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國立中央大學的學生生活/大學與現代中國

抗戰時期國立中央大學的學生生活/大學與現代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倪蛟 著,硃慶葆 編
圖書標籤:
  • 抗戰
  • 國立中央大學
  • 民國史
  • 高等教育
  • 學生生活
  • 大學史
  • 中國近代史
  • 社會文化史
  • 曆史學
  • 教育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518015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354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大學與現代中國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9
字數:22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抗戰全麵爆發後,如何應對劇變的時局並自我調適成為彼時國人必須直麵的現實問題。《抗戰時期國立中央大學的學生生活/大學與現代中國》以“戰時環境與學生生活”為主題,將校方、政府以及政黨等各方納入考察範疇,以期呈現內遷時期國立中央大學學生“戰時化”與“平時化”的生活景觀及內在的矛盾張力和造因,進而摺射齣戰時大後方大學“斷裂”與“延續”並存的發展樣態,體現在“抗戰烽火”與“弦歌不輟”之間蘊藏的莘莘學子深沉堅定的抗戰力量與必勝信念,以此豐富抗戰時期高等教育史與抗戰史研究。

作者簡介

  硃慶葆,1963年生,1982年考入南京大學曆史學係,1992年獲曆史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為南京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兼任中國太平天國史研究會會長。在中國近現代史、高等教育研究等領域發錶論文150餘篇,齣版專著、譯著10多種。主要代錶作有《鴉片與近代中國》、《中國禁毒曆程》、《傳統城市的近代命運》等。
  
  倪蛟,1979年生,畢業於南京大學曆史學院,獲曆史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與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在《江蘇社會科學》《江蘇高教》《民國研究》等刊物發錶論文十多篇。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中央大學內遷重慶
第一節 抗戰爆發前的中央大學
第二節 抗戰爆發與中大內遷
第三節 內遷後的中大校區

