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李劼人被郭沫若期为“中国左拉之待望”,被巴金赞为“鲁迅,茅盾之后*一人”,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视他为中国的莫泊桑,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史家司马长风则认为他的作品有直迫褔楼拜、托尔斯泰的气魄。然而他的名字和他的作品,却一直隐而不彰,他的价值和地位被严重低估了。不能再被埋没了……
内容简介
《死水微澜》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李劼人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四川成都和周边乡镇为主要背景,以当时中国内地社会上教民和袍哥两种势力激荡的历史事件为中心,描写了《辛丑条约》签订前后中国社会的现实;对当时地方上的民俗风情、市民阶层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作了全面的惟妙惟肖的刻画,被誉为“小说的近代史”。此书为作者创作的“大河三部曲”的*一部,与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祥子》共同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成熟。
作者简介
李劼人(1891年6月-1962年12月),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湖北黄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重要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1912年发表处女作《游园会》,后赴法国留学。曾任《四川群报》主笔、编辑,《川报》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成都市副市长、四川文联副主席等职。代表作有“大河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另有各种著译作品几百万字。
目录
001第一部分 序幕
015第二部分 在天回镇
051第三部分 交流
093第四部分 兴顺号的故事
115第五部分 死水微澜
203第六部分 余波
精彩书摘
至今四十多年了,这幅画景,犹然清清楚楚地摆在脑际:
天色甫明,隔墙灵官庙刚打了晓钟,这不是正好早眠的时节?偏偏非赶快起来不可,不然的话,一家人便要向你做戏了;等不及洗脸,又非开着小跑赶到学堂——当年叫作学堂,现在叫作私塾——去抢头学不可,不然的话,心里不舒服,也得不到老师的夸奖。睡眠如此不够的一个小学生,既噪山雀儿般放开喉咙喊了一早晨生书,还包得定在十早晨中,必有八早晨,为了生书上得太多,背不得,脑壳上挨几界方,眼皮遭纠得生疼;到放早学回家,吃了早饭再上学时,胃上已待休息,更被春天的暖气一烘,对着叠了尺把厚的熟书,安得不眉沉眼重,万分支持不住,硬想伏在书案上,睡一个饱?可是那顶讨厌,顶讨厌,专门打人的老师,他却一点不感疲倦,撑起一副极难看的黄铜边近视眼镜,半蹲半坐在一张绝大、绝笨重的旧书案前,拿着一条尺把长的木界方,不住地在案头上敲,敲出一片比野猫叫还骇人的响声,骇得你硬不敢睡。
还每天如此,这时必有一班载油、载米、载猪到杀房去的二把手独轮小车——我们至今称之为叽咕车,但一般都写作鸡公车,不免太歪曲了——从四乡推进城来,沉重的车轮碾在红砂石板上,车的轴承被压得放出一派很和谐很悦耳的“咿咿呀呀!咿呀!咿呀!”
咿呀!只管鸣声单调,但在这时候简直变成了催眠曲!老师的可憎面孔,似乎离开了眼睛,渐远渐远,远到仿佛黄昏时候的人影;界尺声也似乎离开了耳朵,渐细渐细,细到仿佛初夏的蚊子叫,还一直要推演到看不见听不见的境界。假使不是被同桌坐的年纪较大的同学悄悄推醒,那必得要等老师御驾亲征,拿界方来敲醒。
虽只是一顷时的打盹,毕竟算过了瘾。夫然后眼睛才能大大睁开,喊熟书的声音才能又高又快,虽是口里高喊着“天地元黄”“粗陈四字”,说老实话,眼里所看的,并不是《千字文》《龙文鞭影》,而清清楚楚地是一片黄金色的油菜花,碧油油的麦苗,以及一湾流水,环绕着乔木森森,院墙内,有好些瓦屋的坟园。
至今还难以解释,那片距城约莫二十来里的坟园,对于我这个生长都市的小孩子,何以会有那么大的诱惑!回忆当年,真个无时无刻不在想它,好像恋人似的相思,尤其当春天来时。
在私塾读书,照规矩,从清早一直到打二更,是不许休息的,除了早午两餐,不得不放两次学,以及没法禁止的大小便外。一年到头,也无所谓假期,除了端阳、中秋各放学三天,过年放半个月,家里有什么婚丧祝寿大事,不得不耽搁相当时日。倘要休息,只好害病。害病岂非苦事?不,至少在书不溜熟而非背通本不可之时。但是病也不容易,你只管祷告它来惠顾你,而它却不见得肯来。这只好装病了,装头痛,装肚子痛,暂时诚可以免读书之苦,不过却要装着苦相,躺在床上,有时还须吃点不好吃的苦水,还是不好!算来,唯有清明节最好了,每年此际,不但有三天不读书,而且还要跑到乡下坟园去过两夜。这日子真好!真比过年过节,光是穿新衣裳,吃好东西,放泼地玩,放泼地闹,还快活!快活到何种程度,可是说不出。
《死水微澜》:时代洪流中的浮沉人生 静谧的湖面,偶有一丝微风拂过,漾开圈圈涟漪,打破了凝固的死寂。这便是《死水微澜》想要描绘的世界——在历史的巨大洪流之下,个体生命如同水中的微澜,看似微不足道,却有着各自的起伏、挣扎与绚烂。这部现当代长篇小说典藏插图本,以其精炼的笔触、丰满的人物、深刻的时代印记,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命画卷。 本书并非一个孤立的故事,而是像一颗颗散落在时光河流中的珍珠,串联起不同年代、不同境遇下的人物命运。它们或许是风雨飘摇年代里,身处乱世的知识分子,他们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却在现实的泥沼中步履维艰;或许是改革开放浪潮中,勇于打破陈规、追求自由与爱情的青年男女,他们在时代变迁的十字路口,做出影响一生的选择;又或许是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他们的人生虽无惊涛骇浪,却在细微之处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与人性的光辉。 《死水微澜》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其对人物塑造的细腻与深刻。在这里,没有脸谱化的英雄或反派,每一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个体。他们或有远大的抱负,或有渺小的私欲;他们或坚韧不拔,或随波逐流;他们或在困境中闪耀人性之光,或在迷茫中陷入道德的藩篱。