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伯思?东观余论

黄伯思?东观余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利明,赵彦国 著,赵彦国 注
图书标签:
  • 清史
  • 黄伯思
  • 东观余论
  • 史论
  • 政治
  • 思想史
  • 晚清
  • 笔记
  • 史料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424809
版次:1
商品编码:1019546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研究丛书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黄伯思·东观余论》的注释部分,总体上本着尊重原作之本意、言简意赅的原则,避免注释多、阅读负担重的通病。对一般词句只作略注,而对文中所涉及的名物制度、史地名称以及碑帖作品、书家、书法著作、书学术语等则着重进行详细注解,便于读者直观明晰地理解原文。为了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原作者、理解原著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有助于读者作进一步研究,《黄伯思·东观余论》以“附录”的形式汇录了黄氏墓志铭、宋本庄夏跋文、米元章跋秘阁法帖等原始资料。
  黄伯思《东观余论》是北宋时期一部著名的书学著作,此书乃黄氏卒后,其子在原《法帖刊误》一书的基础上,广录黄伯思生前审证金石、考核艺文之作二百余篇而成。《东观余论》全书总分两卷,上卷《法帖刊误》为其独立成书的著作,按淳化阁帖十卷顺序依次考评,下卷为零散的书画、古器物、校书序文等题跋文章。《黄伯思·东观余论》除对《刊误》一书每卷前详加解题之外,对重要的题跋等文句,在每组前加解题一条,概述此组文本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以便于读者查阅和综合理解。

内页插图

目录

一、黄伯思生平
1.家世生平
2.交游
3.著述
二、《东观余论》成书及其版本流变
1.《东观余论》之成书
2.《东观余论》之版本流变
三、《东观余论》注评
四、黄伯思书学思想评述
五、附录
六、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刘又说:“近来拜见苏子容丞相,偶然闲见传为唐人的一本书中载道:‘文皇令群臣上奏任用真草,惟名不得草,后人遂以草名为花押,韦陟五朵云是也。’遗忘了这本书的书名,是朝中雅士汇集的。他们喜欢收藏古今人的画押之字,不远千里来搜求,所藏数量很多,归类辑成一书。曾经想为之作序,又偶然忘却此事的出处,也就不用了。”我说:“魏晋以来的法书到梁时御府收藏,都是朱异、唐怀充、沈炽文、姚怀珍等题名于首尾的纸缝之间,因此就称之谓押缝,又叫押尾,只是称谓书名。后人所说的花押,乃是以草书来记录自己书字,就称之押字,或叫草字,大概沿用成现在的样子。唐人以及建国初的前辈给人写信,或只用押字,与名用没有什么差别,上奏表、章等公文也是一样。近来就把押字用于官方文书,或不写自己名字而另外作一形模,就不对了。”
  汉简辨
  近岁关右人发地,得古瓮,中有东汉时竹简甚多,往往散乱不可考。独永初二年《讨羌符》文字尚完,皆章草书,书迹古雅可喜。其词云:“永初二年六月丁未朔二十日丙寅,得车骑将军莫府文书,上郡属国都中二干石守(此五字古本缺)丞廷义县令三水,十月丁未到府受印绶,发夫讨畔羌,急急如律令。”

