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为美国七、八年级学生准备的公民培养读本。与那些侧重从政治和公共建设角度写作的公民教育读本不同的是,主要从公民的身心发展、道德与伦理、价值观等方面来阐述,供美国学校作为公民课的教材使用,帮助学生确立崇高的道德标准,促进公民素质的全面提升。
内容共分四大部分:儿童篇、青年篇、成人篇、公民篇,共39章,让学生在校期间每周阅读一章。从个人修养的多个角度,指导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做一位合格公民,为将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每章开头五句切合专题的名人名言,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曾阅读本书,并将开篇的名人名言翻译介绍到《竞业旬报》,倡导中国的公民教育。《公民的诞生》中还引用了大量人物轶事,以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与这些大人物“直接接触”,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和抱负,做一个对自己和国家的未来敢于担当之人。
作者简介
威廉·F.马克威克,威廉·A.史密斯,美国著名教育家。专注于公民教育研究,培养合格、优秀的公民。提倡关注公民教育,共同探索教育的当下与未来。
目录
PART 1 儿童篇
Chapter 01 身 心
Chapter 02 观 察
Chapter 03 顺 服
Chapter 04 坦 诚
Chapter 05 爱 心
Chapter 06 快 乐
Chapter 07 爱 美
Chapter 08 好 学
PART 2 青年篇
Chapter 09 初 变
Chapter 10 勤 劳
Chapter 11 志 向
Chapter 12 专 心
Chapter 13 自 制
Chapter 14 坚 持
Chapter 15 迅 速
Chapter 16 诚 实
Chapter 17 礼 貌
Chapter 18 无 私
Chapter 19 自 尊
Chapter 20 道 德
Chapter 21 激 情
Chapter 22 勇 敢
Chapter 23 自 强
Chapter 24 谦 虚
Chapter 25 信 用
PART 3 成人篇
Chapter 26 转 变
Chapter 27 秩 序
Chapter 28 敬 畏
Chapter 29 领 悟
Chapter 30 责 任
Chapter 31 克 制
Chapter 32 爱 国
Chapter 33 独 立
Chapter 34 梦 想
PART 4 公民篇
Chapter 35 真正的公民
Chapter 36 公民与家庭
Chapter 37 公民与社区
Chapter 38 公民与国家
Chapter 39 公民的诞生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儿童篇
第一章 身 心
每个人都为自己贴上了价值标签。——席勒
利息最大的本金,就是个人素养。——艾略特
塑造性格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弗朗西斯?W.帕克
让人清楚自己的能力,是深入的智力教育的一个最大成果。——亚历山大?贝恩
教育是一种成长过程,它可以让智力和道德越来越完美。——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
教育以家庭为起点,持续到中学和大学时期,而在此之外,人在一生中还会遇到很多独具魅力的受教育的机会,可以从中完善自己。不过,只是提高智力水平或者学到更多知识,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有许多接受的教育不完整或者只接受了片面教育而最终毫无建树的人。不少智慧绝伦的巨人最终都成了高智商的魔鬼。事实上,那些富有学术能力但无法为学术做出贡献的人,有些就成了历史上最恶名远播的人。
真正的教育要求大脑和身心和谐发展。一个富有智慧的作家曾说:“一味激发体能,只能培养出运动员或愚昧的野蛮人;一味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只能培养出斗志昂扬的人或者疯子;一味发掘智力,只能培养出身体虚弱的怪人,甚至怪物。想要培养出一个健全的人,必须将这几方面高明地结合在一起。”
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人,对一切事物的培养都是为了让它生长、发育。除非不愿意让生活更加丰富,否则没有人会拒绝接受教育。为了变成健全、活跃、优秀和愉悦的人,他们会竭尽所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特别是高尚的品格,所以,为了得到真正的教育,他们会尽可能地增强自我学习。
人们经常说的那句“人的身体机能在使用中发展,在闲置中退化”。我们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述,即,营养充足会让人的身体机能得以发展,营养不足则会让人的身体机能退化。不同机体对于营养的需求也不一样,对一种机能有益的营养,对另一种机能未必有益。同样的,人的某些天赋会被激发,某些天赋则会退化。想让某些天赋得到哺育、壮大,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压制另一些天赋。
