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小全集:邂逅

汪曾祺小全集:邂逅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汪曾祺 著
圖書標籤:
  • 汪曾祺
  • 散文
  • 文學
  • 經典
  • 文化
  • 隨筆
  • 迴憶
  • 生活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短篇小說集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四川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2010392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0334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名傢小全集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4
字數:21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汪曾祺小全集:邂逅》是汪曾祺早期小說集,晚年重新修訂,收錄瞭《雞鴨名傢》《復仇》《寂寞與溫暖》《金鼕心》等名篇。作品通過對普通人平凡命運和生存狀態的描述抒發生活內在的詩意,錶達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生活趣味,充滿著對世道人心、人類命運的關注。汪曾祺小說創作承襲老莊的精神、廢名瀋從文的文學風格。汪曾祺對生活始終充滿一種樂觀主義的平民化態度,對日常生活的熱愛,對民間審美觀念的認同,使他的小說具有獨特的風格。
  係列書介紹:名傢小全集2017年底已齣至38部,精選現代名傢魯迅、老捨、蕭紅、傅雷、李劼人、林徽因、汪曾祺、梁實鞦、硃自清、鬱達夫、許地山、徐誌摩、聞一多、硃湘、陳夢傢等人經典代錶作,原版原作,直抵黃金時代文學現場;精裝便攜,直通新青年通勤背包;文體齊全,3D呈現文學巨匠藝術成就。這是第yi套大規模介紹中國現當代文壇名傢作品的小全集;這是一套精裝便攜,兼具典藏與青春氣息的名傢小全集;這是一套名傢推薦,文體齊備,專傢導讀的名傢作品集。特彆收入作者年譜,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評論傢李敬澤誠意薦藏,一本書讀懂一個作傢,一套書讀懂一個時代,超高性jia比,助力全民閱讀。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中國當代作傢、散文傢、戲劇傢。西南聯大學生,師從瀋從文。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博學多識,情趣廣泛,愛好書畫,樂談醫道,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受戒》被評為20世紀中文係小說100強,《大淖記事》1981年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奬。汪曾祺執筆創作的現代京劇《沙傢濱》,是中國戲劇史上的藝術豐碑。

精彩書評

  他的文章應當說比幾個大師都還認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纔!“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zui可愛還是態度,“寵辱不驚”!
  ——瀋從文

  有汪曾祺這樣一個作傢,這是中國當代文學的運氣。他的齣現,是對中國當代文學趨嚮的調整,是對中國當代文學格局的改變。
  ——曹文軒

  明末小品式的文字,閱讀時開窗就能聞見江南的荷香。
  ——馮唐

  汪曾祺連接瞭中國文人筆記的傳統和傳統文化的浪漫主義傳統。
  ——李敬澤

  “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汪曾祺

目錄

水洗的文字——讀汪曾祺(曹文軒)
復仇001
老魯014
藝術傢037
戴車匠049
落魄063
囚犯080
雞鴨名傢090
邂逅113
黃油烙餅127
七裏茶坊138
天鵝之死159
晚飯後的故事167
雲緻鞦行狀190
講用225
遲開的玫瑰或鬍鬧237
雞毛250
釣人的孩子263
職業270
小說三篇274
八月驕陽291
祁茂順303
金鼕心308
擬故事兩篇317
瑞雲324
捕快張三333
樟柳神337
汪曾祺年錶345

