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手绘技法从入门到精通 第2版

景观设计手绘技法从入门到精通 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贾新新,唐英 著
图书标签:
  • 景观设计
  • 手绘
  • 技法
  • 设计入门
  • 园林景观
  • 绘画
  • 艺术设计
  • 景观规划
  • 设计工具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67775
版次:02
商品编码:12247643
品牌:数艺社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33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近1500张手绘图例详解绘画技法;
99个典型范例,夯实手绘技法基础;
62个景观写生、平面图拉伸、平立面、快题设计和效果图的完整案例,涵盖经典景观设计类型;
从线稿到上色,从基础技法到完整案例表现,全面掌握手绘表现能力。

附赠约470分钟的一线讲师课堂授课实况视频,技法详解+综合案例。

内容简介

本书从零基础入手,采用阶梯式讲解,从基础的线条到完整景观效果图表现,再到快题设计,一步步为读者夯实手绘技法的基础,让读者掌握景观设计手绘的要点、技法和在快题设计中的运用。
全书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线稿、马克笔上色、快题设计和综合案例。线稿部分主要讲解线条、体块、构图、透视、光影,各类配景,各类景观的实景写生,景观平面图拉伸空间等;马克笔上色部分主要讲解笔触、叠加运笔、体块光影、各类植物的上色、材质表现、材质搭配,以及平面、立面和剖面的上色等;快题设计部分主要讲解快题设计6大步骤及其重点,精选10个常见主题的快题设计案例,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并讲解了各类分析图的画法;综合案例部分主要讲解4大类景观设计的线稿到上色表现的完整过程,力求让读者将所学的方法与实际融合,做到融会贯通。
随书附赠资源文件,收录了一线讲师课堂授课的实况视频,使读者足不出户即可如亲临培训现场,享受一对一教学。
本书贯穿了99个典型范例和62个景观写生、平面图拉伸、平(立)面、快题设计和效果图的完整案例,重点内容均配有课后练习,以便于读者在一定的学习阶段后马上着手训练,适合作为相关专业的艺术设计学生学习参考,也适合相关培训班作为教材或辅导用书。

作者简介

贾新新,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现任教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主要从事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西安ING手绘特约顾问。

唐英,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计艺术学硕士,风景园林学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实践。

马科,讲师,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现任教于西安翻译学院艺术学院,主要从事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西安ING手绘特约顾问。

目录

第1章 绘画基础

1.1 绘画前的准备12
1.1.1 各类常用画笔12
1.1.2 纸和尺子13
1.1.3 正确与错误绘画姿势的对比13
1.1.4 正确的握笔姿势14
1.1.5 运笔14
1.2 线条14
1.2.1 错误线条14
1.2.2 直线与竖线( 快线、慢线) 16
1.2.3 斜上线与斜下线( 快线、慢线) 17
1.2.4 弧线(扁弧线、正圆弧线) 18
1.2.5 植物线条的基本型、变化型及应用18
1.2.6 各种线条的练习方法20
1.3 体块20
1.3.1 易出现的错误20
1.3.2 透视21
范例1 一点体块透视21
范例2 两点体块透视21
范例3 俯视22
1.3.3 组合体块的透视与投影24
1.3.4 建筑物的体块划分26
1.3.5 平面拉伸体块——字体透视
( 汉字、字母) 27
1.3.5.1 汉字拉伸27
1.3.5.2 字母拉伸28
1.3.6 体块、透视、光影综合练习29
1.3.7 临摹的三要素32
1.3.8 依照三要素分析作品35
1.4 本章练习38

第2章 景观透视

2.1 4种透视40
2.1.1 一点透视40
范例 用一点透视法绘制滨水景观40
2.1.2 两点透视44
范例 用两点透视法绘制居住区景观45
2.1.3 鸟瞰透视48
范例 用鸟瞰透视法绘制空间绿地景观48
2.1.4 不规则透视51
范例 用不规则透视法绘制局部景观51
2.1.5 透视总结54
2.2 3种透视练习54
2.2.1 一点透视54
2.2.2 两点透视56
2.2.3 不规则透视58

