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区与居住分异

美国社区与居住分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迈克尔·J.,怀特(Michael,J.,White),王晓楠 ... 著,王晓楠,傅晓莲 译
图书标签:
  • 社区研究
  • 居住分异
  • 美国
  • 社会学
  • 城市研究
  • 空间社会学
  • 种族与种族关系
  • 社会分层
  • 住房
  • 城市规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57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368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城市研究·经典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页数:356
字数:3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书中迈克尔·J.怀特测量了21个具有代表性的大都市区中将近6000个人口普查街区(近乎于社区)。在由大量不同社区组成的大都市复杂拼图中,怀特发现了其中的主要模式并对这些模式进行了基于时间跨度的演变轨迹追踪,为我们呈现了大量信息,例如,虽然种族隔离程度已有所下降,但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的隔离却延续下来;人口扩散怎样对社区构成产生持续影响;等等。怀特关于城市居住系统的评估同样阐明了塑造现代城市生活的社会力量,以及困扰其评估的棘手的政策问题。

作者简介

迈克尔·J. 怀特(Michael J. White),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王晓楠,女,上海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在读),主要从事社会风险、社会质量及教育管理方面研究。 近5年以一或独立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多本教材,供学生使用。主持并完成上海市教委创新课题、上海市教育规划课题等各类课题10余项,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研究多项。获得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论文成果一等奖、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课题成果一等奖等各类奖项10余项。

目录

表目录/1
图目录/1
第一章 社区与城市社会/1
第二章 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区发展概况/22
第三章 社区社会维度/52
第四章 社区多样性与隔离/72
第五章 大都市的空间组织/108
第六章 动态大都市中的社区变化/167
第七章 演变中的大都市结构/208
第八章 社区、大都市演变和公共政策/233
附录A 1980年人口普查中小区域数据的质量/250
附录B 地理概念和数据来源/265
参考书目/279
人名索引/282
主题索引/287
后 记/326


