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影印本):
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近有民国大师百花齐放,西学东渐东西交融,尽享思想学术文化盛宴。
《新民说》
作为“舆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梁启超的文章,笔端饱含激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风靡一世,声震天下。王文濡挽梁启超:“《饮冰》一集,万本万遍,传诵国人,雅俗同赏,得其余沥以弋鸿名而张骚坛者,比比者是也。”20世纪初,梁启超等人开始改变由原先对西方器物和制度的层面锲入进而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的认识,从中西间的形而下的比较进而采取形而上的比较,从而看到了西方的近代文化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整体对立,发表了《新民说》,提出了国民性改造。
《新民说》是梁启超在(清)光绪二十八(1902年)年至三十二年(1906年),用“中国之新民”的笔名,发表在《新民从报》上的二十政论文章。1916年部分收入《饮冰室文集》;1936年收入中华书局出版的《饮冰室合集》,同年并出版单行本《新民说》。梁启超认为,中国欲图振兴,必须从“新民”下手。所谓新民,就是提高中国的全民素质,造就具有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精神风貌,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能力的一代新人。这才是中国得以现代化的根本保障。梁启超没有把中国的现代化仅仅局限于物质和制皮层面,而是突出了人的重塑,即人的现代化,这对当时中国人更全面地理解、把握中国的整体现代化,无疑是有益的。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汉族,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事败后逃亡海外,并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梁启超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饮冰》一集,万本万遍,传诵国人,雅俗同赏,得其余沥以弋鸿名而张骚坛者,比比者是也
——近代著名学者 王文濡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晚清著名诗人,外交家 黄遵宪
初读此书,是被其厚重的纸张和古朴的装帧所吸引。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其内容所震撼。它不像是我们通常阅读的那些故事性强的书籍,而是像一本本散落的珍贵史料,拼凑出了一个时代的完整图景。其中对于教育改革、法律制度、社会习俗等方面的论述,都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民”的讨论印象深刻,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如何唤醒国民意识,如何建立现代国家,这些都是摆在知识分子面前的巨大难题。我能感受到他们字斟句酌的严谨,也能体会到他们字里行间的急切。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一切,都是前人无数次探索、尝试、甚至牺牲换来的。它是一种沉甸甸的馈赠,也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评分翻开这本书,仿佛踏入了一个思想的迷宫。这里汇聚了当时最前沿的思潮,从西方传入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理念,在中国本土经历了怎样的消化、改造和碰撞,这本书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观点,思考它们在当时的语境下意味着什么,以及它们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那些关于国家转型、社会改良的讨论,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辉,但也伴随着现实的困境。我看到了一些尝试,一些失败,也看到了一些曙光。这本书让我理解了“变”的艰难,也让我看到了“变”的必然。它像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教会我们如何审视历史,如何理解当下,如何思考未来。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扇穿越时空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亲历了新思潮涌动的黎明,那些来自彼岸的理念,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激荡回响。作者对晚清至民初社会变革的细腻描摹,让我看到了旧秩序的崩塌与新观念的萌芽,字里行间充斥着知识分子的忧思与探索。我沉醉于那些关于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激辩,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心灵的碰撞。书中的许多观点,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引人深思。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文献的汇编,更是一部思想的史诗,映照出那个时代的光辉与挣扎,也为我们理解当下提供了深刻的维度。
评分这本书像是挖掘出来的一批古老的宝藏,每一页都闪烁着历史的智慧与光芒。它并非用流畅的故事吸引你,而是用一种更直接、更原始的方式,将那个时代的思想碎片呈现在你面前。我在这里看到了改革者的远见卓识,也看到了守旧者的固步自封;看到了对西学的引进与吸收,也看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尤其是一些关于国民性改造的讨论,让我深思。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知识分子们所承担的压力与责任,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本书让我明白,思想的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的困境,也启发我们如何去面对今天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震撼。它不像那些经过精心包装、迎合大众口味的读物,而是赤裸裸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我在这里看到了进步的力量,也看到了保守的阻力;看到了变革的决心,也看到了动荡的阵痛。对于一些我原以为是理所当然的观念,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它们是如何被提出、被辩论、被接受或被排斥的。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思想沙龙,听着各色人等,用不同的语言,围绕着同一个主题——如何让中国走向富强。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件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它并非是一部轻松愉快的读物,但却是一部让人受益匪浅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