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你学得会

腾讯你学得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昱 著
图书标签:
  • 腾讯
  • 互联网
  • 学习
  • 技能提升
  • 职场
  • 职业发展
  • 技术
  • 实战
  • 干货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421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952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腾讯你学得会》一书从运营、管理、创新、风险、资本、用户六大方面细致、深刻地分析了马化腾的创业逻辑及颠覆思维,将中国网络公司腾讯的战略布局及企业精神高度还原于读者的面前。本书中所阐述的经营观、价值观对于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乃至立志创业的年轻人来说,都极有借鉴作用。

作者简介

陈昱,互联网行业资深从业者,财经作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互联网创新企业成长和传统企业的转型,曾出版《雷军之谜》《做马云这样的男人》等畅销书。

目录

引 子 /001
解构腾讯帝国的真相 / 002
解读“小马哥”的成长之路 / 006
解密腾讯成功的密码 / 011
第一章 腾讯的路和坎 /017
回顾创业路,不成功便成仁 / 018
实践出真知:特殊的盈利模式 / 022
深陷“检测门”的腾讯 / 026
“全民公敌”时代 / 030
互联网大混战 / 034
挺过黑暗,思考未来 / 038
第二章 危机意识:狼来了,不能等死 /043
“微信不是腾讯做的,我们就完了” / 044
腾讯要成为综合门户,不能只做聊天工具 / 048
进入网游:错失先机和出师不利 / 052
“能不能上船不知道” / 056
“给自己做手术” / 059
第三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场硬仗 /063
腾讯:互联网世界的“连接器” / 064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 068
“5F”思维:移动互联网时代必不可少 / 072
“二维码”颠覆“线上”与“线下” / 077
当传统行业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 081
“三马”聚首,腾讯涉足互联网金融 / 085
与余额宝抗衡的微信理财通 / 089
马氏新春:微信红包满天飞 / 093
第四章 腾讯时代,得粉丝者得天下 /097
“粉丝经济”中的“长尾营销” / 098
无粉丝,不品牌 / 102
从用户角度出发的“粉丝营销” / 106
腾讯的核心价值观:用户 / 110
坚持用户第一的理念,把客户经营成用户 / 113
用细节打败对手,赢得用户支持 / 117
“腾讯所有的产品经理,都要做最挑剔的用户” / 121
提升高端用户的凝聚力 / 125


第五章 “内外兼修”者才能成就大事 /129
内:专注,马化腾给创业者的忠告 / 130
“兵贵神速”的商业启示 / 134
“稳中求胜”的发展思维 / 138
微信摇一摇:简单就是美 / 142
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效果广告” / 146
人人都能参与的社会化营销 / 148
从朋友圈开始的微营销 / 151
腾讯营销的方法论:FUN营销 / 155
第六章 创新是最有力的武器 /159
动荡的时代与变革的决心 / 160
抢占移动市场:手机QQ的改版与微信迭代 / 163
云组织时代的资源整合 / 166
锁定消费者:主动跨界 / 168
腾讯如何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中保持创新 / 172
微信表情及移动游戏:娱乐至上的沟通体验 / 175
第七章 流量与数据,最核心的竞争力 /179
小流量成就大商机 / 180
免费策略:量变终成质变 / 183
逝去的流量思维与移动互联网的新机会 / 187
当数据成为资源 / 191
小企业,大数据 / 195
大数据时代如何管理,如何变革 / 199
云计算时代的战略升级:云跃变 / 202
第八章 不懂带人,只能自己干到死 /207
移动互联网不拼流量拼团队 / 208
马化腾的“安居计划” / 212
“企鹅帝国”如何孵化人才 / 215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 220
“腾讯干部要有激情,不做富二代” / 224
当QQ碰上微信:内部团队间的竞争很重要 / 227
第九章 腾讯,你学得会 /231
马化腾:“我始终是产品经理的角色” / 232
马化腾的“三问” / 236
“灰度法则”的七个维度 / 240
开放转型的“马八条” / 244
忽视眼前利益,口碑建立在服务第一上 / 247
集体智慧造就企业成功 / 251
参考文献 / 254

