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一定的硬笔书法书写基础的爱好者和书法培训机构的学员来说,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提高。事实上,当代硬笔书法高手也都是学习经典毛笔字帖而成。我们在掌握一些硬笔书写技巧和能力后,完全可以直接取法古代的毛笔字帖。然而,我们所见到的毛笔字帖,大多不适合用硬笔来临习。缘于此,我们特意编写了这套以经典毛笔字帖为范本、在九宫格中用硬笔临写的练习册,帮助大家系统深入的进行临古训练,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提升作品格调,强化笔法训练,加强笔锋表达,丰富作品的内涵。
不过,我建议大家在临写过程中应以把握字的结构为主要目的,对于用笔则不必“求全责备”。通过临习此书如果能达到“软硬兼施”,又何乐而不为?我也曾用此方法进行日课,颇有体会。
这套教材的范本选择的标准有三点:一,是选择古代的经典碑帖;二,适合用硬笔书写;三,原帖的内容文字优美。我们相信,这里面一定有你喜爱的范本,我们也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写,你的字一定能够更有艺术魅力!
本套字帖的特点是:
1)传世经典古帖,硬笔学书必修教材
2)原帖原字等比例缩小,保持纯正的原帖原汁原味
3)“大道至简”抓住学书法核心的要点,那就是“练”
4)单字精临精练、原帖通篇临习、原帖放大版欣赏
系统深入的描摹临写训,辅以传统经典的米字格,精准定位点画,同步提高结构
《胆巴碑》,又名《龙兴寺碑》,元赵孟頫撰并书于延祜三年(1316),纸本,纵33.6厘米,横166厘米。楷书,125行,共923字,现藏故宫博物院。《胆巴碑》是赵孟烦奉元仁宗敕命撰写的,时年63岁,为赵氏晚年楷书的代表作。本丛书将碑帖的文字缩小,保留笔锋、九宫格等书法教育的精髓、在一个范例字后面放4字九宫格空格,供学生用硬笔临摹练习之用。
卢中南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原研究馆员,军博美术书法创作中心书法篆刻委员会主任。第十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至七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第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业建设委员会思想理论工程部秘书长,解放军美术书法创作院艺术委员。
金日发
曾任《书法报·硬笔书法》编辑部主任,现为《书法报》书法艺术网执行主编、书法报视频执行主编。
李波
中国教育界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贵州省书法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硬笔书法在线编委会成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信息协会暨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
使用建议:
如何有序地使用本套字帖,我们给出的建议如下:
第一步,临习王羲之这是王羲之传世经典小楷,也是硬笔书法爱好者提高硬笔楷书的必修课。
《乐毅论》是王羲之楷书中颇负盛誉的名帖,历代名家对此赞不绝口:外标冲蔼之容,内含清刚之气;遒劲之中不失婉媚,端庄之中不失姿态;精淳粹美,清雄雅正,静气迎人,所谓“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空灵淡荡,高怀绝俗,真大雅不群之作也,是学习小楷的上乘法帖,从其学起,定能获益匪浅。
《曹娥碑》结字扁平,用笔多不藏锋,有隶书笔意。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
第二步,通过系统的临写学习《乐毅论》和《孝女曹娥碑》,能初步具备晋人楷书的平正、清雅的风格,此时可以继续向上追溯,学习钟繇的《宣示表》,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此帖所具备的点画法则、结体规律等影响和促进了楷书高峰——唐楷的到来。
钟繇《宣示表》可以说是楷书艺术的鼻祖。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从《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等就可看出),进而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创作,如赵孟頫、文徵明、王宠、黄道周等。魏晋钟王书风仍然是在为当今硬笔书坛的主流。
第三步,有了扎实的魏晋楷书的功底,就可以广设博览,兼而临习其他的经典法帖,其首推赵孟頫的《胆巴碑》和《湖州妙严寺记》。赵孟頫是“二王”书法风格忠实的传承者,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可见其楷书技法之高超娴熟。
学习了上述几种经典碑帖之后,楷书的功底就能写的很扎实了,这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一步的临习其他不同风格的经典碑帖,喜欢法度森严险峻峭拔的,可以选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喜欢挺拔俊秀灵动的,可以选择明代文征明的经典小楷《草堂十志》,喜欢丰腴肥美而又飘动隽逸的,可以选择智永《真书千字文》,各具特色,各得其妙。