表目录
表1-1 样本大都市区的基本特征/20
表2-1 1979年家户收入的中位数/27
表2-2 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职业的劳动者比例/28
表2-3 贫困家庭比例/30
表2-4 女性支撑家户中的贫困儿童比例/31
表2-5 平均家户规模/33
表2-6 老年人口比例(65岁以上)/34
表2-7 非传统家庭家户比例/36
表2-8 黑人比例/40
表2-9 西班牙裔比例/41
表2-10 社区种族和单一世系的中位数/43
表2-11 社区种族和单一世系的极大值/45
表2-12 高密度住房比例/49
表2-13 居住年限/50
表3-1 随机样本社区的模型概况/66
表3-2 21个统计区及总体的主要变量之间的关联/69
表4-1 社会经济地位和劳动力状况的相异指数:21个统计区/78
表4-2 职业两两相异指数:21个统计区/81
表4-3 生命周期和家户状况的相异指数:21个统计区/83
表4-4 种族、西班牙裔和国籍的相异指数:21个统计区/86
表4-5 族群隔离构成:21个统计区/89
表4-6 住房、住房密度和居住流动性的相异指数:21个统计区/91
表4-7 按种族划分的贫困状况相异指数:21个统计区/93
表4-8 按种族划分的家户类型的相异指数:21个统计区/97
表4-9 所选特征的熵值(H):21个统计区/100
表5-1 人口密度的辐射状分布/123
表5-2 白领工人的辐射状分布/124
表5-3 平均家户规模的辐射状分布/126
表5-4 黑人的辐射状分布/127
表5-5 所选特征辐射状eta2的均值/128
表5-6 人口密度的社会空间等高线统计结果(街区内每平方英里人口数量的对数)/152
表5-7 专业技术人员的社会空间等高线统计结果(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的街区对数)/155
表5-8 家户规模的社会空间等高线统计结果(街区内每个家户内的人口数)/155
表5-9 1980年黑人的社会空间等高线统计结果(街区内黑人比例的对数)/157
表5-10 按特征划分的空间组织的主要模型/158
表5-11 按统计区划分的空间组织的主要模型/161
表6-1 1940~1980年的种族分异情况/170
表6-2 种族隔离程度下降:是个伪事实吗?/173
表6-3 隔离程度变化汇总:1940~1980年/176
表6-4 空间组织的变化:1940、1970、1980年/183
表6-5 空间组织的变化:1940、1970、1980年8个大都市区/186
表6-6 印第安纳波利斯及其部分社区的信息/192
表6-7 社区特征的稳定性:1970~1980年/197
表6-8 1970~1980年按同心圆划分的社区演变/200
表6-9 按同心圆划分的社区更新/206
表7-1 大都市分异等级/218
附表A-1 替代率和配置率(按地区的类型和规模划分)/254
附表A-2 人口普查街区插补率的描述性统计/256
附表A-3 插补的空间集中度:21个统计区/258
附表A-4 替代和配置的回归分析(汇总,N=5993)/259
附表A-5 人口替代的回归结果(按统计区划分)/261
图目录
图2-1 1980年的家户收入/25
图2-2 1980年家户中的人口数/33
图2-3 1980年21个大都市区中社区内黑人的分布情况/39
图2-4 1980年21个大都市区的人口密度分布情况/48
图2-5 1980年21个大都市区的单户型住房分布情况/48
图3-1 4个统计区的主成分分布/58
图3-2 21个统计区中14个变量的因子分析/63
图3-3 大型统计区中39个变量的因子分析/64
图4-1 21个统计区中种族、西班牙裔和世系相异指数的均值/103
图4-2 21个统计区所选特征的平均熵值/105
图5-1 城市结构模型示意图/110
图5-2 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统计区1980年白领工人比例/114
图5-3 加利福尼亚州斯托克顿统计区1980年白领工人比例/115
图5-4 密歇根州弗林特统计区1980年白领工人比例/116
图5-5 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统计区1980年平均家户规模/117
图5-6 加利福尼亚州斯托克顿统计区1980年平均家户规模/118
图5-7 密歇根州弗林特统计区1980年平均家户规模/119
图5-8 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统计区1980年黑人人口比例/120
图5-9 加利福尼亚州斯托克顿统计区1980年黑人人口比例/121
图5-10 密歇根州弗林特统计区1980年黑人人口比例/122
图5-11 印第安纳州印第安纳波利斯统计区家户收入的等高线图/132
图5-12 华盛顿州西雅图统计区劳动力分布的等高线图/133
图5-13 肯塔基州列克星敦统计区外籍群体分布的等高线图/134
图5-14 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统计区人口密度的等高线图/137
图5-15 加利福尼亚州斯托克顿统计区人口密度的等高线图/138
图5-16 密歇根州弗林特统计区人口密度的等高线图/139
图5-17 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统计区专业技术人员的等高线图/140
图5-18 加利福尼亚州斯托克顿统计区专业技术人员的等高线图/142
图5-19 密歇根州弗林特统计区专业技术人员的等高线图/143
图5-20 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统计区家户规模的等高线图/144
图5-21 加利福尼亚州斯托克顿统计区家户规模的等高线图/145
图5-22 密歇根州弗林特统计区家户规模的等高线图/146
图5-23 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统计区黑人人口比例的等高线图/147
图5-24 加利福尼亚州斯托克顿统计区黑人人口比例的等高线图/149
图5-25 密歇根州弗林特统计区黑人人口比例的等高线图/150
图5-26 1980年样本统计区的人口密度梯度/153
图5-27 空间组织/163
图6-1 1940~1980年10个大都市区的居住隔离程度/179
图6-2 芝加哥的人口密度:1940~1980年/182
图6-3 按同心圆划分的社区人口变化:1970~1980年人口普查街区的数量及
    人口平均增加和流失量/200
图7-120 世纪末大都市区的形态/220
附图B-1 地理层级/267
附图B-2 5995个人口普查街区的街区文件汇总/274