霍桑有一篇优美的寓言故事——《人面巨石》,不知你还是否记得。人面巨石有一副沉思的面貌,看上去肃穆、安详、富有仁爱,欧内斯特每天都去看这面巨石,不经意间被巨石改变,有了和巨石一样的品性。最后,邻居觉得那个寻觅了很久,和巨石长得很像的人,就是他。所以,尚未达成的自我,是一股实力强劲的力量,虽然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在我们的人生中成为我们意愿的支配者、行为的引导者和个性的裁决者。
“创造和理想的召唤,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初创时期,对这座城市影响极大。我们看到它吸附了一种又一种的品质,最终获得了丰富的个性。最开始出现的是磅礴的气势和运动员一般的力量与技巧,接下来是温文尔雅和文质彬彬的行为举止,然后是谨慎和精准的商业习惯,再然后是军事素养,再之后则是对公共服务的忠实。”
在人获得丰满的个性和理想变成现实之前,改变将会一直存在,而且又快又平稳。就这样,议员、指挥官、总统……各行各业中都有了这种人。人人身上都有这种人的影子,可他们又全都不是他。
纵观人类的所有错误,起码半数是因为对自己认识不清。对自身能力评价过高,会让我们付出比所得成果更多的努力;而对自身能力评价过低,则会让我们得到的结果比付出的努力少。这两种情况,都会让我们的能力蒙受损失。
一个原本可以妙笔生花的文学大师,或许一辈子都在扶着犁耙;一个原本应该修鞋的匠人,却在朝着阿佩利斯的艺术生活努力。我们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如此,才能在面对一份需要奋斗一生的事业时,知道自己“能不能在这一领域有所贡献”。
悉尼?史密斯将桌上的各种形状的孔洞: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比作各式各样的生活;用相应形状的木块代表过着各种生活的人。他说:“我们往往会发现,三角形的人待在正方形的洞中,长方形的人待在三角形的洞中,而正方形的人则在圆形的洞中挤着。”
找到我们身上的潜力,训练它们使之能够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并发挥效力,是我们要做的一件最基本的事。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什么工作或者什么行业最适合我们,如此,当我们有机会为之效力时,我们才能付出智力,收获成功和利益。
但是,务必将自负和自知之明区分开,因为自负有傲慢或者无礼的意思。就算客观研究的结果表明你确实独具天赋,你也无须向埃默洛尔德?艾尔的儿子学,每当有人说到自己或者提到自己的名字,就抬高帽子或者献媚般弯腰鞠躬。对于有这种问题的人,乔治?艾略特有一个非常幽默的比喻:“自觉早上的太阳因自己的歌声而升起的公鸡”。
玛格丽特?富勒曾经写过这样的话:“现在我知道了所有美国人都该知道的事,而且我发现我是最富有智慧的人。”就算她确实没有高估自己,这种自我评价,恐怕也太过狂妄。希腊历史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在联合舰队取得了萨拉米斯大捷之后,将领接到命令交一份名单,罗列战斗中表现得最英勇、最机智的战士,结果只有米斯托克利这位当天真正的大英雄将自己放在了第二位,剩下的所有人都将自己的名字放在了第一位。
很多人都只能通过失败和挫折了解自己。他们不太了解自己的缺点或能力,只有在成功的希望破灭时,他们才会发现原本是可以成功的,虽然为时已晚。一个南部来的演说家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说是一个黑人男孩非常喜欢女主人家刚刚出生的小猫,并想得到一只,女主人同意了,但表示要等小猫稍微长大一点儿才能给他。小男孩没有耐心等待,把一只小猫偷偷带到了自己的屋里。可是小猫尚未睁眼,小孩心生厌恶,将它扔到水桶中淹死了。可是,他后来发现小猫死后睁开了眼睛,便大声喊道:“啊!你活着的时候不是瞎子吗,怎么死了反倒不瞎了?”就我们而言,若是无法及时看到,让自己的生命拥有价值,那实在是太可悲了。
高尚的品德是一切真正生命力量的基础。一个人遵循某种原则生活,远比只看眼前的人活得崇高,不仅如此,就是富有激情和见解的人,在这方面也比不上他。享受远远不是生活的全部。人不是一块毫无水分的海绵,必须去吸收、学习一些东西。幸福的本质是爱和希望,也就是说要有感情、有抱负,并且付诸行动。
我们一定要塑造自己的性格。有人说:“性格是一面可以让人看清人与事的透镜。暴烈的脾气像一面红色的玻璃,可以让人生出绚烂耀眼之感;沉郁的性格像一面蓝色的玻璃,为其他事物添加了忧郁的颜色;通过代表嫉妒的绿色眼睛来看人,人就成了不被信任、令人厌恶的对象;黑色的玻璃代表了邪恶,透过它看人,别人也和他一般有了丑陋的样子。只有快乐的人才能看到世界真正的样子,因为他们看东西的媒介是无色、澄净、透明的。”
性格可以对事物进行放大或者缩小,所以也分凹透镜和凸透镜。骄傲狂妄的人通常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满眼都是别人的短处;心浮气躁的人觉得每个人都躁动难安;心怀嫉妒的人认为所有人都气量狭小;而温和、善良和豪爽的人,相比于灰暗,总能看到更多阳光。因为使用媒介不同,所以,不同的观察者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样。
