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港版 讲开有段古:老饼潮语 苏万兴 香港中华书局 粤语广东话文化

【中商原版】港版 讲开有段古:老饼潮语 苏万兴 香港中华书局 粤语广东话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粤语
  • 广东话
  • 香港文化
  • 潮语
  • 方言
  • 语言文字
  • 文化
  • 老饼
  • 苏万兴
  • 中华书局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香港中華書局
ISBN:9789888290093
商品编码:1218067953

具体描述

《講開有段古:老餅潮語》
 
作者: 蘇萬興
出版社:香港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2014/05/0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88290093
規格:平裝 / 176頁 / 13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香港
本書分類:文化研究> 粵語文化

 
 
 

內容簡介
 
 有郇嘢,咪走雞﹗
 

阿公阿婆嘅潮語錄,句句講開有段古﹗
 

127個有趣的廣東俗語故事,
源於民間傳說、市井生活、歷史故事、傳統文化……
盡顯廣州話的深長意味、抵死啜核。 
 

目........................................錄
 
001坐定粒六
002依撈七
003三唔識七
004走雞
005打骰
006一戙都冇
007地莊
008揭盅
009七個一皮
010睇差一皮
011收皮
012紅牌
013鹹濕
014字容
015呢鑊杰
016大鑊
017吞泡
018騎劉皇馬
019鋹雞
020猜澄尋
021咬烏
022烏利單刀
023托大腳
024見周公
025貼錯門神
026老襟
027金叵羅
028唔使問阿桂 
029陸榮廷睇相
030缸瓦全打老虎
031阿茂整餅
032得敇
033大安旨意
034黃馬褂
035詐帝
036馬屎憑官勢
037唔入流
038出恭
039食過夜粥
040埋單
041打斧頭
042忽必烈
043新澤西
044混吉
045紮炮
046鱔稿
047認頭
048食晏
049一賣開二
050郇
051爆棚
052棚尾拉箱 
053頂櫳
054死仔包
055電燈杉掛老鼠箱 
056六國大封相
057洗太平地
058踎墩
059受人二分四
060炒魷魚
061敲竹桿
062定過抬油
063得個吉
064落手打三更
065拉布
066拍拖
067照田雞
068巿橋蠟燭
069新絲蘿蔔皮 
070水皮 
071打爛沙盆璺到篤
072戥穿石
073簷前獅子
074狗上瓦坑
075唔好做架梁
076燒壞瓦
077屎坑三姑
078菠蘿雞
079杉木靈牌
080升上神枱
081唔理三七二十一
082水鬼升城隍
083大頭蝦
084陳白沙駛
085黃腳雞
086死牛一便頸
087水過鴨背
088一五一十
089起碼
090一担擔
091五十斤柴
092燉冬菇 
093砌生豬肉
094正斗
095架步
096二五仔
097三山五嶽
098擇使
099使銅銀夾大聲
100大耳窿
101神砂
102一蚊
103一雞
104唔服燒埋 
105蘇州過後冇艇搭
106打齋鶴
107肇慶荷包
108關照
109陰騭
110上好沉香當爛柴
111塘底突
112縮沙
113 葳蕤
114 落膈
115 受人茶禮
116拉埋天窗
117秤先啲
118揪秤
119整色整水
120西江戙、岌岌槓
121丟架
122攝灶罅
123發茅
124炮仗頸
125踢腳
126催谷
127搶閘 

 
作者簡介
 
 蘇萬興
 
 
香港考古學會永jiu會員,獲廣州中山大學《中國歷史與文物進修證書課程》證書。1970年代開始,組織本地旅行團。1982年起,開始擔任各工會社團舉辦之本地旅遊領隊訓練課程;至今於多個進修中心擔任古物古蹟、歷史掌故課程導師。2007年起擔任義工團體「共融網絡」項目策劃及古物古蹟課程導師,策劃「古物古蹟無障礙考察計劃」,參與由「香港傷健協會」主辦,「共融網絡」協辦,「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基金」贊助出版之《古蹟無障礙旅遊指南2008》一書資料搜集,擔任該書之學術顧問。
 

2008年出版有《坐言集之錦田鄧族》、《坐言集之屏山鄧族》,兩者詳述有關聚居於香港新界鄧氏族群的歷史。2009年獲得「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基金」資助出版《吉祥裝飾:香港中式建築與民間信仰》,詳述一些古舊中式建築物內的吉祥裝飾圖案。2010年參與獲「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基金」贊助出版之《無障礙古蹟旅遊指南》一書。