前言/序言

前  言

《美国社区与居住分异》是有着宏伟愿景的丛书中的一本,旨在将1980年人口普查统计数据的结果转化为对美国人生活领域的重大变化和发展趋势的权威性分析。“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人口”丛书代表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节点,复兴了独立普查分析的传统。始自1930年,之后,1950年、1960年,社会科学家团队与美国人口普查局共同针对每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所揭示出来的重要的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这些普查项目做了三大里程碑式的系列研究,为我们目前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设定了严格的高标准。
事实上,早期那些普查项目与本普查项目之间并不仅仅具有理论上的延续性关系。正如之前所做出的努力,这个新的人口普查项目得益于美国人口普查局与一批杰出的、跨学科的学者之间的密切合作。与1950年和1960年的研究项目一样,1980年的人口普查研究仍然由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和拉塞尔·塞奇基金会发起。在再次推进普查分析合作项目的决策中,拉塞尔·塞奇基金会和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不仅对20世纪80年代人口普查局的出版及宣传活动予以严格的预算限制,而且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近二十年美国人生活中众多领域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人口”丛书由1980年美国人口普查研究国家委员会——一个由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任命、由拉塞尔·塞奇基金会与斯隆基金会提供经济资助,并得到美国人口普查局协助而成立的特殊委员会——策划、委托和监管。该委员会主要由各个领域(包括人口学、经济学、教育学、地理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统计学)的社会科学家组成。委员会的任务是选择研究的主要议题、挑选高水平的专家进行研究,并提供必要的框架来促进研究人员内部及研究人员与美国人口普查局之间的合作。
本丛书所涉及的主题事实上涵盖了所有美国族群(黑人、西班牙裔、外国世系群体)的主要特征、空间维度(移民、社区、住房、区域以及大都市区的发展与衰落)和身份群体(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家庭及家户、女性)。作者被鼓励不但要使用198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还要使用以前的人口普查数据和后续的国家人口普查数据。每个独立的研究项目被分配给一个特殊的顾问小组。小组中的成员:一名来自委员会,一名由美国人口普查局提名,一名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提名,此外还有一位或两位其他相关专家。顾问小组主要负责项目的联络和审核工作,同时向国家委员会提出建议,并为每份报告的出版做准备。在最终获得国家委员会主席的批准后,每份报告将提交至拉塞尔·塞奇基金会,准备出版和发行。
由于项目规模大、范围广、组织复杂程度高,因而需要感谢的人和单位很多,委员会必须对此表示诚挚的谢意。首先,感谢赞助单位——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拉塞尔·塞奇基金会和斯隆基金会。正是这些组织及个人的愿景和长期坚持才使这个研究项目得以持续多年。美国人口普查局积极、主动的合作也对项目在各个阶段的推进有着重要的意义。感谢美国人口普查局经济学家James R. Wetzel投入的精力和付出的努力,感谢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的David L. Sills(也是委员会的成员),他在组织、行政和沟通方面的技巧保证了复杂项目能够得以顺利运作。
其次,委员会还想感谢那些为1980年人口普查报告提供额外资金赞助的组织,包括福特基金会及其副总裁Louis Winnick、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老年研究所、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研究所。诚挚地感谢他们对整体研究项目及几个特殊研究项目所给予的支持。
国家委员会及其资助机构的最终目标是呈现明确的、精准的、全面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口的图景。本书不仅主要具有描述性意义,而且通过历史视角并在对当今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深化了对已有问题的研究,增强了迎新未来挑战的意识。我们期望读者认同本书为实现这一目标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CHARLES F.WESTOFF
1980年美国人口普查研究国家委员会主席与执行董事