精彩書摘

  雞鴨名傢
  剛纔那兩個老人是誰?
  父親在洗颳鴨掌,每個蹠蹼都掰開來仔細看過,是不是還有一絲泥垢,一片沒有去盡的皮,就像在做一件精巧的手工似的。兩副鴨掌白白淨淨,妥妥停停,排成一排。四隻鴨翅,也白白淨淨,排成一排。很漂亮,很可愛。甚至那兩個鴨肫,父親也把它處理得極美。他用那把我小時就非常熟悉的角柄小刀從栗紫色當中閃著鋼藍色的一個微微凹處輕輕一劃,一翻,裏麵的蕊黃色的東西就翻齣來瞭。洗涮瞭幾次,往鴨掌、鴨翅之間一放,樣子很名貴,像一種珍奇的果品似的。我很有興趣地看著他用潔白的,然而男性的手,熟練地做著這樣的事。我小時候就愛看他用他的手做這一類的事,就像我愛看他畫畫刻圖章一樣。我和父親分彆瞭十年,他的這雙手我還是非常熟悉。
  剛纔那兩個老人是誰?
  鴨掌、鴨翅是剛從雞鴨店裏買來的。這個地方雞鴨多,雞鴨店多。雞鴨店都是迴迴開的。這地方一定有很多迴迴。我們傢鄉迴迴很少。雞鴨店全城似乎隻有一傢。小小一間鋪麵,乾淨而寂寞。門口掛著收拾好的白白淨淨的雞鴨,很少有人買。我每迴走過時總覺得有一種使人難忘的印象襲來。這傢鋪子有一種什麼東西和彆傢不一樣。好像這是一個古代的店鋪。鋪子在我舅舅傢附近,齣一個深巷高坡,上大街,拐角第一傢便是。主人相貌奇古,一個非常大的鼻子,鼻子上有很多小洞,通紅通紅,十分鮮艷,一個酒糟鼻子。我從那個鼻子上認得瞭什麼叫酒糟鼻子。沒有人告訴過我,我無師自通,一看見就知道:“酒糟鼻子!”我在外十年,時常會想起那個鼻子。剛纔在雞鴨店又想起瞭那個鼻子。現在那個鼻子的主人,那條斜陽古柳的巷子不知怎麼樣瞭……
  那兩個老人是誰?
  一聲雞啼,一隻金彩絢麗的大公雞,一隻很好看的雞,在小院子裏顧影徘徊,又高傲,又冷清。
  那兩個老人是誰呢,父親跟他們招呼的,在江邊的沙灘上?……
  街上迴來,行過沙灘。沙灘上有人在分鴨子。四個男子漢站在一個大鴨圈裏,在熙熙攘攘的鴨群裏,一隻一隻,提著鴨脖子,看一看,分彆丟在四邊幾個較小的圈裏。他們看什麼?——四個人都一色是短棉襖,下麵皆係青布魚裙。這一帶,江南江北,依水而住,靠水吃水的人,賣魚的,販賣菱藕、芡實、蘆柴、茭草的,都有這樣一條裙子。係瞭這樣一條大概宋朝就興的布裙,戴上一頂瓦塊氈帽,一看就知道是乾什麼行業的。——看的是鴨頭,分彆公母?母鴨下蛋,可能價錢賣得貴些?不對,鴨子上瞭市,多是賣給人吃,很少人傢特為買瞭母鴨下蛋的。單是為瞭分彆公母,弄兩個大圈就行瞭,把公鴨趕到一邊,剩下的不都是母鴨瞭,無須這麼麻煩。是公是母,一眼不就看齣來,得要那麼提起來認一認麼?而且,幾個圈裏灰頭綠頭都有!——沙灘上安靜極瞭,然而萬籟有聲,江流浩浩,飄忽著一種又積極又消沉的神秘的嚮往,一種廣大而深微的呼籲,悠悠窅窅,悄愴感人。東北風。交過小雪瞭,真的入瞭鼕瞭。可是江南地暖,雖已至“相逢不齣手”的時候,身體各處卻還覺得舒舒服服,饒有清興,不很肅殺,天氣微陰,空氣裏潮潤潤的。新麥,舊柳,抽瞭捲須的豌豆苗,散過瞭絮的蒲公英,全都欣然接受這點水汽。鴨子似乎也很滿意這樣的天氣,顯得比平常安靜得多。雖被提著脖子,並不錶示抗議。也由於那幾個鴨販子提得是地方,一提起,趁勢就甩瞭過去,不緻使它們痛苦。甚至那一甩還會使它們得到筋肉伸張的快感,所以往來走動,煦煦然很自得的樣子。人多以為鴨子是很嘮叨的動物,其實鴨子也有默處的時候。不過這樣大一群鴨子而能如此雍雍雅雅,我還從未見過。它們今天早上大概都得到一頓飽餐瞭吧?——什麼地方送來一陣煮大麥芽的氣味,香得很。一定有人用長柄的大鏟子在銅鍋裏慢慢攪和著,就要齣糖瞭。——是約約斤兩,把新鴨和老鴨分開?也不對。這些鴨子都差不多大,全是當年的,生日不是四月下旬就是五月初,上下差不瞭幾天,騾馬看牙口,鴨子不是騾馬,也看幾歲口?看,也得叫鴨子張開嘴,而鴨子嘴全都閉得扁扁的。黃嘴也是扁扁的,綠嘴也是扁扁的。即使掰開來看,也看不齣所以然呀,全都是一圈細鋸齒,分不開牙多牙少。看的是嘴。看什麼呢?哦,鴨嘴上有點東西,有一道一道印子,是刻齣來的。有的一道,有的兩道,有的刻一個十字叉叉。哦,這是記號!這一群鴨子不是一傢養的,主人相熟,搭夥運過江來瞭,混在一起,攪亂瞭,現在再分開,以便各自齣賣?對瞭!對瞭!不錯!這個記號做得實在有道理。
  江邊風大,立久瞭究竟有點冷,走吧。
  剛纔運那一車雞的兩口子不知到瞭哪兒瞭。一闆車的雞,一籠一籠堆得很高。這些雞是他們自己的,還是給彆人傢運的?我起初真有些不平,這個男人真豈有此理,怎麼叫女人拉車,自己卻提瞭兩隻分量不大的蒲包在後麵踱方步!後來纔知道,他的負擔更重一些。這一帶地不平,淨是坑!車子拉動瞭,並不怎麼費力,陷在坑裏要推上來可不易。這一下,夠瞧的!車掉進坑瞭,他趕緊用肩膀頂住。然而一隻軲轆怎麼弄也上不來。跑過來兩個老人(他們原來蹲在一邊談天)。老人之一撿瞭一塊磚住後滑的軲轆,推車的男人發一聲喊,車上來瞭!他接過女人為他拾迴來的落到地上的氈帽,撣一撣草屑,嚮老人道瞭謝:“難為瞭!”車子吱吱扭扭地拉過去,走遠瞭。我忽然想起瞭兩句《打花鼓》:
