城
四、皇权的象征
第二章 紫禁城巍峨四门
一、宫阙第一门
二、血战东华门
三、嘉庆遇刺玄武门
第三章 外朝一门三大殿
一、以和谐为理念
二、皇城至尊太和殿
三、保和殿上选贤才
第四章 太和殿顺治亲政
一、帝位由天而降
二、多事之秋甲申年
三、开国少年天子
四、行儒教 入禅宗
五、英年早逝留谜案
第五章 乾清门御门听政
一、康熙御门听政之仪
二、雍正帝务实治国
三、乾隆帝整肃吏治
第六章 内廷重地乾清官
一、乾清宫明清两重夭
二、“正大光明”匾背后
三、尊老敬老千叟宴
第七章 交泰殿上立铁牌
一、明太监千政亡国
二、清帝以明朝为鉴
第八章 坤宁官内迎皇后
一、张开大网选秀女
二、皇帝大婚行六礼
三、同治与光绪大婚
四、紫禁城内的后妃
第九章 上书房皇子读书
一、福临幼年难读书
二、康熙帝严于教子
四、雍正为皇子立学规
五、同治不喜读 光绪成书痴
六、溥仪有了洋师傅
第十章 两大典与文渊阁
一、煌煌巨著《永乐大典》
二、乾隆修建文渊阁
三、《四库全书》受关注
四、武英殿与修书处
第十一章 紫禁官积重难返
一、乾隆晚年种祸根
二、嘉庆帝难挽颓势
第十二章 咸丰走上不归路
一、道光选错接班人
二、咸丰即位临难题
三、外敌当前离京城
四、避暑山庄的岁月
第十三章 养心殿垂帘听政
一、发动政变揽朝纲
二、为专权清除障碍
三、只有劣迹无政绩
四、两太后功罪分明
第十四章 宗教理念与礼仪
一、清宫崇尚萨满教
二、尊喇嘛教为“国教”
三、祀典活动包罗万象
四、音乐 卤簿 仪驾
五、融民俗节庆同乐
第十五章 清官生活面面观
一、穿什么 怎么穿
二、吃什么 怎么吃
三、女为悦己者容
四、唱戏 听戏 戏台
五、内宫生活琐记
第十六章 清代官职及沿革
一、关于官职的起源
二、清代的六部
三、清代的内阁
四、清代的皇族事务机构
五、清代地方官与行政区划
六、清代文化教育特设官职
七、清代选拔官员的制度
八、关于清代“为官”之例
主要参考书(篇)目
前言/序言
中国乃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有着悠久而绵延不断的思想文化传统,又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丰富多彩的历史遗产,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宝贵财富。
北京故宫乃明、清两代皇宫。明、清两朝称为紫禁城.1925年创设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筹建子明永乐四年(1406年),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清两代曾多次修葺、重建、增建和改建。整个故宫占地有78万平方米,建筑现存980余座,房屋8700多间,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故宫建筑布局总体为体现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依“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及“三朝”、“五门”和“前朝后寝”的古制,南北为中轴,严格对称,既富阳刚之气,又具阴柔之美。其中太和殿是举行大典之地,为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堂。
1912年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清王朝退位,依据对“清室优待条件”,逊帝溥仪仍暂居紫禁城后部“内廷”。前部“外朝”于1914年将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的文物移来,成立古物陈列所。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宫禁,同时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清理清室财产及处理善后事宜。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后委员会”制订并通过《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大纲》,设临时董事会,同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1930年10月25日,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完整故宫保管案”,将大高玄殿、太庙、皇史宬、堂子等处,并归入故宫博物院,一同保管。1931年4月29日,徐志摩、陈寅恪等28名著名学者,又上书国民政府,重申为保全整个故宫古物,应免予分散。
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略危及华北。1933年,故宫博物院为保护文物安全,决定择其精要装箱南迁,并在南京建库房,成立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检选文物、图书、档案分批运至上海、南京,最后历尽艰辛辗转四川,分储巴县、乐山等地。
1945年抗战胜利,北平收复,部分南迁文物运回。1948年底,随国内战局发展,国民政府令故宫博物院挑选南迁贵重文物以军舰转运台湾。文物运台后,先存台中,至1965年11月12日,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
1949年以后,北京故宫博物院对故宫文物重新进行了整理编号,总数近百万件,成为中国文物收藏最丰富的博物馆。所藏文物一类为清代宫中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另一类为中国历代文化艺术作品。故宫博物院又是一座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大宝库,展览陈列有宫廷史迹原状陈列及历代艺术陈列,除经常轮换展出院藏文物外,故宫博物院还举办各种临时特别展览,以及将院藏文物组成各种专题到国内外展出。故宫博物院自建院开放以来,观众人数逐年增加,至1985年,年观众量超过1000万人次。
