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基礎醫學概論/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包括上、中、下三篇:上篇為正常人體形態學、中篇為正常人體機能學、下篇為人體疾病學基礎,涵蓋瞭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胚胎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理學、遺傳學、病原生物學、免疫學、病理學等課程的內容。其編寫特色如下:
1.遵循醫學規律,精編教學內容。注重知識的連貫性和融閤性,對基礎醫學各課程內容進行重組、優化和有機融閤,淡化課程內容間的界綫,減少各學科知識的重復,更符閤學生的認知規律。
2.論述嚴謹,學有所用。注重教材的"三基""五性",編寫力求科學規範、文字邏輯性強,內容循序漸進、深入淺齣,強化重要概念、基本理論、形態特徵、生理現象、病原病因、病理變化等基礎知識,使醫學相關專業的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得到完整、係統、必要的醫學知識教育,做到理論聯係實踐、聯係臨床,學有所用。
3.插圖精美,圖文並茂。結閤教材編寫內容,製作、插入大量的彩色圖像(模式圖、綫條圖、仿真圖、鏡下圖、示意圖、原理圖、流程圖、照片等),生動形象,栩栩如生,並對圖中主要結構加以注釋,便於學生學習、理解和記憶。
4.三大模塊,便於教學。編寫內容分為上篇、中篇、下篇以適應不同專業、不同學時、不同需求的教學應用,各篇重點闡述瞭基礎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方便教學所用。教學注重吐故納新,適當介紹目前基礎醫學領域新知識、新方法、新技術,為學生開拓更廣泛的學習空間。
5.教材中的專業名詞用黑體字標齣。書後附有索引,便於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查閱,同時為雙語教學奠定瞭基礎。
6.配套數字化教材。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一、基礎醫學的研究內容與任務
二、基礎醫學的發展簡史
三、基礎醫學的分支學科
四、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關係
上篇 正常人體形態學
第一章 細胞與組織
第一節 細胞的基本特徵
一、細胞的大小與形態
二、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
第二節 細胞的結構與功能
一、細胞膜
二、細胞質
三、細胞核
第三節 細胞的增殖
一、細胞的增殖方式
二、細胞的增殖周期
三、減數分裂和配子發生
四、細胞增殖與腫瘤
五、乾細胞
第四節 基本組織
一、上皮組織
二、結締組織
三、肌組織
四、神經組織
第:章器官與係統
第一節 概述+
一、人體的組成及分部
二、人體解剖學基本術語
第二節 運動係統
一、骨
二、骨連結
三、各部骨及其連結
四、骨骼肌
第三節 消化係統
一、消化管
二、消化腺
第四節 呼吸係統
一、呼吸道
二、肺
三、胸膜與縱隔
第五節 泌尿係統
一、腎
二、輸尿管
三、膀胱
四、尿道
第六節 生殖係統
一、男性生殖係統
二、女性生殖係統
第七節 循環係統
一、心髒
二、血管
三、淋巴係統
第八節 內分泌係統
一、甲狀腺
二、甲狀旁腺
三、腎上腺
四、垂體
五、鬆果體
第九節 感覺器官
一、視器
二、前庭蝸器
第十節 神經係統
一、概述
二、脊髓和脊神經
三、腦和腦神經
四、內髒神經係統
五、神經係統的主要傳導通路
第三章 人胚發生和早期發育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生殖細胞的發生、成熟和受精
一、精子和卵子的發生、成熟
二、受精
三、試管嬰兒
第三節 胚胎早期發育
一、卵裂、植入
二、胚層的形成
三、胚層的分化
四、胚胎外形的變化
五、胚胎齡及預産期的推算
第四節 胎膜和胎盤
一、胎膜
二、胎盤
第五節 雙眙、多胎和聯胎
一、雙胎
二、多胎
三、聯胎
第六節 先天性畸形
一、先天性畸形的發生原因
二、緻畸敏感期
三、先天性畸形的預防
中篇 正常人體機能學
第四章 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
第一節 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
一、蛋白質的分子組成
二、蛋白質的分子結構
三、蛋白質結構與功能關係
四、蛋白質的理化性質
五、蛋白質的閤成
第二節 核酸的結構與功能
一、核酸的化學組成
二、核酸的種類
三、核酸的一級結構
四、核酸的空間結構與功能
五、核酸的閤成
第三節 酶的結構與功能
一、酶的分子結構
二、酶的分類
三、酶的功能
第五章 物質代謝
第一節 糖代謝
一、糖的生理功能
二、糖的分解代謝
三、糖原代謝
四、糖異生作用
第二節 脂類代謝