 




《粤语流变:近代香港话语的演变与重构》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近代以来,香港粤语在社会、文化、历史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复杂演变历程。我们着眼于语言接触、身份认同的变迁,以及社会变迁如何深刻地塑造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语言景观。全书秉持扎实的语言学和历史社会学研究方法,力求描绘出一幅详尽而细腻的香港粤语发展图景。 第一章:南迁与定型——战后香港人口结构的语言基础 本章追溯了十九世纪中后期至二十世纪中叶,大量来自珠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的移民涌入香港的过程。这些移民带来了各自地域的方言口音,如广府、客家、潮汕等。重点分析了在香港这个特殊的移民熔炉中,以广州府城音为核心的“标准”粤语如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形成早期香港粤语的基础腔调。讨论了早期华人社区内部的语言互动模式,以及这种互动如何为日后的语言融合打下基础。我们考察了早期教育机构和媒体对语言标准化的初步影响,尽管其作用在战前相对有限。 第二章:殖民统治下的语言张力:英语、中文与“香港式”的萌芽 香港的殖民历史对粤语的发展构成了独特的外部压力和机遇。本章详细分析了英语在殖民政府、司法、商业和高等教育中的强势地位。探讨了粤语在这一时期如何作为“民间语言”或“家庭语言”被固化,并开始吸收大量源自英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研究了战后至七十年代,随着公共服务和初级教育的普及,粤语在公共领域的能见度如何缓慢提升。特别关注了早期香港本土创作的文学、剧本和新闻报道中,粤语的语音、词汇和句法开始展现出区别于广州标准的初步特征,例如某些音位的弱化或特定词汇的本土化选择。这一时期的粤语,在“半官方”的英语和“文化中心”的国语(早期指标准官话)夹缝中,寻求自身的生存空间。 第三章:大众媒体的塑造力:广播、电视与现代粤语词汇的爆发 本书认为,大众传媒是推动现代香港粤语形成的最关键力量之一。从五十年代的广播剧到六十年代邵氏和嘉禾电影的兴盛,再到七十年代香港电视业的蓬勃发展,媒介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跨阶层、跨地域的共同语言接收场域。 第三章详细梳理了电视和电影对现代粤语词汇库的贡献。特别分析了翻译术语(如将英文俚语、科技词汇本地化)、新创造的俚语和口头禅如何通过荧屏迅速普及。我们考察了不同电视台(如丽的、无线)在语言风格上的微妙差异,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不同年龄层对“时髦”粤语的接受度。例如,分析了那些源自特定剧集角色口头禅的词语,如何在短时间内成为社会通用语。 第四章:身份认同的投影:粤语中的本土意识觉醒 随着香港经济起飞和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对“香港人”身份的认同感开始浮现。语言,作为文化的核心载体,自然成为身份认同的表达工具。本章聚焦于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粤语文化自觉的兴起。 探讨了“粤语流行曲”(Cantopop)的崛起如何巩固了粤语在文化领域的至高地位。分析了歌词中体现的香港特有情感、都市景观和个体奋斗的主题,这些主题通过粤语得以最有效地传达。同时,也考察了学术界和文化界对保护和规范粤语的书写规范(如粤语拼音方案的推广、粤语白话文的成熟)所做的努力,这些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主权的宣示。 第五章:全球化冲击与语言的持续变异:新词汇与跨文化借用 进入九十年代及新世纪,香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语言面貌持续发生剧烈变化。本章关注粤语对外部语言,尤其是英语和普通话,持续的借用与适应。 深入分析了互联网、电子游戏和跨国商业活动带来的新词汇涌入。研究了粤语如何通过“混用”(Code-mixing)和“借译”(Loan translation)的方式,快速吸收这些新元素,并将其融入自身的语法框架内。讨论了在不同代际间,对某些外来词汇的使用频率和接受度的显著差异。例如,探讨了特定世代对“潮语”的敏感度,以及这些新词汇是如何在特定圈层中快速流行又迅速消亡的现象。 第六章:粤语的规范与流变:书写系统、教育与未来挑战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回归到语言的“硬性”结构与制度层面。分析了在标准汉字书写系统下,粤语口语如何找到其书面表达的出口(即“粤语白话文”)。探讨了教育系统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粤语的书写教学的态度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下一代粤语使用者带来的影响。 最后,本章对当前香港粤语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总结,包括普通话推广带来的语言压力、年轻一代在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独特用语习惯,以及在国际化背景下保持语言活力的可持续性问题。本书旨在为理解香港的语言生态提供一个结构化的、跨学科的分析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讲开有段古:老饼潮语》简直是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作为一个对广东话情有独钟的人,这本书简直就是我的“宝藏”。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我们日常挂在嘴边的那些“老饼”词汇,听起来那么有味道,却又不知道它们的由来。作者苏万兴先生用一种非常幽默风趣的方式,把这些看似陈旧的词汇,重新赋予了生命。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词语,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词语的内涵、使用场景,甚至是背后的文化渊源,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会心一笑,甚至还会忍不住大声朗读出来,感觉自己就像置身于一个热闹的粤语茶楼,听着大家谈笑风生。书中对很多词语的解释,都带着一种独特的香港视角,让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了解这个城市的风土人情。它让我意识到,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承载文化、历史和情感的载体。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粤语的独特魅力,也照出了香港文化的深厚底蕴。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找到了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上面记录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我一直对粤语文化充满好奇,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无法真正触摸到它的精髓。《讲开有段古:老饼潮语》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作者苏万兴先生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那些被遗忘的、充满时代印记的粤语词汇,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他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这些词是什么意思,更是将它们背后的故事,那些与香港社会变迁、生活习俗紧密相连的故事,娓娓道来。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听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辈,用最朴实、最生动的语言,讲述他的人生经历和对世界的理解。每一个词语,都仿佛承载着一段历史,一种情感,一种生活态度。我非常喜欢这种既有知识性,又充满人情味的书籍,它让我看到了语言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让我对香港这座城市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