即使原料并不美好,乐观的性格也能从中发掘出欣喜与欢乐。它们像可以从苦涩的草药中提炼出香精的奇异的炼金术士;像生活在烟尘四起的屋子里的黑人老太太,“喜欢一切能够点火的东西”,尽管只有两颗牙,却仍因为“这两颗牙是相对的上下两颗”而感谢上帝!
善良的人往往喜欢行善,所以相比于正直,善良更重要。诚实因正直而美,慈爱因善良而美。善良的人会去穷人的茅屋、草棚拜访,他们和蔼可亲、无微不至,带着衣服和食物去问候穷人,为病人匮乏的味觉带去一些美味的食物,或者在能力范围内,为他提供一些他需要的帮助。
除了上述所有内容,真正的教育还包含很多其他东西,而且绝对不能损害学生的独立性。我们一定要告诉学生:在向心仪的榜样学习时,绝对不能失去自我。韦伯斯特没想过要变成西赛罗,所以他虽然对西赛罗的演讲词进行了深入研究,能够背下其中的大部分内容,也不影响他的独立性。迈克尔?安吉洛是世上最具有创造精神的艺术家,传闻他熟知世上所有的经典雕塑和绘画,在这方面任何人都比不上他。他学习一切伟大艺术品的优点,然后发掘自己的能力,而非去复制和效仿它们。“吃掉的食物被他消化吸收转变成骨骼和肌肉,他的大脑吸收了他从艺术模型中学到的知识,并将其转变了大脑的组成部分。”
一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的天性发掘得越充分,他对思想和行动自由的要求就越高,就越希望有更大的适合思考和行动的空间。伟大而高尚的理想,是一个值得人尊敬的生命的基本要素,当这些要素注入了人的体内,人的生命就有了意义。他能感知到它,知道它该有的模样;纵然面对千万人的阻挡,他的热情也不会消减,他的看法也不会有一分半点儿的妥协。他的看法是一种权力,他像了解自己一般了解这点。他的主张是经得起探究、推断、反省、评判以及付诸行动的;他发现自己的活力、实力和价值可以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如同一个结构严谨的时钟的钟摆——得以体现。
钟摆若无法自由活动,摆动的幅度会越来越小,力量会大幅降低,人的思想也是如此,若无法自由,人的整个生命都会变得残缺和破败。
……
前言/序言
《黑金系列:公民的诞生》是一部史诗般的叙事,它以非凡的广度与深度,编织了一幅关于人类文明演进、社会结构重塑,以及个体意识觉醒的宏大画卷。本书并非描绘某个单一的故事线,而是通过层层递进、多角度的审视,深入探讨了“公民”这一概念的形成、演变及其对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影响。它是一次对过去的回溯,一次对现实的审辨,更是一次对未来的启迪。 本书的起点,是对人类社会早期形态的溯源。在那些蛮荒与混沌的年代,个体生存是首要的法则,氏族、部落的联系松散而脆弱。然而,即便在这种条件下,也已孕育出萌芽般的集体意识。作者并没有拘泥于枯燥的考古发现,而是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出早期人类在面对自然威脅、争夺资源时,如何逐渐形成合作、互助的雏形。这种合作,并非源于抽象的权利义务,而是基于生存的本能和情感的联结。本书深入剖析了血缘、地缘在早期社会组织中的作用,以及这些原始的社会纽带如何为后来的社会契约奠定了基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聚落的扩大,国家的概念开始朦胧浮现。本书将重点置于这一关键的转折点,考察了早期文明如何从松散的部落转向更集中的权力结构。这里,“公民”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制度的建立,法律的雏形,以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关系的初步界定。作者通过对古希腊城邦、古罗马共和国等历史节点的细致梳理,揭示了早期公民意识是如何在特定社会政治环境中孕育的。在城邦中,公民的身份与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和义务紧密相连;在罗马,公民权则成为一种法律和政治地位,它意味着法律保护、政治参与,但也伴随着对国家忠诚的义务。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挖掘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驱动力,例如土地的分配、商业的兴起、战争的需要,以及哲学思想的启蒙。 本书的一个重要论点是,公民的诞生离不开对“权利”与“义务”的认知。在早期社会,个体往往被淹没在集体之中,个人的权利微乎其微。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自由、平等、尊严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促使人们开始思考个体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本书详细探讨了从自然权利的理念,到人权宣言的诞生,这一思想史上的伟大飞跃。