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研究(第1辑)

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研究(第1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付海晏,徐剑 著
图书标签:
  • 大数据
  • 中国历史
  • 历史研究
  • 数字人文
  • 数据分析
  • 社会科学
  • 文化研究
  • 历史学
  • 中国文化
  • 文本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761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625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页数:252
字数:25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研究》由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和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主办。自2013年开始,华中师范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开始在大数据历史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合作,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大数据历史专业开设了诸多较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其中“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系列讲座系高等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举办,邀请在量化历史研究、数字人文研究方面素有专长的资深教授、新锐青年学者做专题讲座,本书即部分学者研究成果、演讲稿的结集。

作者简介

付海晏,1975年生,湖北襄阳人。2004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留校任教至今。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曾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访学。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从事近代中国宗教社会史、社会经济史、法律社会史研究。自2004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5项,参与并完成国家清史工商人物传、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多项。

目录

·专题研究·
民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计量研究与政府统计资料利用【马 敏 陆汉文】
量化数据库与历史研究【梁 晨 董 浩 李中清】
中国历史时期经济总量估值研究
  ——以GDP的测算为中心【倪玉平 徐 毅 范鲁文?巴斯】
从脚注中发现经济史:统泰升档案旧事(1790~1850)【马德斌 袁为鹏】
周学熙实业生涯中的社会网络关系考察【段 钊 谭艳平】
北洋时期基层诉讼的规模、效率及结案方式【唐仕春】

·讲座实录·
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研究【李伯重】
大数据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周欣平】
计量史学漫谈【袁为鹏】
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民间资本的地位和作用【朱荫贵】

稿 约

前言/序言

发刊词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量史学在海内外开始受到关注,涌现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但是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计量史学或定量研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最近耶鲁大学、清华大学双聘教授陈志武《量化历史研究告诉我们什么?》一文全面阐释了计量史学的重要性。
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李中清教授,作为历史学社会科学化的倡导者,也是将社会科学的计量方法应用于分析历史数据的先行者。他和他的研究组把历史的和当代的档案资料、社会调查、家谱、碑铭及口述历史联系起来,创立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从18世纪一直延伸到21世纪的大规模个体数据资料。在继此前人口史、经济史计量研究的突破性贡献之后,2012年完成的《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在《中国社会科学》刊发后引起重要社会反响,次年出版的同名专著以扎实的数据证明了中国的高考制度对促进社会流动和保持社会公平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后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该书出版后,受到俞正声、刘延东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华中师范大学在章开沅先生的带领下,长期以来在社会经济史、教会大学等中西文化交流史领域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在计量史学方面,1997年当我入选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后,曾开始从事“民国时期社会发展水平的统计研究”这一跨学科研究,这项研究针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中量化研究尚不足的薄弱环节,借鉴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及现代科技,突破传统史学模式,引入计量史学的方法,尤其是通过若干指标体系的建立,来具体说明民国时期社会发展水平的实际状况,并进而提升史学研究的科学性,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一个比较可信的参照系数,除先后发表《建构民国时期(1912~1949)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几点思考》、《民国时期政府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述论》等文外,还主编了《民国时期社会发展统计资料汇编》,限于种种原因,至今尚未出版。2009年以来,我有较多的机会参加国际经济史学会(IEHA)举办的各种活动,特别是作为中国经济史学界的学者代表当选国际经济史学会执行委员,在评审各国学者提交的小组议题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了大数据、数据库的利用与研究,事实上使用数据以及数据库也是国际经济史学会确定的重要遴选标准之一。
自2013年开始,华中师范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开始在大数据历史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2015年在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开设大数据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基地班,在国内率先开展共同培养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李中清院长、李伯重教授先后被聘任为我校特聘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康文林教授通过长江学者客座教授评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大数据历史专业开设了诸多较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其中“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系列讲座系高等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举办,每年邀请海内外十余位在量化历史研究、数字人文研究方面素有专长的资深教授、新锐青年学者做专题讲座,本刊收录了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演讲稿,今后将每年出版一本,力争将《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研究》系列专辑打造为一个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品牌。
此外,香港科技大学李中清、康文林教授为大数据历史专业开设了A New History of a New China(新中国、新历史)、Big Data and New Methods in Chinese Social History:Collection,Transcription,Analysis(大数据与新社会史研究)等具有特色的课程,在今后合适的时候,我们也将根据课程内容出版相关的系列教程,组织相关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期待为国内外方兴未艾的数字人文研究以及人才培养贡献一份力量。也期待通过这样的诸多努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一起参与、引领“大数据历史”这一最新学术潮流,在重大研究领域、研究问题、学科发展与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有新的突破,从而带动历史学等传统人文社会学科的新发展。