评分

最近翻箱倒柜,偶然间发现了这本书,当初应该是被它的书名吸引了。一拿到手,封面那股复古又带着点玩味的风格就扑面而来,让人一下子就想起了小时候听长辈们讲故事的样子。翻开来,里面的字句仿佛带着一股浓郁的粤语味道,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似乎凝结了时光的印记。虽然我对一些老词汇可能不太熟悉,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却非常生动有趣,像是亲切的长辈在旁边娓娓道来,一点也不枯燥。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穿越,回到那个没有网络,大家围坐在一起,用最接地气的语言分享生活的点滴的年代。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一些词语起源的考究,原来一个简单的词,背后可能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或者是一种生活智慧的体现。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对香港这座城市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只是停留在影视剧里的印象,而是触碰到了更真实、更有人情味的一面。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语言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情、关于历史、关于温情的书,值得细细品读。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被这本书的标题吸引,以为就是一本纯粹讲方言的工具书,但读完之后,我的感觉完全不同。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体验。作者并非简单地介绍词语,而是将每个词都放入了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中去解读。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词语,可能和当时的社会风貌、市井生活息息相关,甚至是某个时代特有的产物。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新颖,也很有启发性。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曾经鲜活的场景,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氛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也非常有特色,没有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腔调,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读起来轻松愉快,又富有深度。它让我意识到,语言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发音或拼写,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情感联结。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对粤语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个引路人,带我走进了粤语语言和文化的宝库,让我流连忘返。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寻找能让我真正沉浸其中的读物,而这本《讲开有段古:老饼潮语》无疑给了我这个惊喜。我一直觉得,语言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而这本书就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作者苏万兴先生的文笔非常生动,他没有用那种枯燥乏味的讲解方式,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充满人情味的方式,为我们讲述那些“老饼”潮语的故事。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香港街头的热闹景象,听到了市井小民的家长里短。每一个词语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有趣的往事,一种生活哲学,甚至是历史的变迁。我尤其欣赏作者的考究精神,他能够将一个简单的词语,追溯到其最初的起源,并分析其演变的过程,这让我对粤语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词汇,更让我感受到了粤语作为一种活态语言的生命力。它就像一个时间的胶囊,让我得以一窥过往的香港,也让我对当下的语言文化有了新的思考。

评分

其实都是些粤语的俗话之类的,里面的排版有点小伤心

评分

书很薄 是从右往左翻的 港版繁体字 竖版的 很有趣 不是粤语或者香港狂热粉的不建议买

评分

ok

评分

ok

评分

1287455844588

评分

可以

评分

可以

评分

很薄一本,还没看,慢慢看。

评分

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