精彩书摘

1998年11月11日,马化腾与张志东在广东省深圳市成立了“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随着许晨晔、陈一丹和曾李青的陆续加入,腾讯帝国的“五虎”集结完毕。公司最初主要的业务是拓展无线网络寻呼系统,为寻呼台建立网上寻呼系统,马化腾和几位创始人在创业之前从事的也正是这方面的工作,可以说在业务上是十分对口的。正是以此为起点,腾讯的“五虎”开始了漫长的创业征程,一步步地建立起了腾讯帝国的大厦。
br现在的腾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超过3万人的庞大的队伍,这对于马化腾来说既是一种成绩,也是一个挑战。成绩在于庞大的人才队伍所提供的创新福利,拥有如此多的优秀员工,对于腾讯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而挑战则在于如何高效有条理地去管理这样庞大的人才队伍。从现在腾讯的发展状态来看,马化腾已经很好地完成了腾讯的人才队伍管理工作,如此庞大、复杂的互联网帝国依然能够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优秀的组织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也正是值得许多创业者所学习的地方。
腾讯的组织结构呈一个三角形,位于最顶端的是最高管理部门总经理办公室,又被称为“总办”。紧随其下的是许多不同类型的事业群,这些事业群各自分管着不同领域的商务活动。在事业群下面是许许多多不同的业务部门,每个事业群根据负责的领域不同,业务部门的种类也各不相同,有的业务部门负责一块工作,有的业务部门负责多块工作。
一个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组织管理机构也是不同的。在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过多的层级划分将会降低企业的运作效率。为了能够更好更全面地发展业务,企业必须通过设立不同的业务部门来负责不同的业务工作,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可以在不同的领域寻求更加深入的发展。

前言/序言

从最初的五人创始团队发展到现在拥有上万人的互联网帝国,马化腾的这只“企鹅”究竟有着什么魔力?创业是一段艰辛的旅程,很多人都倒在了创业初期的路上,真正能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帝国”的人则是少之又少。但马化腾不仅做到了而且还越做越好,在他的带领下,“企鹅”一路过关斩将,建造了一个复杂又庞大的互联网帝国。腾讯帝国的建立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的一个奇迹,但却并非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奇迹,腾讯的奇迹可以学习,更可以复制。但复制难道真的要比原创容易吗?

想要通过复制获得成功并不容易,但我们可以从成功者那里学习方法,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之中,用成功者的经验指导自己,总要比自己漫无目的地寻找要强得多。腾讯就是一个可以复制学习的成功案例。在这本书中,我们将从多种角度解读马化腾与腾讯的成功之道,通过对于马化腾在关键时期对腾讯的战略性调整进行详细分析,为读者提炼出其中的现实道理,从而在理解腾讯战略布局的同时,发现有益于自身的方式方法,可以说这并不是一本关于成功的书,而是一本关于方法的书。

腾讯帝国庞大而复杂,与创业初期相比,现在的腾讯已经发展成熟了,但是它的激情似乎仍然没有淡去,甚至大有“暴发”之势,腾讯依然在不断地地扩展它的版图,没有人知道它下一步会走向哪里。因为在马化腾的手中拥有着太多可供选择的牌可打。可能有人会认为选择多要比没选择要好,但事实上正是因为选择过多才会容易出错。当你的手中只有一两张牌的时候,你可以轻松地做出选择,而当你的手中握着一大把牌时,你的每一次出手就会慎之又慎,因为选择太多,结果也就千差万别。

更多的选择会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而每一个不确定性都将会对一个庞大的帝国造成极为深远的影响。前面在形容腾讯帝国时用到了“庞大而复杂”,其实这并不完全准确,在它们的后面还应该加上“结构明晰”才对。马化腾的腾讯帝国虽然庞大复杂,但是却拥有着严密清晰的组织结构,在这些组织结构的各个枝点上马化腾一步一步打出了自己手中的牌,这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手中牌的效果,同时万一产生不良影响,也能更为精确地进行控制,这是腾讯帝国能够维持长盛不衰的关键。

如果说到技术,可能腾讯的技术并不是中国互联网市场中最具代表性的,但是如果从产品的角度来说,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之中,可能没有谁能够和腾讯相较。很多人开玩笑说那是因为那些能够与腾讯相比较的公司都已经被“模仿”掉了,“模仿”这个词一直围绕着腾讯,这不仅让腾讯成为众矢之的,也使得马化腾这个领导者成了“全民公敌”。说到模仿,我们这本书也是在讲模仿,恰恰我们要讲的正是模仿腾讯,我们将在这本书中详细地为大家介绍腾讯自成立到发展壮大过程中的重要事件,通过这些事件来为读者揭示出腾讯成功的密码。但是,有了密码我们就能模仿一个同样成功的腾讯吗?

