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知识与民族志文本 格尔茨的艺术人类学思想研究

地方性知识与民族志文本 格尔茨的艺术人类学思想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清华 著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民族志
  • 地方知识
  • 文化解释学
  • 格尔茨
  • 艺术人类学
  • 文本分析
  • 象征人类学
  • 文化理论
  • 解释人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607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330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在对克利福德·格尔茨科学文化现象学学科的知识论基础、理论渊源和方法论路径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其对地方文化系统中艺术现象和艺术行为的民族志考察和描述范例以及对民族志文本书写问题的思考,来对格尔茨的艺术人类学思想展开较为系统地研究。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格尔茨的科学文化现象学与艺术人类学思想

第一章 格尔茨科学文化现象学的知识论基础及理论渊源
第一节 格尔茨的文化观与科学文化现象学的意义诉求
一、格尔茨的文化观及其对传统人类学文化概念的批判
二、人类文化成长与心智进化
三、科学文化现象学的知识生产、地方性知识与地方的意义世界
第二节 常识、地方性知识与普遍知识
一、作为文化系统的常识
二、科学文化现象学的常识研究
三、科学文化现象学视野中的地方性知识、常识与普遍知识
第三节 地方性知识的哲学背景及其困难
一、格尔茨的学术背景与成长历程
二、从古希腊到后现代西方知识论流变历程的简要回顾:西方知识论传统中的格尔茨
三、后现代状况与地方性知识
四、美国实用主义与地方性知识
五、地方性知识概念所面临的困难:批判与质疑
第四节 哲学解释学、符号学与格尔茨的科学文化现象学
一、哲学解释学的理论、方法与格尔茨的文化阐释
二、符号学的理论、方法与格尔茨的文化阐释
三、地方性知识、阐释与符号
第五节 生活世界的现象学、地方的意义世界与格尔茨的科学文化现象学
一、本土生活世界及其文化理解和阐释
二、本土的日常生活世界与科学文化现象学

第二章 深描:格尔茨的艺术人类学研究路径与方法
第一节 深描说的现象学基础
一、自然态度和科学态度的区分与格尔茨的艺术人类学意义诉求
二、现象学悬搁、还原与格尔茨的艺术人类学深描方法
三、主体间际的文化世界与格尔茨的艺术人类学深描方法
第二节 深描与艺术人类学的知识生产
一、深描、主位一客位、经验相近一经验相远与人类学知识
二、深描与文化系统
三、深描与地方意义结构的阐发
四、深描与艺术人类学的知识生产
第三节 深描方法与符号、文本和游戏概念
一、格尔茨的符号、文本和游戏概念
二、符号、游戏和文本视角下的格尔茨的艺术人类学研究

第三章 格尔茨的艺术人类学研究范例
第一节 作为文化系统的艺术
一、地方意义世界中的本土艺术现象和艺术行为
二、艺术符号与本土生活经验的表达
三、本土的生活世界与本土艺术的地方性风格
四、本土审美、本土原生情感与地方文化系统的功能维系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审美意识形态
一、格尔茨对西方意识形态研究现状的回顾与批判
二、格尔茨意识形态理论的三维构架
三、地方意义世界的政治学:意识形态、民族主义与公民原生情感
四、格尔茨意识形态研究的分支领域
五、格尔茨的符号、文本理论与审美意识形态研究
六、格尔茨的审美意识形态研究范例
七、跨文化审美中的审美意识形态问题
第三节 宗教与宗教艺术
一、地方意义世界中的宗教与宗教艺术
二、宗教仪式、宗教象征符号、宗教艺术与本土宗教经验的表达
三、宗教研究应避免的几个误区
四、宗教、宗教艺术与本土的生活世界

