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三菱Q系列PLC从入门到精通 三菱plc编程教程书籍 plc编程与操作自学教程 pl

包邮 三菱Q系列PLC从入门到精通 三菱plc编程教程书籍 plc编程与操作自学教程 pl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PLC
  • 三菱PLC
  • Q系列
  • 编程教程
  • 自学教程
  • 工业控制
  • 自动化
  • 电气工程
  • 三菱电机
  • 编程与操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云聚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暂无
ISBN:9787519802974
商品编码:12185903061

具体描述

三菱Q系列PLC从入门到精通

 

作者: target='_blank' style='text-decoration: none;color: #1a66b3;'>侯玉宝, target='_blank' style='text-decoration: none;color: #1a66b3;'>陈忠平, target='_blank' style='text-decoration: none;color: #1a66b3;'>邬书跃 出版社: target='_blank' style='text-decoration: none;color: #1a66b3;'>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4月 
  • 版 次:1
  • 页 数:568
  • 字 数:824000
  • 印刷时间:2017年04月23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印 次:1
  • 包 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9802974
  • 所属分类: target='_bland' style='text-decoration: none;color: #1a66b3;'>图书> target='_bland' style='text-decoration: none;color: #1a66b3;'>工业技术> target='_bland' style='text-decoration: none;color: #1a66b3;'>电工技术> target='_bland' style='text-decoration: none;color: #1a66b3;'>电器
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实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特别适合初学者使用,对有一定PLC基础知识的读者也会有所帮助。  内容简介 本书从实际工程应用出发,以国内广泛使用的日本三菱公司Q系列PLC为对象,讲解了模块式、大中型PLC的基础与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本书共分12章,主要介绍了PLC的基本概况、Q系列PLC的硬件系统及内部资源、Q系列PLC编程软件和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Q系列PLC的顺控指令、Q系列PLC的基本指令、Q系列PLC的应用指令、Q系列PLC特殊扩展功能模块、PLC的通信与网络、触摸屏与变频器、PLC控制系统设计及实例、PLC的安装与维护等内容。 作者简介 陈忠平,主要从事单片机、PLC技术的教学与培训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与培训经验。 目 录 前言第1 章 PLC 概况………………………………………………………………… 11.1 PLC简介………………………………………………………………… 11.1.1 PLC的定义………………………………………………………… 11.1.2 PLC的基本功能与特点…………………………………………… 21.1.3 PLC的应用和分类………………………………………………… 31.1.4 三菱PLC简介…………………………………………………… 71.2 PLC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81.2.1 PLC的组成………………………………………………………… 81.2.2 PLC的工作原理………………………………………………… 141.3 PLC与其他顺序逻辑控制系统的比较……………………………… 151.3.1 PLC与继电器控制系统的比较………………………………… 151.3.2 PLC与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比较…………………………… 161.3.3 PLC与单片机控制系统的比较………………………………… 171.3.4 PLC与DCS的比较……………………………………………… 17第2 章 Q 系列PLC 的硬件系统及内部资源…………………………………… 192.1 Q 系列PLC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 192.1.1 基板……………………………………………………………… 202.1.2 电源模块………………………………………………………… 222.1.3 CPU 模块………………………………………………………… 242.1.4 I/O 模块…………………………………………………………… 252.1.5 网络/信息处理模块……………………………………………… 272.1.6 特殊功能模块…………………………………………………… 282.2 各种CPU 模块的硬件性能及系统构成……………………………… 292.2.1 基本型CPU ……………………………………………………… 292.2.2 高性能型CPU …………………………………………………… 382.2.3 过程控制型CPU ………………………………………………… 462.2.4 运动控制型CPU ………………………………………………… 482.2.5 多CPU 系统……………………………………………………… 532.2.6 冗余系统………………………………………………………… 572.3 Q 系列PLC的I/O 地址分配及数据类型…………………………… 612.3.1 Q 系列PLC的I/O 地址分配…………………………………… 612.3.2 数制……………………………………………………………… 632.3.3 Q 系列PLC的数据类型………………………………………… 662.4 Q 系列PLC的内部资源……………………………………………… 702.4.1 内部用户软元件………………………………………………… 702.4.2 内部系统软元件………………………………………………… 732.4.3 特殊功能软元件………………………………………………… 762.4.4 嵌套与指针软元件……………………………………………… 782.4.5 其他软元件……………………………………………………… 792.4.6 软元件的使用…………………………………………………… 79第3 章 Q 系列PLC 编程软件的使用…………………………………………… 823.1 PLC编程语言………………………………………………………… 823.1.1 PLC编程语言的国际标准……………………………………… 823.1.2 梯形图…………………………………………………………… 833.1.3 语句表…………………………………………………………… 853.1.4 顺序功能图……………………………………………………… 863.2 GXDeveloper编程软件概述………………………………………… 863.2.1 GXDeveloper编程软件简介…………………………………… 863.2.2 GXDeveloper编程软件的安装………………………………… 873.2.3 GXDeveloper编程软件界面…………………………………… 883.3 GXDeveloper编程软件参数设定…………………………………… 903.3.1 PLC参数设定…………………………………………………… 903.3.2 网络参数设定…………………………………………………… 923.3.3 远程密码设定…………………………………………………… 923.3.4 冗余参数的设定………………………………………………… 923.4 软元件注释及内存设置……………………………………………… 943.4.1 创建软元件注释………………………………………………… 943.4.2 删除软元件注释………………………………………………… 953.4.3 设置注释类型…………………………………………………… 953.4.4 