致  谢

1980年人口普查可以反映出社区与居住分异模式的哪些信息?本书试图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居住系统不断演变,就如同一部采用复杂电影艺术拍摄的电影。美国一些统计系统持续沿用居住系统的部分元素,人口普查每隔十年就会将居住系统的情况记录一次并对结果予以重现。只有借助人口普查的详细信息,我们才能够系统地了解美国的社区概况。人口普查概览让我们能够直接了解美国居住系统的社会和经济组织架构。
本书对21个大都市区的社区进行了调查,这些社区是各种美国人居住社群的代表。由于我们关注的是居住系统的总体情况,因此我在本项研究中同时纳入了美国部分规模较小的大都市区和部分规模较大的大都市区。通过对选定社区进行细致研究,我希望能够了解美国整个居住系统的情况。为了调查居住分异及大都市区组织架构模式的变化,我将1980年人口普查数据与以往可比较的人口普查信息进行了对比;在某些案例中,甚至查找了早至1940年的人口普查信息。
在人口普查研究项目的初始阶段,作者们被要求对美国进行“权威性描述”。我们的基本问题(“谁住在哪里?”)的前提条件是居住分异模式可以反映社会情况。本书是以下两个愿望相互妥协(有时候并不容易)的产物:一个愿望是提供具有代表性的、可为所有人群理解的描述;另一个愿望是给出尽可能深入地研究大都市区居住分异的结构。我们有意识地同时调查了居住分异的各种特征,并超越常规居住分异研究的一般关注点。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引入了新的方法,从而进一步表明需要采用新的方式来看待美国城市以及了解如何根据居住社区对美国人口进行分类。
尽管居住分异这一主题贯穿于本书各章节,并将各章节联系在一起,但各章节仍可以分开阅读。第一章探讨了社区的定义以及社区在公共政策中所起的作用,并介绍了本项目的研究对象——大都市区。第二章和第三章讨论居住分异问题,并对其起源和维度进行了基础性分析。第四章论述“隔离”这一人们长期关注的话题。第五章对空间组织进行了分析——这一议题对“谁住在哪里”进行了更直接的探讨。第六章概述了过去几十年中大都市系统发生的变化,包括单个社区的演变。在第七章中,我们试图对前几章的信息进行汇总,并概述大都市区在20世纪晚期的情况。最后一章(第八章)讨论了我们的研究结果对部分公共政策问题的解决将产生何种影响。
在出版本专著的过程中,许多人士和机构为我们提供了帮助。拉塞尔·塞奇基金会通过1980年美国人口普查研究国家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for Research on the 1980 Census)为本书的研究和写作提供了大力支持。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的David L. Sills以及拉塞尔·塞奇基金会的Priscilla Lewis为我们提供了全程帮助和指导。Donnelley营销信息公司为我们的项目提供了自有的小区域数据文件摘录以及阴影图阴影图。而Gary Hill和Carry Meyer的大力协作使得本项目能够顺利进行。本专著是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期间撰写的,学校的数位同事也为我提供了许多帮助。在为期6个月的项目实施过程中,Ozer Babakol巧妙地对复杂的数据文件进行了处理。而Melissa zur Loye和Beverly Rockhill则负责一些计算工作。Andrew Foster负责设计大都市等高线图,而Carol Ryner、Kathy Reynolds、Mary Ann Prytherch和Hieu Ly则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使项目成员能够通过各种电子媒体进行交流。
此外,我还要感谢本项目顾问小组的成员John S. Adams、William Clark、Richard Forstall和Omer Galle,他们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给了我许多建议。美国1980年人口普查研究国家委员会主席Charles Westoff阅读了本书的完整手稿,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此外,Peter Mueser、Julian Wolpert和Richard Nathan为本书的撰写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并给予鼓励。
最后,我还要感谢Jane耐心细致的工作。

迈克尔·J.怀特
于城市研究所


序言(中文版)

