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船(现当代长篇小说典藏插图本)

古船(现当代长篇小说典藏插图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炜 著
图书标签:
  • 现当代文学
  • 长篇小说
  • 文学名著
  • 经典小说
  • 插图本
  • 航海
  • 冒险
  • 历史
  • 文化
  • 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625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714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现当代长篇小说典藏插图本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经典力作,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碑石。

内容简介

《古船》叙写了胶东洼狸镇上隋、赵、李三大家族厮斗浮沉的历史,展现了1949年前后四十年间的社会风云。小说以一个古老的城镇映射了整个中国,以一条河流象征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以一个家庭的兴衰抒写灵魂深处的挣扎与困顿。作为当代文学史上少数几部具备了史诗品格的小说之一,《古船》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历史的拷问,其中每一声沉重的叹息、每一次痛苦的呐喊都扣击着读者的心弦。

作者简介

张炜,1956年11月生于山东龙口,原籍山东栖霞。当代著名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至今已发表作品一千三百余万字,被译介到英国、法国、德国、瑞典、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代表作有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你在高原》等,在海内外获得七十余种奖项。其中,《你在高原》获得茅盾文学奖,《古船》获得庄重文文学奖、人民文学奖,被评为“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和“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

目录

001第一章
012第二章
023第三章
037第四章
049第五章
060第六章
072第七章
085第八章
101第九章
113第十章
125第十一章
140第十二章
155第十三章
167第十四章
178第十五章
193第十六章
202第十七章
214第十八章
229第十九章
238第二十章
254第二十一章
266第二十二章
277第二十三章
286第二十四章
297第二十五章
312第二十六章
324第二十七章