第3章 景观配景线稿

3.1 植物62
3.1.1 乔木62
3.1.2 收边乔木67
范例 3 种收边乔木69
3.1.3 中景乔木70
范例 3 种中景乔木70
3.1.4 远景乔木71
范例 3 种远景乔木71
3.1.5 乔木的组合画法72
范例 3 种乔木组合74
3.1.6 灌木75
3.1.7 中前景灌木77
范例 3 种中前景灌木77
3.1.8 远景灌木78
范例 4 种远景灌木78
3.1.9 灌木的组合画法79
范例 4 种灌木组合79
3.1.10 花草80
范例 3 种中前景花草82
3.1.11 地被82
3.1.12 植物的综合练习83
3.2 人物87
3.2.1 头、上身、下身的比例87
3.2.2 近景、中景和远景中人的不同表现87
3.2.2.1 远景人物的常见表现方法87
范例 10 种远景人物88
3.2.2.2 中景人物的常见表现方法88
范例 11 种中景人物89
3.2.2.3 近景人物的常见表现方法90
范例 7 种近景人物91
3.3 汽车92
3.3.1 车身和车高的比例(平面图、立面图、
后视图的表现) 92
3.3.2 步骤图分析93
范例1 厢式货车93
范例2 大巴车93
范例3 吉普车94
范例4 三厢轿车94
范例5 敞篷轿车94
范例6 轿车95
3.3.3 汽车综合练习95
3.4 石头96
3.4.1 石头范例分析97
范例1 单体石头97
范例2 组合石头97
3.4.2 石头综合练习98
3.5 水体98
3.5.1 静态水体的画法99
3.5.1.1 错误的静态水体99
3.5.1.2 正确的静态水体99
范例 3 种静态水体范例99
3.5.2 动态水体的画法100
3.5.2.1 跌水100
3.5.2.2 涌泉100
范例 3 种动态水范例101
3.5.3 水体的综合练习101
3.6 材质表现103

第4章 线稿的实景照片写生

4.1 传统民居写生105
4.1.1 徽派民居1 105
4.1.2 徽派民居2 108
4.1.3 四川民居111
4.2 现代景观写生114
4.2.1 办公区景观114
4.2.2 校园景观117
4.2.3 住宅区景观120
4.3 欧式景观写生123
4.3.1 住宅小区中心景观123
4.3.2 住宅小区入口景观126
4.4 中式景观写生130
4.4.1 园林建筑景观130
4.4.2 庭院景观133
4.4.3 滨水景观136
4.5 日式景观写生139
4.5.1 寺院景观139
4.5.2 公园景观142
4.6 美式景观写生145
4.7 本章练习148

第5章 景观平面图拉伸空间

5.1 平面图拉伸空间概述150
5.2 公园景观平面图拉伸151
5.3 屋顶花园景观平面图拉伸154
5.4 中式跌水景观平面图拉伸157
5.5 小区中心景观平面图拉伸160
5.6 小区水景景观平面图拉伸163
5.7 小区平面图转鸟瞰图166
5.8 公园平面图转鸟瞰图168

第6章 马克笔上色技法

6.1 马克笔属性和笔触172
6.1.1 建议马克笔品牌及色号172
6.1.2 建议彩色铅笔品牌及色号173
6.1.3 使用马克笔常出现的问题及错误173
6.1.4 不同笔头马克笔的笔触特点174
6.1.5 马克笔上色的要诀174
6.1.6 马克笔线条的不同笔触及运笔方向175
6.1.7 马克笔体块叠加运笔178
范例 3 种马克笔上色过程178
6.1.8 马克笔体块的明暗关系179
6.2 马克笔体块上色180
6.2.1 体块光影180
6.2.2 体块应用181
范例 4 种体块的上色183
6.3 马克笔材质表现184
6.3.1 易出现的错误184
6.3.2 景观色彩常用搭配184
6.3.3 常见材质表现185
6.4 植物上色189
范例1 斜笔触上色189
范例2 暖色调上色190
范例3 绿色系上色190
范例4 冷色调上色191
范例5 表现植物生长的笔触上色192
6.5 天空上色196
6.5.1 彩色铅笔天空上色196
6.5.2 马克笔天空上色197