  恩愛的夫妻
  槌不離鑼
  這兩句唱腔老是在我心裏迴鏇。我覺得很淒楚。
  這個記號做得實在很有道理。遍觀鴨子全身,還有其他什麼地方可以做記號的呢?不像雞。雞長大瞭,毛色各不相同,養雞人都記得。在他們眼中,世界上沒有兩隻同樣的雞。就是被人偷去殺瞭吃掉,剩下一堆毛,他認也認得清(《王婆罵雞》中列舉瞭很多雞的名目,這是一部“雞典”)。小雞都差不多,養雞的人傢都在它們的肩翅之間染瞭顔色,或紅或綠,以防走失。我小時頗不贊成,以為這很不好看。但人傢養雞可不是為瞭給我看的!鴨子麻煩,不能染色。小鴨子要下水,染瞭顔色,浸在水裏,要褪。到一放大毛,則普天下的鴨子隻有兩種樣子瞭:公鴨、母鴨。所有的公鴨都一樣,所有的母鴨也都一樣。鴨子養在河裏,你傢養,他傢養,難免混雜。可以做記號的地方,一看就看齣來的,隻有那張嘴。上帝造鴨,沒有想到鴨嘴有這個用處吧。小鴨子,嘴嫩嫩的,刻幾道一定很容易。鴨嘴是角質,就像指甲,沒有神經,刻起來不痛。刻過的嘴,一樣吃東西,碎米、浮萍、小魚、蝦蠆、蛆蟲……鴨子們大概毫不在乎。不會有一隻鴨子發現同伴的異樣,嘎嘎大叫起來:“咦!老哥,你嘴上是怎麼迴事,雕瞭花瞭?”當初想齣做這樣記號的,一定是個聰明人。
  然而那兩個老人是誰呢?
  鴨掌鴨翅已經下在砂鍋裏。砂鍋咕嘟咕嘟響瞭半天瞭,湯的氣味飄齣來,快得瞭。碗筷擺瞭齣來,就要吃飯瞭。
  “那兩個老人是誰?”
  “怎麼?——你不記得瞭?”
  父親這一反問教我覺得高興:這分明是兩個值得記得的人。我一問,他就知道問的是誰。
  “一個是餘老五。”
  餘老五!我立刻知道,是高高大大,廣額方顙,一腮幫白鬍子茬的那個,——那個瘦瘦小小,目光精利,一小撮山羊鬍子,頭老是微微揚起,眼角帶著一點嘲諷痕跡的,行動敏捷,不像是六十開外的人,是——
  “陸長庚。”
  “陸長庚?”
  “陸鴨。”
  陸鴨!這個名字我很熟,人不很熟,不像餘老五似的是天天見得到的老街坊。
  餘老五是餘大房炕房的師傅。他雖也姓餘,炕房可不是他開的,雖然他是這個炕房裏頂重要的一個人。老闆和他同宗,但已經齣瞭五服,他們之間隻有東夥緣分,不講親戚麵情。如果意見不閤,東辭夥,夥辭東,都是可以的。說是老街坊,餘大房離我們傢還很有一段路。地名大淖,已經是附郭的最外一圈。大淖是一片大水,由此可至東北各鄉及下河諸縣。水邊有人傢處亦稱大淖。這是個很動人的地方,風景人物皆有佳勝處。這裏齣入的,大多是戴瓦塊氈帽係魚裙的朋友。乘小船往北順流而下,可以在垂楊柳、脆皮榆、茅棚、瓦屋之間,高爽地段,看到一座比較整齊的房子,兩旁八字粉牆,幾個黑漆大字,鮮明醒目;夏天門外多用蘆席搭一涼棚,綠缸裏漬著涼茶,任人取用;鼕天照例有賣花生薄脆的孩子在門口踢毽子;樹頂上飄著做會的紙幡或一串紅綠燈籠的,那是“行”。一種是鮮貨行,代客投牙買賣魚蝦水貨、荸薺慈姑、山藥芋艿、薏米雞頭,諸種雜物。一種是雞鴨蛋行。雞鴨蛋行旁邊常常是一傢炕房。炕房無字號,多稱姓某幾房,似頗有古意。其中餘大房聲譽最著,一直是最大的一傢。
  餘老五成天沒有什麼事情,老看他在街上逛來逛去,到哪裏都提瞭他那把其大無比、細潤發光的紫砂茶壺,坐下來就聊,一聊一半天。而且好喝酒,一天兩頓,一頓四兩。而且好管閑事。跟他毫無關係的事,他也要擠上來插嘴,而且聲音奇大。這條街上茶館酒肆裏隨時聽得見他的喊叫一樣的說話聲音。不論是哪兩傢鬧糾紛,吃“講茶”評理,都有他一份。就憑他的大嗓門,彆人隻好退避三捨,叫他一個人說!有時炕房裏有事,差個小孩子來找他。問人看見沒有,答話的人常是說:“看沒有看見,聽倒聽見的。再走過三傢門麵,你把耳朵竪起來,找不到,再來問我!”他一年閑到頭,吃、喝、穿、用全不缺。餘大房養他。隻有每年春夏之間,看不到他的影子瞭。
  多少年沒有吃“巧蛋”瞭。巧蛋是孵小雞孵不齣來的蛋。不知什麼道理,有些小雞長不全,多半是長瞭一個頭,下麵還是一個蛋。有的甚至翅膀也有瞭,隻是齣不瞭殼。雞齣不瞭殼,是雞生得笨,所以這種蛋也稱“拙蛋”,說是小孩子吃不得,吃瞭書念不好。反過來改成“巧蛋”,似乎就可通融,念書的孩子也馬馬虎虎準許吃瞭。這東西很多人是不吃的。因為看上去使人身上發麻,想一想也怪不舒服,總之,吃這種東西很不高雅。很慚愧,我是吃過的,而且隻好老實說,味道很不錯。吃都吃過瞭,賴也賴不掉,想高雅也來不及瞭。——吃巧蛋的時候,看不見餘老五瞭。清明前後,正是炕雞子的時候,接著又得炕小鴨,四月。
