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手绘 建筑设计手绘教程 第3版

印象手绘 建筑设计手绘教程 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诚,王超,赵帅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手绘
  • 手绘教程
  • 设计手绘
  • 建筑设计
  • 素描
  • 绘画
  • 艺术设计
  • 技法
  • 入门
  • 印象手绘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70201
版次:3
商品编码:12274331
品牌:数艺社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完善的知识体系:本书知识体系的逻辑性较强,注重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从基本的线条和几何体训练开始,过渡到光影、色彩、构图和透视知识,然后是建筑材质和建筑配景,训练建筑全景绘制。此外,还讲解了建筑色彩平面图的绘制技法。

贴心的教学方式:本书采用手把手教学的方式来讲解手绘,不论是单体、配景训练,还是综合训练,都做到步步有截图,并配有详细的文字解释。同时,在案例的关键步骤处还添加了贴心的细节提示,真正做到全方位、立体化的案例教学。

直观的视频教学:本书附赠视频教学资源下载,其内容是精心录制的学习建筑手绘的视频教学录像,共6大部分35集837分钟,知识体系完善,读者可以与图书相互结合来进行学习。

丰富的学习套餐:208页学习资料,4.28GB视频教学,当之无愧的学习套餐,是自学建筑设计手绘技法的****。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全面讲解建筑设计手绘的综合教程,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全书分为8章,涵盖了建筑设计手绘的方方面面。从手绘的意义、手绘的工具开始讲解,慢慢过渡到手绘的线条表现,然后对色彩知识和建筑手绘的上色方法做了全面的讲解,接着对手绘的透视与构图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再到建筑手绘中各种材质和配景的表现方法,建筑设计手绘综合案例表现和建筑手绘彩平图的表现方法。全书知识结构清晰,讲解循序渐进,案例丰富,每个步骤都有相关的细节分析,是学习建筑设计手绘的上佳之选。
本书附赠教学资源,是精心为读者准备的视频教学资料,读者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在线观看和本地下载播放两种方式学习。它可以将建筑手绘知识更清晰、更直观、更具体地展现给每一位读者,将会为您的建筑手绘学习之路扫清障碍。
本书适合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以及所有对手绘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使用,也可以作为手绘培训机构的教学用书。

作者简介

李诚:设计与手绘联盟创始人。美术功底深厚,专业素质扎实,综合能力较强,曾获多个专业竞赛及美术奖项,现任济南园林集团景观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设计师。
王超:专业景观设计师、插画师,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现任JSPA-Deisgn建筑事务所景观建筑设计师。
赵帅: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主攻建筑学专业。2013年获手绘设计竞赛一等奖。曾在手绘学习任教,在跟随启蒙老师杜建、律吕谱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对手绘的见解和绘画风格:效果图追求大气而不失细节,设计图追求严谨而不被约束,手绘无止境。座右铭是“永远不要停下,这只是个开始”。