马 敏
2017年2月17日
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研究(第1辑) 内容简介 本书《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研究(第1辑)》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著作,它不直接呈现某一段具体的历史叙事,也不深入剖析某一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相反,它是一次面向中国历史研究前沿的 metodological 探索,是对新兴的“大数据”技术如何深刻地改变甚至重塑我们理解、发掘和解读中国历史的可能性的集中呈现。本书旨在为历史学界提供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展示大数据工具和思维在历史研究中的潜力和实践,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突破性见解。 第一辑 顾名思义,是这个宏大议题的初步触达和系统梳理。它聚焦于大数据技术与中国历史研究交叉融合的早期探索和基础性工作。全书共分为几个核心部分,每一部分都从不同的侧面,以详实的研究案例和理论探讨,勾勒出大数据赋能中国史研究的广阔图景。 开篇章节 深入阐述了大数据这一概念在历史学研究语境下的具体含义。这里的大数据并非仅仅指海量的信息,而是特指那些规模庞大、种类繁多、更新迅速且具有结构化、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特征的数据集,例如 digitized 文本、图像、音频、视频、传感器数据,甚至是模拟生成的历史情景数据。这些数据通过先进的计算技术和算法,能够从中提取出过去难以企及的模式、关联和洞见。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中国历史研究,包括文本挖掘、自然语言处理(NLP)、图像识别、网络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历史数据的结合等等。我们将探讨这些技术如何帮助我们处理海量的历史文献,比如历代奏折、地方志、族谱、报刊杂志、私人信件等,从而发现传统史料阅读难以察觉的微观信息和宏观趋势。 核心内容之一 是对中国历史研究中可利用的“大数据”资源的梳理和评估。本书将系统介绍当前已有的、或正在构建中的大规模中国历史数据库。这包括但不限于:国家图书馆、档案馆、各大高校图书馆及研究机构所收藏和数字化的珍贵史料,例如明清档案、民国档案、地方文献、碑刻拓片、艺术品数据库等。同时,本书也将关注新兴的数字人文项目,它们通过众包、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文本校勘工具等方式,将原本散落、难以访问的史料转化为可供大规模分析的数据集。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些数据库的特点、局限性,以及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例如数据清洗、标准化、元数据构建等。 另一重要篇章 聚焦于大数据技术在具体中国历史研究领域内的应用案例。本书将精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研究项目,涵盖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和不同主题。例如,通过对大量古代诗歌文本进行情感分析,探讨不同朝代的社会情绪变迁;利用网络分析技术,勾勒出古代官僚网络的形成与互动机制,揭示权力运作的深层逻辑;通过GIS技术,分析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人口迁徙模式,以及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影响;运用统计模型,重构古代经济数据,研究物价波动、市场规模以及社会阶层之间的经济联系。这些案例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深入地展示了大数据分析如何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面貌”提供新的视角和更精细的“触感”。例如,通过分析历代进士名单及其出身地、家庭背景等信息,我们可以量化科举制度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以及其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差异性。通过对大量古代商业契约文本的挖掘,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古代商业活动的空间分布、交易习惯、以及商人网络的构成。 本书的独特之处 还在于对大数据研究方法论的深入探讨。大数据研究并非仅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本书将讨论如何确立新的研究问题,如何设计大数据驱动的史料收集和分析方案,如何解读数据分析的结果,以及如何将量化分析与质性研究相结合,形成更具说服力的历史解释。我们将强调“数据可视化”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帮助研究者直观地呈现分析结果,还能辅助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规律。此外,本书还将关注大数据研究可能带来的挑战,例如数据偏差、算法偏见、技术门槛、以及如何保持历史研究的人文关怀和批判性思维。 针对中国历史研究的特殊性,本书还将专门探讨一些关键问题。例如,如何处理中国历史文献中固有的模糊性、歧义性以及文化语境的复杂性?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应对“信息稀疏”的问题,尤其是在研究古代史或缺乏系统记录的时期?如何平衡大数据分析的“宏观”视角与历史研究对“微观”细节和个体经验的关注?本书将通过具体的讨论和案例,尝试给出一些初步的解答和方法论上的启示。 本书的受众 广泛,包括但不限于:致力于运用前沿技术探索中国历史的青年学者、对数字人文领域感兴趣的博士生和研究生、对历史研究方法有深入探究需求的资深研究者、以及对大数据技术如何应用于人文社科领域有强烈好奇心的读者。 总而言之,《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研究(第1辑)》并非提供现成的历史结论,而是为历史研究者打开了一扇通往新领域的大门。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更开放、更具实验性的姿态,拥抱大数据带来的机遇,挑战传统的认知框架,从而发掘中国历史中那些 hitherto 隐藏的、等待被揭示的深刻奥秘。它是一份邀请,邀请所有热爱中国历史的探索者,一同踏上这场激动人心的数据化历史探险之旅。本书所呈现的,是大数据技术在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的一场前沿对话,是一次方法的创新实践,也是对未来中国史研究方向的有力引领。它为我们理解中国的过去,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视野,有望为中国史的研究范式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看得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它不像很多学术论文那样线性推进,而是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结构,每深入一层,对前文的理解都会加深一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区域文化差异的探讨,作者们利用了数字化的人口流动数据和文字作品的地理标签,构建了一个动态的文化传播网络图谱。这使得我们对“文化下移”或“文化中心转移”的理解,从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可以被追踪的路径。以前读到类似的内容,总觉得像是在雾里看花,但通过这些现代化的分析工具,那些模糊的轮廓突然变得清晰、锐利起来。这种清晰度带来的洞察力是惊人的,它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文化现象,背后其实是数百年复杂互动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线性的发展线索。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阅读体验也相当流畅,因为作者总能用生动的案例来解释复杂的数据模型,保持了阅读的连贯性和趣味性,丝毫没有让人感到疲惫。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处理“沉默的历史”的方式。传统史学往往受限于官方文书和精英阶层的记录,那些广大的普通民众的声音和生活轨迹,往往是缺失或扭曲的。然而,这本书中尝试利用一些非传统的数据源——比如古代商业贸易的票据残片、甚至是对某些特定考古遗址出土器物分布密度的空间分析——来间接重建底层社会的经济活动。这种“以物证史,以数据证人”的思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比如,书中对某个时期江南地区手工业作坊的估算,完全依赖于对地方税收记录中“作坊税”的频率分析和地理位置聚类,其推导过程严谨而富有逻辑性。它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些在宏大叙事中被忽略的“毛细血管”般的社会运作,感受历史的真实质感。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展示研究成果,更是在向我们展示一种全新的、更包容、更具社会关怀的历史研究方法论,其示范意义远超其具体研究结论本身。