设置注释范围…………………………………………………… 963.4.5 软元件的内存设置……………………………………………… 963.5 梯形图程序的编辑与标注化………………………………………… 993.5.1 工程及梯形图制作注意事项…………………………………… 993.5.2 程序的编写与编辑……………………………………………… 1043.5.3 程序的标准化…………………………………………………… 1103.6 程序的读取/写入、调试与在线监控……………………………… 1133.6.1 PLC的连接设置………………………………………………… 1133.6.2 程序的读取与写入……………………………………………… 1143.6.3 程序的调试……………………………………………………… 1143.6.4 程序的在线监控………………………………………………… 1183.7 故障诊断……………………………………………………………… 1233.7.1 CPU 诊断………………………………………………………… 1233.7.2 网络诊断………………………………………………………… 1233.7.3 CC Link、CC Link/LT诊断……………………………… 1283.7.4 以太网诊断……………………………………………………… 1303.7.5 系统监视………………………………………………………… 1343.7.6 在线模块更换…………………………………………………… 135第4 章 Q 系列PLC 仿真软件的使用………………………………………… 1374.1 GXSimulator概述…………………………………………………… 1374.1.1 GXSimulator的特点…………………………………………… 1374.1.2 GXSimulator的功能…………………………………………… 1384.1.3 GXSimulator的限制和注意事项……………………………… 1394.2 GXSimulator的基本操作…………………………………………… 1424.2.1 从安装到调试的过程…………………………………………… 1424.2.2 GXSimulator初始化…………………………………………… 1424.2.3 GXSimulator的初始操作界面及退出………………………… 1444.3 模拟外部机器运行的I/O 系统设定………………………………… 1454.3.1 I/O 系统设定说明……………………………………………… 1454.3.2 I/O 系统设定流程……………………………………………… 1484.3.3 时序图输入设定………………………………………………… 1484.3.4 软元件值输入设定……………………………………………… 1504.3.5 I/O 系统设定的执行…………………………………………… 1504.4 GXSimulator的串行通信功能……………………………………… 1524.4.1 串行通信的连接方法…………………………………………… 1524.4.2 串行通信功能的操作顺序……………………………………… 1534.4.3 串行通信功能的窗口说明……………………………………… 1534.4.4 传送规格………………………………………………………… 1544.4.5 通信状态………………………………………………………… 1554.5 GXSimulator的模拟监测…………………………………………… 1564.5.1 软元件测试……………………………………………………… 1564.5.2 I/O 系统设定监视……………………………………………… 1574.5.3 继电器内存监视………………………………………………… 157第5 章 Q 系列PLC 的顺控指令……………………………………………… 1615.1 顺控程序指令………………………………………………………… 1615.1.1 基本位操作指令………………………………………………… 1615.1.2 块操作指令……………………………………………………… 1675.1.3 堆栈与主控指令………………………………………………… 1705.1.4 置位与复位指令………………………………………………… 1735.1.5 脉冲触点指令…………………………………………………… 1755.1.6 脉冲输出微分指令……………………………………………… 1765.1.7 取反指令………………………………………………………… 1795.1.8 空操作及程序结束指令………………………………………… 1795.2 定时器………………………………………………………………… 1805.2.1 定时器的分类…………………………………………………… 1805.2.2 定时器的工作原理……………………………………………… 1815.2.3 定时器指令的应用举例………………………………………… 1825.3 计数器………………………………………………………………… 1845.3.1 计数器的分类…………………………………………………… 1845.3.2 普通计数器……………………………………………………… 1855.3.3 中断计数器……………………………………………………… 1865.3.4 计数器的应用举例……………………………………………… 1875.4 顺控程序指令的应用………………………………………………… 1905.4.1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星三角降压启动…………………… 1905.4.2 用4个按钮控制一个信号灯…………………………………… 1945.4.3 置位与复位指令实现的简易6组抢答器……………………… 196第6 章 Q 系列PLC 的基本指令……………………………………………… 2016.1 指令的构成…………………………………………………………… 2016.1.1 指令的表示形式………………………………………………… 2016.1.2 数据长度和指令执行方式……………………………………… 2026.1.3 操作数…………………………………………………………… 2026.2 比较操作指令………………………………………………………… 2036.2.1 BIN 数据比较指令……………………………………………… 2036.2.2 浮点数比较指令………………………………………………… 2056.2.3 字符串数据比较指令…………………………………………… 2066.2.4 BIN 块数据比较指令…………………………………………… 2076.3 数据传送指令………………………………………………………… 2096.3.1 BIN 数据传送指令……………………………………………… 2096.3.2 实数传送指令…………………………………………………… 2106.3.3 字符串传送指令………………………………………………… 2116.3.4 取反传送指令…………………………………………………… 2126.3.5 块数据传送指令………………………………………………… 2136.3.6 多点传送指令…………………………………………………… 2146.3.7 数据交换指令…………………………………………………… 2146.3.8 块数据交换指令………………………………………………… 2156.3.9 高低字节交换指令……………………………………………… 2166.4 数据转换指令………………………………………………………… 2166.4.1 BIN 与BCD转换指令………………………………………… 2176.4.2 实数与BIN 转换指令…………………………………………… 2196.4.3 BIN16与BIN32转换指令……………………………………… 2206.4.4 BIN 数据与格雷码转换指令…………………………………… 2216.5 算术运算指令………………………………………………………… 2226.5.1 BIN 加、减法指令……………………………………………… 2226.5.2 BIN 乘、除法指令……………………………………………… 2256.5.3 BCD加、减法指令……………………………………………… 2296.5.4 BCD乘、除法指令……………………………………………… 2306.5.5 实数加、减法指令……………………………………………… 2316.5.6 实数乘、除法指令……………………………………………… 2326.5.7 字符串合并指令………………………………………………… 2336.5.8 BIN 加1、减1指令…………………………………………… 2346.6 程序分支指令………………………………………………………… 2356.6.1 指针分支指令…………………………………………………… 2366.6.2 跳转到结束指令………………………………………………… 2376.7 中断控制指令………………………………………………………… 2386.7.1 中断因子………………………………………………………… 2386.7.2 中断指令………………………………………………………… 2396.8 方便指令……………………………………………………………… 2426.8.1 I/O 刷新指令…………………………………………………… 2426.8.2 