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民族与社会丛书:家屋与嘉绒藏族社会结构》根据对中国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的田野调查资料,以家屋的名号“房名”的研究为切入点,讨论了嘉绒藏族的社会结构,是一篇关于嘉绒藏族社会结构的民族志。作者希望以此展现作为一个不同文化中的社会,嘉绒藏族社会结构呈现何种特殊性。
作者简介
李锦,l965年生,人类学博士,现任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院教授,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四川省民族研究会秘书长。主要从事藏族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生态人类学、西南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研究。代表性著作:《民族文化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羌笛新曲》《山神信仰:社会结合的地域性纽带》。
内页插图
目录
导 论 人类学的家屋研究与嘉绒藏族社会结构
第一章 硗碛的地理环境与历史面貌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建制沿革
第二节 汉藏边缘与硗碛文化的双重性
第三节 1950年前的硗碛社会
小 结
第二章 土地制度与房名的获得
第一节 土地和生计
第二节 房名的来源及意义
第三节 土地制度与房名获得
小 结
第三章 婚姻、居处与房名的继承
第一节 婚姻
第二节 家庭、居处与房名的继承
第三节 房名继承与亲属关系
第四节 象征性赎买:房名继承者的义务
小 结
第四章 家屋中的社会关系
第一节 家屋的建筑材料及建筑过程
第二节 家屋空间中神、人、畜的上下关系
第三节 卡布阿乌:老人超越家屋的权威
第四节 卡石库和卡地:社会性别关系的实践
小 结
第五章 山神信仰:家屋整合的纽带
第一节 硗碛的神山和山神
第二节 人、植物、动物共居于山神怀抱
第三节 山神的神性
小 结
第六章 家屋与村落:地域性的社会结合
第一节 家屋与村落的空间布局
第二节 祭山会与家屋间的地域性社会结合
第三节 永寿寺——村落间的公共信仰空间
小 结
结 论 嘉绒藏族的家屋社会
参考书目
附 录
附录1 冰丰房名的国际音标和汉文音译对照表
附录2 冰丰十八家老房名的系谱图
后 记
表目录
表1-1 硗碛乡2009年底行政建制和人口数/030
表1-2 穆坪土司所辖头人/049
表2-1 宝兴县三区硗碛药材出产情况/069
表2-2 宝兴县零星药材出产情况/070
表2-3 农事活动周期/073
表2-4 冰丰56户房名的来源/075
表2-5 却墨美姑(汉名核桃坪)地方的房名及来源/077
表2-6 车来洼地方的房名及来源/078
表2-7 呷尔布(汉名青杠坡)地方的房名及来源/078
表2-8 达子坝地方的房名及来源/079
表2-9 格日子达(汉名四家寨)地方的房名及来源/080
表2-10 斑廓地方的房名及来源/081
表2-11 冰丰房名的意义/083
表2-12 丰收房名的意义/084
表3-1 冰丰的通婚范围/103
表3-2 1950年冰丰的家庭结构/113
表3-3 2009年底冰丰的家庭结构/114
表3-4 阿夸尔家建房参与者与相关活动/128
表4-1 喇嘛与普通人一天的时间安排/160
表5-1 房屋周边的植物种类/199
表5-2 种植的农作物/200
表5-3 药物种类/202
表5-4 野生动物的分类/203
表5-5 家养的动物/213
表5-6 四种家养动物的分类/214
表5-7 按照十二日计日法推算的周期示例/214
表5-8 对各种属相的评价/215
图目录
图0-1 田野点位置/018
图1-1 宝兴县行政区划/025
图1-2 硗碛藏族乡行政区划/027
图2-1 森提家的系谱/095
图3-1 硗碛的亲属称谓/117
图3-2 下策尔斯基家的系谱/119
图4-1 卧嘎龙家房屋的选址/147
图4-2 硗碛的家屋外观/148
图4-3 下策尔斯基家的锅庄房平面图/153
图4-4 下策尔斯基家锅庄房三层的平面图/159
图4-5 阿夸尔家的锅庄/163
图5-1 硗碛的神山和山神分布/191
图6-1 嘎日村冰丰组的示意图/223
图6-2 冰丰家屋与村落的空间关系/224
图6-3 杨明海喇嘛/234
图6-4 永寿寺/239
前言/序言
记得20世纪80年代我读大学时,常常在西北大学的文科阅览室看一些非考古专业的著作,偶然中读到费孝通先生的《民族与社会》,书很薄,但里面所涉及的关于民族及其发展的思考,引发了我这个来自内蒙古的青年学生的浓厚兴趣。接着我以此书为契机,开始接触人类学、民族学的相关研究和介绍,并决定考这一领域的研究生。通过在中山大学跟我的硕士导师容观琼先生以及人类学其他老师三年的学习,我算是初步进入了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领域。