第四章 文本世界与话语剧场:格尔茨的艺术人类学民族志文本研究
第一节 民族志文本、科学文本与话语剧场的创造
一、民族志的文本书写与人类学的表述危机
二、表述危机的西方思想史渊源以及格尔茨的应对策略
三、格尔茨的“文本本体论”与人类学的意义探索
四、民族志作者与“话语剧场”的创造
第二节 时代精神、文学传统与民族志
一、时代精神与民族志诉求
二、文学传统与民族志
第三节 民族志的文本策略与修辞
一、科学文本与民族志文本
二、“日记病”及其疗救
三、文本建构问题与修辞问题
第四节 民族志文本的风格问题
一、民族志文本与文学文本:表现问题的现象学层面
二、民族志作者与民族志文本的风格问题
三、民族志文本风格的生成与民族志文本的接受
余论 格尔茨的艺术人类学思想与全球化背景之下的本土美学建构
参考文献
一、英文部分
二、中文部分
后记
知识的脉络:地方性智慧在民族志织锦中的显影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地方性知识”这一概念在民族志书写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如何成为理解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一面多棱镜。我们并非简单地梳理某一地域的特定知识体系,而是聚焦于知识生成、传递、演变及其与权力、社会结构、历史变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对不同民族志文本的细致解读,我们将揭示地方性知识如何塑造个体认知、群体认同,并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的运作模式。 一、 地方性知识的内在维度:从感知到意义的建构 地方性知识并非静态的教条,而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认知与实践体系。其核心在于其“地方性”,即知识与特定地理环境、社会关系、历史经验紧密相连,无法脱离其生成的土壤而存在。 感官世界的织锦: 地方性知识首先体现在个体对周围环境的精细感知能力上。它包含了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例如不同植物的药用价值、季节性变化的规律、动物行为的解读,以及地理环境的熟悉程度,如水源的位置、地形的特点、适合耕种的土地等。这种感知并非简单的视觉或听觉输入,而是经过文化编码和意义赋予的。例如,在某些沿海社区,潮汐的涨落、海风的强弱、鱼群的迁徙规律,都可能蕴含着祖辈世代相传的智慧,指导着渔民的出海时间、捕捞技巧,甚至是祭祀活动。这些知识通过口传心授、模仿学习、亲身实践等方式代代相传,成为当地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关系的在地法则: 地方性知识深刻地影响着人际互动和社会结构的形成。它规定了家庭内部的责任分工、亲属称谓的复杂体系、邻里之间的互助原则,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往规范。例如,在许多传统农业社会,土地的继承制度、耕作方式的协作模式,都可能与当地的社会关系网络息息相关。某些社区可能发展出一种基于血缘或地缘的互助组织,以应对农业生产中的风险,而这些组织的运作方式和内部规则,便是地方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习俗、丧葬仪式、节日庆典等,更是地方性知识对社会关系进行编织和强化的具体体现,它们通过象征性的行为和符号,传递着集体价值观和社会期望。 意义的生成与解读: 地方性知识不仅仅是关于“做什么”,更关乎“为什么”。它为世界赋予了意义,解释了自然现象的发生,社会事件的原因,以及人生的价值和目的。这些意义往往与宗教信仰、宇宙观、神话传说紧密相连。例如,在一些原住民社区,山川河流、动植物都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被认为是祖灵的化身或自然神灵的居所。对这些自然对象的敬畏和祭祀,不仅是一种宗教行为,也体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观,这种哲学观便是其地方性知识体系的核心。同样,对疾病的理解,可能并非局限于生理层面,而是与灵魂失落、恶灵作祟等超自然因素联系起来,从而催生出独特的治疗方式和医疗实践。 二、 民族志文本中的地方性知识:显影与阐释的张力 民族志文本作为人类学家对异文化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的产物,是展现地方性知识的重要载体。然而,地方性知识在民族志中的呈现并非易事,它涉及如何捕捉、理解、转译以及呈现这些复杂且往往非书面的知识体系。 田野工作中的“耳语”与“静默”: 人类学家在田野调查中,常常需要穿越语言的壁垒,深入社区的生活肌理,去倾听那些被忽视的“耳语”,去理解那些隐藏在日常实践中的“静默”。地方性知识很多时候并非直接表达,而是通过非语言的线索、行动的惯例、隐晦的隐喻来传递。例如,一个关于植物的知识,可能不是通过明确的说明,而是通过观察当地人如何采摘、处理、使用某种植物,以及他们在使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谨慎或熟练。人类学家需要敏锐地捕捉这些细微之处,并通过长期的浸入式观察,才能逐渐破译其背后的意义。 文本的构建与意义的再生产: 民族志文本的撰写本身就是一个意义的建构过程。人类学家如何选择材料、组织叙述、运用理论,都会影响地方性知识在文本中的呈现方式。传统的民族志写作,有时可能存在对地方性知识的简化、误读,甚至是被“普遍化”的风险,即用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去解读和评判。因此,如何尊重地方性知识的独特性,避免过度阐释和学科术语的侵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现代民族志则更加强调参与式观察、合作研究,以及被研究者的声音在文本中的体现,力求在文本中呈现更具层次感和生命力的地方性知识。 反思性与视角的转换: 随着学术思潮的演进,人类学家越来越意识到自身作为观察者和书写者的主体性。他们开始反思自己在田野中的立场、偏见,以及知识生产过程中的权力关系。