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模仿绝不会为任何人带去成功,自然这对腾讯也是一样的,而事实上它却已经成功了,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将放在正文中详细为大家介绍,在这里可以告诉读者的一点是,腾讯靠模仿并不能够取得成功。

技术是一方面,产品是一方面,这都不是决定最终市场结果的关键因素,真正对市场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用户,市场中的用户满意度决定了企业的市场效果。马化腾早在创立腾讯之前就已经了解到了用户的重要性,在他开发自己的软件程序时,便总是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他认为使用价值是产品最基础的属性,只有完成了基础的搭建,才能去考虑上层的产品附加价值,而基础的搭建工作则必须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马化腾将自己的这种思想深深地植根于腾讯的价值体系之中,形成了腾讯“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存”的经营理念,这正是腾讯能够获得数亿用户的重要因素。

在腾讯的帝国之中,起到支撑作用的是人,不同性格不同才能的人架构起了庞大的腾讯帝国。而在这些人之中,马化腾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偏偏是马化腾创立了腾讯,而且做得如此成功。这也正如阿里巴巴成功时人们对于马云的质疑一样,在了解了马云的经历之后,人们才发现,马云就是中国的“乔布斯”啊,他个性张扬、充满自信,他有敏锐的思维和非常优秀的表达能力,所以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将这些品质定义为成功的必备素质。我们不能说这有什么错,但事实上这种观点却并不完全正确。马化腾便是个内向的人,他很少在媒体前露面,甚至有一些技术型人才的“宅”,但这也并没有影响到他的成功。所以我们没有办法从那些成功人士身上摘下那些“美好的品质”来放到自己身上。这个模仿不来,却可以学习。我们将通过对于马化腾的成长经历的介绍,为读者带去一种可供学习的成长方法。