目录

1章 手绘的前期准备 9
1.1 手绘的意义 10
1.2 材料与工具 10
1.2.1 绘图用笔 11
1.2.2 纸张和底材 17
1.2.3 辅助工具 20
1.3 准确的姿势 22
1.3.1 握笔姿势 22
1.3.2 正确的坐姿 22
2章 基础训练 23
2.1 线条 24
2.1.1 直线 24
2.1.2 弧线 27
2.1.3 特殊线型 30
2.1.4 手绘线条的几种技巧 31
2.2 色块及纹理的表现33
2.2.1 色块的表现 33
2.2.2 纹理的表现 35
2.3 几何形体练习36
2.3.1 方体 36
2.3.2 锥体 38
2.3.3 圆柱体 39
2.3.4 球体 40
2.3.5 多种几何体组合练习 40
第3章 光影与色彩 43
3.1 光影的产生 44
3.2 光影与明暗 44
3.2.1 明暗的产生 44
3.2.2 明暗的三大面 44
3.2.3 明暗的五大调子 45
3.3 光影训练 46
3.3.1 基本物体光影训练 46
3.3.2 组合物体光影训练 47
3.3.3 光影在建筑手绘中的运用 48
3.4 色彩的基本知识 50
3.4.1 色彩的形成 50
3.4.2 色彩的3种类型 50
3.4.3 色彩的3种属性 52
3.4.4 色彩的调和 53
3.4.5 色彩的冷暖 54
3.5 色彩搭配 55
3.5.1 色彩搭配在建筑手绘中的意义 55
3.5.2 建筑效果图的色彩搭配 55
第6章 建筑配景的画法 103
6.1 植物配景的画法 104
6.1.1 植物的生物特性 104
6.1.2 植物的形态特征 105
6.1.3 植物的平、立面表现 112
6.1.4 乔、灌木植物 117
6.1.5 藤、草本植物 127
6.2 石头配景的画法 136
6.2.1 太湖石 136
6.2.2 千层石 140
6.2.3 泰山石 142
6.3 地面铺装配景的画法 144
6.3.1 石板 144
6.3.2 木板 146
6.3.3 卵石 148
6.4 水体配景的画法 149
6.4.1 静态水景 149
6.4.2 动态水景 151
6.4.3 喷泉表现 153
6.5 天空配景的画法 155
6.5.1 天空 155
6.5.2 云层 156
6.6 人物配景的画法 158
6.6.1 人物的基本原理 158
6.6.2 人物表现练习 160
6.7 车辆配景的画法 163
6.7.1 车辆配景的绘制 163
6.7.2 车辆的运用 165
6.7.3 作品赏析 166
第7章 建筑手绘实例表现 167
7.1 草图的绘制 168
7.2 别墅的表现 172
7.2.1 别墅的分类 172
7.2.2 别墅的画法 174
7.3 欧式建筑 180
7.4 中式建筑 186
7.5 公共建筑 191
7.6 高层商业建筑 195
第8章 建筑彩平图 201
8.1 认识彩平图 202
8.2 彩平图的绘制方法 202
8.3 建筑立面图的绘制 206
好的,以下是针对您提到的《印象手绘 建筑设计手绘教程 第3版》以外的一本详细图书的简介。 --- 书名:空间之语:现代建筑设计方法与表现探索 作者:[此处留空,或假设为某位资深建筑师/教授的名字] 出版社:[此处留空,或假设为某专业建筑学出版社] 第一版/修订版/再版信息:[此处留空] --- 内容简介:空间之语:现代建筑设计方法与表现探索 在当代建筑实践中,设计思维的深度、对场所精神的理解以及技术表达的准确性,共同构筑了优秀建筑的基石。《空间之语:现代建筑设计方法与表现探索》并非一本侧重于传统速写技法的入门指南,而是致力于深入剖析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形成过程、逻辑推演路径以及多元化的成果呈现手段。本书面向的读者群体是已具备基础建筑知识,渴望提升设计深度与表现广度的建筑学高年级学生、研究生以及年轻的执业建筑师。 本书的核心目标在于引导读者跳出对单一“绘图风格”的迷恋,转向对“空间叙事”和“设计意图”的清晰表达。我们认为,任何有效的建筑表达,无论是实体模型、参数化模拟还是传统的图纸深化,都必须首先根植于对场地文脉、功能需求、材料属性以及社会责任的深刻洞察。 第一部分:设计原点的重塑——从场地到概念 本部分着重于设计思维的启动阶段,强调“设计并非从画图开始,而是从感知开始”。 一、场地文脉的深度阅读与解读: 我们不再将场地视为一张空白的画布,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由历史、气候、社会经济、景观肌理等多重维度交织而成的复杂系统。本章详细探讨了如何运用“深层扫描”技术,识别场地中的“惰性元素”与“激活潜力”。内容涵盖了微气候分析、步行网络渗透性评估、在地材料的历史溯源等,旨在帮助设计者捕捉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关键限制与机遇。 二、概念的生成与逻辑推演: 有效的建筑概念应当是场地分析的必然产物,而非空洞的口号。本书系统梳理了当前主流的设计推导模型,包括但不限于:基于拓扑学的空间重组、基于生成语法的结构衍生、以及基于社会行为模拟的概念锚定。我们通过对多位国际知名事务所案例的解构分析,展示了如何将抽象的哲学思考转化为清晰、可执行的设计指令。重点讨论了“意图一致性”的重要性——即从最初的概念草图到最终的构造节点,设计语言必须保持高度的统一性。 三、功能织体的编织:程序流动的模拟: 现代建筑的复杂性在于对多重程序的融合与冲突管理。本章深入探讨了先进的“空间关系矩阵”构建方法,用以量化和优化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内容包括:人员流线的高效组织、公共性与私密性的动态平衡、以及适应未来变化的“弹性空间”设计策略。我们展示了如何运用简化的流程图和空间图谱,而非冗长的文字描述,来阐明复杂交通组织的核心逻辑。 第二部分:表达语言的拓展——超越线条的叙事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将复杂的设计思维,通过更具张力、更符合当代媒介环境的方式呈现出来,强调“准确性”与“感染力”的结合。 一、结构与构造的内在表达: 本书认为,构造图纸本身就是设计的一部分,而非纯粹的技术附件。我们探讨了如何在高清晰度的平面、剖面图中,巧妙地融入材料的质感、接缝的处理以及受力逻辑的暗示。章节中详细分析了不同结构体系(如张拉体系、壳体结构、混合框架)在二维图纸上的“视觉权重”分配,以及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灰度变化,来引导观者对建筑实体感的认知。特别关注了可持续设计中对材料生命周期表达的图示方法。 二、环境模拟的图解语言: 在数字化浪潮下,环境性能的模拟结果必须被有效地“翻译”成设计语言。本章指导读者如何从复杂的气候模拟报告中,提炼出最具设计意义的图示信息。内容涵盖了:日照分析图的审美优化、风环境模拟(CFD)结果的可视化解读、以及声学性能的简洁化表达。目标是让环境数据不再是冰冷的技术参数,而是直接影响空间形态和围护策略的设计驱动力。 三、叙事性场景的构建与透视的心理学: 建筑设计成果的最终展示往往依赖于高质量的效果图或手绘场景。然而,本书强调的并非单纯的“逼真”,而是“氛围的营造”。我们深入探讨了透视法的心理学应用:如何利用视点高度、前景元素的取舍、以及光影的戏剧性对比,来突出建筑的核心价值和空间体验。针对数字模型渲染,我们提供了“克制性渲染”的原则,避免过度追求照片般的虚假感,转而追求对材料本质和空间氛围的忠实传达。 第三部分:设计工作坊:方法论的整合与应用 本部分通过一系列深度案例分析,将前两部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整合,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设计工作流程。 一、从参数到形态:非线性设计的图解逻辑: 探讨了如何将计算设计(Computational Design)的结果,通过清晰的逻辑图谱展示其生成路径,而非仅仅展示最终的复杂曲面。重点是解析“算法”背后的设计意图。 二、建成项目的问题诊断与反思: 选取了数个不同尺度和功能类型的建成案例,从设计阶段的意图出发,剖析其在实际使用中所暴露出的优缺点。这部分旨在培养读者的批判性思维,理解设计决策的长远后果。 三、设计报告的结构艺术: 最终,所有的设计工作都需要通过一份有说服力的报告来呈现。本书提供了关于建筑设计报告的结构化指导,强调逻辑的连贯性、图文排版的专业度,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高效地传达复杂的设计信息和创新点。 结语: 《空间之语:现代建筑设计方法与表现探索》致力于成为建筑设计进阶道路上的思维伙伴。它不教授你如何画出最“漂亮”的线条,而是教你如何提出最深刻的问题,并以最准确、最有力量的方式回应这些问题。通过对设计思维和表达广度的双重深化,本书期望帮助读者在日益复杂的建筑环境中,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坚实的设计语言体系。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案例选择和分析角度非常贴合当代建筑实践的需求,它没有过多沉溺于古典主义或过于学院化的建筑类型,而是聚焦于现代和后现代的一些标志性结构,这对于我们这些面向未来项目的学习者来说,具有更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作者在解析这些案例时,不仅分析了它们的几何关系,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要用这种手绘方式去表现它。比如,面对玻璃幕墙的复杂反射,他提供的处理方案是结构性的简化而非笔触的堆砌;面对混凝土的粗粝质感,他教导我们如何利用笔触的疏密和边缘的模糊来暗示材料的重量感。这种对“设计意图与表现手法”的紧密结合的探讨,让学习过程不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次深层次的设计思维的训练。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的“互动性”设计,它似乎预设了读者在学习中会遇到的所有常见“卡点”,并提前准备好了“急救包”。例如,当谈到复杂曲面或自由形体的透视关系时,书中通常会附带一个极小的“技巧提示框”,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总结出解决该类问题的核心逻辑。而且,书中对不同工具(铅笔、针管笔、马克笔等)的特性和使用效果的对比分析非常直观,通过高分辨率的图例,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同一种线条在不同媒介下呈现出的不同情绪和质感。这种细致入微的“工具哲学”探讨,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项目需求,灵活地进行工具组合和技术选择,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评分