城市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中,这一陈述至少对1987年出版的《美国社区与居住分异》一书而言是适用的。时光如梭,距本书采用数据(每十年开展一次的美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收集工作结束已30年之久。城市景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仅体现在美国的城市中,更是遍及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由于此序言是为《美国社区与居住分异》的中文版而撰写,因而我们必须放眼未来,并将当前观察到的城市现象置于数十年间城市演变的背景中去解释。我们可以提几个比较实际的问题:城市模式和发展进程中的哪些内容即使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变化后仍然成立与适用?21世纪面临的城市生活新问题有哪些?学者“在拥有更先进的技术和较新的数据形式”的基础上,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当代城市社会图景中将发挥何种作用?
当年,《美国社区与居住分异》一书出版时,美国的绝大多数人口主要居住在城市。在多数工业化国家(即很多北半球国家),情况亦是如此。而与之相反,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程度要低得多。在随后的几年里,世界本身已经演变为一个城市,即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口现在主要居住在城市。事实上,在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中国是最引人注目的例子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人口比例迅速提升。当然,基于城市所起的引领作用,中国经济飞速增长。放眼世界,城市人口和经济的增长通常伴随着城市内部(社区间的人口分类)居住的进一步分异。
的确,当代都市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以前大致相同。《美国社区与居住分异》一书描述的许多现象和盛行于城市社会科学文献中的诸多主题仍然存在于当今的城市中,其中主要包括按社会特征确定的人口分类标准,如年龄和家庭结构、收入和社会经济地位,以及族群-世系-语言背景。城市的发展、移民导致的人口增长,以及当地不断加剧的地理分化,促使一些城市中的社区数量增加,而另外一些城市则经历着社区数量减少的命运。国家政策仍然影响着城市模式,国家(或地方)在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方面的选址可以帮助形塑城市。住房政策在市中心和郊区社区人口的分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一个国家的族群构成(对新移民的接纳或抵制能力)在城市社区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功能。可以肯定的是,使用本书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去探究当代世界的各大城市,很可能会揭示出一些与1980年发现于美国城市中的社会空间模式极其相似的模式。
现在,让我们展望一下未来,我们还需要知道些什么?拥有高收入经济体的城市将继续发展至成熟,且其在21世纪中的模式将在科技(生产和消费)发展及人口扩张趋动下被塑造。拥有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城市则可能更多地呈现与之前相同的城市生活面貌,但也有可能出现一些显著的差异。城市社会模式存在于以大量城市群为特征的世界,人口也往往聚集在规模较大的城市,此外,也涌现出一些特大城市。有关城市规划的决策对气候变化产生了影响,这一影响尤其体现在沿海城市中。国家内部及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将告诉我们更多有关21世纪什么人居住在何种社区中的信息。世界上的大城市正在不断地通过数字通信、贸易和人口流动进行交流。