第二章 戰時中央大學學生的學習狀況
第一節 戰時的“平時教育”方針與課程設置
第二節 院係設置與教學概況
第三節 求學態度和學習興趣

第三章 戰時中央大學學生的日常生活(上)
第一節 社團活動
第二節 宿捨生活
第三節 半軍事化生活
第四節 跑警報

第四章 戰時中央大學學生的日常生活(下)
第五節 舉辦壁報
第六節 觀賞電影及話劇
第七節 聽演講會
第八節 體育活動
第九節 泡茶館

第五章 戰時中央大學學生的經濟狀況
第一節 傢庭背景、經濟狀況及心理狀態
第二節 大學費用與救濟製度
第三節 日常消費、生活壓力與生存之道

第六章 戰時中央大學學生的民族意識與政治傾嚮
第一節 民族主義與抗日救亡活動
第二節 中國共産黨在中大的活動影響
第三節 國民黨和三青團對中大的滲透控製
結語
第一節 戰爭震蕩與自我調適:學生生活的“戰時化”與“平時化”
第二節 私域生活與學術空間:“泛政治化”的大學校園
第三節 “不平靜”與“平靜”:抗戰烽火中的大學與大學生
附錄
第一節 中央大學學生生活調查錶
第二節 中央大學學生生活調查錶統計(錄入版)
參考文獻
索引
《烽火中的學府:國立中央大學在抗戰歲月中》 引言 “國傢將亡,匹夫有責。”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烽火歲月中,無數熱血青年肩負民族復興的重任,將個人命運與國傢前途緊密相連。在這場波瀾壯闊的鬥爭中,大學作為國傢民族的知識與精神的火種,其生存與發展,以及師生們的學習、生活與精神風貌,成為記錄時代變遷、燭照民族韌性的一麵鏡子。國立中央大學,作為戰前中國規模最大、學科最全的綜閤性大學,在抗戰時期經曆瞭顛沛流離,卻依然堅守學術陣地,孕育瞭一代又一代為國傢民族做齣卓越貢獻的英纔。本書旨在深入挖掘國立中央大學在抗戰時期的學生生活,展現那個特殊年代青年學子的求學之路、精神世界以及他們為國傢民族所付齣的努力與犧牲,以此摺射齣“大學與現代中國”發展脈絡中那段至關重要的篇章。 第一章:曆史的召喚與遷徙的足跡 1.1 風雨欲來:抗戰爆發前的中央大學 在抗戰爆發前,國立中央大學已是名聲赫赫的國立高等學府。其前身可追溯至1902年創辦的三江師範學堂,曆經多次變革與閤並,最終於1927年在南京成立國立中央大學。學校擁有一流的師資力量,匯聚瞭眾多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學者,如數學傢熊慶來、物理學傢吳大猷、文學傢鬍小石、教育傢郭秉文等。學科設置齊全,涵蓋文、理、工、農、醫、法、商等多個門類,在科研與教學上均取得瞭顯著成就,為國傢培養瞭大量高級人纔。其校園環境優美,學術氛圍濃厚,是當時中國高等教育的典範。 1.2 淪陷的警鍾:南京的陷落與初步的遷徙 1937年,日本侵略者發動全麵侵華戰爭,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成為日軍的重點進攻目標。隨著戰局的急轉直下,國立中央大學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早在日軍逼近南京之前,學校就已開始進行初步的疏散和遷移準備。然而,戰火無情,1937年12月,南京淪陷,學校遭受重創,許多建築被毀,設備損失慘重,師生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在民族危亡之際,中央大學的師生們毅然決然地選擇瞭撤離,將學術的火種帶往更安全的地方。 1.3 背井離鄉:西遷之路的艱辛與決心 南京的陷落,標誌著國立中央大學進入瞭其曆史上最為艱難的時期——西遷。學校的遷徙並非一帆風順,而是曆經瞭數次輾轉,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從南京齣發,經過武漢、長沙、安順,最終在重慶歌樂山落腳,成立瞭“國立中央大學重慶校區”。這段遷徙之路,是物質條件的極端匱乏,是戰亂的威脅,是思鄉的愁緒,更是全體師生堅守教育使命的信念支撐。每一次的轉移,都伴隨著對傢園的眷戀和對未來的迷茫,但更充滿瞭對民族復興的希望與決心。 1.4 “臨時”的校園:顛沛流離中的求學 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國立中央大學的校園並非固定的建築群,而是由臨時徵用的校捨、民房,甚至帳篷組成。在安順、重慶等地,師生們剋服瞭居住條件簡陋、教學設備奇缺、生活物資短缺等種種睏難。教室可能是在民房改造的簡易空間,實驗室可能隻是幾件簡陋的儀器,圖書館的書籍也因為運輸的限製而損失不少。然而,正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中央大學的學生們依然堅持著他們的學業,在烽火硝煙中,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對未來的期盼,從未熄滅。 第二章:烽火中的學子:日常生活與精神世界 2.1 簡樸的食與住:戰時生活的真實寫照 在抗戰時期,國立中央大學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和平時期相比,天差地彆。食物的供應是最大的挑戰之一。米麵糧油價格飛漲,物資匱乏,學生們不得不依靠定量配給,甚至自己種植蔬菜、采摘野菜來補充營養。許多學生食不果腹,營養不良成為普遍現象。住宿條件同樣艱苦,多人擠在一間簡陋的房間裏,或是在帳篷中露宿,隔音效果差,也抵擋不住鼕天的寒冷和夏天的酷熱。即便如此,學生們依然相互扶持,共同度過艱難歲月。 2.2 “簡陋”的課堂:知識的火種在傳遞 盡管教學條件受到嚴重影響,國立中央大學的教師們依然盡最大努力維持教學秩序。他們利用一切可能的資源,在簡陋的教室裏,為學生們傳授知識。許多教授,即使年事已高,也堅持隨校西遷,他們用飽滿的熱情和深厚的學識,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點亮學生們求知的燈火。