吾文博、新闻界同仁曾著长篇纪实《故宫观澜》,融会侧重,索源内涵,究其演变。初版即让广大朋友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次年已开始再版。现今,《故宫观澜》一书又进行了全面改版,将撰述内容延伸至紫禁城外,以使相关的行宫坛庙等同类型历史文化遗存,在同一基础性层面上得到更为系统、全面、深入地探讨。
同时,亦希望各位读者能够领略到紫禁城内外相通相融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是为序。
书籍简介:《秦风汉月:帝国初创与制度奠基》 一、书籍概述: 《秦风汉月:帝国初创与制度奠基》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两个至关重要的王朝——秦朝与汉朝前期——的政治、社会、文化变迁的学术专著。本书超越了传统的线性叙事,力求从制度构建、思想冲突与社会结构重塑的宏大视角,剖析这两个开创性王朝如何从战乱走向统一,最终奠定了此后两千年中华帝国的基本框架。全书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石,辅以精妙的论证结构,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复杂且充满张力的帝国诞生史。 二、核心内容聚焦: 第一部分:秦的雷霆与帝国的诞生(约占全书35%) 本部分详尽考察了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帝国的过程,但重点不在于战争本身,而在于秦的“制度移植”与“观念革命”。 1. 战国遗制与中央集权的萌芽: 分析商鞅变法在秦国的历史继承性与创新性,探讨郡县制在统一前夕的试点与成熟,并对比分析秦朝对六国旧贵族阶层的处置策略,揭示了中央集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对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优解”。 2. “书同文,车同轨”的深层意涵: 不仅描述了这些统一措施的表面效果,更深入探讨了它们作为“文化暴力”或“国家认同构建工具”的历史作用。重点分析了文字的统一如何服务于官僚系统的效率,以及度量衡统一对国家经济控制力的强化。 3. 律令、刑罚与意识形态的初试: 详细梳理了秦律的严苛之处及其社会影响,并探讨了李斯等法家精英在构建秦朝统治合法性方面的理论贡献与实际操作中的困境。特别关注了“焚书坑儒”事件背后的权力逻辑与思想控制的早期形态。 4. 秦亡的制度性解析: 摒弃单一的暴政论,从秦朝过度集中的财政、军事动员的极限以及缺乏有效权力继承机制等制度性缺陷出发,分析其速亡的必然性,强调秦朝是“制度的样板房”,而非“持久的建筑”。 第二部分:汉承秦制与文景之治的再塑(约占全书50%) 本书将汉朝初期视为对秦朝遗产的消化、修正与重构阶段,重点阐释了汉承秦制中的“去秦化”与“儒家元素的嵌入”。 1. 楚汉相争与权力结构的重组: 分析了分封制(异姓王)与中央集权(郡县制)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探讨了“霸王条款”如何影响了刘邦的早期统治策略。重点研究了“郡国并行制”这一过渡性制度的复杂性与内在的张力。 2. “黄老之治”的经济哲学: 深入解读了“无为而治”在汉初的具体经济政策体现,包括轻徭薄赋、鼓励民间私营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史记》与出土简牍的交叉印证,重建了文景时期社会经济的恢复轨迹,强调了其在恢复人口与生产力方面的巨大成就。 3. 儒术的边缘化与体制化: 考察了汉初朝廷对儒家思想的实用主义态度。儒生在汉初并未占据主导地位,本书论述了董仲舒的理论是如何在汉武帝时期才被系统性地采纳,并探讨了这种采纳对中国政治文化的深远影响。 4. 军功集团与士族的演变: 分析了汉初功臣集团的衰落过程,以及地方豪强和新崛起的“士”阶层如何在体制内外逐步积累权力,为后来的州郡察举制度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制度遗产与历史的循环(约占全书15%) 本部分为总结与比较研究部分,旨在提炼秦汉两朝对后世留下的制度性遗产。 1. “大一统”观念的固化: 论证秦朝奠定了疆域的“想象”基础,而汉朝通过对匈奴的成功经营,首次将这种“大一统”从政治概念转化为具有明确地缘政治含义的现实结构。 2. 官僚选拔的早期探索: 对比秦朝的军功与吏治选拔,以及汉朝的察举制,分析了选官制度从强调“能力”向强调“德行/名望”的微妙转向,这是中国政治文化中一个持久的主题。 3. 历史的镜像: 将秦汉的经验置于更宏大的历史周期中考察,讨论了帝国在初创阶段普遍面临的中央权力扩张与地方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三、研究特色与价值: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制度史”的切入点,它将秦汉视为一个连续的“帝国建立项目”,而非两个独立割裂的朝代。作者运用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分析框架,致力于挖掘制度背后的驱动力与内在逻辑,力求揭示中国早期帝国治理的精妙与脆弱。全书摒弃了对帝王个人好恶的过度渲染,转而关注法律、财政、土地与思想控制等结构性要素,为理解中国早期王朝的兴衰提供了深刻的制度性解释。本书适合对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史及思想史有浓厚兴趣的专业人士与严肃的非虚构阅读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