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事精彩不输王阳明,谋略智慧胜于曾国藩!读一遍惊叹历史,读两遍醒悟人生。
2.朱棣的经历将告诉你,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依然可以靠创造变数争取胜利!
3.朱棣的绝活在于习惯性不按常理出牌,但每张牌最终取得了常理的支持。翻开本书,让我们在紧张刺激、高超曲折的夺权大战中,领略朱棣的非凡权谋与意志。
书中密布着智慧与权谋、冒险与坚守、征服与热血、识人与用人、杀伐与决断、心法与玄机,是从政、从商、自我突破与成功不可错过的集成宝典。
本书分为《铁血权谋》《绝代帝国》两部,旨在给各位读者展现一代雄主兼权谋高手朱棣——六十四年云波诡异、辉煌传奇的一生!
《铁血权谋》讲述朱棣的成长心路历程以及他与朱允炆高超、曲折、紧张、刺激的夺权大战!
朱棣想当皇帝,但他并不想造反。他认为自己比大侄子更适合当皇帝,更有能力领导这个世界上Z大的帝国,但老爸朱元璋没有给他机会。
朱棣能够以八百人马起兵,用三年时间夺取Z高权力,依靠的是一个精神导师、一个好妻子、两个好儿子、一帮好兄弟,以及自身高超的权谋、非凡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朱棣没有坐以待毙,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乱阵脚,而是依靠自身的不凡创意、不懈努力和坚定意志,以少胜多,创造了一次次军事奇迹:以八百府兵对战两万多人,迅速控制北平;又把两万军队发展到十万,又用十万击败朝廷百万军队。
雄县、白沟、真定、易县成为朱棣命运的重要交汇点,三次“神风”也让朱棣的命运神奇改变……
三、掌握了话语权,所有的兆都能是吉兆
这一年,是建文元年,距太祖朱元璋去世,只过去了十四个月,所谓守孝三年的古训,当然已经被朱棣扔在了一边。
这一月,是七月。上个月,朱棣还是一个躺在大街上装疯的北平病人,现在,他的战争机器已经开动,无数的战士,将成为他的炮灰;无数的生命,将成为他的祭品。
这一天,是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是一家团圆的日子,可在朱棣眼中,每一天都是一样的,都只是他迈向最高权力宝座中的一天。
太阳已经出来了,强烈的阳光照在每个叛乱者的脸上,刺得人睁不开眼,所有能参加战斗的士兵,已经集结在王府前的广场待命。他们队列整齐,披挂整齐,神情严肃,只要朱棣一声令下,他们随时愿意赴汤蹈火。
这两万名精锐之师,将成为朱棣夺取天下的有生力量。他们大都跟随燕王多年,对朱棣的忠诚甚至胜过了对朝廷;他们之中,还有父子、兄弟齐上阵的,从这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和燕王紧紧联系在一起了。成则加官进爵,扬名立万;败则战死沙场,甚至满门抄斩。
张玉、朱能、陈珪、郑亨、孟善、火真、张信、郭亮,这些朱棣的主要将领,齐刷刷地站在了队伍的最前列。
朱棣还特意找了道衍推荐的术士金忠占卜,这伙计装模作样算了半天,结论有了:今天是个好日子—七夕,黄道吉日,就这天吧。
朱棣站在广场正中的帅旗下,穿上了父皇御赐的铠甲,这真是很有喜感的一幕:十年前,父亲赐甲给他,是希望他为大明守住边关,为大哥朱标把好帝国北大门;十年之后,他却要披着这身铠甲,去攻打父亲指定的接班人,从大哥的亲儿子那里抢夺江山。
这一次,他又将如何激励将士呢?