課堂上,學生們雖然物質上睏苦,但精神上卻格外充實。他們深知,知識是拯救民族的武器,是建設國傢的基石。 2.3 課餘的風景:緊張中的放鬆與思考 除瞭緊張的學習,中央大學的學生們也尋求著在戰時生活中的放鬆與自我調節。體育活動、文藝演齣、歌詠比賽等,成為他們緩解壓力、增進友誼的重要途徑。在一次次的歌聲中,在一次次的運動場上,他們錶達著對國傢的熱愛,對和平的嚮往,也傳遞著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此外,學生們也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學術討論和社會調查,他們關注國傢命運,思考民族未來,展現齣極高的社會責任感和思想深度。 2.4 革命的浪漫與現實的抉擇:愛情、友情與理想 在動蕩的年代,愛情與友情顯得尤為珍貴。許多年輕的生命在校園裏萌生情愫,他們的愛情在戰火的考驗中更加堅定。同時,同學之間的友情也如同兄弟姐妹般,共同分擔憂愁,分享喜悅。然而,隨著戰事的深入,許多學生也麵臨著現實的抉擇。畢業後,他們有的選擇投身軍旅,直接奔赴抗日前綫;有的選擇加入抗戰相關的教育、科研機構,用自己的知識報效祖國;還有的則繼續深造,為戰後的國傢建設儲備人纔。這些青春的抉擇,都閃耀著理想的光芒。 第三章:民族的脊梁:國立中央大學學生的貢獻與精神 3.1 抗戰的參與者:走嚮前綫的戰士與後方的支援者 國立中央大學的學生,不僅僅是課堂裏的學子,更是民族解放戰爭的積極參與者。許多熱血青年,在學業之餘,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組織宣傳隊,募集捐款,慰問傷兵。當國傢需要時,他們更是毫不猶豫地拿起槍杆子,奔赴抗日前綫,成為一名名勇敢的戰士。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捍衛著民族的尊嚴和國傢的獨立。即使留在後方,他們也通過各種方式支援抗戰,或是在工廠勞動,或是在農田耕作,或是參與地方的抗日組織,貢獻自己的力量。 3.2 學術的堅守:在逆境中延續文明的火種 在物質條件極端艱苦的情況下,國立中央大學的師生們仍然堅持著學術研究,努力延續著中華文明的火種。他們盡可能地收集和整理散失的文獻資料,保護珍貴的學術成果。許多教授在遷徙途中,仍然堅持學術寫作和研究,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學術遺産。學生們也在教師的指導下,努力鑽研學問,他們深知,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是國傢強盛的根本,是贏得抗戰、建設未來的關鍵。 3.3 精神的洗禮:從憂國憂民到民族自強 國立中央大學學生的生活,是民族苦難與堅韌的縮影。在顛沛流離中,他們體驗瞭人生的艱辛,也磨礪瞭堅強的意誌。從最初的憂國憂民,到最終的民族自信與自強,他們的精神世界得到瞭深刻的洗禮。他們明白瞭,個人的命運與國傢的命運息息相關,個人的成長必須融入民族復興的宏偉事業之中。這種精神上的成長,成為他們未來人生道路上最寶貴的財富。 3.4 “吾校精神”的塑造:抗戰歲月中民族精英的養成 國立中央大學在抗戰時期的經曆,塑造瞭一種獨特的“吾校精神”。這種精神,包含瞭愛國主義、犧牲精神、求真務實、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等多種品質。在抗戰的熔爐中,中央大學不僅培養瞭大量專業人纔,更重要的是,它培養瞭一批又一批具有高度民族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的國傢精英。他們中的許多人,在戰後成為瞭新中國的建設者、改革者,在各自的領域裏取得瞭輝煌的成就,為現代中國的崛起做齣瞭不可磨滅的貢獻。 結論:曆史的迴響與現代的啓示 國立中央大學在抗戰時期的學生生活,不僅僅是一段艱苦卓絕的求學經曆,更是中華民族在危難時刻,教育與民族命運緊密相連的生動寫照。那個時代的學生們,用他們的青春、汗水甚至生命,書寫瞭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頁。他們的故事,提醒著我們,在任何艱難睏苦麵前,都不能放棄對知識的追求,不能丟失對民族的責任感。 “大學與現代中國”的發展,離不開這些在烽火中堅持下來的學術殿堂,更離不開那些在苦難中鍛造齣堅強意誌的學子們。他們的精神,至今依然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激勵著當代青年,在和平年代,以更加昂揚的姿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這本書,希望能成為一座連接曆史與現實的橋梁,讓更多的人瞭解那段光輝歲月,銘記那些為瞭民族獨立與解放而默默奉獻的靈魂。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觀察“社會轉型期知識分子群體精神氣質”的絕佳窗口。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人物群像時的手法,他似乎總能找到那個最能代錶特定群體心境的瞬間,並將其放大、定格。例如,關於學生自治組織的日常運作,以及他們在後方相對穩定的環境中,如何嘗試構建一種理想化的“大學共同體”的努力,這些細節的描摹,比直接引用官方宣言更有力量。它揭示瞭在極端環境下,人們對秩序、理性與未來構建的本能渴望。這種渴望在當時的物質條件下顯得尤為脆弱,卻也因此顯得格外珍貴。整本書的結構如同一個精密的鍾錶,每一個齒輪——無論是後勤保障的難題,還是思想教育的側重——都精確地咬閤在一起,共同驅動著曆史的敘事。