一、脂類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甘油三酯代謝
三、膽固醇代謝
第三節 核苷酸代謝
一、嘌呤核苷酸的閤成與分解代謝
二、嘧啶核苷酸的閤成與分解代謝
三、核苷酸的抗代謝物
第四節 氨基酸的代謝
一、氨基酸的脫氨基作用
……
下篇 人體疾病學基礎
前言/序言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基礎醫學概論》,是根據國務院《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在國傢中醫藥管理局教材建設工作委員會宏觀指導下,由國傢中醫藥管理局教材建設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組織建設、全國各高等中醫藥院校及高等醫藥院校聯閤編寫的、供醫學相關專業本科生使用的教材。
《基礎醫學概論》是一門貫通基礎醫學各學科的綜閤性極強的醫學課程,是醫學相關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本教材編寫人員均來自教學第一綫,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知識麵廣,責任心強,專業基本功紮實;編寫中本著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導嚮的原則,將知識、能力、素質有機融閤於一體。本教材包括上、中、下三篇:上篇為正常人體形態學、中篇為正常人體機能學、下篇為人體疾病學基礎,涵蓋瞭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胚胎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理學、遺傳學、病原生物學、免疫學、病理學等課程的內容。其編寫特色如下:
1.遵循醫學規律,精編教學內容。注重知識的連貫性和融閤性,對基礎醫學各課程內容進行重組、優化和有機融閤,淡化課程內容間的界綫,減少各學科知識的重復,更符閤學生的認知規律。
2.論述嚴謹,學有所用。注重教材的“三基”“五性”,編寫力求科學規範、文字邏輯性強,內容循序漸進、深入淺齣,強化重要概念、基本理論、形態特徵、生理現象、病原病因、病理變化等基礎知識,使醫學相關專業的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得到完整、係統、必要的醫學知識教育,做到理論聯係實踐、聯係臨床,學有所用。
3.插圖精美,圖文並茂。結閤教材編寫內容,製作、插入大量的彩色圖像(模式圖、綫條圖、仿真圖、鏡下圖、示意圖、原理圖、流程圖、照片等),生動形象,栩栩如生,並對圖中主要結構加以注釋,便於學生學習、理解和記憶。
4.三大模塊,便於教學。編寫內容分為上篇、中篇、下篇以適應不同專業、不同學時、不同需求的教學應用,各篇重點闡述瞭基礎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方便教學所用。教學注重吐故納新,適當介紹目前基礎醫學領域新知識、新方法、新技術,為學生開拓更廣泛的學習空間。
5.教材中的專業名詞用黑體字標齣。書後附有索引,便於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查閱,同時為雙語教學奠定瞭基礎。
6.配套數字化教材。本教材數字化工作是在國傢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的支持下,由中國中醫藥齣版社資助展開的。該項目(編號GJYJS16126)由劉黎青具體負責,全體編委會成員共同參與完成。
本教材的編寫分工:緒論及第三章由劉黎青編寫;第一章第一、二節由劉嚮國編寫,第三、四節由王媛編寫;第二章第一、九、十節由金昌洙編寫,第二、五節由劉潤編寫,第三、七節由王光輝編寫,第四節由常加鬆編寫,第六、八節由劉建春編寫;第四章由張皓雲、王艷傑編寫;第五章由彭嶽編寫;第六章由王艷傑編寫;第七章第一、七、九、十節由硃大誠編寫,第二、三、四節由饒芳編寫;第五、六、八節由蔡青編寫;第八章由翟羽編寫;第九章由蔡洪信編寫;第十章第一、二、三節由王曉寜編寫,第四、五節由楊玥編寫;第十一、十二章由王謙編寫;第十三、十四章由範婕編寫;第十五章第一、二、四節由郭軍鵬編寫,第三節由王謙編寫。
《現代醫學基礎》 本書概述 《現代醫學基礎》是一部係統、全麵、深入淺齣的醫學入門教材,旨在為初學者構建堅實的現代醫學知識體係。本書以嚴謹的科學態度,結閤當前醫學發展的前沿成果,對人體結構、生理功能、疾病發生機製、診斷治療原則等核心內容進行瞭詳盡的闡述。本書內容涵蓋瞭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各個層麵,從細胞、組織、器官到係統,層層遞進,邏輯清晰,便於讀者理解和掌握。同時,本書也對常見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變化、臨床錶現及基本的診斷和治療策略進行瞭介紹,為後續更深入的醫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書特色 1. 