这种反思性使得民族志研究不再仅仅是“他者”的呈现,而是包含了对自身文化视角的反思,以及对不同知识体系之间关系的重新审视。例如,一些研究会探讨地方性知识如何抵抗外部的全球化冲击,如何与现代科学知识进行对话与融合,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性知识的生存与变迁。 三、 地方性知识的张力与边界:跨越文化藩篱的对话 地方性知识并非孤立存在,它必然会与外部世界发生碰撞、互动,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张力与边界问题。 知识的等级与权力: 在许多社会中,地方性知识并非平均分布,它可能与社会等级、性别、年龄、族群等因素相关。某些群体可能掌握着更具权威性或更隐秘的知识,并将其用于维持自身的社会地位。人类学家在研究中,需要关注这些知识的分配不均,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力运作。例如,在一些以祭司或长老为核心的社会中,他们掌握着解读天象、主持仪式的知识,这些知识赋予了他们特殊的社会权威。 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地方性知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全球化、市场经济、现代教育体系的引入,可能导致一些传统知识的式微。另一方面,地方性知识也并非完全被动,它可能以新的形式融入现代社会,例如,将传统农耕经验应用于可持续农业,或将传统医药知识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充满了张力,也为地方性知识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跨文化交流与知识的“翻译”: 当地方性知识被记录在民族志文本中,并可能被更广泛的受众阅读时,就面临着“翻译”的问题。如何将那些根植于特定语境的知识,转化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概念,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意义的再解释和文化的对接。成功的跨文化知识交流,需要尊重地方性知识的独特性,并避免将其简单地纳入既有的学科框架。 四、 结论:地方性知识的价值与意义 深入研究地方性知识,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异域”的奇观,更是人类智慧的宝库。 文化多样性的基石: 地方性知识是构成文化多样性的最基本单元。每一个独特的地方性知识体系,都代表着人类在特定环境下应对生存挑战、构建社会秩序、赋予生命意义的独特方式。保护和研究地方性知识,就是保护和尊重人类文化的丰富性。 可持续发展的智慧: 许多地方性知识蕴含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这对于当前面临环境危机的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从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到对生态系统的精细感知,这些被长期实践验证的知识,可能为我们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宝贵的经验。 批判性反思的视角: 通过研究地方性知识,我们可以挑战那些僵化的、普适性的理论框架,认识到知识的相对性和情境性。这促使我们更加审慎地对待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培养批判性思维,并认识到不同知识体系之间的对话与互鉴的重要性。 本书所探索的,正是这样一条知识的脉络,一条从地方性知识的鲜活实践,到民族志文本的精心描摹,再到跨文化对话的开放视野。我们期望通过对这一重要议题的深入探讨,能够激发更多读者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关注,以及对不同知识体系的尊重和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像极了欧洲老电影的剪辑手法,它不急于抛出爆炸性的结论,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耐心地用各种细微的线索编织着他的论点。初读时,我甚至有些焦躁,因为那些看似散漫的田野记录和模糊的文化碎片,似乎并没有立即指向一个清晰的靶心。它更像是一张复杂的手绘地图,你需要自己去辨认那些交叉的河流和标注的图腾。有那么几个瞬间,我几乎想合上书,转向那些提供即时满足感的通俗读物。但正是这种克制的表达,最终构建了一种强大的引力场。作者似乎在用一种低语的、反高调的方式,挑战我们对“知识”的固有认知。这种阅读体验,就像是品尝一杯发酵了很久的烈酒,初入口时可能有些辛辣和难以捉摸,但回味中却留下了悠长且复杂的层次感,它要求读者主动参与到意义的建构之中,而不是被动接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挺有老派学术的味道的,那种朴实到近乎沉闷的深色调,让我这个刚从电商平台上下单的读者,心里咯噔了一下,生怕自己买到的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天书”。拆开塑封膜的那一刻,纸张的触感还算扎实,有点陈旧的纸墨香气,不像现在很多新书那么轻飘飘的。我抱着朝圣者般的心态,翻开了第一章,试图理解作者是如何构建起他对那一宏大议题的知识版图的。从排版上看,注释和引文的密度相当高,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严谨到近乎偏执的学术态度。这种扎实的体量和密集的论述,无疑是对硬核研究者的邀请函,它暗示着,阅读过程绝不会是一场轻松的漫步,而更像是一次深入热带雨林的探险,需要指南针、砍刀,以及充足的体力。我很好奇,在这样的外壳下,作者究竟埋藏了多少颠覆性的洞见,还是仅仅重复着前人的某些老调子。这本书的重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知识密度带来的压迫感。