可逆计数器指令………………………………………………… 2436.8.3 示教定时器指令………………………………………………… 2456.8.4 特殊功能定时器指令…………………………………………… 2466.8.5 旋转工作台控制指令…………………………………………… 2486.8.6 斜坡信号指令…………………………………………………… 2506.8.7 速度检测指令…………………………………………………… 2516.8.8 固定周期脉冲输出指令………………………………………… 2526.8.9 脉宽调制指令…………………………………………………… 2526.8.10 矩阵输入指令………………………………………………… 253第7 章 Q 系列PLC 的应用指令……………………………………………… 2557.1 逻辑运算指令………………………………………………………… 2557.1.1 逻辑“与”运算指令…………………………………………… 2557.1.2 逻辑“或”运算指令…………………………………………… 2567.1.3 逻辑“异或”运算指令………………………………………… 2577.1.4 逻辑“同或”运算指令………………………………………… 2597.2 循环与移位指令……………………………………………………… 2607.2.1 循环右移、左移指令…………………………………………… 2607.2.2 带进位循环右移、左移指令…………………………………… 2627.2.3 右移、左移n位指令…………………………………………… 2647.2.4 n位数据的右移、左移一位指令……………………………… 2657.2.5 n字数据的右移、左移一字指令……………………………… 2667.3 数据处理及控制指令………………………………………………… 2677.3.1 位处理指令……………………………………………………… 2677.3.2 数据处理指令…………………………………………………… 2687.3.3 数据表操作指令………………………………………………… 2847.3.4 数据控制指令…………………………………………………… 2877.4 结构化指令…………………………………………………………… 2897.4.1 子程序调用及返回类指令……………………………………… 2897.4.2 输出OFF调用类指令………………………………………… 2947.4.3 循环控制类指令………………………………………………… 2967.4.4 刷新指令………………………………………………………… 2977.4.5 梯形图变址修改指令…………………………………………… 2977.5 缓冲存储器与文件寄存器指令……………………………………… 2997.5.1 缓冲存储器访问指令…………………………………………… 2997.5.2 文件寄存器切换指令…………………………………………… 3007.6 字符串处理指令……………………………………………………… 3027.6.1 BIN 与ASCII码的数据转换指令……………………………… 3027.6.2 BCD与ASCII码的数据转换指令…………………………… 3037.6.3 读取软元件注释数据指令……………………………………… 3047.6.4 字符串长度检测指令…………………………………………… 3047.6.5 BIN 与字符串的转换指令……………………………………… 3057.6.6 实数与字符串数据的转换指令………………………………… 3077.6.7 取字符串数据指令……………………………………………… 3087.6.8 字符串的查找、选择和替换指令……………………………… 3107.6.9 BCD与实数转换指令…………………………………………… 3117.7 特殊函数指令………………………………………………………… 3127.7.1 弧度与角度的转换指令………………………………………… 3127.7.2 三角函数指令…………………………………………………… 3127.7.3 反三角函数指令………………………………………………… 3137.7.4 平方根计算指令………………………………………………… 3157.7.5 指数与自然对数计算…………………………………………… 3167.8 显示打印与故障调试诊断指令……………………………………… 3177.8.1 显示打印指令…………………………………………………… 3177.8.2 故障调试诊断指令……………………………………………… 3197.9 时钟指令……………………………………………………………… 3207.9.1 读/写时钟数据指令…………………………………………… 3207.9.2 时钟数据加法/减法运算指令………………………………… 3217.9.3 改变时间数据格式指令………………………………………… 3227.10 数据链接指令……………………………………………………… 3237.10.1 数据链接读/写操作…………………………………………… 3237.10.2 网络刷新指令………………………………………………… 3247.10.3 路由信息的读取与登录指令………………………………… 324第8 章 Q 系列PLC 特殊扩展功能模块……………………………………… 3278.1 模拟量输入模块……………………………………………………… 3278.1.1 模拟量输入模块的性能指标…………………………………… 3278.1.2 模拟量输入模块的接线方式…………………………………… 3288.1.3 模拟量输入模块的缓冲存储器BFM ………………………… 3308.1.4 模拟量输入模块的开关设置…………………………………… 3318.1.5 模拟量输入模块的编程示例…………………………………… 3328.2 模拟量输出模块……………………………………………………… 3348.2.1 模拟量输出模块的性能指标…………………………………… 3348.2.2 模拟量输出模块的接线方式…………………………………… 3358.2.3 模拟量输出模块的缓冲存储器BFM ………………………… 3368.2.4 模拟量输出模块的开关设置…………………………………… 3388.2.5 模拟量输出模块的编程示例…………………………………… 3398.3 温度控制模块………………………………………………………… 3408.3.1 工作原理………………………………………………………… 3408.3.2 温度控制模块的性能指标……………………………………… 3418.3.3 温度控制模块的接线方式……………………………………… 3428.3.4 温度控制模块的缓冲存储器BFM …………………………… 3448.3.5 温度控制模块的开关设置……………………………………… 3468.3.6 温度控制模块的编程示例……………………………………… 3478.4 高速计数控制模块…………………………………………………… 3508.4.1 工作原理………………………………………………………… 3508.4.2 高速计数控制模块的性能指标………………………………… 3508.4.3 高速计数器模块的连接方式…………………………………… 3518.4.4 高速计数控制模块的缓冲存储器BFM ……………………… 3548.4.5 高速计数控制模块的开关设置………………………………… 3548.4.6 高速计数控制模块的编程示例………………………………… 356第9 章 PLC 的通信与网络…………………………………………………… 3609.1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36079.1.1 数据传输方式…………………………………………………… 3609.1.2 串行通信的分类………………………………………………… 3619.1.3 串行通信的数据通路形式……………………………………… 3639.1.4 串行通信的接口标准…………………………………………… 3639.1.5 通信介质………………………………………………………… 3679.2 PLC网络系统………………………………………………………… 3689.2.1 网络结构………………………………………………………… 3689.2.2 网络协议………………………………………………………… 3699.2.3 三菱PLC网络结构…………………………………………… 3709.2.4 三菱PLC以太网……………………………………………… 3719.2.5 三菱PLC局域网……………………………………………… 3739.2.6 三菱PLC现场总线CC Link ………………………………… 3769.3 Q 系列网络模块……………………………………………………… 3799.3.1 以太网模块……………………………………………………… 3799.3.2 MELSEET/H 网络模块…………………………………… 3859.3.3 CC Link模块………………………………………………… 3919.3.4 串行通信模块…………………………………………………… 396第10 章 触摸屏与变频器……………………………………………………… 41010.1 触摸屏……………………………………………………………… 41010.1.1 触摸屏概述…………………………………………………… 