朱棣从回忆中醒来,捋了捋胸前的长须,又想起袁珙的话:“年交四十,髯须长过于脐,即登宝位。”他今年的确四十了,胡子也确实长过了肚脐眼,虽然并没有登上宝位,但起兵造反,去夺取皇位,一样能说得通,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朱棣自己是信了。
起兵檄文早已经写好,朱棣甚至把它背下来了。他清了清嗓子,用他那磁性的嗓音,一字一句地宣示给众人(这段文言确实很有气势,史书上也留下了记载,大家看一看原汁原味的,欣赏一下祖先的智慧):
我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国家至亲。受封以来,惟知循法守分。今幼主嗣位,信任奸宄,横起大祸,屠戮我家。我父皇母后,创业艰难,封建诸子,藩屏天下,传续无穷。一旦残灭,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祖训云:“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之恶。”今祸迫于躬,实欲求生,不得已者。义与奸邪不共戴天。必奉行天讨,以安社稷,天地神明,昭鉴予心。
战士们群情振奋,“千岁”之声不绝于耳。这正是朱棣和道衍需要的效果。他们多少年的隐忍,多少天的等待,多少次的酸楚,不就是为了这一时刻吗?
檄文写得当然很有气势,虽然开头就在说谎,“我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国家至亲”是蒙人的。但朱棣显然抓住了实质问题,封藩是太祖朱元璋最得意的安排,朱允炆又口口声声当太祖的好孙子,可是却违反祖训削藩,甚至闹出了人命—幼主嗣位,信任奸宄,横起大祸,屠戮我家。
但是,朱棣当然不能把矛头直接指向皇帝,而是拿力主削藩的大臣出气,把齐泰、黄子澄当成了靶子—义与奸邪不共戴天。当然,就像当年造反的吴王刘濞,在汉景帝答应了他的停战条件,杀了“奸臣”晁错之后,依然继续叛乱一样,朱棣当然也不会因为这两人的死活,而改变自己的既定方针。
朱元璋《皇明祖训》中,相关规定其实是:
凡新天子正传,诸王遣使奉表称贺,谨守边藩,三年不朝。许令王府官、掌兵官各一员入朝。如朝廷循守祖宗成规,委任正臣,内无奸恶,三年之后,亲王仍依次来朝。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既平之后,收兵于营,王朝天子而还。如王不至,而遣将讨平,其将亦收兵于营,将带数人入朝天子,在京不过五日而还,其功赏续后颁降。
这么一对照,问题就出来了,朱元璋其实是说,如果皇帝在朝中控制不了局势,有奸臣想要谋权篡位之时,亲王可以奉天子诏领兵入朝勤王。灭了奸臣之后,还得从哪儿来回哪儿去,京城没你养老的地方。朱棣却没这么迂腐,他和今天的不法商贩一样,深深懂得“最终解释权在自己”的精髓。
誓师大会可谓人心所向,群情激昂,大块头朱高炽也明白,只要造反成功,自己就是太子,早晚也要坐到龙椅上去;朱高煦也相当期待,老爸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张玉、朱能等一干将军也知道,如果靖难成功,他们就和当年的徐达、常遇春一样,成为开国元老,获得世袭爵位,子子孙孙享受荣华富贵。其实,他们对于未来也不是没有担忧,但他们已经无路可走了,一边是自己的项上人头,一边是封公封侯的巨大诱惑,到了这个时候,难道不值得赌一下吗?