  蛋先得挑一挑。那是蛋行裏人的責任。雞鴨也有“種口”。哪一路的雞容易養,哪一路的長得高大,哪一路的下蛋多,蛋行裏的人都知道。生蛋收來之後,分彆放置,並不混雜。分好後,剔一道,薄殼,過小,散黃,亂帶,日久,全不要。——“亂帶”是係著蛋黃的那道韌帶斷瞭,蛋黃偏墜到一邊,不在正中懸著瞭。
  再就是炕房師傅的事瞭。一間不透光的暗屋子,一扇門上開一個小洞,把蛋放在洞口,一眼閉,一眼睜,反復映看,謂之“照蛋”。第一次叫“頭照”。頭照是照“珠子”,照蛋黃中的胚珠,看是否受過精,用他們的說法,是“有”過公雞或公鴨沒有。沒“有”過的,是寡蛋,齣不瞭小雞小鴨。照完瞭,這就“下炕”瞭。下炕後三四天,取齣來再照,名為“二照”。二照照珠子“發飽”沒有。頭照很簡單,誰都做得來。不用在門洞上,用手輕握如筒,把蛋放在底下,迎著亮光,轉來轉去,就看得齣蛋黃裏有沒有暈暈的一個圓影子。二照要點功夫,胚珠是否隆起瞭一點,常常不易斷定。珠子不飽的,要剔下來。二照剔下的蛋,可以照常拿到市上去賣,看不齣是炕過的。二照之後,三照四照,隔幾天一次。三四照後,蛋就變瞭。到知道炕裏的蛋都在正常發育,就不再動它,靜待齣炕“上床”。
  下瞭炕之後,不讓人隨便去看。下炕那天照例是豬頭三牲,大香大燭,燃鞭放炮,磕頭敬拜祖師菩薩,儀式十分莊嚴隆重。因為炕房一年就做一季生意,賺錢蝕本,就看這幾天。因為父親和餘老五很熟,我隨著他去看過。所謂“炕”,是一口一口缸,裏頭糊著泥和草,下麵點著稻草和榖糠,不斷用火烘著。火是微火,要保持一定的溫度。太熱瞭一炕蛋全熟瞭,太小瞭溫度透不進蛋裏去。什麼時候加一點草、糠,什麼時候撤掉一點,這是餘老五的職分。那兩天他整天不離一步。許多事情不用他自己動手。他隻要不時看一看,吩咐兩句,有下手徒弟照辦。餘老五這兩天可顯得重要極瞭,尊貴極瞭,也謹慎極瞭,還溫柔極瞭。他話很少,說話聲音也是輕輕的。他的神情很奇怪,總像在諦聽著什麼似的,怕自己輕輕咳嗽也會驚散這點聲音似的。他聚精會神,身體各部全在一種沉湎,一種興奮,一種極度的敏感之中。熟悉炕房情況的人,都說這行飯不容易吃。一炕下來,人要瘦一圈,像生瞭一場大病。吃飯睡覺都不能馬虎一刻,前前後後半個多月!他也很少真正睡覺。總是躺在屋角一張小床上抽煙,或者閉目假寐,不時就著壺嘴喝一口茶,啞啞地說一句話。一樣藉以量度的器械都沒有,就憑他這個人,一個精細準確而又復雜多方的“錶”,不以形求,全以神遇,用他的感覺判斷一切。炕房裏暗暗的,暖洋洋的,潮濡濡的,籠罩著一種曖昧、纏綿的含情懷春似的異樣感覺。餘老五身上也有著一種“母性”。(母性!)他體驗著一個一個生命正在完成。
  蛋炕好瞭,放在一張一張木架上,那就是“床”。床上墊著棉花。放上去,不多久,就“齣”瞭:小雞一個一個啄破蛋殼,啾啾叫起來。這些小雞似乎非常急於用自己的聲音宣告也證實自己已經活瞭。啾啾啾啾,叫成一片,熱鬧極瞭。聽到這聲音,老闆心裏就開瞭花。而餘老五的眼皮一麻搭,已經沉沉睡去瞭。小雞子在街上賣的時候,正是餘老五呼呼大睡的時候。他得接連睡幾天。——鴨子比較簡單,連床也不用上;難的是雞。
  小雞跟真正的春天一起來,氣候也暖和瞭,花也開瞭。而小鴨子接著就帶來瞭夏天。畫“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往往畫齣黃毛小鴨。這是很自然的,然而季節上不大對。桃花開的時候小鴨還沒有齣來。小雞小鴨都放在淺扁的竹籠裏賣。一路走,一路啾啾地叫,好玩極瞭。小雞小鴨都很可愛。小雞嬌弱伶仃,小鴨傻氣而固執。看它們在竹籠裏挨挨擠擠,竄竄跳跳,令人感到生命的歡悅。捉在手裏,那點輕微的掙紮撓撓,使人心中怦怦然,胸口癢癢的。
  餘大房何以生意最好?因為有一個餘老五。餘老五是這行的狀元。餘老五何以是狀元?他炕齣來的雞跟彆傢的擺在一起,來買的人一定買餘老王炕齣的雞,他的雞特彆大。剛剛齣炕的小雞照理是一般大小,上戥子稱,分量差不多,但是看上去,他的小雞要大一圈!那就好看多瞭,當然有人買。怎麼能大一圈呢?他讓小雞的絨毛都齣足瞭。雞蛋下瞭炕,幾十個時辰。可以齣炕瞭,彆的師傅都不敢等到最後的限度,生怕火功水汽錯一點,一炕蛋整個的廢瞭,還是穩一點。想等,沒那個膽量。餘老五總要多等一個半個時辰。這一個半個時辰是最吃緊的時候,半個多月的工夫就要在這一會見分曉。餘老五也疲倦到瞭極點,然而他比平常更警醒,更敏銳。他完全變瞭一個人。眼睛塌陷瞭,連顔色都變瞭,眼睛的光彩近乎瘋狂。脾氣也大瞭,動不動就惱怒,簡直碰他不得,專斷極瞭,頑固極瞭。很奇怪,他這時倒不走近火炕一步,隻是半倚半靠在小床上抽煙,一句話也不說。木床、棉絮,一切都準備好瞭。小徒弟不放心,輕輕來問一句:“起瞭吧?”搖搖頭。——“起瞭吧?”還是搖搖頭,隻管抽他的煙。這一會正是小雞放絨毛的時候,這是神聖的一刻。忽而作然而起:“起!”徒弟們趕緊一窩蜂似的取齣來,簡直是纔放上床,小雞就啾啾啾啾紛紛齣來瞭。餘老五自掌炕以來,從未誤過一迴事,同行中無不贊嘆佩服。道理是誰也知道的,可是彆人得不到他那種堅定不移的信心。這是纔分,是學問,強求不來。
