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跋是中国书画碑帖特有的艺术形式。写在书画等作品主体之前的称为“题”,写在之后的称为“跋”,合称题跋。题跋可由作者本人创作,也可由他人赏玩、收藏时题写。一幅古代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往往会留下当时与后世的多篇题跋,不断丰富着作品的历史、艺术内涵。一份精彩的题跋不但与作品主体紧密相关,也可当成一件精彩的文学和书法作品单独研究。
本书精选了40余件明代题跋,“惯见者不收”,“书艺平常者不收”。明初有宋濂的清峻,刘伯温的稳健;明中期有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等著名吴门书家;明末有徐渭的潇洒,董其昌的隽朗,展示了华亭一派的风范。明代题跋多为评论,和清朝流行的考证相比,读来更有趣味。读者在欣赏书法之余,也能在玩习文章中得到更多收获。
丛书主编曹建,原名曹健,西南大学教授,书法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本册编者马炜,西南大学书法专业硕士,重庆教育学院美术系副教授,著有《书法鉴赏》、《图说中国书法史》(参编)、《千古文人桃源梦——桃花源记》、《西域绘画》等。
前 言
文/马炜
题跋前身可追溯至汉代铜镜铭辞甚或更远之商周青铜器款识,而南朝之像讚、书画题记押署、唐代之咏画诗逐渐开启后世题跋风气。宋元之际,文人学士论艺悟道、寄情感物,多藉题跋抒表。故苏、黄片语,多含妙理,读之不忍释手。至明代,政治气候、心学流行、文人画大昌等众因共同促成品题风尚倍胜前朝。
当时已出现不少如李日华《竹嬾画賸》、孙《书画题跋》等专体著作。明人题跋多议论,辞采焕然,虽难脱空疏、浮华之嫌,然少有清人考订一类跋语之寡味。题跋中以墨迹得观者相较以文字传录者更为可宝。此《历代书画题跋精粹.明》集明人题跋墨迹数十则,惯见者不收,书艺平常者不收,图版质量亦堪称精良。
读者品鉴明人书法时,兼可玩习明人文章,岂不多一快事!
明初书法舍台阁体一系,大都延承元人如康里、饶介一脉,颇有爽劲体气。宋濂、刘基跋陆柬之书《文赋》,一前一后:宋濂以大儒闻名,辞旨平实,腕下峻洁清丽,含虞永兴意;刘基史称有通贯天地之才,其形於笔底,故多奇气。胡俨、李贤跋《集古录跋尾》,辞气恭敬,而李贤『博雅之中而又有忠厚之意』语,特能证儒家书品所归。王直、陈循於诗塘题文同《墨竹图》,陈微有俗态,王则法东坡,较后之吴宽,姿媚居多。黄寿、黄、应光霁跋杨微《二骏图》,以书艺判,置之明初宋、沈间,当无愧色。三人赋长句,不吝铺陈痛快语;书则似互有资取,但纵逸间各出面目。惜三人非以书名显,於书史影响甚微。李东阳跋怀素《自叙帖》乃其一贯风格,骨见长而肉微欠,瘦硬有余而润泽不足。
明代中期,吴门书家共创有明之最大书派。作为吴门前辈,沈周师山谷,吴宽法东坡,力矫近习互染之时风。沈周跋南宫《蜀素帖》,苍古奇崛中透出秀雅,已开文征明淳雅风范。吴宽跋怀素《自叙帖》,其文意长,触事感怀,吐露学书之甘苦;其书精严端雅,纯然自家规模。祝允明为吴门书坛一时雄杰,其题跋不拘常格,以遒迈英豪之气挺立时俗之外。祝氏跋《蜀素帖》,言『己非有意学米』,而审其神情,却已然与南宫不谋而合。至文征明出,吴门书派进入鼎盛期。文氏诗、书、画兼擅,故其题跋文采、笔墨备於一身。文氏书跋多精丽小楷,至耄年不废;题画多行草,与其画相互映带发明。其时类文氏情景者,如唐寅、陈淳、陆师道、陆治等人,不一一述之。
晚明书坛,吴门渐趋式微,华亭一系以禅化书,格取超逸;而徐渭以狂显性,导王(铎)、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诸公之变革波澜。徐渭题画,依画境随应变幻,书画意趣互摄而融。今观其题诗《榴实图》、《墨葡萄》,前者笔势绵密,得唐人草意;后者媚中显雄,又多一段浑穆。董其昌乃鉴赏大家,一生游心於艺,故其题跋名迹有常人难得之超脱,相比某些应酬之作,更富『生』意。王铎浸淫阁帖,化古归己,开帖学新制。本书所收王氏跋文言『再观此帖欣喜发扬』,今人可感其师古态度;再睹其位置,借空造势,错落随纸,颇具题画趣味。此种题写样式於清人鉴藏考订类题跋中随处可寻,王铎可谓初试格制。
书画题跋,可味言语之简澹,可征治史之阙疑,亦可品察其书艺。今世力主艺术创造,倡言书法创作,而今观古人题跋,殊多感慨:作为艺事之一途,书法实乃古人之日常生活,其处世待物、为艺求道,往往托题跋随意显发。至於创作,已然无意於为而为在其中矣。
从一个普通艺术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书法”和“绘画”之间关系的理解。过去我可能更侧重于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但读了这些题跋集后,我开始意识到,那些题跋本身就是独立的艺术品,是书画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画外有画”的具象体现。这本书的编辑没有做过多的主观褒贬,而是给予了我们足够的原始材料去进行自己的判断和解读,这种尊重读者的态度非常难得。比如,书中收录的几则关于仿古之作的题跋,其措辞的谨慎与精妙,反映了明代鉴定体系的复杂性。它引导我去思考,一件作品的价值,究竟有多少是源于“物”,又有多少是源于“文”和“人”。