将以上现象联系在一起,人们可能会问:21世纪城市研究的主要议题有哪些?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城市演变轨迹也许会引起学者们的研究兴趣;“新”的及正在不断扩张(最近主要发生在南半球)的城市将在何种程度上显示出与适用于北半球城市的相同的社会空间模式?他们会遵循相同的社会经济分类和年龄-家庭分异轨迹吗?下一代城市研究者将被期待去探索有关城市模式和发展一致性的问题,以探讨21世纪的新城市是否会复制过去的模式,或与过去有所分歧。
美国城市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对种族和族群的理解。种族-族群隔离是1980年城市社区分化的一个推动力量(在本书中)。尽管这种隔离的程度在许多美国城市中有所下降,但仍然是美国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特征。自1980年以来,北半球的城市发生了诸多变化。新国际移民的浪潮塑造了更加多元的社会生活。族群隔离的模式(通过扩展、空间同化和整合)同样适用于这些新群体吗?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针对移民、住房和社会经济容量的政策一直在发生变化。这个问题不仅发生在作为接收传统移民的大型城市地区,也发生在正在经历移民数量增长或承载来自其他地区人口压力的大量高收入城市。即使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我们也能发现他们正在处理源自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城市移民问题。这些移民的产生主要缘于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而有时则缘于附近不幸的政治冲突,这些原因均使得国际迁移变得尤为可能。
人们生于何处主要归结为命运,但世界各地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将会最终导致一些城市群产生,追踪已经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地区中发生的人口转型(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最终处于低水平的演变进程)极为重要。这一现象尤其体现在那些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高度重视的国家,其中主要是中国和东亚的一些其他国家。就这些社会中的不同年龄群体居住于不同社区(尽管其中一些社区曾经沿着“家庭主义”的维度发生分异)而言,政策担忧也随之出现。
社会经济分类无疑仍是城市图景的一个主要特征,但它将如何体现?不同的国家中同样的问题会呈现新的、不同的意义。在美国这样的地区,收入不平等问题加剧导致社会经济居住隔离程度加深(目前已经在一些研究中提及)。其他社会中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或许会促使原先较为均匀(通常在农村)的人口分布转变为分异程度更高的城市住房市场,从而产生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社区——从贫民窟到封闭的精英社区。因此,空间分层可能仍然是城市图景的一个核心特征。与此同时,有关该分异方面知识的积累以及对分异结果的担忧——缘于在城市社会科学研究基础上建立的知识库——可能会促使政策制定者试图调整或重新定位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作用。对分异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力量进行区分仍将是一项非常重要且充满挑战的任务。
有关社区的学术研究自1987年以来并未驻足不前,完全相反的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可以说,大量的数据和方法的创新使人口地理学与城市社会科学获益匪浅。数据现在被用于很多地方,以帮助理解某一特定城市的景观,研究者通常可以确定单个家户的x-y坐标。在符合保密规定的情况下,可以将这些家户特征以描述性或推理性的方式与城市图景的其他特征相关联。这些其他特征主要包括:社区的社会经济特征、学校等机构、城市服务和环境条件。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令人激动,城市研究方面的洞见也许将远远超过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研究成果,但是研究者们仍需继承与发扬《美国社区与居住分异》研究中所蕴含的研究精神。