41010.1.2 触摸屏的基本功能…………………………………………… 41210.1.3 触摸屏的运行原理…………………………………………… 41410.1.4 触摸屏软件的使用…………………………………………… 41610.1.5 触摸屏在PLC控制中的应用实例…………………………… 42310.2 变频器……………………………………………………………… 43510.2.1 变频器概述…………………………………………………… 43510.2.2 三菱FR A740变频器……………………………………… 44010.2.3 变频器的应用实例…………………………………………… 458第11 章 PLC 控制系统设计及实例…………………………………………… 46311.1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 46311.1.1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和内容…………………………… 46311.1.2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 46411.1.3 PLC硬件系统设计…………………………………………… 46511.1.4 PLC软件系统设计…………………………………………… 46911.2 PLC在电动机控制中的应用……………………………………… 47111.2.1 异步电动机限位往返控制…………………………………… 47111.2.2 异步电动机制动控制………………………………………… 474811.2.3 异步电动机多速控制………………………………………… 47611.2.4 异步电动机顺序启、停控制………………………………… 48011.3 PLC在机床电气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48311.3.1 PLC在C6140普通车床中的应用…………………………… 48311.3.2 PLC在C650卧式车床中的应用……………………………… 48711.3.3 PLC在Z3040摇臂钻床中的应用…………………………… 49211.3.4 PLC在X62W 铣床中的应用…………………………… 49711.3.5 PLC在T68卧式镗床中的应用……………………………… 50311.4 PLC、触摸屏和变频器的综合应用……………………………… 51111.4.1 恒压供水系统的模拟控制…………………………………… 51111.4.2 电动机15段速控制系统……………………………………… 519第12 章 PLC 的安装与维护…………………………………………………… 53212.1 PLC的安装………………………………………………………… 53212.1.1 PLC的安装要求及注意事项………………………………… 53212.1.2 PLC的安装方法……………………………………………… 53312.2 配线………………………………………………………………… 53612.2.1 电源配线……………………………………………………… 53612.2.2 连接器配线…………………………………………………… 53812.3 Q 系列PLC的维护和检修………………………………………… 53912.3.1 Q 系列PLC的维护检查……………………………………… 53912.3.2 Q 系列PLC的故障分析方法………………………………… 54012.3.3 Q 系列PLC的错误代码……………………………………… 544参考文献………………………………………………………………………… 554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介绍现代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关键技术、实际应用以及发展趋势。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的控制理论到先进的系统集成,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学习框架,帮助读者掌握设计、实施和维护高效、可靠的自动化控制解决方案的能力。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读者的工程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 自动化控制系统概述 本章将对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宏观的介绍。首先,我们将阐述自动化控制的定义、目的和重要性,以及其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的核心地位。接着,我们将追溯自动化控制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手动控制、继电器控制,到PLC、DCS,再到如今的智能化、网络化控制,梳理其技术演进的脉络。 随后,本章将深入探讨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传感器(感知层)、控制器(决策层)和执行器(执行层)这三大核心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种常用传感器的选型原则、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例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位置传感器等。同时,也会介绍不同类型执行器,如电机、阀门、液压缸、气动元件等,及其控制方式。 控制器作为系统的“大脑”,其作用将得到重点阐述。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控制器,包括单片机、PLC、DCS、PC-based控制系统等,并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适用范围和优缺点。此外,本章还将初步介绍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分类,如顺序控制、连续控制、伺服控制、自适应控制等,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最后,本章将介绍自动化控制系统在不同工业领域的应用概况,例如制造业、能源、交通、环保、楼宇等,展示自动化技术如何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安全性和经济效益。 第二章 控制理论基础 本章将深入探讨支撑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理论基础。我们将从经典的控制理论入手,逐步引入更现代的控制方法。 首先,我们将详细介绍线性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包括系统模型、传递函数、阶跃响应、冲激响应等。然后,我们将重点讲解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算法,这是当前工业界最广泛应用的控制器类型。我们将深入剖析P、I、D三个参数的作用,以及如何根据系统特性进行整定,以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我们将通过实例演示PID控制器的设计与调试过程。 接着,本章将介绍系统的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方法。时域分析包括对系统动态响应特性的分析,如稳定性、瞬态响应和稳态响应。频域分析则利用频率特性来表征系统的行为,例如伯德图、奈奎斯特图等,它们在分析系统稳定性和设计控制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非线性系统,本章也将进行初步探讨。我们将介绍常见的非线性现象,如饱和、死区、间隙等,并介绍一些基本的非线性控制策略,如继电控制、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的基本思想。 此外,本章还将触及最优控制和鲁棒控制等高级概念。最优控制旨在寻找最优的控制策略以满足特定的性能指标,而鲁棒控制则关注在系统参数不确定或存在扰动的情况下,如何保证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第三章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 传感器是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眼睛”和“触角”,本章将对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介绍。 