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以塞北高原上一个叫“温家窑”的三十户人家组成的村子为场景,原生态地描写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生活在这个小村庄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展示了生命在极度贫穷的状况下遭受本能欲望驱使的卑微、荒谬和无奈。
小说风格简约,语言质朴、冷峻。寥寥几笔,勾勒人物即活灵活现;一字一句,虽不动声色,其情状意境却让人回味无穷。小说大量使用口语、方言,穿插使用当地的民歌,不仅使小说有浓郁的地域风格,也为小说增添了朴素、真实之感,营造出厚重、深远的意境。
本书深受汪曾祺等文学老前辈赏识,后被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发现,高度评价其文学价值,认为作者“是一个天才的作家”“有实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曹乃谦,1949年农历正月十五出生于山西应县下马峪村。1987年因与朋友打赌,开始写小说。至今发表文学作品近百万字,其中有30多篇被翻译介绍到美国、加拿大、日本、瑞典等国。已出版短篇小说集《*后的村庄》、中篇小说集《佛的孤独》、长篇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其中《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于2005年由台湾天下文化书坊出版,并由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翻译成瑞典文于2006年出版。曾获公安部首届和第二届优秀文学二等奖;《山西文学》1989至1993年优秀文学奖;《北京文学》新人新作一等奖。
精彩书评
我自己认为他的文学艺术成就非常高。我*大的希望是曹乃谦的小说在台湾出版后,大陆的出版界会发现他是当代*优秀的中文作家之一。
——瑞典皇家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著名汉学家 马悦然
曹乃谦的某些小说精致却天衣无缝,平白如话又讳莫如深,乡情郁郁古风淳淳,将小说做到了极处。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 王安忆
这是我所能看到的*精练、*简约的文学语言。曹乃谦的小说展现了*偏远、*贫穷的生活形态,用的是*文学几乎是*精到的文学构思来写生活的原态,展示开一副副不仅仅是震撼,而且是令人惊悸的生活图象。
——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 陈忠实
目录
003 序 一个真正的乡巴佬 /马悦然
010 人物关系表
001 亲家
003 女人
005 愣二疯了
007 莜麦秸窝里
010 锅扣大爷
012 男人
015 贼
018 三寡妇
022 狗子
027 打平花
031 愣二、愣二
038 福牛
044 吃糕
048 贵举老汉
054 蛋娃
062 黑女和她的二尾
072 晒阳窝
078 柱柱家的
085 福牛、福牛
090 天日
095 下夜
101 狗子、狗子
108 丑帮放羊
122 温善家的
130 莜面味儿
134 老银银
141 看田
147 贵举和他的白脖儿
155 灌黄鼠
165 玉茭
190 代跋 读《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汪曾祺
194 附录 你变成狐子我变成狼——我与雁北民歌 /曹乃谦
精彩书摘
马悦然(瑞典)
我一九九〇年代初,在一个杂志上找到了曹乃谦的几篇很短的短篇小说,题名为《温家窑风景》。我一看就发现他是一个很特殊的、很值得翻译的作家。一九九三年我的瑞文译文发表在一本瑞典的文学杂志上。我给我的老朋友李锐写信,问他能不能告诉我曹乃谦是谁?李锐回答说他跟乃谦很熟,也告诉我,他是一个大同市的警察。
去年八月底,我有机会跟李锐和陈文芬到吕梁山去,在李锐“文革”时期插队的山村邸家河住了难忘的几天。回到太原以后,我们跟曹乃谦见面,大家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吃一顿饭。乃谦那时把《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温家窑风景》交给我,一共三十篇。我已经把那三十篇翻成瑞文,希望今年秋天会出版。
翻译过程中,我每天和曹乃谦通信,请他解释一些我不懂的方言词语等等。他每每解释得非常清楚,对我的帮助很大。我简直简不能懂为什么大陆的文学评论家没有足够地注意到曹乃谦的作品。最后一个句子容有山西北部方言的一个词语:“简直简”。这种加强语气的词语常常出现在曹乃谦的语言里。他小说里的主人翁不会说“每天”,一定说“日每日”。像李锐一样,曹乃谦很会模仿生活在贫穷山村里农民的语言。两个作家小说中的对话里所运用的脏话与骂人话真是粗得吓人。什么“狗日的”“日你妈”“我要日死你千辈的祖宗”,跟英语的“mother fucker” 和“fuck you”一样普遍。其原因是很好懂得:两个作家在“文革”时期都生活在山西的山村里。李锐在吕梁山的邸家河,曹乃谦在山西北部的一个更穷的山村。
有的读者也许会认为曹乃谦的语言太粗,脏话太多。其实,他是一个单纯立身在农村里的作家,他的耳朵很灵便,他会把农民的语言搬进他的小说里。我自己认为他的文学艺术成就非常高。我最大的希望是曹乃谦的小说在台湾出版之后,大陆的出版界会发现他是当代最优秀的中文作家之一。
曹乃谦的著作跟李锐题名为《厚土》的短篇小说集差别相当大。曹乃谦书中所描写的事件和情节相互关联得很紧,故事里头的人物和场景又相互交叉得很紧。我自己觉得曹乃谦的著作在文体上比较像李锐的长篇小说《万里无云》。
李锐在他的短篇小说集《厚土》和他的长篇小说《无风之树》与《万里无云》所描写的农村生活方式,主要靠他在邸家河生活那几年的记忆。山西省的地图上根本找不着曹乃谦的温家窑。像Faulkner Yoknapatawpha一样,温家窑只存在于作家的想象里。可是那贫穷的山村的环境,生活方式,经济条件和人物都是真的。
曹乃谦在他的一封信里说:“温家窑里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事都是有原型的,都是真实地存在过的。当然了,这些真实存在着的原型以及他们的事,不一定都是发生在这个我给知青带队的北温窑村里……反正,都是我们山西省雁北地区农村的人和事。我把他们集中在了‘温家窑’。”