迈克尔·J.怀特
美国社区与居住分异:一部深入剖析美国社会空间肌理的著作 《美国社区与居住分异》并非一本聚焦于“美国社区”和“居住分异”这两个概念本身,然后简单罗列现象的著作。相反,它以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历史深度的视角,深入探究了这两个概念在美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是如何相互交织、相互塑造,并最终构成了今日美国社会空间景观的复杂网络。本书旨在揭示那些潜藏在社区边界、居住模式背后的权力结构、经济力量和社会思潮,从而帮助读者理解美国社会为何会呈现出如此显著的居住分异现象,以及这些分异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着社区的形态、居民的生活以及社会公平。 核心论点与研究范式: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美国社区的形成与居住分异并非偶然的地理现象,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力量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它挑战了将居住分异简单归因于个体选择或市场规律的论调,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观的社会变迁和结构性不平等的框架下进行审视。 在研究范式上,本书融合了多种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它借鉴了社会学中关于阶级、种族、空间隔离的理论,地理学中关于城市发展、空间生产的理论,以及历史学中关于制度变迁、政策影响的分析。这种跨学科的取向使得本书能够从多个维度、多个尺度来考察问题,从而提供一个更为全面和 nuanced 的理解。 历史演进与结构性根源: 本书并非从现状出发,而是回溯美国历史,追溯造成今天居住分异格局的深层根源。 早期殖民与城市形成: 作者首先审视了美国早期殖民地时期城市的形成过程。即使在那个相对“原始”的阶段,也已显露出按照社会等级和财富进行居住区划分的早期迹象。不同社会群体被引导或被迫聚集在特定的区域,这为后来的居住分异埋下了伏笔。 工业化与城市扩张: 随着19世纪工业化的到来,美国城市经历了剧烈的扩张。工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同时也加剧了居住的分化。工人阶级集中在工厂附近,他们的居住条件往往简陋且拥挤,而富裕阶层则逐渐向郊区迁移,寻求更舒适、更“体面”的生活环境。这种城乡、工农之间的空间隔离开始变得明显。 种族隔离与歧视的制度化: 本书重点分析了种族主义在美国社会中的根深蒂固,以及它如何通过制度化的手段渗透到居住领域。从早期的“种族隔离法”到后来的“红线政策”(redlining),再到隐形的歧视性住房政策,种族成为了划分社区、限制居住选择的强大力量。作者详细阐述了这些政策如何系统性地剥夺了非裔美国人、拉丁裔和其他少数族裔获得优质住房和发展机会的能力,并将其限制在特定的、往往资源匮乏的社区。 郊区化运动与“白人逃离”: 20世纪中叶,美国经历了大规模的郊区化运动。这并非仅仅是技术进步或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是与种族紧张、城市衰败以及政府的住房政策紧密相关。“白人逃离”(white flight)现象,即白人居民为逃避日益增多的少数族裔而迁移至郊区,深刻地重塑了城市和郊区的空间构成,进一步加剧了种族和阶级的居住隔离。 政策的演变与局限: 本书也考察了旨在解决居住分异问题的相关政策,例如民权运动后的住房法案,以及后来的“包容性分区”(inclusionary zoning)等。然而,作者也深入分析了这些政策的局限性,以及它们在实际执行中遇到的阻力,指出许多改革虽然触及表面,但未能触及深层的结构性问题。 居住分异的多维度体现: 本书对居住分异的探讨并非局限于单一维度,而是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经济维度: 收入和财富的差异是居住分异最直接的体现。高收入群体倾向于居住在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学校资源好的社区,而低收入群体则往往被限制在住房条件差、公共服务不足、就业机会少的区域。这种经济上的空间隔离不仅限制了个体的发展,也固化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种族与族裔维度: 正如前文所述,种族是美国居住分异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维度。种族隔离不仅体现在社区的构成上,也体现在不同族裔群体所获得的住房质量、社区资源、以及公共服务的差异上。即使在法律上取消了种族隔离,隐性的歧视和历史遗留的问题仍然在延续。 教育维度: 居住地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不同学校的教育质量差异。优质的学区吸引了高收入家庭,而低收入家庭则往往面临着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这种教育上的空间不平等,进一步加剧了代际的社会不公。 健康维度: 居住在不同社区,居民面临的环境污染、食品获取便利性、医疗资源可及性等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因素都会对居民的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形成所谓的“健康地理差异”。 政治与公民参与维度: 居住的聚集性也影响着居民的政治参与和社区自治能力。特定社区的居民可能在政治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从而影响政策的制定和资源的分配,而其他社区则可能被边缘化。 社区的形成与变迁: 本书也关注了社区的形成和变迁过程。社区并非仅仅是地理上的聚合,更是社会互动、文化认同和共同利益的载体。 社区的社会资本: 作者探讨了不同社区如何发展出不同形态的社会资本。有些社区拥有强大的社会联系和互助网络,能够为居民提供支持和机会;而另一些社区则可能因为隔离和疏离而缺乏这种凝聚力。 社区的身份认同: 居住在特定社区,居民会逐渐形成一种社区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可能受到种族、阶级、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身份认同的形成,也会反过来影响居民的行为和社区的凝聚力。 社区的抵抗与变革: 本书也关注了居民在面对居住分异和社会不公时所采取的抵抗和变革行动。从社区组织到政策倡导,这些努力旨在挑战现有的不平等格局,争取更公平的居住条件和社区发展。 结论与启示: 《美国社区与居住分异》最终希望达到的目标,是让读者深刻理解美国社会空间格局的复杂性,并认识到居住分异并非一个简单的地理现象,而是与更广泛的社会不平等紧密相连。本书并非提供一套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通过深入的分析,揭示问题的症结所在,为思考和解决美国社会面临的居住和社区相关挑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视角。 本书对于城市规划者、政策制定者、社会工作者、以及所有关心美国社会公平与发展的读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鼓励我们超越表面的观察,去理解那些塑造我们居住空间、影响我们生活质量的深层力量,并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出版方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这对于一本偏学术性的书籍来说,是非常难得的。