  餘老五炕小鴨亦類此齣色。至於照蛋、煨火,是尤其餘事瞭。
  因此他纔配提瞭紫砂茶壺到處閑聊,除瞭掌炕,一事不管。人說不是他吃老闆,是老闆吃著他。沒有餘老五,餘大房就不成其為餘大房瞭。沒有餘大房,餘老五仍是一個餘老五。什麼時候,他前腳跨齣那個大門,後腳就有人替他把那把紫砂壺接過去。每一傢炕房隨時都在等著他。每年都有人來跟他談的,他都用種種方法迴絕瞭。後來實在麻煩不過,他就半開玩笑似的說:“對不起,老闆連墳地都給我看好瞭!”
  父親說,後來餘大房當真在泰山廟後,離炕房不遠處,給他找瞭一塊墳地。附近有一片矮鬆林,我們小時常上那裏放風箏。蠶豆花開得鬧嚷嚷的,斑鳩在叫。
  餘老五高高大大,方肩膀,方下巴,到處方。陸長庚瘦瘦小小,小頭,小臉。八字眉。小小的眼睛,不停地眨動。嘴唇秀小微薄而柔軟。他是一個農民,舉止言辭都像一個農民,安分、卑屈。他的眼睛比一般農民要少一點驚惶,但帶著更深的絕望。他不像餘老五那樣有酒有飯,有寄托,有保障。他是個倒黴人。他的臉小,可是臉上的紋路比餘老五雜亂,寫齣更多的人生。他有太多沒有說齣來的俏皮笑話,太多沒有浪費的風情,他沒有愛撫,沒有安慰,沒有吐氣揚眉,沒有……他是個很聰明的人,鄉下的活計沒有哪一件難得倒他。許多活計,他看一看就會,想一想就明白。他是窯莊一帶的能人,是這一帶茶坊酒肆、豆棚瓜架的一個點綴,一個談話的題目。可是他的運氣不好,乾什麼都不成功。日子越過越窮,他也就變得自暴自棄,變得懶散瞭。他好喝酒,好賭錢,像一個不得意的纔子一樣,潦倒瞭。我父親知道他的本事,完全是偶然:他錶演瞭那麼一迴,也是偶然!
  母親故世之後,父親覺得很寂寞無聊。母親葬在窯莊。窯莊有我們的一塊地。這塊地一直沒有收成,沙性很重,種稻種麥,都不相宜,隻能種一點豆子,長草。北鄉這種瘦地很多,叫作“草田”。父親想把它開闢成一個小小農場,試種果樹、棉花。把莊房收迴來,略事裝修,他平日就住在那邊,逢年過節纔迴傢。我那時纔六歲,由一個老奶媽帶著,在舅舅傢住。有時老奶媽送我到窯莊來住幾天。我很少下鄉,很喜歡到窯莊來。
  我又來瞭!父親正在接枝。用來削切枝條的,正是這把拾掇鴨肫的角柄小刀。這把刀用瞭這麼多年瞭,還是刀刃若新發於硎。正在這時,一個長工跑來瞭:
  “三爺,鴨都丟瞭!”
  佃戶和長工一嚮都叫我父親為“三爺”。
  “怎麼都丟瞭?”
  這一帶多河溝港汊,齣細魚細蝦,是個適於養鴨的地方。有好幾傢養過鴨。這塊地上的老佃戶叫倪二,父親原說留他。他不乾,他不相信從來沒有結過一個棉桃的地方會長齣棉花。他要退租。退租怎麼維生?他要養鴨。從來沒有養過鴨,這怎麼行?他說他幫過人,懂得一點。沒有本錢,沒有本錢想跟三爺藉。父親覺得讓他種瞭多年草田,應該藉給他錢。不過很替他擔心。父親也托他買瞭一百隻小鴨,由他代養。事發生手,他居然把一趟鴨養得不壞。棉花也長齣來瞭。
  “倪二,你不相信我種得齣棉花,我也不相信你養得好鴨子。現在地裏一朵一朵白的,那是什麼?”
  “是棉花。河裏一隻一隻肥的,是——鴨子!”
  每天早晚,站在莊頭,在沉沉霧靄、淡淡金光中,可以看到他喳喳叱叱趕著一大群鴨子經過蕩口,父親常常要搖頭:
  “還是不成,不‘像’!這些鴨跟他還不熟。照說,都就要賣瞭,那根趕鴨用的篙子就不大動瞭,可你看他那忙乎勁兒!”
  倪二沒有聽見父親說什麼,但是遠遠地看到(或感覺到)父親在搖頭,他不服,他舞著竹篙,說:“三爺,您看!”
  他的意思是說:就要到八月中鞦瞭,這群鴨子就可以趕到南京或鎮江的鴨市上變錢。今年雞鴨好行市。到那時三爺纔佩服倪二,知道倪二為什麼要改行養鴨!
  放鴨是很苦的事。問放鴨人,頂苦的是什麼?“冷清。”放鴨和種地不一樣。種地不是一個人,撒種、車水、薅草、打場,有歌聲,有鑼鼓,呼吸著人的氣息。養鴨是一種遊離,一種放逐,一種流浪。一大清早,天纔露白,撐一個淺扁小船,僅容一人,叫作“鴨撇子”,手裏一根竹篙,篙頭係著一把稻草或破蒲扇,就離開村莊,到茫茫的水裏去瞭。一去一天,到天擦黑瞭,纔迴來。下雨天穿蓑衣,太陽大戴個笠子,天涼瞭多帶一件衣服。“連一個說話的人都沒有。”遠遠地,偶爾可以聽到遠遠地一兩聲人聲,可是眼前隻是一群扁毛畜生。有人愛跟牛、羊、豬說話。牛羊也懂人話。要跟鴨子談談心可是很睏難。這些東西隻會嘎嘎地叫,不停地用它的扁嘴呷喋呷喋地吃。
  可是,鴨子肥瞭,倪二喜歡。
  ……

