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画II”系列是我社2017重点打造的一套高考类绘画技法书。该套书针对应试编撰,大量采用作品对应照片的形式,让您的自学更加有效果。
书稿是一本素描静物的技法辅导书。书稿收录的素描静物作品,其特征表现在注重结构的表现和色调、黑白灰关系的安排、组织。稿件对不同种类的单个静物进行了分类讲解,如水果的体积、蔬菜的纹理、器皿的质感等,每个静物都安排有步骤示范、“经纬线”结构图和明暗素描,并配有实物照片,非常适合考生读者对比临摹使用。
李家友,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教系,现任亿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多年从事美术高考图书的市场发行和策划工作,对该类图书有敏锐的判断力。
说实话,我原本对市面上那些琳琅满目的素描教材有些审美疲劳,总觉得内容大同小异,翻来覆去就是那几样的水果和几何体。然而,这本画册带来的观感却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本充满灵性的“视觉笔记”,而不是冷冰冰的教科书。我发现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瞬间的美感”,那种光线稍纵即逝、物体关系微妙变化的瞬间。比如有一幅对老旧皮箱的描绘,不仅仅是把箱子的轮廓画出来了,更重要的是捕捉到了皮革上细微的磨损和时间留下的痕迹,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这让我意识到,素描绝不仅仅是“画得像”,它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对观察对象的“理解”和“共情”。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重新审视身边日常事物的过程——原来那些被我视为理所当然的摆设,一旦被艺术家如此细致地凝视和记录,便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这对于提升我的审美层次,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评分作为一名多年爱好者,我通常会关注那些技法讲解得特别细致的书籍,但这本书的妙处恰恰在于它留下了足够的“空白”和“想象空间”。它没有过度干涉读者的自主思考。比如,在表现不同材质的纹理时,作者提供的范例往往只给出了几个关键的步骤或侧重点,而不是事无巨细地描绘如何用三十种不同的笔触画出木纹。这种“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之法”的风格,让我更愿意主动去尝试和探索,去找到“我”自己的表现语言。它激发了我内在的创造欲,而不是让我成为一个单纯的“复制机器”。每次看完一页,我都会合上书,拿起笔,对着桌上的水杯或书本,试着模仿那种意境和精神,而不是刻意去模仿那个特定的画面的每一个线条,这对于保持创作的热情非常重要。
评分我一直以来在处理物体间的空间关系上感到非常吃力,立体感总是不够强,画出来的东西像是漂浮在纸面上。这本画册在处理“组合静物”的部分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作者似乎有一套独特的处理多物体关系的方法论,她不是简单地把每个物体单独画好再拼凑起来,而是非常注重物体之间相互的遮挡、光线的相互影响以及环境的反光。有一组关于玻璃器皿和金属餐具的组合练习,处理得极其精妙。玻璃的透明感是通过对背景的精确干扰来体现的,而不是靠生硬的白色高光;而金属表面的反射,则是利用了周围环境的色彩碎片进行推演。这种“关系驱动”的绘画思路,对我来说是革命性的。我开始尝试放下对细节的过分执着,转而关注整体的形体联系和光影逻辑,收效显著,我的习作一下子感觉“扎根”到画面里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触感非常舒服,仿佛能透过指尖感受到艺术家在创作时的心绪。里面的排版也颇为讲究,大量留白的处理,使得每一幅作品都有了呼吸的空间,不会让人感到拥挤和压迫。我尤其欣赏它在图例选择上的独到眼光,既有经典的基础练习,比如对不同材质光影的捕捉,也有一些更具个人风格的场景速写,比如一堆日常杂物在午后阳光下的微妙变化。虽然我目前还在基础阶段摸索,但光是翻阅这些图片,就能从中汲取到不少关于构图和明暗关系的启发。作者在配文上没有过多冗长的大道理,而是用精炼的几笔点出关键的技术要点,比如如何用线条的疏密来表现物体的体积感,或者如何通过调整铅笔的硬度来控制灰阶的过渡,这些都非常务实,对我这个自学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每次翻开它,都像进行了一次心灵上的“静修”,让人暂时从纷繁的俗务中抽离出来,专注于线条与形体的对话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真不是盖的,每一页的图像清晰度都无可挑剔,色彩过渡极其平滑,即便是一些非常微妙的灰调变化,也能被精准地还原。我特意对比了其中几幅用炭笔完成的作品,那种炭粉特有的质感和颗粒感,在纸面上那种几乎要“跳”出来的立体感,被印刷技术完美地捕捉到了,这对于研究作者如何使用不同媒介的特性至关重要。我发现,好的印刷不仅仅是复制图像,更是对原作精神的二次传递。很多国内出版的画册在处理暗部细节时经常出现死黑一片的情况,但这本书的暗部细节保留得非常丰富,深邃却不失层次。总而言之,从物质载体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平已经达到了专业收藏级别的标准,绝对物超所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