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书画题跋精粹(三)·明

中国历代书画题跋精粹(三)·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炜,编 著,曹建,马炜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书画
  • 明代书画
  • 题跋
  • 中国艺术
  • 艺术史
  • 文化艺术
  • 古籍
  • 绘画
  • 书法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重庆出版集团
ISBN:978722909993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413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历代书画题跋精粹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2开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题跋是中国书画碑帖特有的艺术形式。写在书画等作品主体之前的称为“题”,写在之后的称为“跋”,合称题跋。题跋可由作者本人创作,也可由他人赏玩、收藏时题写。一幅古代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往往会留下当时与后世的多篇题跋,不断丰富着作品的历史、艺术内涵。一份精彩的题跋不但与作品主体紧密相关,也可当成一件精彩的文学和书法作品单独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40余件明代题跋,“惯见者不收”,“书艺平常者不收”。明初有宋濂的清峻,刘伯温的稳健;明中期有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等著名吴门书家;明末有徐渭的潇洒,董其昌的隽朗,展示了华亭一派的风范。明代题跋多为评论,和清朝流行的考证相比,读来更有趣味。读者在欣赏书法之余,也能在玩习文章中得到更多收获。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曹建,原名曹健,西南大学教授,书法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本册编者马炜,西南大学书法专业硕士,重庆教育学院美术系副教授,著有《书法鉴赏》、《图说中国书法史》(参编)、《千古文人桃源梦——桃花源记》、《西域绘画》等。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前 言

文/马炜

题跋前身可追溯至汉代铜镜铭辞甚或更远之商周青铜器款识,而南朝之像讚、书画题记押署、唐代之咏画诗逐渐开启后世题跋风气。宋元之际,文人学士论艺悟道、寄情感物,多藉题跋抒表。故苏、黄片语,多含妙理,读之不忍释手。至明代,政治气候、心学流行、文人画大昌等众因共同促成品题风尚倍胜前朝。

当时已出现不少如李日华《竹嬾画賸》、孙《书画题跋》等专体著作。明人题跋多议论,辞采焕然,虽难脱空疏、浮华之嫌,然少有清人考订一类跋语之寡味。题跋中以墨迹得观者相较以文字传录者更为可宝。此《历代书画题跋精粹.明》集明人题跋墨迹数十则,惯见者不收,书艺平常者不收,图版质量亦堪称精良。

读者品鉴明人书法时,兼可玩习明人文章,岂不多一快事!

明初书法舍台阁体一系,大都延承元人如康里、饶介一脉,颇有爽劲体气。宋濂、刘基跋陆柬之书《文赋》,一前一后:宋濂以大儒闻名,辞旨平实,腕下峻洁清丽,含虞永兴意;刘基史称有通贯天地之才,其形於笔底,故多奇气。胡俨、李贤跋《集古录跋尾》,辞气恭敬,而李贤『博雅之中而又有忠厚之意』语,特能证儒家书品所归。王直、陈循於诗塘题文同《墨竹图》,陈微有俗态,王则法东坡,较后之吴宽,姿媚居多。黄寿、黄、应光霁跋杨微《二骏图》,以书艺判,置之明初宋、沈间,当无愧色。三人赋长句,不吝铺陈痛快语;书则似互有资取,但纵逸间各出面目。惜三人非以书名显,於书史影响甚微。李东阳跋怀素《自叙帖》乃其一贯风格,骨见长而肉微欠,瘦硬有余而润泽不足。

明代中期,吴门书家共创有明之最大书派。作为吴门前辈,沈周师山谷,吴宽法东坡,力矫近习互染之时风。沈周跋南宫《蜀素帖》,苍古奇崛中透出秀雅,已开文征明淳雅风范。吴宽跋怀素《自叙帖》,其文意长,触事感怀,吐露学书之甘苦;其书精严端雅,纯然自家规模。祝允明为吴门书坛一时雄杰,其题跋不拘常格,以遒迈英豪之气挺立时俗之外。祝氏跋《蜀素帖》,言『己非有意学米』,而审其神情,却已然与南宫不谋而合。至文征明出,吴门书派进入鼎盛期。文氏诗、书、画兼擅,故其题跋文采、笔墨备於一身。文氏书跋多精丽小楷,至耄年不废;题画多行草,与其画相互映带发明。其时类文氏情景者,如唐寅、陈淳、陆师道、陆治等人,不一一述之。