第7章 平面、立面上色

7.1 平面植物上色199
范例1 6 种单个平面植物的上色201
范例2 景观平面图练习1 203
范例3 景观平面图练习2 204
范例4 景观平面图练习3 205
范例5 景观平面图练习4 206
范例6 景观平面图练习5 207
7.2 立面、剖面图上色208
7.2.1 立面图208
范例1 立面图上色1 209
范例2 立面图上色2 210
范例3 立面图上色3 211
7.2.2 剖面图212
7.2.2.1 设计公司剖面图风格212
7.2.2.2 考试剖面图风格215
范例1 剖面图上色1 216
范例2 剖面图上色2 217
范例 3 剖面图上色 3 218

第8章 景观快题设计方案与评析

8.1 方案设计220
8.1.1 设计的标准220
8.1.2 景观规划设计的6 个步骤 220
8.1.3 景观结构的重点222
8.1.4 平面构成形式223
8.1.5 植物配置224
8.1.5.1 植物在平面中的作用225
8.1.5.2 植物种植的原则225
8.2 快题案例分析226
8.2.1 别墅景观设计226
8.2.2 度假村设计228
8.2.3 居住区景观设计231
8.2.4 售楼部景观设计1 233
8.2.5 售楼部景观设计2 237
8.3 快题点评241
8.3.1 屋顶花园景观设计评析241
8.3.1.1 任务书241
8.3.1.2 学生方案242
8.3.1.3 老师方案244
8.3.2 售楼部景观设计评析1 246
8.3.2.1 任务书246
8.3.2.2 方案1 247
8.3.2.3 方案2 248

8.3.3 售楼部景观设计评析2 249
8.3.3.1 任务书249
8.3.3.2 方案1 250
8.3.3.3 方案2 251
8.3.4 校园景观设计评析252
8.3.4.1 任务书252
8.3.4.2 方案1 253
8.3.4.3 方案2 254
8.3.5 文化旅游区景观设计评析255
8.3.5.1 任务书255
8.3.5.2 方案1 256
8.3.5.3 方案2 256
8.4 各类分析图258
8.4.1 箭头图示258
8.4.2 分析图259
8.4.3 功能分析图260
8.4.4 交通分析图261
8.4.5 节点分析图262
8.4.6 植物分析图263

第9章 成套景观上色

9.1 别墅景观上色265
9.2 屋顶花园上色268
9.3 游乐区景观上色272
9.4 滨河景观上色275
9.5 售楼部景观上色277
9.6 公园景观上色281
9.7 办公楼前景观上色286

第10章 综合案例——从线稿到上色

10.1 节点景观290
10.1.1 平面分析290
10.1.2 草图分析290
10.1.3 铅笔定形291
10.1.4 勾勒线稿291
10.1.5 马克笔上色292
10.2 休息区景观295
10.2.1 平面分析295
10.2.2 草图分析295
10.2.3 铅笔定形295
10.2.4 勾勒线稿296
10.2.5 马克笔上色297
10.3 游乐场景观300
10.3.1 平面分析300
10.3.2 草图分析300
10.3.3 铅笔定形300
10.3.4 勾勒线稿301
10.3.5 马克笔上色303
10.4 景观长廊305
10.4.1 平面分析305
10.4.2 草图分析305
10.4.3 铅笔定形305
10.4.4 勾勒线稿306
10.4.5 马克笔上色307