纸张的厚度和油墨的质量都体现了专业性,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重要的是,书中的图表和地图设计,简直是视觉盛宴。它们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数据,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可视化工具,极大地辅助了复杂概念的理解。例如,书中关于某种特定群体空间分布演变的图示,那种色彩的渐变和密度的变化,比任何纯文字的描述都要来得直观和震撼。它让我意识到,数据本身也可以拥有诗意和叙事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时所采取的平衡策略,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确保了文本的流畅性,很少出现那种生硬的、为了罗列文献而罗列文献的情况。这本书读完后,我毫不犹豫地把它放到了我书架上最容易拿取的位置,因为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具有美学价值的出版物。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准,读起来感觉像是在跟随一位导游,穿梭在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图景之中。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夹杂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感和深刻的洞察力,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又不得不反思我们自身所处的环境。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社区认同”那几章的论述,它打破了我过去对社区只是地理位置简单聚合的刻板印象。作者通过大量鲜活的访谈片段和生活细节,生动地描绘了居民如何通过共同的仪式、特定的消费习惯乃至语言习惯,来构建和维护他们独特的“我们”的概念。这种从微观个体经验出发,最终汇聚成宏观社会现象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坦白说,很多社会学著作读到一半就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但这本书的每一章节都像是一个新的探索入口,总能抛出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观点,让你忍不住想要立刻去印证一下自己生活圈子里的类似现象。它成功地将宏大的社会议题,落地到了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让人感觉所读非虚,极具现实意义。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收尾部分处理得相当高明,它没有急于给出一个乐观或悲观的结论,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的、引人深思的讨论空间。作者仿佛是在对读者耳语:你看,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复杂性,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探讨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那几页,作者没有流于空泛的预测,而是基于前文严谨的分析,提出了几个极具建设性的政策思考方向。这让我感到,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和现在的梳理,更像是一份对未来社区治理的“行动指南”。我是一个对实用价值有较高要求的人,而这本书恰恰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它不会让你读完后感觉仿佛完成了一次智力测验,而是会让你带着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走出书页,去重新审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我们如何共同塑造未来的居住环境。这是一次思想的旅程,收获远超预期。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处理社会变迁的动态视角。许多关于城市变迁的著作,往往倾向于提供一个静止的、已经被既定化的结果报告,但这本书却着重探讨了那些“正在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权力博弈。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城市空间视为一个固定的舞台,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持续上演的、充满张力的戏剧场。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城市更新项目中,原住民与新迁入居民之间无形界限构建的分析,那段文字简直是入木三分。它揭示了看似“中性”的城市规划决策背后,是如何微妙地筛选和重塑社会群体的空间存在。读到这里,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进步”这个词的理解,明白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总有人在得益,也总有人在付出代价。这种批判性的思维工具,远比单纯的知识点传授要宝贵得多,它训练了我的眼睛,去看穿城市表象下的深层逻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略带复古的米黄色纸张质感,配上深沉的蓝绿色调,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一种学术探究的氛围里。我本来对城市社会学这类题材不太感冒,总觉得过于枯燥,但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给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硬邦邦的理论堆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城市规划师在跟你分享他多年观察的心得。特别是书中关于历史脉络的梳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作者没有简单地把城市发展视为线性的进步,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经济政策如何像雕刻刀一样,在城市空间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特定街区功能变迁的案例分析,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对那些我习以为常的城市角落产生了全新的敬畏感,仿佛每一块砖瓦背后都藏着一个被遗忘的故事。这本书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也做得相当扎实,它巧妙地融合了空间分析和社会建构的视角,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可感,读起来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种晦涩难懂。这绝对是一本能让人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佳作,对于任何关心城市生活本质的人来说,都是一份难得的精神食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