这本书的深度,使得即便是偶尔翻阅,也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让人在品味艺术时,不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好看”,而是深入到背后的“为什么”。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从其注释和索引的详尽程度就能看出来,这绝对不是随便拼凑出来的文集。我注意到,对于一些流传有争议的题跋,书中也做了非常审慎的考证说明,这一点对于历史研究的严肃性至关重要。例如,在涉及到某几位江南士人的往来书信或题句时,编者引用了多方文献进行交叉比对,确保了信息的可靠性。这种细致入微的工作,极大地降低了研究者做后续课题时的基础工作量。虽然内容偏向专业,但其整体的结构设计却兼顾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对于初学者,可以从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家题跋开始阅读,体会其神韵;而对于资深研究者,那些偏僻但重要的零散记录,则提供了新的研究切入点。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佳作,是当下明代艺术研究领域中,一本份量极重的参考典籍。
评分阅读这本关于明代书画题跋的精选集,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现场感”。它不像一般的艺术史书籍那样,只是罗列作品和简单的注释,而是巧妙地将那些看似零散的文字信息,组织成了一个个可以沉浸其中的情境。比如,当看到某位大家在画作上留下的关于创作心境的几行小楷时,我仿佛能想象出当时窗外的风声,以及那位艺术家提笔时的那份洒脱或沉郁。这本书的编选者显然是下足了功夫去甄选那些最具代表性和探讨价值的题跋,它们不仅关乎艺术鉴赏,更牵扯到当时的社会风气、士人交游乃至官方意识形态的微妙变化。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几组重要收藏家题跋的对比分析,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原本静止的画面变得鲜活起来。对于深入研究明代文人精神内核的学者来说,这绝对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文本,更是一套解读那个时代文化密码的钥匙。
评分我很少见到一本关于文献汇编的书籍,能够兼顾如此高的学术标准和如此出色的视觉呈现。这本书在处理那些脆弱的古代文献时,展现了高超的文物保护意识,即便是高清图像,也丝毫没有那种过度数字化的生硬感,反而保留了纸张的肌理和墨色的自然晕染效果。阅读体验上,那种仿佛能透过屏幕触碰到千年古纸的错觉,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文献研究的枯燥感,将那些被束之高阁的珍贵资料,以一种现代、易于接近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明代”的书画题跋,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如何被记录和铭刻在艺术品上的教科书。对于想要进行跨学科研究,例如将书法史、绘画史与士人文化史相结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材料是相互印证、缺一不可的宝贵资源,其价值远超其售价本身。
评分这本《中国历代书画题跋精粹(三)·明》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素雅又不失古韵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下子就感觉到了分量。我平时对明代艺术史一直很有兴趣,特别是那些在作品上留下的墨宝,总觉得那不仅仅是题跋,更是历史的切片,是古人与古人之间无声的对话。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讲究,字体的选择既能保证清晰可读,又带着一种古朴的气息,这对于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那些高清的摹本和影印件,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即便是那些极其细微的笔触变化和印章的纹理,都能清晰捕捉到。我特别留意了它的装订工艺,这种精装本看起来就让人放心,知道是可以经得起反复翻阅和细细揣摩的,完全是为深度阅读和收藏而准备的。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这些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让我们得以近距离领略那个时代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翻开扉页,那种对学术严谨性的追求就已经扑面而来,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