我们将从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出发,讲解不同类型传感器的物理基础,例如压电效应、热电效应、霍尔效应、光电效应等。接着,我们将按照被测量对象的不同,详细分类介绍各种主流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 热电偶、热电阻(Pt100, Pt1000等)、红外温度传感器、半导体温度传感器等,介绍它们的测温范围、精度、响应速度和应用。 压力传感器: 压阻式、电容式、应变片式、扩散硅式压力传感器,以及它们在液压、气动、过程控制等领域的应用。 流量传感器: 涡轮流量计、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流量计、质量流量计等,分析其测量原理、适用介质和精度。 液位传感器: 浮球式、压力式、超声波式、雷达式液位传感器,以及它们在储罐、反应釜等设备中的应用。 位置和位移传感器: 编码器(增量式、绝对式)、线性光栅尺、LVDT(线性可变差动变压器)、超声波位移传感器,及其在伺服控制、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 视觉传感器与图像处理: 介绍机器视觉的基本概念,包括图像采集、预处理、特征提取、模式识别等,以及视觉传感器在产品检测、定位、测量等方面的应用。 其他常用传感器: 如气体传感器、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 本章还将重点讨论传感器的选型原则,包括测量精度、量程、响应时间、环境适应性、可靠性、成本等因素。同时,还将介绍传感器的信号调理技术,如放大、滤波、隔离,以及传感器与控制器的接口技术。 第四章 执行器技术与应用 执行器是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手”和“脚”,负责将控制器的指令转化为实际的物理动作。本章将详细介绍各类执行器的原理、选型和应用。 电机与驱动器: 直流电机: 直流有刷电机、直流无刷电机,及其调速控制方法。 交流电机: 感应电机(鼠笼式、绕线式)、同步电机,以及变频器(VFD)在交流电机调速控制中的作用。 步进电机: 及其在精密定位控制中的应用。 伺服电机: 交流伺服电机、直流伺服电机,以及伺服驱动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重点介绍伺服系统在动态性能上的优势。 阀门与控制阀: 手动阀门: 闸阀、球阀、蝶阀、截止阀等。 自动控制阀: 气动调节阀、电动调节阀、液压调节阀,以及它们与控制器的配合方式,例如PLC输出信号控制比例阀或伺服阀。 电磁阀: 及其在气动和液压系统中的快速开关控制。 气动与液压元件: 气动元件: 气缸、气动马达、方向控制阀、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气动逻辑元件等,及其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应用。 液压元件: 液压泵、液压马达、液压缸、方向控制阀、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液压伺服阀等,及其在重型机械、注塑机等领域的应用。 其他执行器: 如电磁铁、继电器、接触器、加热器、制动器等。 本章将强调执行器的选择要点,包括力量/扭矩输出、速度/精度要求、工作周期、环境条件、能耗、维护便利性等。同时,也会介绍执行器的驱动电路设计和安全保护措施。 第五章 PLC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本章将聚焦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这一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核心设备。我们将深入剖析PLC的硬件组成、软件编程以及在实际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PLC硬件结构与组成: CPU模块:讲解CPU的处理能力、内存、指令集等。 输入/输出(I/O)模块:数字量输入/输出(DI/DO)、模拟量输入/输出(AI/AO)模块的原理、接线方式和注意事项。 通信模块:串行通信(RS232, RS485)、以太网通信、现场总线(如PROFIBUS, PROFINET, EtherNet/IP)的原理和应用。 特殊功能模块:定位模块、PID模块、温度测量模块等。 PLC编程语言与方法: 梯形图(LD):作为最直观的编程语言,详细讲解其逻辑指令、触点、线圈、定时器、计数器等。 指令表(IL):简洁高效的文本编程语言。 功能块图(FBD):图形化的编程方式,适合复杂的逻辑和算术运算。 结构化文本(ST):类似于高级语言,适合复杂的算法和数据处理。 顺序功能图(SFC):适合描述按顺序执行的流程,如生产流程控制。 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如何根据控制需求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和设计编程逻辑。 PLC在不同控制场景的应用: 顺序控制: 讲解如何利用PLC实现简单的开关量逻辑控制,如流水线启动停止、设备启停顺序等。 位置控制: 结合编码器和伺服电机,演示PLC如何实现精确的位置控制和运动控制。 模拟量控制: 演示PLC如何读取模拟量传感器信号(如温度、压力),并输出模拟量控制信号(如控制比例阀)来实现闭环调节。 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 介绍PLC如何与上位机(HMI/SCADA软件)进行通信,实现数据的采集、显示、报警和远程监控。 PLC网络通信: 讲解PLC之间、PLC与上位机之间的通信协议和组网方式。 PLC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护: 介绍常见的PLC故障现象、诊断方法和预防性维护措施。 第六章 DCS与现场总线技术 本章将介绍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和现场总线技术,它们是实现大型、复杂工业过程集散化、智能化控制的重要手段。 DCS系统架构与特点: 详细介绍DCS的系统构成,包括操作员站、工程师站、控制站、I/O站等,分析其分散化控制、集中式管理、高可靠性、易扩展性等特点,以及在炼油、化工、电力等行业的应用。 现场总线技术: 概念与优势: 解释现场总线作为一种数字串行通信技术,如何取代传统的点对点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连接,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降低布线成本,提高通信速率和信息集成度。 主流现场总线介绍: PROFIBUS/PROFINET: 德国西门子公司主导,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领域,介绍其DP(Decentralized Peripherals)和PA(Process Automation)协议,以及PROFINET在工业以太网上的应用。 EtherNet/IP: 基于工业以太网,由Rockwell Automation推广,与标准以太网兼容。 Foundation Fieldbus(FF): 用于过程控制领域,强调其功能安全和互操作性。 Modbus TCP/RTU: 简单易用的协议,广泛用于不同厂商设备间的通信。 现场总线网络的构建与组态: 介绍现场总线网络的拓扑结构、线缆要求、连接器选择、以及如何进行网络组态和设备集成。 现场总线在设备诊断与维护中的作用: 介绍如何通过现场总线获取设备的运行状态、故障信息,实现远程诊断和预测性维护。 第七章 工业通信与组网 本章将深入探讨工业环境下的通信协议和网络架构,这是实现自动化系统信息集成和数据互通的关键。 工业通信协议的分类与特点: 串行通信协议: RS232, RS485, RS422,及其在短距离、点对点通信中的应用。 并行通信协议: 较少在现代工业中单独使用。 网络通信协议: TCP/IP协议族在工业以太网中的应用。 工业现场总线协议: (在本章作为补充和扩展,与第六章呼应) 工业以太网协议: PROFINET, EtherNet/IP, EtherCAT, Powerlink等,重点分析其在实时性、确定性、带宽等方面的特点。 工业网络架构: 分层架构: 介绍ISA-95模型(ANSI/ISA-95/IEC 62264)等标准模型,将企业系统与控制系统进行分层,如现场层、控制层、监控层、企业管理层。 不同网络类型: 现场总线网络: (如前述) 工业以太网: 构成控制系统主干网,实现高速、大带宽的数据传输。 