评分

我注意到书中对理论框架的引用和对话,展现出一种跨学科的雄心。它显然不是关起门来搞“象牙塔内斗”的学术作品,而是试图在不同的思想光谱中搭建桥梁。这种博采众长的气魄是令人赞赏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门槛。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书中频繁出现的那些专业术语和哲学隐喻,就像是上了锁的古老密码箱,没有对应的钥匙,就很难真正窥见箱内的精髓。我必须频繁地在阅读和检索之间切换,这无疑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让整个过程变得支离破碎。然而,当我们终于破译了其中一两个关键的“密码”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又让我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它迫使我们走出舒适区,去重新校准我们认知世界的参照系。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边缘”叙事的捕捉和呈现方式。它没有采用那种居高临下的审视视角,而是以一种近乎共情的姿态,去还原那些被主流史观所系统性忽略的声音和实践。那种细节的描绘,充满了生命的张力,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泥土和汗水的味道。它不是在“研究”某个群体,更像是在“见证”他们的存在状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模糊地带时的诚实与审慎,他没有轻易地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将那些文化张力和内在矛盾原封不动地展示给我们。这种对复杂性的拥抱,使得整部作品拥有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真实感,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些鲜活的生命力在字里行间跳动。

评分

从装帧细节上来看,这本书似乎不太在意市场营销。它没有花哨的腰封,没有名人推荐的醒目引言,甚至连索引页的制作也略显粗糙。这种对“外在包装”的漠不关心,反而构成了一种强大的反讽——它将所有的能量都压缩并灌注到了内容本身。这让我联想到某些经典文学作品的初版,它们往往朴素到被时代埋没,但其内在的思想密度足以穿越时空。阅读这本书,需要一种“沉下心”的决心,它像一块需要反复打磨的璞玉,需要时间去去除表面的浮尘,才能显露出其温润的光泽。对于那些追求快速消费和碎片化信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对于渴望进行深度对话的求知者而言,它无疑是一次不容错过的思想洗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