前言/序言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艺术形式之一,它与中国的绘画、雕塑、篆刻、音乐、戏剧、舞蹈等共同构成了独具华夏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体系,在西方艺术体系中找不到相对应的形式。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与汉字的使用相伴随,在古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自我完善过程。其具有艺术秉性的笔法、字法、章法以至墨法,其性情、意境等甚具美学高度的品位追求,在书法服务于社会生活实用需要的同时日益发展成熟,最终导致在近现代由实用与艺术相兼转而脱尽实用之义,成为一种纯艺术形式。熊秉明先生所谓“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的核心”,其论过于夸张,有哗众取宠之嫌,然书法作为一种高度抽象又极尽点、线之性状变化,极具表现人的性情、精神之境界的艺术表现力与精神感染力的独特艺术形式,确实堪为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东观余论》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作者背景及其历史价值,同时确保不提及任何与原书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保持自然的叙事风格。 --- 《东观余论》:一部洞察宋代文史风貌的珍贵遗篇 作者:黄伯思 《东观余论》是南宋著名学者、史官黄伯思所著的一部融汇史学、文学、制度考证于一体的鸿篇巨制。这部著作并非仅仅是对前人文献的简单汇编,而是在作者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史观指导下,对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现象、典章制度乃至文人风骨进行深入剖析和系统梳理的成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扎实的考证,为我们理解宋代文脉的传承与演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钥匙。 作者背景与创作动因 黄伯思,字思远,南宋绍兴年间人。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尤其对经史之学有着极深的造诣。其仕途主要集中于史馆与政务,这使得他能够近距离接触到大量第一手官修正史资料,也为他日后撰写带有史官视角的著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东观余论》的创作,正值南宋中后期,一个士大夫阶层在文化复兴与民族危亡的夹缝中寻求精神寄托和历史教训的关键时期。黄伯思秉持“述往者以鉴今人”的信念,试图通过对往事的梳理与评论,探寻治乱兴衰之理,并为当时的学术界提供新的观察维度。 全书结构与核心内容概述 《东观余论》的结构布局颇具匠心,整体上体现了一种由宏观制度探讨至具体人物评价的递进逻辑。全书并非围绕单一主题展开,而是由多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篇章构成,展现了作者博涉群书、触类旁通的学术视野。 该书的一大特色在于其对典章制度的精细考订。作者并不满足于对前代制度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挖掘其设立的初衷、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轨迹,以及这些制度对社会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对“制度史”的关注,使该书超越了一般的史书叙事,具有了强烈的学理探讨色彩。例如,对于特定官职的沿革、礼仪制度的损益,黄伯思多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往往能指出前人史籍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和矛盾之处。 其次,在文学与文风的辨析方面,作者展现了极高的敏感度。宋代是文学观念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黄伯思对此有着敏锐的洞察。他并非简单地对诗文进行好坏评判,而是着重于分析特定时期文风的形成原因,探讨风格的转变如何与社会思潮和政治环境相互作用。这种注重“文化生态”的论述方式,使得他对文人群体及其创作倾向的剖析,更具历史深度。 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作者对特定历史事件或人物的重新审视。在这些论述中,黄伯思往往能够跳出时代的局限性,以一种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既定的历史结论。他的论证过程逻辑严密,引证博洽,常常能从多个侧面印证自己的观点,体现了南宋学术界在实证研究上的高水平。 史学价值与学术地位 《东观余论》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史料的丰富性与独特性。作为一位史馆人员,黄伯思接触的文献远非普通学者可比。书中引用的材料,很多可能是散佚的官方档案或当时未被广泛流传的文集片段,为后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原始依据。 更重要的是,该书体现了一种“以史为鉴,兼具批判性”的学术态度。黄伯思在继承前人优良传统的同时,敢于对既定的观念提出质疑,这使得他的著作在当时乃至后世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它不仅是研究宋代社会思想和学术流派的重要参考,也是理解南宋士大夫阶层精神世界的窗口。 阅读导引 阅读《东观余论》,需要一定的宋代历史背景知识作为铺垫。此书的语言凝练,学术气息浓厚,不适合浅尝辄止的快速阅读。读者应当关注作者在论述制度变迁时的细节把握,以及在评价文学现象时的深层原因探究。通过细致品味,读者将能更深刻地领会到黄伯思这位南宋学者在面对时代挑战时,如何以笔墨构筑起一座坚实的学术堡垒,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部著作无疑是研究宋代文史演变脉络,不可绕过的重要文献之一。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初捧卷时,我原以为会是那种故纸堆里爬出来的枯燥史料汇编,毕竟“东观”二字,总带着一股子旧日宫廷文书的冷清气息。然而,一旦翻开,便发现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所论述的那个时代的风貌,描摹得入木三分。他并非单纯地罗列事实,而是善于捕捉那些被主流史家忽略的、充满人情味的细节。比如对当时士人交往的描述,那种微妙的礼节、心照不宣的默契,读来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墨香和茶味。最精彩的是,他总能从看似寻常的事件中,挖掘出深层的文化肌理,那种洞察力,绝非泛泛之辈可比。读完整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沉浸式的古代生活体验,而不是在进行一次被动的知识接收。尤其是在论及那些地方志的编纂体例时,那种对文献考订的严谨与趣味性的结合,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这种将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完美融合的写作方式,实属难得,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意犹未尽。