无线通信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如Wi-Fi, LoRa, NB-IoT等,及其在物联网(IIoT)和移动监控中的应用。 工业网络安全: 介绍工业控制系统(ICS)面临的安全威胁,以及防火墙、VPN、身份认证、加密通信等安全措施,保障工业网络的稳定运行。 数据集成与信息共享: 讲解如何通过标准协议和中间件技术,实现不同厂商设备、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集成,为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化决策提供支持。 第八章 人机界面(HMI)与监控系统(SCADA) 本章将聚焦人机交互界面(HMI)和监控与数据采集(SCADA)系统,它们是操作员与自动化系统进行交互、监控生产过程的重要工具。 HMI的设计原则与功能: 界面设计: 讲解直观、易懂、操作方便的HMI界面设计原则,包括图标、按钮、文本、图表等元素的布局和使用。 基本功能: 过程显示、参数设置、报警管理、趋势图显示、历史数据查询、操作员权限管理等。 常用HMI硬件与软件: 介绍触摸屏、工业PC等硬件,以及主流的HMI组态软件。 SCADA系统的体系结构与核心组件: 数据采集: 讲解SCADA系统如何通过PLC、DCS或直接与设备通信,实时采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 数据处理与存储: 介绍数据的实时处理、历史数据库的构建和管理。 监控与显示: 详细描述SCADA系统的图形化监控界面,包括实时数据显示、动态动画、报警列表、报表生成等。 远程控制: 介绍SCADA系统如何实现对生产设备的远程启停、参数调整等操作。 报警管理: 讲解报警的生成、显示、确认、记录、以及报警分级和处理流程。 报表生成: 介绍如何根据生产需求生成各类生产报表、统计报表、质量报表等。 HMI与SCADA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结合案例,演示如何设计和组态一个完整的HMI/SCADA系统,实现对某一生产线的监控和管理。 HMI/SCADA与MES/ERP系统的集成: 介绍如何将HMI/SCADA系统与制造执行系统(MES)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进行集成,实现生产管理的全方位信息化。 第九章 故障诊断、维护与安全 本章将系统地介绍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维护策略以及系统安全保障。 常见故障分析与诊断方法: 硬件故障: 传感器故障、执行器故障、PLC/DCS硬件故障(CPU、I/O模块、电源等)、通信故障。 软件故障: PLC程序错误、HMI/SCADA组态错误、操作系统问题。 系统性故障: 供电问题、环境干扰、通信中断。 诊断工具与技巧: 示波器、万用表、逻辑分析仪、PLC调试软件(在线监控、故障码分析)、HMI/SCADA诊断功能等。 维护策略与实践: 预防性维护: 定期检查、润滑、清洁、参数备份、备件管理。 预测性维护: 利用设备状态监测(Condition Monitoring)技术,预测潜在故障,提前进行维修。 事后性维护: 故障发生后的快速响应和修复。 维护文档与记录: 建立完善的维护手册、故障记录和维修报告。 系统安全保障: 人身安全: 紧急停止按钮、安全光栅、安全围栏、安全联锁等安全措施的设计与应用。 设备安全: 过载保护、过温保护、超速保护等。 信息安全: (如前述)工业网络安全防护措施,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恶意攻击。 功能安全(Functional Safety): 介绍IEC 61508/61511等功能安全标准,以及SIL(Safety Integrity Level)等级的概念,在安全仪表系统(SIS)设计中的应用。 第十章 工业自动化发展趋势 本章将展望工业自动化的未来发展方向,探讨新兴技术如何推动行业变革。 工业4.0与智能制造: 介绍工业4.0的核心理念,包括互联互通、信息透明、技术协助、分散式决策,以及其在提升生产效率、柔性和个性化制造方面的作用。 物联网(IoT)与工业物联网(IIoT): 探讨如何将传感器、设备、系统连接到云端,实现海量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推动设备的智能化和网络化。 人工智能(AI)与机器学习在自动化中的应用: 智能预测与优化: 利用AI算法进行设备故障预测、生产过程优化、能耗管理等。 自主决策: 实现系统在某些场景下的自主学习和决策能力。 机器人与协作机器人: 介绍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以及协作机器人如何与人类协同工作,提升生产灵活性。 大数据分析与云计算: 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工业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发现隐藏的规律,支持科学决策。云计算为大规模数据存储和处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 介绍数字孪生技术,如何构建物理实体的虚拟模型,实现对物理实体的实时监控、模拟仿真、优化设计和预测性维护。 5G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 探讨5G技术如何提供高速、低延迟、高可靠性的通信连接,赋能工业物联网、远程控制、边缘计算等应用。 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 介绍自动化技术如何助力节能减排、资源优化利用,实现工业生产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本书通过系统性的内容安排,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完整的工业自动化知识体系。从基础的控制理论到前沿的发展趋势,力求覆盖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各个关键方面,为从事自动化工程设计、系统集成、设备维护以及相关专业学习的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工业控制系统很感兴趣,特别是PLC在自动化生产中的应用。这本《包邮 三菱Q系列PLC从入门到精通》是我最近找到的一本非常棒的学习书籍。它内容丰富,讲解清晰,而且非常实用。这本书从最基本的PLC概念讲起,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掌握三菱Q系列PLC的编程和操作。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梯形图编程的详细讲解,它不仅仅是介绍指令,还通过大量的实例,教会我如何去分析问题、设计逻辑,并将这些逻辑转化为梯形图。书中对SFC(顺序功能图)的讲解也非常到位,让我对顺序控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PLC网络通信的部分,它详细介绍了CC-Link、Ethernet/IP等通信协议,以及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应用这些通信技术。这对于我理解大型自动化系统的构建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还对PLC的运动控制、PID控制等高级功能进行了介绍,虽然我现在还没有深入研究,但了解这些功能的存在,并且知道如何去学习,就已经为我未来的进阶打下了基础。这本书的配图也非常精美,很多都是实际的PLC硬件图片和接线图,让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初学者入门,也适合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深入学习的书籍。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一直以来,我对工业自动化领域的PLC技术都充满了好奇,尤其是三菱Q系列,更是我想要深入了解的重点。市面上关于PLC的书籍不少,但很多都过于理论化,或者只是简单罗列一些指令,对于我这种零基础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天书。而这本《包邮 三菱Q系列PLC从入门到精通》恰恰解决了我的痛点。从最基础的PLC原理、硬件构成,到Q系列PLC的详细型号介绍,再到编程软件的安装与使用,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清晰明了。