它追溯了启蒙思想家们关于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论述,以及这些思想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政治革命和制度构建。同时,作者也强调,权利的实现并非没有代价,它必然伴随着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公民的权利并非毫无限制的自由,而是要在法治框架内,在尊重他人权利的基础上行使。 《黑金系列:公民的诞生》更深入地探讨了公民身份的社会性与经济性维度。公民并非仅仅是一个法律或政治的定义,它更是一种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产与分配的身份。本书考察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结构对公民身份的影响。例如,在封建社会,身份等级森严,农民、工匠、商人与贵族享有截然不同的权利与义务。而工业革命的到来,则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工人阶级的崛起,对传统的公民概念提出了挑战,并推动了更为普遍的公民权利的争取。本书深入分析了经济自由、劳动权利、社会保障等议题,是如何成为现代公民概念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它也反思了经济不平等如何可能阻碍公民意识的真正实现,以及如何构建更公平的经济体系,才能让每一个公民都能真正享有尊严和机会。 本书的核心,是对“个体意识觉醒”的深刻描绘。公民的诞生,本质上是个体从被动的服从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权利的捍卫者。这需要个体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批判的精神,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认知。作者通过描绘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那些挑战权威、争取权益的普通人,展现了公民意识的萌芽与壮大。这包括宗教改革时期对思想自由的追求,民族独立运动中对国家主权的诉求,以及近现代社会中,各种社会运动对权利的呐喊。本书强调,公民意识的觉醒,并非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情感的认同,责任的担当,以及对共同体命运的关心。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教育的普及,信息的流通,以及开放的社会环境。 《黑金系列:公民的诞生》同样不回避公民身份的复杂性与挑战。它深入探讨了少数族裔、女性、以及其他边缘群体在争取平等公民权过程中所面临的歧视与压迫。本书通过回顾那些争取平权的斗争,展现了公民身份的普适性并非自然而然,而是需要通过不懈的斗争和制度的改革才能实现。它也反思了国家权力与公民自由之间的张力,以及如何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个体的自由与权利。本书对民主制度的运作、法治的精神、以及公民社会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强调了这些机制对于巩固和发展公民身份的重要性。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当下与未来。在信息爆炸、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公民”的定义和角色正在经历新的变化。数字公民、跨国公民等概念的出现,对传统的国家边界和公民身份提出了新的课题。本书探讨了科技发展对公民参与的影响,虚拟社区的兴起,以及信息传播如何重塑公民的认知和行动。它也反思了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疫情蔓延等,如何要求人类形成更广泛的、超越国界的“地球公民”意识。本书以开放的姿态,鼓励读者思考在未来社会,公民的责任与使命将如何演进,以及我们如何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正、自由、包容的未来。 总而言之,《黑金系列:公民的诞生》是一部充满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它以宏大的视角,细腻的笔触,系统地梳理了“公民”这一概念的起源、发展、演变及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核心地位。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叙述,更是一次对人类价值的探寻,对社会理想的呼唤,以及对每一个个体作为“公民”的责任与潜能的深刻启迪。本书旨在引发读者对自身身份的思考,对社会结构的审视,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共同塑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公民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