評分

不得不提的是,本書在史料的運用上展現瞭非凡的審慎與功力。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日記、信件,而是將這些一手資料巧妙地編織進一個宏大的社會背景網中,使得每一個引用的片段都獲得瞭更深層次的解讀空間。我個人對其中關於“學科重塑”的部分尤其感興趣,戰亂迫使許多傳統人文學科不得不與應用科學或具有緊迫國傢利益的學科進行融閤,這種“功利性”的轉嚮,究竟對中國現代學術的根基産生瞭怎樣的長遠影響?作者沒有急於下定論,而是通過呈現大量鮮活的案例和矛盾的觀點,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辨。這種開放性的敘事策略,讓這本書具有瞭極強的生命力,每次重讀都能發現新的側重點和新的疑問,它更像是一份邀請,邀請讀者參與到對那段曆史意義的再探尋之中。

評分

這部作品以一種近乎紀實的筆觸,描繪瞭近代中國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進程中,知識分子群體所經曆的心路曆程。它沒有過多渲染宏大的戰爭場麵,而是將鏡頭聚焦於時代洪流中的個體命運,特彆是那些身處高校圍牆之內,卻又無時不刻感受到外部世界劇烈震蕩的青年學子。作者對於當時教育體製的革新與堅守有著深刻的洞察,那種在物質極度匱乏和精神極度亢奮的雙重擠壓下,師生們如何維係學術尊嚴與民族氣節的描寫,讀來令人動容。特彆是對某些學科教學模式的變遷,從戰前相對安逸的學術探討,到戰時那種“以身殉國”般的急迫感,描繪得細緻入微,讓人仿佛能聞到油墨和塵土混閤的味道。全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時而悠遠舒緩,如追憶往昔的清茶淡飯;時而陡然緊張,仿佛耳邊又響起瞭空襲警報。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記錄,更像是一部關於理想主義如何在殘酷現實中淬火重生的精神史詩。

評分

這部作品以其特有的沉鬱和厚重感,為我們保存瞭一份關於“堅守”與“傳承”的珍貴記憶。它不渲染個人的英雄主義,而是著重刻畫瞭集體在逆境中展現齣的韌性與知識分子的擔當。閱讀過程中,我被那種穿越時空的共情所吸引,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在簡陋教室裏,用僅存的油燈光亮堅持抄寫筆記的學子們對知識的敬畏。作者的文字是剋製而有力的,沒有過多煽情,但恰恰是這種剋製,反而將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那份“士”的操守,錶現得淋灕盡緻。它成功地將“教育”這一宏大命題,還原到瞭一個個具體而可感的“人”的生活場景之中,使得曆史不再是教科書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充滿瞭體溫與呼吸的鮮活存在。

評分

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現代性”在中國特定曆史情境下萌芽與掙紮的細膩捕捉。它成功地跳脫瞭傳統宏大敘事的窠臼,轉而深入挖掘教育機構內部的微觀生態。那些關於課程設置的調整、圖書館藏書的搶救、以及不同地域文化在臨時遷徙中發生的碰撞與融閤,都為我們理解中國現代化進程提供瞭極為寶貴的切麵。特彆是書中對學術自由與政治乾預之間微妙平衡的探討,展現瞭那一代學者和學生在堅守學術良知與服從國傢大局之間所做的艱難抉擇。這種抉擇不是非黑即白的口號式錶達,而是滲透在日常生活瑣碎中的掙紮與妥協,充滿瞭人性的復雜性。作者的文字功力令人贊嘆,他擅長運用富有象徵意義的意象來串聯起分散的史料,使整部作品具有一種凝練而深沉的文學質感,絕非一般枯燥的學術編年史可比擬。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