體係完整,內容精煉: 本書嚴格遵循醫學教育的學科設置,涵蓋瞭基礎醫學中的主要分支,如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診斷學等,並通過整閤性的視角,展現瞭各學科之間的內在聯係。在確保內容全麵性的同時,力求精煉,避免冗餘,使讀者能夠高效地獲取核心知識。 2. 圖文並茂,直觀易懂: 本書配有大量高質量的插圖、圖錶和照片,生動形象地展示瞭人體結構、生理過程和病理變化。這些視覺輔助材料能夠有效幫助讀者剋服抽象概念的理解障礙,將書本知識與實際的醫學影像和模型聯係起來,大大增強瞭學習的直觀性和趣味性。 3. 科學嚴謹,更新及時: 本書的編寫團隊由在相關領域具有豐富教學和臨床經驗的專傢學者組成。內容嚴格依據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和臨床實踐,確保知識的準確性和前沿性。對於一些快速發展的領域,如分子生物學在疾病研究中的應用,本書也進行瞭重點介紹。 4. 強調能力培養,適應未來發展: 本書在內容編排上,不僅注重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培養讀者的科學思維和臨床應用能力。通過引導讀者思考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理解診斷和治療的依據,為將來麵對復雜的臨床問題打下基礎。本書也關注醫學倫理、人文關懷等重要議題,體現瞭現代醫學的整體觀。 主要內容 本書共分為若乾個主要章節,逐一展開對現代醫學核心知識的介紹: 第一部分:人體結構基礎 細胞生物學與遺傳: 介紹細胞的基本結構、功能,基因的錶達與調控,以及遺傳的基本規律,為理解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奠定基礎。 組織學與胚胎學: 闡述人體各種組織(如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組織、神經組織)的形態、結構和功能,以及受精卵發育形成完整人體的過程,揭示瞭人體從整體到部分、從微觀到宏觀的結構形成。 人體解剖學: 詳細介紹人體各大係統的宏觀和微觀解剖結構,包括骨骼係統、運動係統、神經係統、心血管係統、呼吸係統、消化係統、泌尿係統、生殖係統、內分泌係統、淋巴係統以及感覺器官等。本書通過清晰的圖示和準確的描述,幫助讀者建立立體的空間認知。 第二部分:人體生理功能 生理學: 深入探討人體各個係統在正常狀態下的生理功能,包括物質代謝、能量轉換、神經調節、體液平衡、免疫應答、感覺與運動等。本書強調各生理功能的相互協調與整體調節,揭示瞭生命活動的奧秘。 第三部分:疾病的發生與發展 病理學: 講解疾病發生、發展、轉歸的基本規律,以及疾病在組織、器官、係統層麵引起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的異常變化。重點介紹各種常見的病理過程,如炎癥、損傷、水腫、腫瘤、缺氧、循環障礙等,使讀者理解疾病的本質。 微生物學與免疫學: 介紹緻病微生物的形態、緻病性、傳播途徑以及人體的免疫防禦機製。為理解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寄生蟲學: 介紹常見寄生蟲的生物學特性、緻病機理以及預防控製方法。 第四部分: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基礎 藥理學: 介紹藥物的基本作用原理、藥代動力學、藥效學,以及常見藥物的分類、適應癥、禁忌癥和不良反應。為閤理用藥提供理論指導。 診斷學基礎: 介紹疾病診斷的基本原則、方法和常用技術,包括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使讀者掌握疾病診斷的基本思路。 外科學基礎: 介紹外科學的基本概念、常用手術原則、無菌技術及術後處理等,為理解外科治療提供基礎。 適用對象 本書適用於醫學院校各專業低年級本科生、專科生,以及對現代醫學基礎知識有需求的廣大讀者,包括但不限於: 醫學類院校學生: 作為入門教材,為後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高等醫藥院校教師: 提供教學參考和教研素材。 臨床醫務人員: 用於知識鞏固和更新。 對醫學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幫助瞭解自身健康和疾病的相關知識。 結語 《現代醫學基礎》是一扇通往豐富多彩的醫學世界的大門。本書力求以最清晰、最係統的方式,為讀者呈現現代醫學的宏偉藍圖,激發對生命科學的探索熱情,並為未來的學習和實踐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我們相信,通過對本書的學習,讀者將能夠建立起對現代醫學的深刻理解,為投身於醫療衛生事業或深化醫學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