《故紙堆裏的人物》 捲一:人間煙火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這句古語,或許是對《故紙堆裏的人物》最恰當的注解。本書旨在從泛黃的舊報刊、塵封的信件、零散的手稿中,打撈那些被時光掩埋的個體故事,重現他們鮮活的生命痕跡。我們尋訪的,並非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也非名垂青史的文壇巨匠,而是那些如同我們一樣,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或深或淺足跡的普通人。他們或許是民國時期一位默默無聞的報館校對,在燈火闌珊處糾正著鉛字;或許是共和國初期一位堅守崗位的鄉村教師,在簡陋的教室裏點亮知識的火種;又或許是改革開放初期一位敢闖敢拼的個體戶,在市場的洪流中摸索前進。 本書的第一個篇章,“人間煙火”,便緻力於展現這些平凡生命中最具溫度的部分。我們精心挑選的素材,多來自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的社會生活記錄。那時,通訊尚不發達,人們的悲歡離閤,多以書信、日記、地方報刊上的零星報道來傳遞。我們搜集瞭大量當年普通傢庭的往來信件,字裏行間流淌著父慈子孝、夫妻恩愛、鄰裏互助的溫情。例如,一位遠在南洋的華僑,每年都會給在老傢的母親寄迴一筆錢,並附上長長的傢書,描述當地的風土人情,叮囑母親保重身體,信中不乏對傢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的期盼。另一封信,則是一位新婚妻子寫給丈夫的,字句間充滿瞭對新生活的憧憬,也夾雜著一絲對即將到來的離彆的淡淡憂傷。這些信件,雖然樸實無華,卻摺射齣那個時代特有的情感錶達方式,以及普通人在時代變遷中的堅韌與溫暖。 除瞭傢書,我們還發掘瞭不少地方報刊上的“生活副刊”或“讀者來信”欄目。在那裏,我們看到瞭許多鮮活的“小人物”故事。比如,一位賣菜的老奶奶,用畢生的積蓄幫助街坊鄰裏度過難關;一位修理鍾錶的老師傅,對待每一件作品都精益求精,將“匠人精神”發揮到極緻;一個發生在街頭巷尾的感人事件,被一位記者用樸素的文字記錄下來,雖無華麗辭藻,卻足以令人動容。我們試圖從這些零碎的記載中,還原齣當時社會的氛圍,以及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現齣的善良、勤勞和智慧。 在這個篇章中,我們特彆關注的是那個時代的飲食文化與生活習俗。通過對當時報紙上烹飪專欄、傢庭菜譜的梳理,我們不僅能窺見那個年代人們餐桌上的變化,也能感受到傢庭生活的日常情趣。例如,一份發錶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傢庭宴席菜單”,上麵列舉的菜品雖然算不上珍饈,卻充滿瞭樸實的生活氣息。我們還從老照片和迴憶錄中,尋找那些消失在時光裏的生活場景:街頭的早點攤,人們排隊購買包子、油條的景象;過年過節,傢傢戶戶忙碌著準備年貨,空氣中彌漫著油炸、蒸煮的香氣;集市上的熱鬧喧囂,小販們用帶著地方口音的吆喝聲吸引顧客。這些場景,仿佛昨日重現,喚醒我們心中對“煙火氣”最原始的渴望。 “人間煙火”不僅僅是物質層麵的滿足,更是情感的寄托。我們通過挖掘這些人物故事,試圖傳遞一種價值:無論身處何種境遇,每一個生命都有其獨特的光彩,每一個普通人的經曆都值得被看見和銘記。這些故事,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沒有宏大的敘事,卻如同細水長流,滋潤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重新審視“生活”的本真意義。它們提醒我們,即使在最平凡的日子裏,也蘊藏著不平凡的感動。 捲二:時代剪影 “時代”是一個宏大的概念,它塑造著個體,也由無數個體的選擇與命運交織而成。《故紙堆裏的人物》第二捲,“時代剪影”,則緻力於從個人視角齣發,勾勒齣不同曆史時期社會變遷的獨特畫捲。我們相信,微觀的人物故事,往往比宏觀的史書敘述,更能觸及時代的脈搏,更具人性的溫度。 本捲的素材,時間跨度更廣,從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初期,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們搜集到的,是那個時期形形色色人物的生存狀態、思想觀念和人生選擇,他們是時代洪流中的一朵朵浪花,摺射齣時代的色彩與聲音。 例如,在“民國風雲”部分,我們關注的是那個轉型時期知識分子的彷徨與抉擇。我們從當時的報刊雜誌上,挖掘瞭一些年輕學子的投稿,他們或對國傢前途感到憂慮,或對社會現實提齣質疑,文字中充滿瞭青春的激昂與對未來的憧憬。我們還找到瞭一些大學教授的講義手稿,雖然內容多是學科專業知識,但字裏行間,也能窺見他們在那個動蕩年代,如何堅持學術研究,如何在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之間尋找平衡。有一位教授,在戰亂年代,依然堅持在簡陋的條件下授課,他的筆記中,記錄瞭學生們求知的眼神,以及他對教育事業的執著。 另一個重要的方麵,是那個時期普通女性的命運。我們翻閱瞭大量的女性刊物和傢庭檔案,試圖還原她們在男權社會和時代變革中的掙紮與成長。例如,一位民國初年的傢庭主婦,在丈夫外齣經商期間,獨自支撐傢庭,並開始學習識字、算賬,她寄給丈夫的信中,字跡稚嫩,但語氣中透露齣不甘於命運的堅韌。還有一些早期的職業女性,如女教師、女護士、女工廠工人,她們的經曆,展現瞭女性在社會分工中的新變化,以及她們在爭取自身權益道路上的不易。 進入新中國成立後,“建設時期”的篇章,則聚焦於那個充滿激情與奉獻的年代。我們搜集瞭一些工廠工人的勞動日記、下鄉知青的通信,以及基層乾部的工作報告。一位年輕的工人,在日記中詳細記錄瞭他參與某項重點工程建設的每一個細節,字裏行間充滿瞭自豪感和使命感。一位下鄉的知青,在寫給傢人的信中,既有對艱苦生活的抱怨,也有對農村生活的感悟,以及對未來理想的堅持。這些文字,如實反映瞭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風貌,以及他們在國傢建設中的辛勤付齣。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中國社會經曆深刻變革的時期,“改革潮湧”部分,便捕捉到瞭這一時代的脈動。我們從當時的經濟類報刊、地方誌,以及個體創業者的迴憶錄中,搜集瞭大量鮮活的素材。例如,一位最早的個體經營者,在接受采訪時,迴憶瞭當年擺攤賣貨的艱難與樂趣,以及他對市場經濟的摸索過程。還有一些鄉鎮企業的發展史料,展現瞭農村經濟的活力如何被激發。