我们系统地临写了以上的经典碑帖以后,硬笔楷书就能得到很大的提升了,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又能初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在此基础上学习硬笔行书《兰亭序》《王羲之行书集字圣教序》,就能很快上手,临写时更显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了。
这本书的内容排布逻辑非常清晰,每一部分的过渡都衔接得非常自然流畅,看得出编者在组织素材时下了不少功夫。它不是简单地把字帖内容堆砌在一起,而是像一位循序渐进的老师,带着读者从最基础的笔法结构入手,逐步深入到整篇章法的把握。我特别欣赏它在关键节点设置的那些“小贴士”或者“要点解析”,虽然篇幅不长,但句句珠玑,直指核心问题。比如,在讲解某个特定笔画的提按转换时,书里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辅助理解,这比干巴巴地描述枯燥的技法要有效得多。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让原本觉得高不可攀的古帖,变得触手可及。它真正做到了将理论融入实践,让读者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吸收和内化了书法的精髓,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空泛的理论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做得非常到位,考虑到了不同使用场景下的需求。无论是作为案头常备的参考本,还是作为外出携带的练习册,它都很合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的装订方式似乎采用了某种可以平摊的技术,使得书页可以完全展开,与桌面保持一个非常舒适的角度,这在长时间练习中极大地减轻了手腕的负担,避免了书页卷曲带来的不便。而且,我尝试用不同的笔(如楷书笔、兼毫笔)进行试写,发现其纸张对不同硬度和弹性的笔尖都能提供良好的反馈,适应性很强。这使得我不需要为了适应这本书的纸张特性而特意更换全套工具,极大地提升了练习的便捷性和效率。总而言之,这本字帖在“好用”这个层面上,做到了几乎无可指摘的细节关怀。
评分与市面上很多追求快速见效的字帖相比,这本书的态度显得异常严谨和专业。它没有过多花哨的讲解,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摹”与“临”的技法本身。特别是针对细节的处理上,可以看到编者对原帖的尊重和细致入微的观察。比如,对于某些字的结构重心,书里会用非常精妙的虚线或对比色块进行弱化提示,帮助我们理解古人是如何平衡空间的。这种克制而精准的引导方式,避免了过度解读带来的干扰,让学习者能够更纯粹地去感受和模仿原帖的风貌。它鼓励我们去“悟”而非“抄”,强调在模仿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理解和笔意,而不是机械地复制。这种教学思路,对于培养扎实的书法基本功和独立审美能力,无疑是长远有益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淡雅的米黄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瞬间就提升了整体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觉到纸张的厚实和细腻,这对于练习书法来说太重要了。每次蘸墨书写时,墨汁在纸面上晕染开来的效果都恰到好处,既不会洇墨得太厉害,又能保留一定的润泽感,这对于初学者控制笔触和墨色的变化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很有考究,每一页的留白都把握得非常精准,既保证了足够的书写空间,又不会显得画面拥挤,让人在临摹时能保持一种心无旁骛的状态。内页的印刷清晰度也无可挑剔,那些细微的笔画细节都能被忠实地还原出来,这对于揣摩古人书法的精髓至关重要。可以说,光是这本书的“硬件配置”,就足以让人爱不释手,感觉物超所值,非常适合对纸张和印刷质量有较高要求的书法爱好者。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给我带来了一种非常宁静和沉浸的感受。我平时工作压力比较大,需要一个能让我完全放空、专注于当下的活动来放松身心,这本书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完美的载体。打开书页,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书中的字体选择和布局,散发出一种古典的韵味,让人在临习的过程中,心境也随之沉淀下来。我发现,当我拿起笔,开始专注于模仿那些优美的线条时,外界的喧嚣似乎都退去了,只剩下笔尖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以及对每一个转折、每一笔收束的细致揣摩。这种专注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冥想。它不仅仅是一本习字工具,更像是一本能抚慰心灵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的静气和从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