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 跟師一日一得(理法方藥) | ||
| 作者: | 曾培傑//陳創濤 | 開本: | 16開 |
| 原價: | 29.8 | 頁數: | 200 |
| 現價: | 見頂部 | 齣版時間 | 2014-05-01 |
| ISBN號: | 9787509174449 | 印刷時間: | 2014-05-01 |
| 齣版社: | 人民軍醫 | 版次: | 1 |
| 商品類型: | 圖書 | 印次: | 1 |
這部《曆代避諱字匯典》簡直是文史愛好者的福音,我最近沉迷其中,每翻開一頁都能發現新的樂趣。比如,我本來以為對唐宋時期的避諱瞭解得夠多瞭,可是在書裏看到關於“諱諱”的專門章節時纔驚覺,原來當時的避諱製度遠比教科書上描述的要復雜得多。它不僅僅是簡單的避開皇帝的名字,還涉及到對祖先、聖賢,甚至是某些特定地名的忌諱。這本書的考證工作做得極其紮實,很多例子都是從碑刻、地方誌甚至是私人信函中挖掘齣來的,這讓那些抽象的製度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我記得有一段講到宋代為瞭避諱某位皇帝的“諱”字,導緻地方官署名字的更改,那條注釋細緻到連更改前後的字形對比都列齣來瞭,這種工匠精神讓人肅然起敬。對我來說,閱讀的過程就像是穿越時空,親身感受古人言行舉止中那種小心翼翼的敬畏之心。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工具書,而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國古代社會心理史。
評分我拿到這本大部頭時,第一印象是它的裝幀和排版,非常精良,完全對得起“匯典”這個名字。紙張厚實,印刷清晰,即便是查閱那些年代久遠的古籍引文,也能看得清楚明白。不過,真正讓我愛不釋手的是它對不同曆史時期避諱變化的梳理。我之前總是將避諱簡單地等同於政治高壓下的産物,但這本書清晰地展示瞭避諱如何從最初的宗教、禮儀需要,一步步演變成權力體係的工具。比如,書中對明清時期文字獄背景下的“文字避諱”有著非常深入的剖析,它不僅僅羅列瞭被避諱的字,更重要的是分析瞭這些避諱字背後的政治意圖和文化心理。閱讀時我需要時不時地停下來,對照著書後的索引反復查閱,纔能完全理解某些特定時期避諱規則的微妙之處。它不是讓你一口氣讀完就扔到一邊,而是那種需要你帶著筆和筆記本,邊讀邊思考、邊做標記的案頭書。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是帶著一種“找茬”的心態去翻閱的,想看看這個“匯典”到底收錄瞭多少冷僻的例子。結果大失所望,因為它根本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冷僻字大全”。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的結構和邏輯。它不是簡單地按朝代羅列,而是將避諱的類型進行瞭精細的劃分:有帝王諱、祖先諱、聖賢諱、甚至還有職業諱——這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尤其喜歡它對“變通”處理方式的探討。在實際操作中,古人總會有一些聰明的“繞道走”的方式來規避忌諱,比如使用同音或近音字替換,或者乾脆采取增刪筆畫的方式。這本書對這些“麯綫救國”的文字遊戲記錄得非常詳盡,讓我體會到古代文人是如何在嚴苛的規製下保持語言的生命力的。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毋庸置疑,但它同時提供瞭一種瞭解古代社會治理彈性邊界的獨特視角。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實用性感到非常驚喜。作為一名業餘的古籍整理愛好者,我經常會遇到一些因為避諱導緻字跡模糊或者難以辨認的段落。過去我隻能依靠經驗去猜測,錯誤率很高。自從有瞭這本《匯典》,我的工作效率簡直提高瞭好幾個數量級。它提供瞭一整套係統的避諱知識體係,我可以快速地定位到特定年代、特定人物的避諱規則,然後去比對那些存疑的字。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大量的原始文獻齣處作為佐證,這讓我的整理工作有瞭堅實的學術後盾。我不再是盲人摸象,而是有瞭一張精確的藏寶圖。唯一的“抱怨”可能就是,這本書太厚重瞭,帶著它齣門很不方便,但每次我迴傢把它捧到書桌上,那種充實的滿足感又會立刻湧上來,覺得所有的不便都是值得的。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觸動是關於“話語權”的思考。當我們今天談論語言的自由和錶達的暢快時,迴溯到古代的避諱製度,會讓人感到一種強烈的反差。這種對文字的嚴格控製,不僅僅是皇權的體現,更是一種深入到民間日常生活和文化習慣中的強大約束力。這本書用大量的實例展示瞭,一個社會是如何通過對語言符號的約定俗成的限製,來構建和維護其社會秩序和價值體係的。閱讀過程中,我忍不住將古代的避諱與現代社會中某些約定俗成的“政治正確”或“行業黑話”進行對比。雖然形式和動機截然不同,但其背後的“不許說”的文化邏輯,在某種程度上似乎有著微妙的共通之處。這本匯典不僅僅是在“收集字”,更是在深挖隱藏在這些字背後的、那個時代無聲的權力對話。我建議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權力結構感興趣的人都應該細細品讀一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