正如前面所说的一样,这不是一本关于成功的书,而是一本关于方法的书。我们在这本书中介绍并分析了马化腾和腾讯的成功案例,但读者却并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复制”来将这些东西粘贴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去,只有在理解了其中的方法之后,通过自己的思考,结合每个人不同的现实状况,将这种方法内化到我们自身之中。没有人能够依靠模仿成功,成功的人都有着自己的方法。
《智胜未来:掌握趋势,驱动个人与组织进化》 内容概述: 《智胜未来:掌握趋势,驱动个人与组织进化》并非一本关于具体技术操作的“how-to”手册,更不是对某个特定平台或产品的深度讲解。它是一本旨在帮助读者构建全局认知、激发前瞻性思维、并指导如何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有效行动的战略性读物。本书的核心在于“趋势洞察”与“进化策略”,引导读者从宏观视角审视时代变迁,理解驱动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底层逻辑,并最终将这些洞察转化为个人成长和组织发展的切实行动。 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行动框架。 第一部分:洞察时代脉搏——解码驱动未来的力量 这一部分聚焦于揭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塑造世界格局的关键宏观趋势。我们不直接描述某个科技的细节,而是深入分析这些科技背后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和潜在影响力。 技术驱动的范式转移: 本章将审视颠覆性技术(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量子计算等)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我们将探讨这些技术并非孤立发展,而是相互赋能,共同构建一个更加智能、互联、可持续的未来。例如,AI不仅仅是算法的堆砌,而是赋能各个行业实现智能化升级的核心驱动力;生物科技的突破,可能重塑健康、农业甚至人类自身的定义。我们将聚焦于这些技术可能带来的社会结构调整、就业模式演变以及伦理挑战,帮助读者理解“技术革命”的宏观意义,而非陷入具体的代码或硬件。 全球化新格局与地缘经济的重塑: 面对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全球经济格局,本书将分析全球化进程的演变、区域经济体的崛起以及供应链的重构。我们将探讨科技、贸易、地缘政治三者如何相互作用,影响资源分配、市场开放度和国际合作模式。这并非对具体国际关系进行评判,而是理解国家战略、产业布局以及跨国合作中的宏观逻辑,以及这些变化对商业环境和个人职业发展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与挑战: 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已成为不容回避的全球性议题。本章将深入分析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演变,从环保到更广义的经济、社会和治理(ESG)的整合。我们将探讨企业和个人在推动绿色转型、循环经济、以及负责任消费和生产中的角色和机遇,理解可持续性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未来商业模式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人口结构变化与社会形态的演进: 不同地区面临的老龄化、少子化、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全球人口迁移等现象,正在深刻地改变社会结构和消费模式。本书将分析这些人口趋势对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体系、消费需求以及文化观念的影响。我们将探讨如何理解和适应这些变化,为个人职业规划和组织战略调整提供人口学视角的洞察。 第二部分:构建个人与组织进化力——应对未来挑战的战略框架 在理解宏观趋势后,本书将重点转向如何构建个体和组织应对未来的能力。这一部分强调的是“方法论”和“思维模式”,而非具体的技能训练。 敏锐的趋势捕捉与解读能力: 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识别真正有价值的趋势?本章将介绍一系列结构化的思维工具和信息筛选方法,帮助读者培养“发现早期信号”的能力。这包括对数据来源的辨别、信息关联的建立、以及避免“确认偏误”和“群体思维”的方法。目标是让读者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 终身学习的思维模式与实践: 知识的迭代速度加快,一次性技能学习已无法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本书将探讨“学习如何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的策略。我们将强调好奇心、反思性学习、跨界知识的整合以及拥抱“不知道”的勇气。这并非提供具体的学习资源清单,而是塑造一种主动、持续、高效的学习文化。 适应性与韧性的组织构建: 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技术环境,组织需要具备高度的适应性和韧性。本章将分析“敏捷组织”、“学习型组织”和“生态型组织”的核心特征。我们将探讨如何打破部门壁垒、促进信息共享、鼓励试错文化、以及建立灵活的决策机制。这侧重于组织文化的塑造和管理模式的创新,而非具体的组织架构图。 战略性风险管理与机遇识别: 趋势的背后往往伴随着风险和机遇。本书将介绍一套战略性的风险管理框架,帮助读者识别、评估、以及应对潜在的挑战。同时,也将引导读者从趋势中发掘新的商业模式、市场机会和创新路径。这强调的是一种前瞻性的、系统性的风险和机遇管理思维,而非具体的风险规避操作。 价值观驱动的决策与行动: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清晰的价值观成为指引方向的灯塔。本书将探讨个人和组织如何明确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融入决策过程。我们将分析价值观如何影响战略选择、资源分配、以及企业文化建设,从而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这是一种关于“做正确的事”的深层思考。 第三部分:赋能行动——将洞察转化为切实影响力 这是本书的实践指导部分,核心是将前两部分建立的认知和框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个人职业生涯的进化路径规划: 结合宏观趋势和个人特质,本书将提供一套框架,帮助读者规划长期职业发展。这包括识别自身优势与劣势、对未来就业市场的预测、以及设定可行的发展目标。我们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通过持续学习、构建人脉、以及勇于尝试新的角色来适应职业变革。 组织创新与变革的落地策略: 如何将宏观洞察转化为组织内部的具体创新项目和变革举措?本章将提供一套可操作的流程,从识别创新机会、组建跨职能团队、到原型设计、试点验证和规模化推广。我们将强调赋能基层员工、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以及如何有效管理变革过程中的阻力。 构建强健的个人与组织生态系统: 在一个互联互通的时代,孤军奋战难以成功。本书将阐述构建和维护强大个人及组织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包括合作伙伴、客户、导师、知识社群等。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建立信任、提供价值、以及开放合作来实现共赢。 应对不确定性的心理素质与沟通策略: 面对未来,心理韧性和有效的沟通至关重要。本书将探讨如何在压力和变化中保持积极心态,以及如何清晰、有效地与不同利益相关者沟通变革愿景和进展。这是一种关于“内在稳定”与“外在连接”的修炼。 前瞻性领导力与未来文化塑造: 对于组织领导者而言,本书将提供关于未来领导力的思考。这包括如何激发团队潜力、引领变革方向、以及塑造面向未来的组织文化。我们将强调同理心、愿景驱动、以及建立一个包容、多元、持续进化的工作环境。 总结: 《智胜未来:掌握趋势,驱动个人与组织进化》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做”的书,而是一本“帮你思考”的书。它提供的是一种思维框架、一套分析工具、以及一种前瞻性的行动指南。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 建立更广阔的视野: 跳出日常的琐碎,从宏观层面理解时代发展的方向。 培养深刻的洞察力: 能够识别隐藏在表象下的关键趋势和驱动力。 掌握应对未来的能力: 构建个人和组织的适应性、韧性和创新力。 赋能切实行动: 将抽象的思考转化为具体的职业规划、组织战略和创新实践。 本书的目标是赋能每一位读者,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都能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不仅生存,更能蓬勃发展,智胜未来。它鼓励的是一种积极主动、拥抱变化、持续进化的生活与工作态度,帮助读者成为自己命运的驾驭者,而非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旁观者。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想法,或者画一些小小的图示来帮助自己理解。