我們還找到瞭一些年輕人寫給報刊的投稿,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生活方式充滿瞭好奇與渴望。 “時代剪影”的魅力,在於它通過一個個具體的人物故事,讓冰冷的史實變得有血有肉,有溫度。我們希望讀者在閱讀這些故事時,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的呼吸,理解那個時代的人們所麵臨的睏境與選擇,以及他們所展現齣的生命力。這些剪影,不僅僅是個人的曆史,更是我們共同的集體記憶,它們幫助我們理解當下的社會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也為我們反思曆史、展望未來提供瞭寶貴的視角。 捲三:風物雜記 《故紙堆裏的人物》第三捲,“風物雜記”,則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視野,它不僅僅關注人物,更關注人物所處的環境,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以及他們與這片土地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我們相信,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一個時代的文化印記,往往能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中得到最完美的體現。 本捲的素材,更加多元化,它包含瞭一些地方風俗誌、老地圖、舊照片,以及對某些特定行業、特定地域的考察記錄。我們試圖通過這些“風物”,來勾勒齣人物活動的背景,理解他們行為的邏輯,並從中挖掘齣更深層的文化內涵。 首先,我們關注的是“鄉土情結”。通過搜集一些地方民間文學資料,如民歌、諺語、傳說,以及一些地方文史資料,我們試圖展現不同地域獨特的風土人情。例如,我們摘錄瞭江南水鄉的民歌,歌詞中充滿瞭對河流、竹林的依戀,以及對漁舟唱晚的描繪。我們還整理瞭一些北方農村的節慶習俗,如春節的祭祖、社火錶演,端午的龍舟競渡,這些習俗背後,蘊含著人們對自然的迴應,對傢庭的珍視,以及對社群的認同。 在“風物雜記”中,我們特彆關注一些“老行當”的記錄。這些行業,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已經消失,但它們曾經承載的技藝與文化,依然值得我們去追溯。例如,我們搜集瞭一些關於老字號茶館、戲園、理發店的資料。一傢百年老茶館的掌櫃,在接受采訪時,講述瞭茶館如何成為當時社會信息交流的中心,以及茶館裏形形色色顧客的故事。一位老戲迷,保留著大量的戲票和演齣劇目單,他迴憶瞭當年戲麯的盛況,以及他在觀戲過程中所獲得的精神慰藉。這些記錄,不僅是對一種行業的迴顧,更是對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社交模式的懷念。 此外,本捲還深入探究瞭一些“城市記憶”。我們通過翻閱上世紀上半葉的城市規劃圖、老照片,以及一些城市居民的書信,試圖還原當時城市的風貌。例如,我們對比瞭同一條街道在不同年代的照片,能夠清晰地看到城市的變遷,從石闆路到柏油路,從低矮的平房到林立的高樓。我們還收集瞭一些關於城市裏特定建築的故事,如某座老洋房的變遷,某條小巷的由來,這些故事,往往與居住在那裏的普通人緊密相連。 “風物雜記”部分,還包含瞭一些“物件的故事”。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物件,它們看似普通,卻往往承載著一段曆史,一段迴憶。例如,我們收集瞭一些舊物件,如一把老式算盤,一枚褪色的糧票,一件打瞭補丁的棉襖。通過對這些物件的“解剖”,我們不僅能瞭解其材質、工藝,更能想象齣它們曾經的主人,以及它們在那個時代所扮演的角色。一把算盤,可能是一個精打細算的小生意人的緻富法寶;一枚糧票,可能是一個傢庭在睏難時期賴以生存的希望;一件棉襖,可能是一位母親為孩子縫製的滿滿的愛。 “風物雜記”的最終目的,是讓讀者明白,人物的命運,是與他們所處的環境,所處的時代,所處的文化背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我們希望通過對風物的描繪,能夠為人物故事提供更立體的背景,也讓讀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些平凡人物之所以平凡,並非他們本身缺乏色彩,而是他們所處的時代與環境,限製瞭他們的舞颱。同時,我們也希望通過對風物的追溯,喚醒讀者心中對故土、對傳統、對生活的熱愛,認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是這片土地,這個時代的獨特印記。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不得不提一下這本書的“氣韻”。它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清新和雅緻,仿佛帶著南方小鎮特有的濕潤空氣和光影。作者對場景的捕捉能力極強,僅僅通過寥寥數語,就能在腦海中構建齣一個立體而生動的畫麵,細節的選取極其講究,往往是那些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落,卻承載瞭最豐富的信息量。閱讀過程中,我的感官被喚醒瞭,仿佛能聞到空氣中的味道,聽到遠處的聲響。這種強烈的代入感,不是靠情節的跌宕起伏來營造的,而是依賴於作者對生活敏銳的洞察力和對文字純粹的敬畏心。整部作品如同一次精緻的散步,步伐緩慢,但每一步都踏在瞭最美好的風景上,讓人心曠神怡,迴味無窮。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給予我的觸動,更多是精神層麵的。它不談論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聚焦於個體生命在特定時空中的存在狀態。作者的文字像是一把精巧的刻刀,小心翼翼地雕琢著日常的片段,讓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場景,重新展現齣應有的分量。我尤其欣賞那種在看似平淡中蘊藏的哲思,它不是生硬的說教,而是自然而然地滲透在故事的肌理之中。讀完之後,你會感覺自己的內心似乎被清理過,那些多餘的喧囂和焦慮都被輕輕拂去,留下的是一種對生活本質的更清晰認識。這種“大音希聲”的藝術處理,讓作品擁有瞭超越時空的耐讀性,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浮現,仿佛每次都在和作者進行一次新的對話。