特别是它采用的“从入门到精通”的学习路径,让我感觉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一点点积累,而不是一开始就被一大堆专业术语压倒。书中的配图也十分到位,很多都是PLC实际安装和接线的照片,让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具象的理解。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它还提供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练习,让我可以边学边练,巩固知识。例如,书中对一个简单的交通灯控制程序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讲解,从逻辑的分析,到梯形图的绘制,再到指令的应用,每一步都扣得很细。我还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在模拟软件上对这个案例进行了调试,发现自己真的能够独立完成一个简单的控制任务,这种成就感是前所未有的!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对三菱Q系列PLC的一些高级功能,比如定位控制、PID控制等都有涉及,虽然我现在还没有深入研究,但知道有这些功能,并且知道如何去学习,就已经为我将来的进阶打下了基础。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优秀教材,对于想要学习三菱Q系列PLC的朋友来说,绝对是物超所值,强烈推荐!

评分

我是一名在自动化设备维护岗位上工作多年的技术员,虽然接触过不少品牌的PLC,但对于三菱Q系列,总感觉了解不够深入。很多时候,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还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摸索。这本《包邮 三菱Q系列PLC从入门到精通》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学习的绝佳机会。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而且深度很高。它不仅讲解了Q系列PLC的基础知识,还深入到了一些高级应用和系统集成方面的内容。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PLC程序结构化设计和模块化的讲解,这对于提高程序的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非常有帮助。书中对冗余控制、安全控制、以及各种通信协议的详细介绍,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例如,关于Ethernet/IP通信的讲解,让我了解了如何在这种网络环境下实现PLC与其他设备的无缝连接,这对于我维护一些复杂的多品牌自动化系统非常有价值。此外,书中还提供了不少关于PLC故障诊断和排除的实用技巧,这对于我日常的维护工作来说,简直是太有用了。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而是从原理上分析问题,让我能够举一反三。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合理,从基础到高级,层层递进,即使是我这样有一定经验的人,也能从中找到新的知识和启发。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参考书,它帮助我系统地梳理了对三菱Q系列PLC的认识,并且提升了我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评分

我是一名工厂的电气工程师,工作多年,一直致力于自动化设备的维护和升级。虽然对PLC并不陌生,但总觉得在三菱Q系列PLC的深入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知识的盲区。这本《包邮 三菱Q系列PLC从入门到精通》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个空白。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全面,而且具有很高的实操性。它不仅仅局限于基础指令的讲解,而是深入到Q系列PLC的特殊功能模块、通信协议,以及高级应用。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程序优化和效率提升方面的论述,这对于我改善现有设备的性能非常有帮助。书中对一些复杂控制算法的讲解,例如PID控制的原理和实现,让我茅塞顿开。而且,书中还提供了不少实际案例,这些案例都非常贴近工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让我能够快速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中。例如,书中关于运动控制的讲解,让我对伺服和步进电机的控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对于我进行设备改造和升级非常有价值。此外,书中对PLC的诊断和故障排除方法的介绍,也非常详细,这对于提高我的故障处理能力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技术参考书,它不仅巩固了我已有的知识,还为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让我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

评分

我是一个电子工程系的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公司都要求掌握三菱Q系列PLC的编程技能。虽然我在学校里学习过一些PLC的基础知识,但对于Q系列PLC的实操经验还是比较欠缺。这本《包邮 三菱Q系列PLC从入门到精通》简直就是我在求职路上的一块敲门砖。书中的内容非常贴合实际应用需求,不像一些理论书籍那样空泛。它从PLC的硬件选型、接线,到软件的安装、基本操作,再到具体的编程指令和应用案例,都讲解得非常细致。特别是关于梯形图和SFC(顺序功能图)的讲解,让我对这两种常用的编程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学会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编程方法。书中提供了很多真实项目中的编程实例,例如电机控制、传感器信号处理、数据采集等,这些案例的讲解都非常详尽,让我能够一步步跟着学习,并且理解程序设计的思路。我还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HMI(人机界面)的介绍,了解了如何将PLC程序与HMI界面进行联动,实现数据的显示和控制,这对于我理解完整的自动化系统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还对PLC的通信协议,如CC-Link,Ethernet/IP等进行了介绍,让我对PLC在工业网络中的应用有了初步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内容实用性非常强,能够帮助我快速提升三菱Q系列PLC的编程和应用能力,为我顺利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是一名对工业自动化充满热情的技术爱好者,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学习三菱Q系列PLC的书籍。这本《包邮 三菱Q系列PLC从入门到精通》绝对是我近期最满意的一本书。它的内容非常详实,从PLC的基础知识到Q系列PLC的深入应用,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编程指令的讲解方式,它不仅仅是罗列指令,而是通过清晰的图示和生动的比喻,让我能够快速理解每条指令的功能和应用场景。书中提供的实践案例也极具价值,涵盖了各种常见的工业自动化应用,比如电机控制、传感器数据处理、简单的流程控制等。我尝试着跟着书中的例子,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了三菱的编程软件,并且一步步地进行编程和调试。当我看到程序按照我的预期运行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是难以言表的。这本书还对PLC的通信功能,如RS485,Ethernet/IP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对PLC在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应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入门书籍,它不仅帮助我建立起坚实的PLC编程基础,还激发了我对自动化技术更深入的探索欲望。

