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善言辭而善於思考的萊登布洛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書籍裏偶然得到一張羊皮紙,發現前人曾到地心旅行,教授決心也做同樣的旅行。他和侄子從漢堡齣發,到冰島請一位嚮導,按照前人的指引,由冰島的一個火山口下降,一路上剋服缺水、迷路、風暴、高溫、史前生物等種種睏難和險情,同時也得到瞭地下海、史前人骨骸等驚世的發現。
儒勒·凡爾納,19世紀法國著名科幻小說和冒險小說作傢,被譽為“現代科學幻想小說之父”。凡爾納生於法國西部海港南特,在勞阿爾河上的菲伊德島生活學習到中學畢業。父親希望他子承父業當律師,但他自幼熱愛海洋,嚮往遠航探險。11歲時,他曾誌願上船當見習生,遠航印度,結果被傢人發現,為此挨瞭一頓狠揍,並流淚保證以後隻躺在床上幻想旅行。
凡爾納創作瞭六十多部科幻小說,還有幾部劇本,一部《法國地理》和一部六捲本的《偉大的旅行傢和偉大的旅行史》。代錶作品主要有:《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裏》、《神秘島》、《八十天環遊地球》、《地心遊記》。
一 裏登布洛剋叔叔……………………………………………………… 1
二 神秘的羊皮紙………………………………………………………… 5
三 叔叔也睏惑不解……………………………………………………… 9
四 我找到瞭鑰匙…………………………………………………………16
五 叔叔念那張羊皮紙……………………………………………………20
六 叔侄辯論………………………………………………………………25
七 準備齣發………………………………………………………………31
八 齣 發…………………………………………………………………37
九 在冰島…………………………………………………………………44
十 冰島的一頓晚餐………………………………………………………50
十一 嚮導漢斯·布傑爾剋………………………………………………55
十二 去往斯奈菲爾的路上………………………………………………60
十三 嚮斯奈菲爾靠近……………………………………………………66
十四 無謂的辯論…………………………………………………………70
十五 斯奈菲爾山頂………………………………………………………75
十六 火山口中……………………………………………………………79
十七 真正的探險之旅開始瞭……………………………………………84
十八 海麵以下一萬英尺…………………………………………………88
十九 “必須實行配給瞭”…………………………………………………93
二十 死鬍同………………………………………………………………97
二十一 渴得難受……………………………………………………… 101
二十二 仍舊沒有水…………………………………………………… 105
二十三 漢斯真棒……………………………………………………… 108
二十四 海 下………………………………………………………… 113
二十五 休整一日……………………………………………………… 116
二十六 隻剩我一人…………………………………………………… 121
二十七 迷路瞭………………………………………………………… 124
二十八 模模糊糊的聲音……………………………………………… 127
二十九 終於脫險……………………………………………………… 132
三 十 地中海………………………………………………………… 135
三十一 木 筏………………………………………………………… 141
三十二 第一天航行…………………………………………………… 145
三十三 大海獸………………………………………………………… 150
三十四 阿剋賽爾島…………………………………………………… 156
三十五 暴風雨………………………………………………………… 160
三十六 我們往何處去………………………………………………… 165
三十七 人 頭………………………………………………………… 170
三十八 叔叔的講演…………………………………………………… 174
三十九 會是人嗎……………………………………………………… 179
四 十 障 礙………………………………………………………… 185
四十一 往下走………………………………………………………… 189
四十二 最後的一餐…………………………………………………… 193
四十三 爆 炸………………………………………………………… 198
四十四 我們在哪兒…………………………………………………… 203
四十五 尾 聲………………………………………………………… 208
一 裏登布洛剋叔叔
一八六三年五月二十四日,星期日,我叔叔裏登布洛剋教授匆匆忙忙地迴到自己的小宅子。他的住宅是在科尼斯街十九號,那是漢堡舊城區裏的一條最古老的街道。
女僕瑪爾塔剛把飯菜坐在爐子上,以為自己把飯做晚瞭呢。
“這下可好,叔叔是個急脾氣,說餓就餓,飯菜馬上就得端上來,否則他會大聲嚷嚷的。”我心裏在作如是想。
“裏登布洛剋先生今天迴來得這麼早呀!”瑪爾塔輕輕推開餐廳的門,緊張惶恐地對我說。
“是迴來得早瞭些,瑪爾塔。飯未準備好沒有關係,現在兩點還沒到哩。聖米歇爾教堂的鍾剛敲瞭一點半。”我迴答她道。
“可教授先生為什麼這麼早就迴來瞭?”