晚明书坛,吴门渐趋式微,华亭一系以禅化书,格取超逸;而徐渭以狂显性,导王(铎)、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诸公之变革波澜。徐渭题画,依画境随应变幻,书画意趣互摄而融。今观其题诗《榴实图》、《墨葡萄》,前者笔势绵密,得唐人草意;后者媚中显雄,又多一段浑穆。董其昌乃鉴赏大家,一生游心於艺,故其题跋名迹有常人难得之超脱,相比某些应酬之作,更富『生』意。王铎浸淫阁帖,化古归己,开帖学新制。本书所收王氏跋文言『再观此帖欣喜发扬』,今人可感其师古态度;再睹其位置,借空造势,错落随纸,颇具题画趣味。此种题写样式於清人鉴藏考订类题跋中随处可寻,王铎可谓初试格制。

书画题跋,可味言语之简澹,可征治史之阙疑,亦可品察其书艺。今世力主艺术创造,倡言书法创作,而今观古人题跋,殊多感慨:作为艺事之一途,书法实乃古人之日常生活,其处世待物、为艺求道,往往托题跋随意显发。至於创作,已然无意於为而为在其中矣。



《中国历代书画题跋精粹(三)·明》图书内容概述 本卷《中国历代书画题跋精粹(三)·明》聚焦于中国明代(1368年—1644年)的翰墨遗产,系统收录并精选了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书画作品上的题跋真迹。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珍贵题跋的汇集整理,深入剖析明代文人、士大夫、书画家群体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思想观念、审美取向、交游唱和以及对艺术作品的独特理解与评价体系。 一、 时代背景与题跋的勃兴 明代是中国社会结构、文化艺术发展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艺术创作的赞助群体和欣赏群体日益扩大。文人画的理论体系在董其昌、文徵明等人的努力下趋于成熟,而书画作品的流传与收藏也达到了新的高峰。题跋,作为书画作品的“第二文本”,其重要性在明代得到了空前的凸显。它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考证或应酬之语,而是成为了展示作者学识、品味、人脉乃至政治态度的重要载体。 本卷收录的题跋,清晰地反映了明代中晚期文人圈子的互动模式。从早期的雅集记录到中后期的私人信札式评论,这些文字共同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艺术评价网络。 二、 核心收录内容与艺术风格呈现 本卷的选材严格遵循“精粹”二字的要求,涵盖了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书画流派及代表人物的题跋。 (一) 书法题跋的时代特征: 明代书法承袭宋元余绪,并在“帖学”与“碑学”的对立与融合中寻求突破。本卷收录了大量与明代大书法家如文徵明、祝允明、唐寅,以及后期如董其昌等人的作品相关的题跋。 1. 文徵明体系下的帖学演绎: 重点呈现了文氏及其弟子圈内,围绕特定法帖临摹本或自创作品所做的题跋。这些题跋多侧重于对笔法渊源的追溯,对晋唐宋元传统的继承与微调的阐释,体现了苏州文人集团对“吴门画派”及其书法正统性的维护与强调。题跋内容常涉及对古人笔意的精微体察,以及对同时代书家风格的褒贬。 2. 祝允明与狂草的张扬: 对祝允明作品的题跋,则展现了明代中叶对个性解放的渴望。题跋中常可见对祝氏草书“狂放不羁”的赞誉,但也夹杂着部分士大夫对其“过分”的保留意见。这些文字记录了当时保守与革新思潮的交锋。 3. 董其昌的理论化表达: 董其昌的题跋是本卷的重点之一。他的题跋往往脱离单纯的对具体作品的描述,而是将作品置于其“南北宗论”的理论框架内进行解读。他借题跋阐发对“平淡天真”、“淡墨为主”的审美主张,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二) 绘画题跋中的审美转向: 明代绘画题跋的成熟,使得作品本身与题跋的互动更为紧密,题跋本身也具有了独立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1. “吴门画派”的文人自觉: 收入的唐寅、仇英等人的作品题跋,反映了“吴门四家”在社会地位变化后,对自身艺术身份的再定位。题跋中既有对功名的感叹,也有对山水田园的向往,是“士人精神”在艺术实践中的直观体现。 2. “松江画派”的理论实践: 集中展示了以董其昌为核心的松江画派的题跋。这些题跋常以诗歌形式出现,其核心在于对“以书入画”的强调,以及对宋元“院体”与“文人画”的分野。这些文字是对其绘画理论最直接、最生动的注脚。 3. 晚明书画鉴藏的世俗化: 随着王世贞、项元汴等著名收藏家的出现,题跋中出现了大量关于真伪辨识、收藏流传的记录。这些题跋提供了宝贵的文物流传史料,揭示了明代后期收藏热潮中的鉴定标准和市场心态。部分题跋记录了作品在不同藏家之间的易手和相互的赠答,展现了精英阶层的社会交往图景。 三、 题跋的类型与功能细分 本卷的题跋并非千篇一律,其功能和形式非常丰富: 1. 诗文题跋: 以格律诗或散文形式,或咏物言志,或感怀身世。这部分题跋文学性极高,常被视为独立的文学作品。 2. 考证性题跋: 记录作品的创作时间、地点、人物关系,以及对前人题跋的辨识和补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3. 尺牍式题跋(信札): 常常是画家或收藏家写给友人的便笺,语气亲切,透露出艺术交流中的真实想法和私密感受。 4. 印款与引首: 虽非传统意义上的长篇题跋,但本卷亦收录了部分具有高度代表性的署款、鉴藏印文的考辨,以佐证题跋内容的真实性与时代性。 四、 总结意义 《中国历代书画题跋精粹(三)·明》通过对这些珍贵文字的梳理,不仅为研究明代书画艺术提供了第一手的语料,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理解明代士人的精神世界、审美哲学以及社会文化生态提供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窗口。这些题跋是历史的留声机,使得我们得以穿越时空,聆听那个时代艺术家的心声。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普通艺术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书法”和“绘画”之间关系的理解。过去我可能更侧重于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但读了这些题跋集后,我开始意识到,那些题跋本身就是独立的艺术品,是书画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画外有画”的具象体现。这本书的编辑没有做过多的主观褒贬,而是给予了我们足够的原始材料去进行自己的判断和解读,这种尊重读者的态度非常难得。比如,书中收录的几则关于仿古之作的题跋,其措辞的谨慎与精妙,反映了明代鉴定体系的复杂性。它引导我去思考,一件作品的价值,究竟有多少是源于“物”,又有多少是源于“文”和“人”。这本书的深度,使得即便是偶尔翻阅,也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让人在品味艺术时,不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好看”,而是深入到背后的“为什么”。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从其注释和索引的详尽程度就能看出来,这绝对不是随便拼凑出来的文集。我注意到,对于一些流传有争议的题跋,书中也做了非常审慎的考证说明,这一点对于历史研究的严肃性至关重要。例如,在涉及到某几位江南士人的往来书信或题句时,编者引用了多方文献进行交叉比对,确保了信息的可靠性。这种细致入微的工作,极大地降低了研究者做后续课题时的基础工作量。虽然内容偏向专业,但其整体的结构设计却兼顾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对于初学者,可以从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家题跋开始阅读,体会其神韵;而对于资深研究者,那些偏僻但重要的零散记录,则提供了新的研究切入点。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佳作,是当下明代艺术研究领域中,一本份量极重的参考典籍。