评分

这部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思辨的快感。作者在梳理史料的过程中,总是不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直指我们对既有历史认知的盲点。他并非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更像是一位睿智的引路人,他铺陈事实,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有没有另一种解读的可能?”这种鼓励读者主动参与到历史构建中的写作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读完某个章节后,我常常会放下书本,陷入长久的沉思,去回味作者设下的那些“钩子”。这种深刻的互动性,是真正的好书才有的特质。它不满足于告知你“是什么”,更致力于让你明白“如何去思考”。这种对读者心智的尊重与激发,让这部作品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文献整理,达到了启发心智的层面。

评分

坦率地说,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才接触到这套书的,一开始我抱持着一种审视的态度,因为市面上许多标榜“深度考据”的作品,往往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流于表面或捕风捉影。但此书的作者显然在文献的掌握上耗费了极大的心血,其论证过程如同精密的手术刀,层层剥开迷雾,直指核心。他引用的那些旁征博引,绝非故作姿态的堆砌,而是每一处都恰到好处地支撑着他的观点。我尤其欣赏他对史料的辨伪功夫,那种对不同版本间细微差异的敏感捕捉,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古典功底和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读这本书,更像是在跟随一位技艺精湛的侦探,一步步还原历史的真相。那种解谜的乐趣,让人欲罢不能。这种扎实的基础和清晰的逻辑,是当下许多轻量化阅读产品所无法比拟的,它要求读者投入心神,但回报也绝对丰厚,绝对值得在书架上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

评分

初读此书,一股清新的文风扑面而来,不同于那些陈陈相因的学究腔调,作者的语言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似乎信手拈来,便能创造出既典雅又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既有文言的古韵,又无拗口的晦涩。特别是他对一些概念的阐释,常常能用一个极富画面感的比喻或一个精妙的对仗来概括,让人茅塞顿开。这种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可以想象作者在撰写时,是如何在字斟句酌中推敲每一个词语的选择,以求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篇篇精心打磨的散文,只不过其内容扎实,论据充分。对于我这样的普通爱好者来说,能够以如此愉悦的方式接触到深奥的学问,实乃幸事,让人不禁想要将书中的佳句抄录下来,时时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经史子集那样板起面孔,而是带着一种游走四方的闲适感。作者似乎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邀请读者一同漫步于历史的长廊之中,时而驻足于某处城郭的残垣断壁前,时而又流连于某位名士的别院雅集。这种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度,使得阅读体验极为舒适,即使面对那些比较专业的话题,也不会感到压抑或晦涩。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行文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古人生活的同情与理解,他没有用现代的价值标准去苛求古人,而是努力进入他们的时空背景进行评判,这使得他的分析显得尤为公允和富有温度。这种带有温度的史学解读,比冷冰冰的年代划分和政治事件罗列要动人得多,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鲜活面貌,而非仅仅是僵硬的符号。读完后,心中的某种历史情结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与慰藉。

评分

书不错,可惜其他的已经没货了,不知道会不会再版,这类书估计悬啊!

评分

不错不错。是正版的。价格又便宜。

评分

这套书总体来说编辑的不错,就是前面的书法碑帖也还可以,比一些相同的字帖还印刷的还好。后面的讲解对于练习书法还是挺有帮助的,就是纸张稍微有点差些,不过还不错,总体来说这本字帖还可以。再说价格还是挺便宜的,是在促销的时候购买的,价格真是挺便宜的,感谢 京东给我们读书人的优惠,以后还会在京东继续购买自己喜欢的书。。

评分

专业学习需要,这本书不错

评分

还好

评分

不错不错。是正版的。价格又便宜。

评分

评分

不错不错。是正版的。价格又便宜。

评分

京东实惠,给力极了,实惠给读书人京东实惠,给力极了,实惠给读书人京东实惠,给力极了,实惠给读书人京东实惠,给力极了,实惠给读书人京东实惠,给力极了,实惠给读书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