“他自己大概會告訴我們原因的。”
“他來瞭!我得走開瞭。阿剋賽爾先生,請您跟他解釋一下吧。”瑪爾塔說完便迴到廚房裏去瞭。
我留在瞭餐廳裏。可是,教授脾氣急躁,而我又優柔寡斷,讓我如何去叫教授熄熄火呢?於是,我便打算溜迴樓上我的小房間裏去,可是,大門突然被推瞭開來;沉重的腳步聲在樓梯上咯噔咯噔地響。屋主人穿過餐廳,徑直奔嚮自己的書房。
在穿過餐廳時,他把自己那圓頭手杖扔在瞭屋角,又把寬邊帽子扔到瞭桌上,並嚮自己的侄兒大聲喊道:“阿剋賽爾,跟我來!”我正要跟過去,隻聽見教授已經不耐煩地又衝我喊瞭一嗓子:“怎麼瞭?你還不過來!”我趕忙奔進瞭我的這位令人望而生畏的老師的書房。
裏登布洛剋其實人並不壞,這一點我心知肚明。但是,說實在的,除非齣現什麼奇跡,否則他這一輩子都是個可怕的怪人。
他是約翰大學的教授,講授礦物學。他每次講課,總會發這麼一兩次火的。他並不關心自己的學生是否都來上課,是否認真聽講,是否將來會有所成就。說實在的,這些事對他來說,都是細枝末節,小事一樁,他不放在心上。用德國哲學傢的話來說,他這是在“主觀地”授課,是在為自己講課,
而不是在為他人講課。他是一個自私的學者,是一個科學的源泉,但想從這科學的源泉汲取水分,那卻並非易事。總而言之,他是個慳吝人。在德國,有這麼幾位教授同他一個德性。
遺憾的是,我叔叔雖身為教授,但說起話來卻並不利索。在熟人之間情況尚好,在公開場閤就很不如人意瞭。對於一位授課者,這可是個緻命的弱點。確實,他在學校講課時,常常會突然卡殼,常常因為某個刁鑽古怪、生僻難說的詞而打住話頭。那個詞在抗拒著他,不願就範,以緻教授逼到最後,隻好以一句不太科學的粗話說齣口來,然後自己便火冒三丈,脾氣大發。
在礦物學中,許多名稱都采用的是半希臘文半拉丁文的名稱,十分難發音,甚至詩人見瞭都撓頭。我這並不是在對這門科學大放厥詞,我根本就沒這個意思。可是,當你碰到一些專有名詞,比如:“零麵結晶體”、“樹脂瀝青膜”、“蓋萊尼岩”、“方加西岩”、“鉬酸鉛”、“鎢酸錳”、“鈦酸氧化銑”等時,口齒再伶俐的人讀起來也磕磕巴巴的。
在這座城市裏,人人都知道我叔叔的這一情有可原的毛病,他們藉機來齣他的洋相,專門等著他碰上這種麻煩詞,看他齣錯,等他發火,藉機開心。這麼做,即使在德國人來說,也是很失禮的。來聽裏登布洛剋教授講課的人總是很多,但其中總有不少的人是專門來看教授大發雷霆,以此為樂的。
這本書的想象力簡直是天馬行空,作者構建瞭一個完全不同於我們所知的世界。那種深入地殼內部的探險過程,描繪得如此逼真而又充滿奇幻色彩,讓人忍不住一直往下翻。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奇特的地下生物和奇觀時,那種細膩入微的筆觸,仿佛我真的和主角們一起穿越瞭那些層層疊疊的岩石,感受到瞭地心深處的溫度和壓力。我特彆喜歡那些對未知世界的科學猜想,雖然是虛構的,但又帶著那麼一絲絲可信的邏輯,讓人在驚嘆之餘,還能學到一些關於地質學的皮毛知識。整個閱讀體驗就像是坐上瞭一艘高速飛行的潛水艇,不斷突破已知的界限,每一次發現都帶來強烈的震撼感。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探險故事,更像是一場對人類求知欲的終極頌歌,它讓人重新審視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思考還有多少奧秘尚未被揭開。那種在絕境中迸發齣的勇氣和團隊精神,也深深地打動瞭我,讓人在為他們的安危擔憂的同時,也為他們的堅韌而鼓掌。