场面是热烈的,群情是激昂的,气氛是感人的,朱棣是开心的……
我必须承认,我对这类题材的书籍一直保持着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作品往往在“权谋”和“热血”之间失衡,要么过于侧重打打杀杀,要么流于空洞的口号。然而,这本书却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平衡点。它的“铁血”体现在对局势残酷性的毫不留情地揭示,而“权谋”则体现在主角如何以智慧和隐忍去驾驭这份残酷。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引用和改编非常高明,既保持了历史的厚重感,又赋予了故事极强的戏剧性。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没有把反派写成愚蠢的工具人,他们的反击同样强劲有力,使得主角的每一步胜利都显得来之不易。这种势均力敌的较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刺激感。当我读到主角最终实现目标的那一刻,那种成就感是伴随着对主角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的深刻理解而产生的,而不是简单的“爽文”式的宣泄。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那种沉稳大气的类型,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踏实,仿佛真的在见证一段重要历史的转折。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感受,那一定是“引人入胜”。它有一种魔力,让你放不下手中的书卷,即使知道明天还要早起,也会忍不住想再看一章。作者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摹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每一个决策背后隐藏的恐惧、渴望和算计,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主角在面对重大抉择时的内心独白,那种矛盾和挣扎,让我感同身受。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展示了复杂的现实。胜利的代价往往是沉重的,作者毫不避讳地展现了光环背后的牺牲和孤独。从叙事的角度看,情节跌宕起伏,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张弛有度。高潮部分的处理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而低谷时的沉淀又充满了力量的积蓄。这本书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人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故事既有史诗的厚度,又不失人性的温度。这是一部读完后,会让人久久回味,并开始反思自身处境和选择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非常巧妙,像一个层层剥开的洋葱,每一次翻页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开篇的铺垫看似缓慢,但实际上每一句话、每一个场景都在为后来的爆发积蓄力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铁血”二字的诠释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指武力上的强大,更深层次上是对自身信念的坚守和对目标的极致追求,即使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这种精神内核贯穿始终,让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与其他同类作品相比,这本书的格局明显要大得多,它不仅仅聚焦于一个人的崛起,更展现了一个时代背景下的权力结构和利益纠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设置的那些智力陷阱和心理博弈,它们远比单纯的武力对抗更引人入胜。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著作,那些看似随意的对话中,往往隐藏着改变局势的关键信息。总而言之,这是一次非常过瘾的阅读体验,对那些喜欢深度权谋和复杂人性描写的读者来说,绝对不容错过。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部平平无奇的历史演义,但读完之后才发现,作者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推进上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书中的主角,那个被称为“四哥”的形象,简直活灵活现。他不是那种脸谱化的英雄,更多的是一个在复杂局势中挣扎求存的实干家。他的每一步决策,无论是看似莽撞的冲锋,还是深谋远虑的隐忍,都充满了人性的挣扎和对时局的深刻洞察。特别是书中描写的几场关键战役,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排兵布阵的军事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战役背后的人心向背和政治博弈。那种紧张感,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硝烟弥漫和刀光剑影。作者对权谋的刻画也十分精妙,不是那种低级的阴谋诡计,而是更高层次的布局,让人在阅读时不断地猜测接下来的走向,每一次反转都让人拍案叫绝。读完后,我对那个时代的历史人物有了更立体、更复杂的认识,不再是教科书上刻板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让你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能品味出历史深处的无奈与壮阔。
评分老实说,我很少对这种题材的书籍产生如此强烈的代入感。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宏大叙事的腔调,反而更像是一部由内部视角展开的个人史诗。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尤其擅长捕捉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微小却关键的瞬间。比如,书中有一段描述主角在困境中如何巧妙利用对手之间的矛盾,那种看似漫不经心却步步为营的手法,读起来酣畅淋漓。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环境和氛围的营造,无论是宫廷内的暗流涌动,还是边疆的萧瑟风光,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文字的韵律感也很强,有古典文学的典雅,又不失现代叙事的节奏感,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没有回避人性的复杂面,主角的胜利并非一帆风顺,他同样面临着道德困境和情感上的抉择,这些让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胜利”的故事,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赢得并守住胜利”的教科书,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评分权谋的书籍,也是传记
评分期待的一部明代,的历史小说是在太少。还没得看,出差中。
评分购买图书,首选京东。。。。
评分不错的东西,值得购买。
评分购买图书,首选京东。。。。
评分权谋的书籍,也是传记
评分货已收到,动听的故事,多听听多看看!很精彩!
评分希望与明朝那些事儿书同样精彩。
评分关于永乐大帝的一本好书,值得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