之后我又很荣幸地成为了费先生的博士研究生。跟先生学习以后,我进一步理解了他的《民族与社会》的整体思考。我印象最深的是1991年我刚入北京大学一周后,先生就带我和泽奇兄到武陵山区考察。一上火车,他说给我们上第一课,当时正好是美国出现了黑人和白人的冲突,他说民族和宗教的问题将会成为20世纪末到21世纪相当一段时间内,国际问题的焦点之一。人类学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面对这些问题,需要做很深入的调查和研究。通过近一个月的对土家族、苗族以及地方发展的考察,加上来自于先生对田野的真知灼见,使我对人类学的学科意识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和领会。武陵山区的考察一直到今仍是我的一个学术情结。
非常巧的是当出版社同仁催我交这一序时,我正好从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红瑶寨子里出来(1951年,费先生曾代表中央到该县宣布成立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来到武陵山区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做关于土家族的调查。两地虽然相隔千里,但都留下了费先生的调查足迹。此次来到酉阳,时隔近二十年沿着当时先生的足迹调查之余,来撰写本丛书的序,坐在电脑旁,当年先生的音容笑貌不时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好像先生在他的那个世界里告诉我辈,要把“民族与社会”的研究不断地推动,进入更高的层次。由此我更加坚信该丛书以此命名,于情、于理、于学、于实都有其特殊的学术和社会意义。同时这也是把先生的“文化自觉”与“从实求知”思想,延续、深化的阶段性成果。
《家屋与嘉绒藏族社会结构》:一部深入探究特定社区生活脉络与文化根基的学术著作 这部名为《家屋与嘉绒藏族社会结构》的著作,并非泛泛而谈的民族概览,而是一次聚焦于中国西南地区一个特定民族——嘉绒藏族——的深入田野调查与细致分析。作者以“家屋”这一最基础的社会单元为切入点,审视其如何承载、塑造并反映着整个嘉绒藏族社会的结构、功能与变迁。这是一部力求从微观入手,最终触及宏观,展现一个鲜活民族社会图景的学术力作。 研究的起点:家屋——藏族社会的基本细胞 书中,“家屋”并非仅仅指代物理空间上的居所,它被赋予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家屋是血缘、亲属关系的核心凝聚地,是财产继承、生计活动的生产单位,更是文化传承、信仰实践的重要场所。作者通过对嘉绒藏族不同地区的家屋形态、内部空间布局、居住习俗、家族组织、祭祀仪式以及与物质生产(如农耕、畜牧、手工业)的紧密联系进行细致的描绘和考察,揭示了家屋在维系个体、家庭、氏族乃至于社区日常生活中的基础性作用。 例如,书中可能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家屋建筑风格,它们如何受到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文化传统的影响。木结构、石砌结构,院落的朝向与大小,房屋内部的功能分区(如区分主房、客房、牲畜圈、仓储等),都可能在书中得到详实的记录。更重要的是,作者将这些物质形态与居住者的社会关系紧密联系起来,分析例如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划分如何体现在居住安排上,以及家族内部的权力结构和责任分工如何通过日常的居住行为得以体现。 “家屋”也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书中可能探讨了家屋如何组织生产资料(土地、工具、牲畜),如何分配劳动,如何进行资源的积累和再生产。比如,对于农业社区,家屋成员如何共同参与农作物的种植、收割和储藏;对于牧业社区,家屋如何管理牲畜,进行挤奶、制革、毛纺等活动。这种对家屋经济功能的分析,有助于理解嘉绒藏族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分工。 此外,家屋还是文化与信仰的载体。家族的祭祀活动、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的仪式,往往都在家屋中进行,或以家屋为中心展开。书中可能深入探讨了家屋在传承祖先崇拜、宗教信仰、民族历史和价值观念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例如,特定的神龛、祖先牌位,或者家屋内某些特殊的陈设和装饰,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象征。 深入肌理:家屋与嘉绒藏族社会结构的互动 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家屋的孤立描述,而是将家屋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结构之中,着力分析家屋与整个嘉绒藏族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这种互动体现在多个层面: 1. 