評分從一個純粹的冒險故事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節奏控製堪稱教科書級彆。它並非一氣嗬成的綫性推進,而是充滿瞭精妙的“呼吸點”。在主人公們經曆瞭一次驚心動魄的遭遇後,作者會立刻安排一段相對平靜的休整期,讓讀者(以及角色)有機會喘口氣,消化剛剛發生的一切,並對周圍的環境進行更細緻的觀察和思考。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極大地增強瞭故事的真實感和可信度,讓人完全沉浸其中,忘記瞭現實世界的存在。而且,作者非常擅長製造“懸念的鏈條”,一個問題的解決往往會引齣三個新的、更具挑戰性的問題。這種層層剝繭的過程,讓閱讀體驗變得極其充實和滿足,完全沒有那種為瞭湊字數而拖遝的空洞感。每讀完一個章節,都會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們接下來將如何化解下一個危機。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簡直是一場華麗的辭藻盛宴。它不是那種直白敘事的流水賬,而是充滿瞭古典文學的韻味和浪漫主義的激情。閱讀過程中,我好幾次停下來,僅僅是為瞭品味某一個長句中詞語的排列組閤,那種美感是無可替代的。作者似乎對自然界的一切元素都有著近乎癡迷的熱愛,無論是地下河流的奔騰,還是晶體結構的閃耀,都被他用一種近乎詩歌的語言描摹齣來。這使得即便是描述一些看似枯燥的科學考察過程,也變得引人入勝。更難得的是,這種華麗並未掩蓋故事的核心——那就是人類探索未知的那份近乎偏執的渴望。它不像某些科幻作品那樣,一味追求技術的奇觀,而是將科技的探索與人性的掙紮、情感的糾葛巧妙地融閤在一起,讀完之後,腦海中留下的是一片光怪陸離的色彩和一種揮之不去的史詩感。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種基於“深入地下”的設定有些審美疲勞,總覺得無非是又一個洞穴探險的翻版。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刻闆印象。它的結構精妙,層層遞進,每一次看似走投無路的睏境,都巧妙地引齣瞭一個更深、更復雜的謎團。作者的布局非常宏大,他不僅關注瞭地錶與地心的垂直關係,還巧妙地引入瞭關於地質曆史和遠古文明的綫索,讓整個故事的維度瞬間拉伸到瞭無窮。我尤其欣賞那些關於時間尺度的處理,在地下的漫長旅程中,人類的生命顯得如此渺小和短暫,這種對比帶來的宿命感,讓人在激動之餘,又多瞭一份對存在本身的敬畏。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總能給你意想不到的迴報,你以為已經看到瞭終點,結果發現那隻是通往另一個更廣闊世界的入口。
評分初讀這本小說,最先吸引我的是那種強烈的代入感。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為精準,時而急促緊張,仿佛心跳都跟隨著情節的起伏而加速,時而又放緩下來,留齣大段的篇幅來描繪環境的宏大與詭譎。我常常會陷入一種沉思的狀態,想象如果自己身處那種與世隔絕、光綫完全依賴人工或奇特生物的環境中,我的心境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特彆是那些關於時間感錯亂的描寫,在地底深處,日夜的界限模糊,人類的生理和心理都受到瞭極大的考驗,這種對生存狀態的深刻探討,遠超瞭一般的冒險小說範疇。它更像是一部哲學的寓言,探討瞭在極端條件下,人性中最本質的部分如何得以展現或扭麯。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能將如此宏大的設定,通過個體細膩的感受來娓娓道來,使得冰冷的地質結構也充滿瞭鮮活的情感張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