《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一段交织着温家窑风土与心灵的现代长篇叙事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乡土小说,亦非纯粹的情感抒发,它是一部深沉而细腻的现代长篇叙事,以温家窑这个充满地域特色的风景为背景,徐徐展开一幅关于个体在时代变迁中挣扎、追寻与和解的宏大画卷。作者以其独特的笔触,将温家窑特有的历史积淀、人文气息、自然风光与人物内心世界的波诡云谲巧妙地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既有烟火气又不乏哲思意味的文学世界。 温家窑,这个名字本身便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沧桑。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存在。在这里,古老的窑址仿佛还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黄土高原的风吹过,带来泥土的芬芳和时间的低语;蜿蜒的河流穿行其间,映照着天空的湛蓝与云朵的变幻,也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喜怒哀乐。作者对温家窑的描绘,绝非流于表面的风景速写,而是深入肌理,捕捉其最精髓的神韵。从山峦起伏的轮廓,到窑洞的幽深,从乡间的炊烟袅袅,到集市的热闹喧嚣,再到节日里人们脸上洋溢的淳朴笑容,每一个细节都被赋予了生命,共同编织出温家窑独有的性格和气质。这种对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情怀,使得温家窑成为故事的灵魂,也为人物的命运提供了最真实的土壤。 在这样一个充满历史印记与地域特色的背景下,本书的核心在于对“想你没办法”这一情感状态的深入剖析。这是一种复杂而多维的思念,它可能源于爱而不得的遗憾,可能源于错失的良机,也可能源于对过去不可追回的时光的眷恋。这种“没办法”,既是对客观现实的无奈,也是对内在情感的一种无声呐喊。它不是歇斯底里的呼喊,而是一种沉淀在心底,如同温家窑的黄土般难以磨灭的印记。这种情感的重量,被作者巧妙地嫁接到主人公的身上,通过他们细微的言行、隐忍的眼神、甚至是无意识的动作,一点点地渗透出来,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故事的主人公们,并非是脱离现实的完美形象,而是拥有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优点与缺陷。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出生、成长、经历爱恨情仇,也在时代的洪流中跌宕起伏。他们可能是在温家窑的窑洞里,望着星空,默默思念着远方的亲人;他们可能是在黄土地上辛勤耕作,却在不经意间,被某个场景、某种气息勾起对逝去恋人的回忆;他们也可能是在城市的光鲜亮丽中,回首故乡,感受到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感羁绊。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情感拔高到虚无缥缈的境地,而是将其置于生活的琐碎与真实之中,让那些“没办法”的思念,显得更加触手可及,也更加令人心痛。 长篇小说的魅力在于其宏大的结构与丰富的细节。在《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中,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人物视角或情感线索,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线交织的叙事网络。通过不同人物的故事,以及他们之间微妙的联系,展现了温家窑不同层面的生活图景。有父辈们朴实而坚韧的生存智慧,有年轻一代在传统与现代观念冲突中的迷茫与探索,也有关于家族恩怨、邻里情谊、生死离别的深刻描绘。这些故事如同温家窑的窑洞一样,层层叠叠,彼此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而立体的精神世界。 本书的“现当代长篇小说典藏插图本”这一命名,暗示了其在文学价值和艺术呈现上的双重追求。典藏,意味着其具有被珍藏和传颂的品质,它不仅仅是一时之作,而是能够经受时间考验,在文学史上留下印记的作品。插图本的定位,则强调了其视觉上的美学价值。精美的插图,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与文字内容相呼应,能够进一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人物的情感,感受温家窑的风土人情。这些插图,或许会捕捉到窑洞内昏黄的光线,或许会描绘出黄土地上奔跑的孩子,又或许会定格下人物凝视远方的沉思瞬间,它们是文字的延伸,是情感的具象化,是阅读体验的升华。 更深层次地看,《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所探讨的,是现代社会中个体精神的困境与出路。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个体价值观的重塑,以及由此带来的疏离感与焦虑感,都是本书试图触及的议题。主人公们在“想你没办法”的情感纠葛中,实际上也在寻找自己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在喧嚣的世界里,如何守护内心的平静与纯真。他们的挣扎与成长,折射出当下许多人的共同体验。 作者的叙事语言,也值得称道。它既有北方汉子般的粗犷与直接,又不乏细腻的情感表达。无论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还是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都显得真挚而富有力量。句子之间,仿佛带着温家窑的泥土气息,朴实却不失韵味;对话之间,流淌着生活的气息,简单却充满深意。这种语言风格,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沉浸其中,仿佛亲身置身于温家窑,与书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 《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作品。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关于思念的故事,更是一次对人生、对情感、对地域文化的深刻探索。它让我们在温家窑的风景中,看到自己内心的投射;在“没办法”的无奈中,找到和解的力量。它提醒我们,即便身处喧嚣的现代,那些深埋心底的情感,那些对过往的眷恋,依然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这本书,是现代人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也是一首关于土地与情感的悠长挽歌。它告诉我们,有些思念,注定没有办法,但正是这份“没办法”,构成了我们之所以为人的复杂与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