336附录在《古船》研讨会上的发言
343后记

精彩书摘

我们的土地上有过许多伟大的城墙。它们差不多和我们的历史一样古老。高筑墙,广积粮,被认为是上上之策。于是在黝黑的泥土上,在贫瘠的山岭上,就有了那么多崇高连绵的东西。每座城下都流过血,滋润出一簇簇青草。庄严的齐国长城西接济水,东临大海,曾把整个山东半岛横切为南北两半。像很多城墙一样,齐长城如今也毁掉了。《括地志》上记:“(齐)长城西北起济州平阴县,缘河历太山北岗上,经济州、淄州,即西南兖州博城县北,东至密州琅琊台入海。”沿着它指引的方向去寻找古城的踪迹吧,总还能够看到几处遗址。临淄故城就是齐都,从公元前九世纪中叶齐献公由薄姑迁入,直到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秦始皇灭齐,历经了六百三十多年。而秦汉时又完全沿用了齐故城,直到魏晋。齐国古城在一千多年的旷远历史中竟然一直不朽。芦青河发源于古阳山。古阳山地带也有一截城垣,是否属于齐长城就很难考了。有人在这一带多次勘查,结果不得而知。后来他们又沿河水北上四百里,来到中下游一座叫“洼狸”的重镇。那儿最触目的竟然还是一道城墙:整个大镇被一道很宽很矮的土墙围起来。墙基露着三合土,城是方的;拐角处陡然高大起来,并有包砖。砖的颜色已经像铁,最上一层的城垛还很完整。勘查者抚摸着砖石,仰视城垛,久久不愿离去。也就是这次北上,他们发现了一处极为重要的古都遗址:东莱子故城。遗址离洼狸镇很近,那儿有一座高大的“土堆”——仅存的一截夯土城垣。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镇上人已经用它烧了几辈子砖窑。砖窑自然马上被废止,并立起一块石碑,上面刻了金字,说明这个土堆是东莱子国的故城墙,属重点保护文物等等。洼狸镇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但他们却从此知道自己的镇子曾坐落在东莱子国的都城里。事情再明白不过,大家都在“东莱子国”里过生活了。稍微展开一下想象,就依稀可见那在阳光下闪亮的甲胄,听到战马的嘶鸣。不过兴奋之余也多少有些遗憾:似乎古都城墙不该是那个“土堆子”,而活活就该是这镇子的高大城墙。
铁色的砖墙城垛的确也显示了洼狸镇当年的辉煌。芦青河道如今又浅又窄,而过去却是波澜壮阔的。那阶梯形的老河道就记叙了一条大河步步消退的历史。镇子上至今有一个废弃的码头,它隐约证明着桅樯如林的昔日风光。当时这里是来往航船必停的地方,船舶在此养精蓄锐,再开始新的远航。镇上有一处老庙,每年都有盛大的庙会。驶船人漂荡在大海上,也许最爱回想的就是庙会上熙熙攘攘的场景。老河道边上还有一处处陈旧的建筑,散散地矗在那儿,活像一些破败的古堡。在阴郁的天空下,河水缓缓流去,“古堡”沉默着。一眼望去,这些“古堡”在河岸一溜儿排开,愈来愈小,最远处的几乎要看不见了。可是河风渐渐会送来一种声音:呜隆、呜隆……越来越响,越清晰,原来就是从那些“古堡”里发出来的。它们原来有声音,有生命。但迎着“古堡”走过去,可以见到它们大多都塌了顶,入口也堵塞了。不过总还有一两个、两三个“活着”,如果走进去,就会让人大吃一惊:一个个巨大的石磨在“古堡”中间不慌不忙地转动,耐心地磨着时光。两头老牛拉着巨磨,在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点的路上缓缓行走。牛蹄踏不到的地方,长满了绿苔。一个老人端坐在一旁的方凳上,看着老磨,一会儿起身往磨眼里倒一木勺浸湿的绿豆。这原来是一处处老磨屋。那呜隆呜隆的声音更像远处滚动的雷鸣。河岸上有多少老磨屋,洼狸镇上就有过多少粉丝作坊。这里曾是粉丝最著名的产地,到了二十世纪初,河边已经出现了规模宏大的粉丝工厂,“白龙”牌粉丝驰名世界。宽宽的河面上船帆不绝,半夜里还有号子声、吱扭吱扭的橹桨声。这其中有很多船是为粉丝工厂运送绿豆和煤炭,运走粉丝的。而今的河岸上还剩下几个老磨在转动,镇子上就剩下了几个粉丝作坊。令人不解的是那些破败的老磨屋为什么在漫漫的岁月中一直矗立着。它们在暮色里与残破的城墙遥遥相对,似乎在期待着什么,又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古船 一、 时代烙印与家族史诗 《古船》并非仅仅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它是一幅描绘特定时代风貌的宏大画卷,更是一部浓缩了一个家族兴衰荣辱的史诗。故事以二十世纪中叶中国北方的一个小镇为背景,这个小镇,就如同书中的“古船”一般,承载着历史的重量,静默地经历着岁月的洗礼和时代的变迁。 作品以一位名叫“肖”姓的家族的几代人为主线,通过对他们生活轨迹的细腻刻画,折射出中国社会在那个动荡变革时期所经历的种种巨变。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到解放战争的腥风血雨,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浪潮,乃至其后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冲击,《古船》中的人物们,无论是显赫一时的富商,还是默默无闻的农夫,都无法置身于时代的洪流之外。他们的命运,被时代的大潮裹挟着,时而随波逐流,时而奋力挣扎,却始终无法摆脱历史的烙印。 故事中,家族的长辈们,如肖家老太爷,身上肩负着传承的重担,他们恪守着旧的规矩,试图用传统的力量来对抗外来的冲击。而年轻一代,则在新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下,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这种代际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构成了小说中最具张力的一部分。他们有的选择坚守,有的选择叛逆,有的在迷茫中寻找方向,有的在困境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 小镇本身,也成为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存在。镇上的老街、古老的庙宇、甚至河边的垂柳,都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小镇上的居民,以各自的方式参与着时代的进程,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希望与绝望,都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作者并没有将焦点局限于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通过对这些个体命运的描摹,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体味到时代的厚重。 二、 人性的深度挖掘与情感的细腻描摹 《古船》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复杂情感的细腻描摹。作者并非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将他们置于真实的生活困境中,展现出人性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善良与自私的交织,看到了勇敢与怯懦的并存,看到了忠诚与背叛的纠葛。肖家的成员,每一个都拥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梦想、自己的苦衷。例如,那位饱读诗书却命运多舛的少爷,他渴望在乱世中找到一份安宁,却屡屡被命运捉弄;那位精明强干的母亲,她用尽一切力量保护家人,却不得不面对亲情的考验;还有那些年轻一代的儿女们,他们在爱情、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小说中的情感线索错综复杂,却又真实得令人心痛。爱情,在这里不再是纯粹的浪漫,而是夹杂着现实的考量、阶级的隔阂,甚至生死离别的考验。亲情,在时代的洪流中,经历了无数次的考验,有时坚不可摧,有时却又脆弱不堪。友情,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困境中给予支撑,在绝望中燃起希望。 作者善于捕捉人物内心最细微的情感波动,通过微妙的语言、神态和动作,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得淋漓尽致。读者仿佛能够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一同感受爱恨情仇,一同体验悲欢离合。这种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使得《古船》中的人物形象饱满而立体,即使已经过去了数十年,他们的情感依然能够触动当下读者的心灵。 三、 象征意象的运用与艺术手法的创新 “古船”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它既可以理解为承载着历史、家族和文化的“方舟”,引领着人物在时代的海洋中前行;也可以看作是那些被时代抛弃、即将沉没的旧事物,象征着旧时代的消逝和新时代的到来。 作者在叙事中巧妙地运用了各种象征意象,如那艘停泊在河边的老船,它见证了小镇的变迁,也承载了人物的梦想和失落。小镇上的老槐树,历经风雨,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而那条蜿蜒的小河,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在不断向前。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在艺术手法上,《古船》也展现出独特的创新。作者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方式,将不同人物的故事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张庞大而精密的叙事网络。这种叙事结构,使得小说既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又不失细腻的人物刻画。同时,作者也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勾勒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场景。他并不回避生活中那些粗糙和丑陋的一面,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冷静的态度去呈现,反而增添了作品的真实感和震撼力。 此外,书中对环境描写的细致入微,也为小说的艺术魅力增添了不少色彩。无论是北方小镇的四季更迭,还是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这些环境描写,不仅仅是为了烘托气氛,更是人物命运和性格的重要载体。 四、 乡土情结与时代回响 《古船》深深地根植于中国北方乡土文化之中。小镇的风土人情,农民的生活习俗,方言的运用,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这种根植于乡土的叙事,使得小说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也让读者对那片土地和那里的人们产生了深切的共鸣。 同时,小说也展现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即使人物离开了家乡,漂泊在外,他们的内心深处依然牵挂着那片生养自己的土地。这种情结,既是对故土的依恋,也是对逝去岁月的追忆。 《古船》所描绘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那段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影响了无数人的命运。小说通过对那个时代的描摹,让我们得以回顾那段艰难的岁月,反思历史,也从中汲取力量。 阅读《古船》,就像是在乘坐一艘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船,它缓缓地驶过时代的长河,让我们得以窥见过去,感受人性,思考未来。它是一部关于家族、关于时代、关于人性的经典之作,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使其在文学殿堂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外地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去观察和理解特定地域的文化脉络。它不仅仅是文学虚构,其中蕴含的历史细节和风俗习惯的展现,都显得那么的真实可信,这背后必然是作者下了大量的案头功夫。我尤其喜欢它那种克制的情感表达方式,没有过度的煽情,一切都内敛于人物的行动和眼神之中,这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才是最震撼人心的。书中的某些情节发展出乎意料,但细想之下又在情理之中,显示出作者高超的结构设计能力。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与一场漫长的,关于时间、记忆与身份的哲学探讨。即便是插图,也处理得相当有格调,与文字的严肃性保持了一致,它们像是定格的胶片,留下了那个逝去时代的影像,很有收藏价值。