这本书在处理“表现力”和“效率”之间的平衡上做得非常出色,这是很多同类书籍常常忽略的痛点。我们都知道,在实际工作中,手绘既要传达设计意图,又必须符合项目进度的要求,不能一味地追求过度精细的“艺术加工”。这本书巧妙地引入了一些“速写提炼”的技巧,教导我们如何快速捕捉建筑的特征元素,如何通过概括性的线条来暗示材质和光照,而非事无巨细地描摹。它强调的不是画得像,而是画得“有态度”。书中有专门的章节对比展示了不同表现力度的手绘稿件在方案交流中的效果差异,这种实战导向的分析,让我对不同场合下应该采用何种表现手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建筑表达语言的认知范围。

评分

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讲解过程中那种由浅入深的逻辑构建,完全是站在一个零基础学习者的角度来铺陈知识体系的。他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透视原理或光影技巧,而是从最基础的线条练习开始,循序渐进地引导我们认识物体的基本形态。每一个步骤的分解都极其详尽,比如如何握笔、如何控制力度、如何观察结构,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恰恰是决定最终画面成败的关键。书中配的那些示范图例,不仅清晰地展示了“完成品”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它把从草图到精稿的每一个过渡阶段都用不同的图层或标记清晰地标注出来,让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思考路径”,这比直接看成品要受益良多。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入门门槛,让我觉得高不可攀的建筑手绘,突然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实践的可能。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用心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很好,那种微微带着纹理的触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封面设计简洁又不失格调,光是看着那封面上的几笔勾勒,就能感受到一种专业人士的严谨和对艺术的热爱。内页的印刷色彩饱满,线条清晰锐利,即便是最细微的笔触变化也呈现得淋漓尽致,这对于学习手绘至关重要,因为它要求我们对细节有极高的辨识度。而且,这本书的开本适中,无论是放在书桌上摊开学习,还是携带出门在咖啡馆里速写,都非常方便。装订工艺也显得十分牢固,可以预见在长时间翻阅和使用过程中,它依然能保持完好,这对于一本工具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考量。从这本书的实体感受上来说,它就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教程,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细节之处无不体现着出版方对品质的坚持和对读者的尊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