作者以一种近乎冷峻却又不失温情的笔调,剥开人物内心的层层伪装,展现他们真实的挣扎、矛盾与成长。 例如,在某个故事线中,一位出身寒门的学子,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对知识的渴求,在艰苦的环境中奋力拼搏,最终考取功名,然而,当他身居高位,面对家族的荣辱、权力的诱惑时,内心的挣扎却比求学之路更为艰辛。他是否能坚守最初的理想?又或是在现实的洪流中,不得不妥协,甚至迷失自我?这些都是作者抛给读者的深刻命题。 又如,在另一段叙事里,一位有着叛逆精神的女子,勇敢地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轰轰烈烈的爱情。她的爱情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误解、牺牲与心碎。然而,正是这些经历,让她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也让她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她的选择,或许在当时看来是惊世骇俗,却也正是那个时代赋予女性觉醒的缩影。 《死水微澜》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其对时代背景的精准捕捉与深刻反思。小说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深深地烙印着时代的印记。它不是简单的历史叙述,而是通过人物的命运,来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价值观念、人情世故。 无论是20世纪初的社会变革,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运动,亦或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腾飞,这些宏大的时代背景,在《死水微澜》中被巧妙地融入到人物的个人经历之中。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宏大叙事,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让我们感受到时代变迁带来的冲击,感受到个体在时代巨轮下的渺小与无奈,同时也感受到在绝境中迸发出的生命力。 举例来说,在描绘动荡年代的故事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政治运动中的恐惧、盲从与觉醒。人们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都在时代的风向下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一些曾经的挚友,可能因为政治立场不同而反目成仇;一些曾经坚守的信念,可能在时代的压力下摇摇欲坠。这种真实的描绘,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历史的残酷,以及在动荡年代中,个体生存的艰难。 而当笔触转向改革开放时期,小说又展现了另一番景象。人们的思想开始活跃,经济蓬勃发展,新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主人公们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时代里,或追逐财富,或追求自由,或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寻找自我。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时代特有的焦虑与希望,以及人们在追求物质富裕的同时,对精神家园的迷茫与探索。 《死水微澜》之所以被誉为“典藏插图本”,是因为其不仅在文字内容上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在视觉呈现上也下足了功夫。书中精选的插图,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富有感染力的世界。 这些插图,或是对书中人物神态的精准捕捉,让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也能“看到”他们脸上的喜怒哀乐;或是对书中场景的生动描绘,如古朴的庭院、熙攘的街市、或是荒凉的原野,都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氛围感。它们如同时光的定格,将文字中的意境具象化,让读者在视觉与文字的双重冲击下,获得更深层次的共鸣。 插图的风格也根据不同年代的故事而有所变化。在描绘旧时代的故事时,插图可能带有复古的色调与笔触,仿佛穿越了时空;而在描绘现代故事时,则可能展现出更为现代、写意的风格。这种多样化的插图风格,不仅丰富了本书的艺术表现力,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不同时期的人物情感与社会背景。 《死水微澜》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它不回避现实的残酷,也不回避人性的复杂,但它始终传递着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与对未来的希望。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总有微弱的光芒在闪烁,总有不屈的生命在呐喊。 它提醒我们,每一个个体,无论身处何种时代,都拥有不被磨灭的尊严与价值。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牺牲,都构成了宏大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阅读《死水微澜》,我们不仅能回顾历史,更能审视当下,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及我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寻属于自己的那份“微澜”的价值。 这本书,适合那些愿意静下心来,与书中人物一同经历风雨,一同品味人生百味的读者。它是一次深入心灵的旅程,是一场与时代对话的盛宴。在《死水微澜》的世界里,你会看到生命的坚韧,人性的复杂,以及在时代变迁中,永不熄灭的生命之光。它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也是一次涤荡心灵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