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很巧妙,每一部分都像是为下一部分做铺垫,循序渐进,不会让人感到突兀。我发现作者在叙事的时候,运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这些比喻不是为了炫技,而是非常贴切地解释了抽象的概念,让我茅塞顿开。比如,有一个地方用了一个特别形象的比喻来形容某种思维定势,我当时就忍不住笑了出来,因为我感觉自己曾经也陷入过类似的困境。这本书的内容不像是教科书那样枯燥,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就像在听一位智者分享他的人生经验。我之前读过不少关于个人成长的书籍,但很多都显得有些空洞,缺乏实际落地的指导。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则非常务实,它讨论的很多问题都非常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可以随时翻阅的“良师益友”。作者的笔触很细腻,能够捕捉到一些我们常常忽略的细节,并且深入剖析这些细节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我尤其喜欢它处理一些复杂议题的方式,不会简单地将其二元对立,而是会展现出问题的多面性,引导读者自己去做出判断。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属上乘,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分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快餐读物。我喜欢它封面上的那种低调而又不失格调的设计,让人一看就觉得“有内涵”。打开书,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宁静感,书页的触感温润,墨香淡淡,很适合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一杯茶,慢慢品读。书中的文字组织非常精炼,没有多余的废话,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特别欣赏作者的表达方式,它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让原本枯燥的道理变得生动有趣。比如,书中有一个关于“惯性思维”的阐述,作者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类比,一下子就让我豁然开朗,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平时阅读的书籍种类很多,有小说,有历史,也有一些技术类的书籍,但很少有一本书能像它这样,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引发我进行自我反思,让我去审视自己的言行,去探索自己的内心。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许多盲点,也给了我改正的勇气和方向。我非常喜欢它在结尾处留下的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它没有给出绝对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继续探索,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答案。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吸引人,那种简洁的几何图形和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第一眼看到它,就觉得它不像市面上那些铺天盖地的“成功学”或者“心灵鸡汤”,它散发着一种内敛而又充满力量的质感。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排版和恰到好处的留白,阅读体验非常舒适,不会有压迫感。我特别喜欢它使用的字体,不算是特别主流的那种,但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读起来感觉很顺畅,不会跳戏。而且,每一章节的开头都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像是为即将展开的内容做了一个引子,很能勾起我的好奇心。我平时阅读的习惯比较杂,会涉猎不同领域的书籍,但总觉得很多书读完之后,只留下一些零散的碎片,难以形成系统的认知。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引导我去思考,去建立一种内在的逻辑,而不是简单地灌输信息。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点,它不像某些书那样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真诚、质朴的语言,娓娓道来,仿佛作者就在我耳边和我交流,让我觉得特别亲近。我最看重的是一本书能否带给我新的启发,能否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事物,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给我明确的“你应该怎么做”,而是提供了一种“你可以怎么思考”的思路,这种开放性的引导,反而让我更有主动性去探索和实践。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设置非常清晰,逻辑性很强,读起来很有条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比较敏感或者争议性话题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审慎和尊重。它没有强行灌输自己的观点,而是鼓励读者进行独立思考,去形成自己的判断。我注意到,书中的语言风格在不同的部分会略有侧重,有时是娓娓道来的叙事,有时又是直击人心的诘问,这种变化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新鲜感,不会让人感到单调。我个人比较喜欢它处理一些“为什么”的问题的方式,它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探究原因,去挖掘事物背后的本质。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让我觉得收获颇丰。书中的很多观点都非常具有前瞻性,它不仅关注当下,更是在为未来做铺垫,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可以反复阅读,每次都能有新的体会。我最近在学习一门新的技能,感觉有些瓶颈,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突然意识到,很多时候,问题不在于技能本身,而在于我对待这个技能的心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更积极、更主动的学习方式。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对于“内在动力”的探讨。我一直觉得,真正的改变和成长,都源于内心的驱动。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停滞不前,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缺乏那种发自内心的渴望。这本书就很好地阐释了这一点,它没有教你如何去“强制”自己,而是教你如何去“发现”和“培养”那种内在的火花。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好奇心”的论述,作者将其视为一切探索和学习的源头。我一直是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但有时候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让这份好奇心变得迟钝。读了这本书,我感觉我的好奇心又被重新点燃了,我开始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去发现那些被我忽视的美好和有趣。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了内在动力是如何推动一个人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的。这些例子不是那种遥不可及的“大人物”的故事,而是我们身边可能遇到的,或者我们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所以更容易产生共鸣。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给我带来了一些理论知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它让我相信,只要我们找到内心的力量,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评分

已经读完了,书还不错对于企业管理,人员管理都有一定的帮助

评分

书质量很好,方法论很强

评分

很好好好,很合适!

评分

很好好好,很合适!

评分

很好好好,很合适!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书质量很好,方法论很强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