评分

我是一名在制造业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技术工人,虽然接触PLC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总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不够完整,尤其是在三菱Q系列PLC的实际应用方面,总觉得欠缺一些系统性的指导。很多时候,我都是通过前辈的经验或者零散的网络资料来解决问题,效率不高,而且对于一些深层次的原理和优化技巧,总是不得而知。这本《包邮 三菱Q系列PLC从入门到精通》的出现,可以说是及时雨。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触及到许多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并且给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书中对于PLC的故障诊断和排除,就提供了不少实用的方法和思路,这对于我们一线操作人员来说,简直是宝藏。它不仅仅教你怎么去编程序,更重要的是教你怎么去理解程序背后的逻辑,以及如何通过程序的优化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设备稳定性。书中对冗余系统、安全PLC等高级话题也有所涉及,虽然我目前还不直接负责这些领域,但了解这些知识,能让我更好地理解整个自动化系统的架构,并在遇到相关问题时,能更有效地与专业人员沟通。此外,这本书在描述一些复杂概念时,并没有使用过于生涩的语言,而是通过大量的图表和流程图来辅助说明,这大大降低了理解难度。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PLC网络通信的部分,对于各种通信协议的讲解,以及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应用,都有很详细的介绍。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与上位机、变频器等设备进行数据交互的岗位来说,至关重要。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适合新手入门,对于我这样有一定基础的技术人员来说,也能起到很好的巩固和提升作用,让我能够更自信地面对各种复杂的PLC应用场景。

评分

作为一名自动化专业的在校学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三菱Q系列PLC的书籍。市面上的教材虽然不少,但很多要么是偏理论,要么是偏向于其他品牌的PLC,很少有专门针对Q系列,并且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这本《包邮 三菱Q系列PLC从入门到精通》正好填补了我的需求。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循序渐进和深度兼备。它从最基础的PLC概念讲起,一步步深入到Q系列PLC的架构、指令系统、编程语言(梯形图、指令表等),直到最后的实际应用和故障排除。每个章节的过渡都非常自然,让我感觉学习过程非常流畅。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指令系统的讲解,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指令,而是详细解释了每条指令的功能、用法以及注意事项,并且配以丰富的示例,让我能够深刻理解每一条指令的含义。让我受益匪浅的还有书中关于程序设计规范和优化技巧的部分。它强调了良好的编程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如何给变量命名,如何组织程序结构,如何提高程序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这些都是在学校里很难学到的宝贵经验。我还尝试着书中的一些综合性项目案例,比如一个简单的自动化生产线模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我不仅加深了对Q系列PLC编程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书中的一些高级主题,如运动控制和网络通信,也为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学习资料,它帮助我系统地掌握了三菱Q系列PLC的知识,为我将来从事自动化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作为一名自动化领域的初学者,我一直对三菱Q系列PLC的编程感到有些困惑。市面上有很多PLC编程的书籍,但很多都过于偏重理论,或者讲解不够细致。这本《包邮 三菱Q系列PLC从入门到精通》真的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它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将复杂的PLC编程知识变得容易理解。从PLC的基本原理、硬件构成,到Q系列PLC的指令系统、编程软件的操作,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非常详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种编程指令的讲解,它不仅仅是列出指令,而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图示和实例,让我能够快速掌握每条指令的功能和用法。书中提供的实战案例也非常实用,涵盖了各种常见的工业控制场景,比如电机启停、传感器信号处理、数据采集与显示等。我尝试着跟着书中的例子,在模拟软件上进行编程和调试,感觉收获非常大。这本书还对PLC的通信功能,如Modbus TCP/IP,CC-Link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对PLC在工业网络中的应用有了初步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优秀教程,它不仅帮助我打下了坚实的PLC编程基础,还激发了我对自动化技术的浓厚兴趣。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对工业自动化和PLC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虽然我没有专业的背景,但一直想通过自学来掌握一些PLC的技能。这本《包邮 三菱Q系列PLC从入门到精通》让我觉得自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不像其他技术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用一种比较易懂的方式来解释复杂的概念。它从最基础的PLC工作原理讲起,一步步引导读者了解三菱Q系列PLC的硬件构成、I/O模块、CPU模块等,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很快地进入状态。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各种编程指令的讲解,它不仅仅是列出指令,还配有大量的图示和通俗易懂的解释,让我能够很快地理解指令的功能和用法。书中的案例也非常丰富,从简单的开关量控制,到复杂的模拟量处理,再到一些基础的运动控制,都涵盖了。我尝试着跟着书中的例子,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了三菱的编程软件,并且尝试着编写了一些简单的程序。当我看到程序按照我的设想运行起来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书中还对PLC的扩展性、通信功能等有介绍,虽然我现在还没有深入接触,但知道这些内容的存在,并且知道如何去学习,就已经让我感到非常兴奋。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PLC并不需要那么高深的门槛,只要有兴趣和好的教材,每个人都可以有所成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