附录 景观设计作品欣赏

写生作品欣赏310
建筑结构设计原理与实践 本书聚焦于现代建筑结构设计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旨在为结构工程师、建筑师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本系统、深入且实用的参考著作。 第一部分:结构设计基础理论 第一章 结构力学基础回顾与深化 本章首先对经典结构力学中的静力平衡、材料力学基本概念进行简要回顾,随后深入探讨线弹性力学的基础,包括应力与应变分析、本构关系(胡克定律的推广与应用)。重点讲解了结构分析中的能量法(虚功原理、卡氏定理)及其在复杂结构分析中的应用,并引入了结构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如欧拉公式的推导及其在细长杆件中的应用局限性。 第二章 材料的本构行为与性能 详细阐述了结构工程中主要材料——钢材、混凝土、砌体材料以及新型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针对钢材,深入分析屈服、极限强度、疲劳与断裂韧性的影响因素;针对钢筋混凝土,重点讲解混凝土的非线性应力-应变曲线、龄期效应、徐变与收缩对长期性能的影响。对于新型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HPC)和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介绍了其独特的强度特性和设计考量。 第三章 结构可靠性与抗风险设计 本章将可靠性理论引入结构设计范畴。首先介绍了概率论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包括随机变量的描述、可靠度指标 $eta$ 的计算。随后详细阐述了基于极限状态设计法的基本原则,区分了使用极限状态(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变形、裂缝控制)。最后,讨论了荷载与抗力分项系数的确定方法,并引入了基于性能的设计(Performance-Based Design, PBD)的基本理念。 第二部分:结构分析与计算方法 第四章 经典结构分析方法 系统介绍了梁、框架、桁架等传统结构的精确求解方法。重点讲解了位移法(或称挠度变形法)的矩阵推导过程及其在计算机求解中的地位。对于复杂超静定结构,详细阐述了刚度法(矩阵位移法)的建立步骤,包括节点位移的确定、内力反算的全过程,并辅以实例说明如何处理支座约束和集中荷载情况。 第五章 建筑结构动力学基础 为应对地震、风荷载等动态作用,本章系统引入结构动力学概念。首先从单自由度系统(SDOF)出发,推导其运动微分方程,分析自由振动与强迫振动响应,并详细解释了振型、固有周期和阻尼比的概念。随后扩展至多自由度系统(MDOF),介绍模态分析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通过模态叠加法计算地震反应谱分析的结果。 第六章 建筑结构分析的数值方法 本部分聚焦于有限元方法(FEM)在现代结构分析中的应用。详细讲解了单元选择(如梁单元、板壳单元的选择与适用性)、高斯积分点设置、整体刚度矩阵的集成与求解。重点讨论了如何利用商业有限元软件进行几何非线性分析(P-Delta效应)和材料非线性分析(塑性铰的模拟),并强调了网格划分对计算结果准确性的敏感性。 第三部分:结构设计与规范应用 第七章 钢结构设计原理与细部构造 依据国家现行规范,本章详细阐述了钢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包括:轴心受压、弯曲、剪切构件的强度与稳定性验算。特别强调了连接设计的重要性,对焊接与螺栓连接的承载力、疲劳性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对比。此外,还涵盖了高强螺栓预拉力控制、抗剪键的设置以及钢结构防火保护措施。 第八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 这是本书的核心章节之一。首先详细讲解了受弯构件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包括受拉破坏、受压破坏和拉弯失衡破坏的控制。对于受剪构件,深入分析了斜截面受剪破坏的机理,并给出了箍筋配筋设计的具体步骤。同时,详细讨论了轴心受压柱的稳定性问题,包括构件长细比的确定、偏心受压的相互作用图应用,以及现浇楼板与主梁的协同工作机制。 第九章 结构抗震设计 本章专注于将动力学分析结果转化为实际抗震构造措施。首先介绍了抗震设防等级的概念和基本目标。重点剖析了“强柱弱梁”和“强剪弱弯”的抗震设计原则,以及塑性铰区构造措施(如加密区配筋、箍筋间距控制)。针对竖向抗震系统(剪力墙、支撑框架),讨论了其刚度、强度和延性的协同要求,并简要介绍了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的基本原理。 第四部分:特殊结构与工程实践 第十章 地基基础设计 基础是结构安全的关键。本章从土力学角度出发,分析了地基的承载力计算(极限承载力与地基变形控制)。详细介绍了浅基础(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板基础)的设计步骤,并对深基础(桩基础)的单桩承载力确定方法(桩侧摩阻力与端阻力)和群桩效应进行了阐述。特别关注了对不均匀地基和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 第十一章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 预应力技术是提高结构跨度与耐久性的重要手段。本章介绍预应力的基本原理,包括预应力损失的计算、锚固体系的选择。重点讲解了先张法和后张法在梁、板结构中的应用,以及预应力构件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如裂缝控制)和极限承载力状态下的验算方法。 第十二章 结构施工控制与质量保障 本章强调设计与施工的衔接。内容涵盖钢结构的关键节点安装精度控制、混凝土浇筑与养护技术(特别是冬季施工与高温施工)。详细讨论了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对结构受力的影响,以及施工缝、伸缩缝的合理设置原则,为确保最终结构满足设计要求提供了工程实践层面的指导。 附录:常用结构设计规范查阅指南与工程案例分析 (内容包括国内外重要规范的对比索引、关键公式推导与工程项目结构设计的关键决策点回顾。)