评分

阅读这本关于明代书画题跋的精选集,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现场感”。它不像一般的艺术史书籍那样,只是罗列作品和简单的注释,而是巧妙地将那些看似零散的文字信息,组织成了一个个可以沉浸其中的情境。比如,当看到某位大家在画作上留下的关于创作心境的几行小楷时,我仿佛能想象出当时窗外的风声,以及那位艺术家提笔时的那份洒脱或沉郁。这本书的编选者显然是下足了功夫去甄选那些最具代表性和探讨价值的题跋,它们不仅关乎艺术鉴赏,更牵扯到当时的社会风气、士人交游乃至官方意识形态的微妙变化。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几组重要收藏家题跋的对比分析,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原本静止的画面变得鲜活起来。对于深入研究明代文人精神内核的学者来说,这绝对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文本,更是一套解读那个时代文化密码的钥匙。

评分

我很少见到一本关于文献汇编的书籍,能够兼顾如此高的学术标准和如此出色的视觉呈现。这本书在处理那些脆弱的古代文献时,展现了高超的文物保护意识,即便是高清图像,也丝毫没有那种过度数字化的生硬感,反而保留了纸张的肌理和墨色的自然晕染效果。阅读体验上,那种仿佛能透过屏幕触碰到千年古纸的错觉,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文献研究的枯燥感,将那些被束之高阁的珍贵资料,以一种现代、易于接近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明代”的书画题跋,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如何被记录和铭刻在艺术品上的教科书。对于想要进行跨学科研究,例如将书法史、绘画史与士人文化史相结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材料是相互印证、缺一不可的宝贵资源,其价值远超其售价本身。

评分

这本《中国历代书画题跋精粹(三)·明》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素雅又不失古韵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下子就感觉到了分量。我平时对明代艺术史一直很有兴趣,特别是那些在作品上留下的墨宝,总觉得那不仅仅是题跋,更是历史的切片,是古人与古人之间无声的对话。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讲究,字体的选择既能保证清晰可读,又带着一种古朴的气息,这对于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那些高清的摹本和影印件,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即便是那些极其细微的笔触变化和印章的纹理,都能清晰捕捉到。我特别留意了它的装订工艺,这种精装本看起来就让人放心,知道是可以经得起反复翻阅和细细揣摩的,完全是为深度阅读和收藏而准备的。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这些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让我们得以近距离领略那个时代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翻开扉页,那种对学术严谨性的追求就已经扑面而来,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