评分

我是一名研究明清社会结构的学者,这本书对我的启发是颠覆性的。我过去习惯于依赖家谱、乡贤录等传统文本来描绘士绅阶层的权力结构,但《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研究》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那就是如何利用跨时空的文本挖掘技术来捕捉精英群体内部的联盟与对抗。书中展示的算法如何从浩如烟海的科举录、官员履历中提取出“人脉网络”的密度和核心节点,这种技术的应用本身就极具震撼力。它不再是孤立地看某位官员的传记,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巨大的、动态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进行考察。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更精确地量化“关系网”在政治权力分配中的作用权重,从而对“人治”与“制度”之间的微妙张力有更细致的把握。虽然书中涉及的统计学和计算方法深度较高,但作者的解读总是能导向明确的历史结论,这种“技术赋能历史解释”的范式,无疑是未来史学研究的必然方向。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对于那些对历史脉络和现代科技交织的领域感到好奇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份意外的宝藏。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但翻开后才发现,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引人入胜。他们并没有过多纠缠于枯燥的数据模型构建,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具体的史料分析相结合。比如,书中对某个朝代人口迁移模式的探讨,不再是传统的基于地方志的定性描述,而是引入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可视化分析,让人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的变动点。这种将“大数据思维”融入到传统历史解释框架中的尝试,极大地拓宽了历史研究的可能性边界。它不仅仅是展示了“数据能做什么”,更深层次地探讨了“数据如何重塑我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历史定论,在更海量、更细致的证据面前,是否会露出不一样的侧面。那种“历史正在被重构”的兴奋感,是很多传统历史读物难以给予的。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充满活力的研究视角,让人对未来的历史学抱持了极大的希望。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个选题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大数据”和“中国历史”这两个词汇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鸿沟,前者是冰冷的算法,后者是温润的人文精神,如何融合是个大问题。然而,深入阅读后,我发现作者们在这方面下了极大的功夫,他们没有让技术凌驾于历史之上,而是让技术成为了探寻历史深层逻辑的“显微镜”。特别是在对古代经济史的考察部分,那种基于海量税赋记录、漕运记录的量化分析,精准地描绘出了某个历史时期财政收入的波动性与背后的社会动荡之间的微妙关系。这比单纯引用几段奏折来证明“国库空虚”要来得有力得多。更让我赞叹的是,作者们在处理数据局限性时表现出的审慎态度。他们清晰地指出了当前数据采集和清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见和缺失,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证显得异常扎实和可靠。这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科学地理解过去”的方法论指南,对于任何想跨界研究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都是一份极具启发性的参考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