评分

这本《古船》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沉稳的色彩和古朴的字体,让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书中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铺陈开来,描绘出那个特定时代的生活图景。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了得,他能精准地捕捉到人物内心的微妙波动,将那些复杂的情感处理得细腻而真实。特别是对几位主要人物性格的刻画,立体得让人拍案叫绝,仿佛他们就活在我的眼前。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意味深长的句子,它们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多面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部深刻的社会切片,展现了在特定历史洪流下,个体命运的挣扎与选择。插图的点缀更是恰到好处,它们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年代感和艺术氛围,让人在阅读之余获得视觉上的享受。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感悟。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是多层次的,它既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线索,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作者对环境的渲染,特别是对“船”这一核心意象的描摹,简直是神来之笔,它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像是一个承载了太多秘密和命运的隐喻符号。我非常赞赏作品中处理的几段关系戏,它们错综复杂,充满了张力,却又遵循着内在的逻辑发展,没有任何牵强附会之感。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那个站在码头边,目送远航的岸上人,心头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插图的选择和布局也极具品味,它们似乎在关键的转折点出现,既是视觉的停顿,也是情感的强调。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并且能留下深刻印记的文学经典,绝对值得反复翻阅。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张弛有度,绝不拖沓,但又留给读者足够的时间去消化那些厚重的历史信息和人物宿命。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环境描写的功力,那些对船只、对江河、对小镇的细致描绘,仿佛让我身临其境,能闻到水汽和木头发出的气息。这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体验,它需要你沉下心来,去体会那种缓慢而坚韧的生活力量。书中的对话设计也极其精妙,人物的言语往往暗藏玄机,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和未说出口的矛盾。我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思考着书中人物的选择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也映照了我们当下的困境。那种淡淡的忧伤和对过往的追忆,通过作者冷静的笔触传达出来,极具穿透力。这种文学作品的厚度,是现在很多畅销书所不具备的,它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担心现代的阅读习惯会让我难以进入这样一部“典藏”类的小说,但很快我就被故事情节牢牢吸引住了。作者构建的世界观非常完整且自洽,即使是配角,都有着清晰的生命轨迹和存在的意义,没有一个角色是工具人。作品中对于人性中那些永恒的主题——比如背叛、坚守、牺牲与救赎——的探讨,是超越了特定年代的,这也是它能经久不衰的原因吧。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冷静的旁观者视角,他既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却又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去感受。这种平衡感拿捏得极好,避免了说教,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书的装帧设计也看得出是用心了的,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印制都非常精良,捧在手里有一种踏实的幸福感,这对于深度阅读体验来说非常重要。

评分

这套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选的小说,特别的,全好看,质量上乘,快递小哥送的快,应该给他奖励

评分

作者重点作品之一,乡土气息浓厚

评分

非常满意!非常满意!

评分

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

作者重点作品之一,乡土气息浓厚

评分

生活???????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这套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选的小说,特别的,全好看,质量上乘,快递小哥送的快,应该给他奖励

评分

信任京东!方便快捷!京东加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