評分

閱讀體驗是一次奇妙的穿越。作者構建的世界,有著一種獨特的、略帶疏離感的韻味,它既立足於真實的生活土壤,又被一種藝術的濾鏡柔化瞭棱角,呈現齣一種近乎完美的和諧感。書中的許多篇章,讀起來更像是在品味一壺陳年的老茶,初入口平淡無奇,但迴甘悠長,越品越覺齣其中蘊含的醇厚與復雜。它不強迫你接受任何觀點,而是提供瞭一個觀察世界的獨特視角,讓你自己去體會那種淡泊而又充滿生命力的底色。那些對傳統文化和生活細節的描摹,體現齣一種深厚的學養和對土地的熱愛,讓人在欣賞文字之美的同時,也接受瞭一次關於“慢生活”的無聲教育。這種由內而外的舒展和鬆弛感,是現代文學作品中罕見的品質。

評分

這部書的語言真是讓人沉醉。字裏行間流淌著一種近乎透明的清澈,仿佛能觸摸到作者內心的那片寜靜湖泊。他筆下的人和事,總是在不經意間流露齣一種生活最本真的況味,沒有矯飾,沒有多餘的渲染,卻讓人迴味無窮。讀起來,感覺就像是老友在爐火邊,娓娓道來那些平淡日子裏的不平淡之處。每一個場景的描摹都精確而又富有詩意,像是一幅幅工筆細膩的水墨畫,淡雅卻不失神韻。尤其是一些關於日常飲食和風物人情的記述,那種細膩入微的觀察,讓人忍不住要去探尋書中所描繪的那個世界,去親身體驗那種從容不迫的生活節奏。那種淡泊名利、安於當下的態度,在如今這個浮躁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讀完後,心裏總會留下一種久違的踏實感。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有一種魔力,它不急不躁,讓你不自覺地放下手中的其他雜念,完全沉浸其中。作者似乎總能抓住那些轉瞬即逝的情感瞬間,用最簡潔的文字將其定格,使得那些看似平凡的片段都煥發齣一種獨特的光彩。我特彆喜歡他處理人物關係的方式,那種含蓄而又深厚的情感,不需要轟轟烈烈的錶白,隻在眼神、動作和隻言片語中得到瞭充分的體現。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樣試圖用宏大的敘事來震撼讀者,而是選擇瞭一種更貼近個體生命體驗的視角,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地揭示齣生活的紋理。這種細膩的筆觸,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時常會聯想到自己過往的一些經曆,産生強烈的共鳴,仿佛作者就是我的某個知己,寫下瞭我心中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