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紙中國畫(修訂版)》
基本信息
作者:趙廣超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9620440274
語言:中文(繁) 裝幀:平裝大16開(200x250mm)
頁數:336面 版次:1
分類:文化藝術
书籍簡介
在這本書中,國畫不再艱深難懂,作者可以由一條線、一枝筆、一張紙、一滴墨,切入中國畫的藝術世界,帶領讀者循著不一樣的路徑,進入氣韻、留白、文人詩書畫結合的意境,探索及體會傳統中國繪畫藝術。
作者簡介
趙廣超,生於香港,早年留學法國,一九九〇年代回港從事藝術及設計教育工作,二〇〇一年成立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曾任多項藝術文化研究的顧問,獲獎無數,出版著作包括:《不只中國木建築》、《筆記〈清明上河圖〉》、《大紫禁城》及《我的家在紫禁城》系列叢書等。
这本厚厚的画册一拿到手,我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墨香和纸张的质感深深吸引了。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韵味,隐约透出一种内敛的东方美学。我以前对中国画的了解仅限于走马观花的博物馆之旅,总觉得传统艺术离现代生活有些遥远,显得高高在上。然而,当我翻开内页,看到那些细腻的线条和层次分明的晕染时,那种感觉立刻被打破了。书中的选材非常讲究,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都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尤其是一些细节的处理,比如树叶的脉络、水流的动态,仿佛能感受到画家在创作时的心境与呼吸。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配文中的那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没有用太多晦涩的术语,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去阐释笔墨背后的哲学思想。这让我感觉,原来那些看似飘渺的意境,其实蕴含着对自然最真挚的观察与热爱。这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传统艺术的精髓,激发了我拿起笔尝试一番的冲动。它不仅仅是图录,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艺术导师手册,让人愿意静下心来,去体会那份“一笔一世界”的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体量相当可观,内容详实,拿在手上份量十足,透露着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似乎并不急于让你成为“大师”,而是鼓励你成为一个“有心的观察者”。在讲解一些基础的笔触练习时,它会非常细致地拆解,比如“中锋”和“侧锋”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力差异,这一点对于自学者来说至关重要。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导做了一些简单的练习,立刻体会到了笔尖与纸张摩擦时力度控制的微妙之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可操作性”,它将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艺术技巧,用清晰的步骤和直观的图例展示出来。而且,它似乎有一种包容性,不排斥任何一种艺术探索的路径,它提供的知识框架足够坚实,足以支撑起未来任何形式的个性化发展。对于想要扎实打好基础,又不想被条条框框束缚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起点。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对“港台原版”这几个字抱有很高的期待,通常意味着更忠实的印刷质量和更原汁原味的学术态度。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选择完全没有让我失望,影印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堪称一流,这对于欣赏水墨画至关重要。很多时候,国内再版的艺术书籍在色彩上总会丢失一些微妙的层次感,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到位,即便是那些墨色变化极为微妙的作品,也能清晰地展现出浓、淡、干、湿的丰富变化。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流派和地域风格的区分非常清晰,这对于初学者建立一个宏观的认知框架非常有帮助。它不是简单地堆砌名家作品,而是有逻辑地梳理了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脉络。更让我赞叹的是,它似乎非常注重“技法”与“心法”的结合,不仅仅教你如何运笔,更引导你去思考画家在落笔前,心中所构想的意境和情感投射。这种全方位的引导,让阅读体验从单纯的视觉欣赏,升华为一种深入的文化探索,非常适合希望系统学习中国画理论和实践的爱好者。
评分老实说,很少有艺术书籍能让我产生想要做笔记、频繁标记的冲动,但这本书做到了。它的内容组织非常有条理,像是一份精心规划的文化之旅路线图。不同于那些只关注特定题材的专著,这本书的涉猎范围广而深,从早期的卷轴画到近现代的风格演变,都有所涵盖,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材料和工具的介绍部分,它细致地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宣纸、墨锭和笔毫对手感和最终效果的影响,这对于追求完美呈现的实践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知识点。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深沉的敬意——对传统技艺的敬畏,对文化血脉的珍视。它没有刻意去迎合流行的审美趋势,而是专注于挖掘和传承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艺术真谛。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值得珍藏并时常翻阅,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和领悟。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艺术教育和文化传承的人,我一直寻找那种能够真正“连接古今”的教材或鉴赏指南。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的排版设计兼具现代的简洁与古典的庄重,翻页时有一种仪式感。与市面上很多只重图样、轻文字的画册不同,这本书的文字部分下了极大的功夫。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不仅能准确描述技术要点,更能将那些抽象的“气韵生动”具体化,让我们理解何谓“写意”的精髓。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某些经典作品时,会引述相关的诗词或历史典故,这样使得画面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人精神土壤中的产物。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画面背后文化语境的理解。读完一段,我常常需要停下来,闭上眼睛回味一下,仿佛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它成功地将复杂的文化符号,转化为了人人可亲近的艺术语言,是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