亲属制度与家族组织:嘉绒藏族的亲属关系网络是构建其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石。“家屋”作为血缘延续的单位,其内部的亲属构成、婚姻制度(如一夫一妻制、对偶婚,或特定的氏族内婚、氏族外婚习俗)、继承方式(父系继承、母系继承,或财产共有制)等,都直接塑造了家族的规模、稳定性和功能。书中可能通过案例分析,展现不同类型的家族组织如何影响社区内的权力分配、资源调动和纠纷解决。例如,大家庭的结构如何维系更强的宗族凝聚力,而小家庭的出现又可能带来哪些社会和经济上的变化。 2. 经济模式与社会分层:嘉绒藏族的经济活动,无论是传统的农耕、畜牧,还是手工业和商业,都与家屋的组织形式紧密相连。书中可能分析不同经济模式下,家屋如何组织劳动力,如何进行资源分配,以及这些活动如何导致社会内部的经济分层,例如形成地主、自耕农、牧民、贫户等不同的阶层。家屋的经济实力和财产状况,往往是衡量家庭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也可能影响到婚姻选择和子女的社会流动。 3. 政治结构与权力运作:虽然嘉绒藏族历史上可能存在过相对松散的社会结构,但家屋及其背后的家族、氏族组织,无疑在地方治理和权力运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书中可能探讨家屋在选举地方首领、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解决邻里纠纷、甚至在某些时期承担部分行政管理职能等方面的作用。家屋的经济实力、人口规模、以及在社区中的声望,都可能影响其在地方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4. 宗教信仰与文化认同:家屋是嘉绒藏族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也是其文化认同得以维系和传承的场域。书中可能深入分析家屋祭祀的类型(如祖先祭、神灵祭)、祭祀的时间、参与人员以及祭祀的意义。这些宗教活动不仅是对神灵的敬畏,更是强化家族成员的联系,传承民族价值观和历史记忆的重要方式。家屋中特定的装饰、器物、服饰,以及口传的歌谣、故事,都可能构成嘉绒藏族独特的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家屋环境中得以世代传递。 5. 社会变迁与适应:作为一部动态的学术研究,书中很可能也会关注近现代以来,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例如商品经济的冲击、国家政策的影响、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如何对嘉绒藏族的传统家屋结构和社会组织产生影响。家屋可能面临着小型化、个体化、甚至迁移的趋势。社会结构也可能因此发生相应的调整,例如传统的家族互助机制减弱,新的社会关系和经济模式出现。作者通过对这些变迁的观察和分析,展现嘉绒藏族社会在时代洪流中的适应与转型。 研究方法与学术价值 为了完成这项深入的研究,作者很可能采用了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包括: 田野调查:深入嘉绒藏族聚居区,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直接收集一手资料。 文献研究:梳理现有的历史文献、民族志资料、考古发现等,为研究提供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 个案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家庭或村落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以小见大。 跨学科视角:可能融合了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力求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研究对象。 《家屋与嘉绒藏族社会结构》的学术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一个特定民族社会运作机制的独特视角。通过聚焦“家屋”这一基层单位,作者将抽象的社会结构具体化,使得读者能够更清晰地把握嘉绒藏族社会的生活逻辑、文化特质和发展脉络。它不仅为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也为理解人类社会中家庭、社区与文化之间的普遍联系提供了深刻的洞见。这部著作,无疑是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参考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