用户评价

评分

书中对于基础透视原理的阐述,简直是为我这种多年来总是停留在“感觉画”的初学者量身定制的“救星”。它没有直接丢出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生活场景来讲解近大远小的规律,比如一个室外咖啡座、一条延伸到远方的林荫道,这些案例的选取非常贴近我们日常接触的景观场景。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竟然用到了“视觉焦点引导线”的概念,把原本抽象的透视线处理得像是一条条有生命力的路径,引导读者如何巧妙地布局画面。我尝试按照书里的步骤,用尺规画了几个小练习,立刻发现我之前画的广场平面图总是显得拥挤和不自然的原因,就在于对中心点和视平线的理解不够到位。这种将理论与实践无缝结合的讲解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对透视的信心,不再把它视为洪水猛兽,而是成为构建空间感的有力工具。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本书对“方案表达”和“后期处理”的整合非常到位,体现了现代景观设计工作流的特点。它不仅仅停留在徒手绘画层面,还花了相当大的篇幅介绍了如何将手绘稿导入电脑进行必要的增强和优化。作者细致地演示了如何用扫描或拍照后,在软件中调整线稿的清晰度、增加局部的纹理效果,以及如何利用数位板进行快速的局部色彩渲染。这种“纸笔先行,数码润色”的思路,对于希望将手绘稿用于正式汇报或投标的设计师来说,是极具价值的。它帮助读者搭建了一个完整的、从草图到成品的全流程体系,让学习者能够自信地应对从概念草图到最终展示稿的全方位需求。

评分

关于植物的绘制技巧,这本书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和极大的耐心。景观设计中,植物的形态往往是最难把握的部分,既要保证写实性,又不能过于琐碎影响整体的速写感。这本书没有直接提供一堆植物的“模板”,而是从“体块感”入手,教我们如何将复杂的树冠抽象为几种基本的几何形体,再通过细微的笔触变化来区分叶片的疏密和质感。对于灌木、乔木和地被植物,作者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处理逻辑,特别是针对不同季节(如落叶树的冬季骨架)的处理方法,非常实用。我发现,遵循书中的“抓大放小”原则后,我画的植物不再是僵硬的“绿团”,而是开始有了生命力和空间层次感,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手绘效率。

评分

这本书在色彩理论部分的处理手法,完全颠覆了我以往对景观手绘色彩的刻板印象。我原本以为,这类书籍无非就是教你几种固定的大地色系和几种天空蓝色,但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光影”与“季节”对色彩的影响。它有一整章专门讲解如何利用冷暖对比来表现不同时间段的光照效果,比如清晨的柔和暖光和傍晚的拉长阴影如何用饱和度和明度来精确控制。书中大量的彩图对比极其强烈,比如同一座凉亭,在“夏日正午”和“秋日斜阳”下的表现,色彩倾向性差异巨大,但每一种处理方式都有其理论依据。这让我意识到,手绘色彩不再是单纯的“上色”,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情绪和氛围的传达,学会了如何用色彩“讲故事”,这对于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是质的飞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带着肌理感的纸张,触感非常棒,颜色搭配也挺雅致的,初看就知道这本书在细节上是下过功夫的。内页的纸张厚度适中,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用比较细的针管笔或者炭笔去描绘,都不会有洇墨的现象,这对于需要反复练习的动手类书籍来说至关重要。开篇的章节对不同绘画工具的特性讲解得非常细致,从铅笔的硬度差异到马克笔的叠色效果,都配有大量的实物照片和范例图,看得出作者在选择工具和介绍材料方面是相当用心的。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介质的“手感”描述,那种仿佛能透过文字触摸到画纸的细腻,一下子拉近了读者与工具的距离。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很合理,不会让人觉得拥挤,留白恰到好处,使得阅读过程非常舒适流畅,完全不像一些技术书籍那样枯燥乏味,反而有一种引导人拿起笔的冲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