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论电动汽车和化学蓄电——杨裕生院士文集

续论电动汽车和化学蓄电——杨裕生院士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裕生 著
图书标签:
  • 电动汽车
  • 化学蓄电
  • 新能源
  • 储能
  • 杨裕生
  • 院士文集
  • 科学
  • 工程
  • 技术
  • 能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0026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8278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420
字数:5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续论电动汽车和化学蓄电——杨裕生院士文集》是2012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纵论电动汽车和化学蓄电——杨裕生院士文集》的姊妹篇,收录了杨裕生院士从2012年9月至2017年9月间在报纸、学术期刊等公开发表论文,以及在多个国内各类会议上所做的学术报告。内容涉及我国电动车发展的补贴政策和技术路线,微型低速电动车和增程式电动车的优越性,各种电池技术在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中的应用、优缺点、发展前景等热点议题,对我国电动车与规模化学蓄电的发展提出了深思熟虑的独特见解。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电动汽车的补贴与企业责任
电动乘用汽车补贴的尴尬与出路 3
中高端电动车优惠政策需适度 6
电动汽车的高补贴政策应该改革 8
改革补贴政策 强化企业责任 13
高补贴难造高端电动车市场 19
给谢子聪老师的回信 21
单靠补贴不给力 要给企业明责任 22
能源汽车不能大量跑起来是电池的原因吗? 24
给马凯副总理的信 26
产品适销对路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 28
以改革促进电动汽车的发展——写在“十三五”计划制定时 33
对补助标准的补充和修改意见 36
“十三五”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必须改革 40
“十三五”电动汽车补贴不宜“先花钱,后算账” 43
关于控制电动汽车补贴总额,明确企业开发责任的建议 47
电动汽车补贴“退坡”下的动力电池 54
补贴“退坡”下的电动汽车可持续发展 58
今年电池事故或高发补贴政策应退坡 62
改革补贴政策 健康发展电动汽车 63
过高的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应快调整 66
改革补贴政策 发展电动汽车 68
增程式电动车最容易过渡到无补贴 77
处理新能源汽车骗补不能止于四部委,须移交司法 78
共商正确的政策引领我国电动汽车顺利市场化 80
答复雷洪钧对《关于杨院士对新能源汽车几个质疑的推敲》 85
补贴养出新能源车企一身毛病! 91
补贴停止后的电动汽车政策探讨 96
第二部分 电动汽车的发展路线
目前不宜大规模推广纯电动客车 103
试论电动汽车的安全性 105
以动力电池审视电动汽车发展路线 110
改变新能源车的老想法——寻找中国汽车业的绿方向 120
增程式将成为我国电动汽车的主流 124
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在观念 132
向北京市进一言:电动出租车该用增程式 137
发展电动汽车关键在切入点 141
把新能源汽车产业搞上去产品适销对路是关键 145
给郭金龙书记的信 147
要全面理解汽车电池的污染问题 148
混合动力车是过渡阶段的理想选择吗? 150
以改革促进电动汽车的发展——写在“十三五”计划制定时 154
电动公交车应采用增程式 158
发展军用“增程式”电动车的建议 162
“增程式”电动车可以不需充电站 168
给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的意见 171
对于轮毂电机的认识 173
增程式电动汽车的进展与未来 175
“量电池之力而行”发展电动汽车 179
“十三五”期间增程式电动公交才适合国情 183
电动汽车“忧”从何来 187
“十三五”电动汽车展望 190
“十三五”的电动客车应大力发展增程式 193
我国的电动汽车积分制要能够推动节油又减排 196
对新能源汽车积分制的意见及往来信件 200
中国电动汽车片面追求续航里程是错误 211
正确的政策是我国电动汽车市场化的关键 214
电动汽车积分制应既推动节油又减排 220
补贴退坡和取消已成定局 加大发展增程式电动汽车 225
探讨汽车强国之路 230
汽车强国的电动车必须低碳发展 235
第三部分 发展微型电动车
新大洋集团城市微型纯电动车知豆上市发布会上致辞 245
我国发展电动汽车的突破口——低速短程车 247
量电池之力发展电动汽车 252
历久弥新:杨裕生院士关于低速电动车的谈话 258
齐心努力发展我国的小型电动汽车 261
我谈“低速电动车向何处去?” 265
低速电动车向何处去? 267
《四轮低速电动车技术条件》不应限定电池品种 268
第四部分 动力电池及材料
第二届全国铅酸电池新技术研讨会开幕词 275
加速铅酸电池技术的发展 277
关于加速全面开发超级电源及其材料的建议 280
铅蓄电池行业铅污染防治应被正视 282
铅流通需要严格管控 284
不该征收铅酸电池消费税 286
活性炭用于电池——超级电容器与电池的融合 288
污染治理是铅酸蓄电池产业的生命线 291
先进而绿色的铅酸电池 295
在邯郸市与企业技术合作签约仪式上的讲话 297
做好用好现有电池 研制安全高能材料 298
建议全面理解电池污染问题 302
超级电容器:电动汽车的强劲新能源 303
中国铅酸电池技术正在快速发展 306
铅炭电池用的特种活性炭 308
蓄电池:正确认识 合理使用 312
展望“十三五”电池技术 316
“十三五”电池技术发展之见解 320
铅炭电池及其应用 324
电池产业绿色化发展的关键——管理+创新 328
寒区电动汽车尤需善用电池 333
“储能国际峰会2016”开幕式致辞 337
“重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峰论坛”致辞 338
沉着奋战锂硫电池 340
热烈祝贺超威集团的又一创新 343
第五部分 发展新能源及其他
在2012年教师节暨防化研究院研究生教育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347
蓄电站的安全性问题 349
关于汽车设计时速大于120公里的18问 354
氢燃料电池拯救不了蓝天 356
电池储能电站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358
在上海吴淞中学90华诞庆祝会上的发言 362
请求退休的报告 364
创新引领我们的电池研究走向世界前沿 365
两会应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执行情况 372
良好科研作风培育 375
对如皋市发展“增程式”船用动力技术和产业的建议 378
沉痛悼念乔登江院士 381
“中国绿色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致辞 382
游桐庐严子陵祠有感 383
发展规模储能的新型电池 384
新能源发展与储能技术应用 389
在中国超级电容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399
化学储能的历史责任和机遇 401
附录
《纵论电动汽车和化学蓄电——杨裕生院士文集》目录 407
《续论电动汽车与化学蓄电——杨裕生院士文集》 本书汇集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泰斗杨裕生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深刻洞见。全书围绕电动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与化学蓄能技术的革新这两个核心命题展开,内容涵盖了前沿理论、技术瓶颈、产业政策、未来趋势等多个维度,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新能源革命画卷。 第一部分:电动汽车——迈向可持续交通的引擎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电动汽车在实现交通领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杨院士不仅回顾了电动汽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更着眼于当下及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技术演进与核心要素: 详细阐述了电机、电控、电池(即“三电”)等核心技术的最新进展,分析了不同技术路线的优劣势,并对未来技术突破的方向进行了前瞻性预测。特别关注了功率半导体、新型电机材料、高效能量管理系统等方面的创新。 电动汽车平台化与智能化: 探讨了电动汽车在平台化设计和智能化集成方面的最新趋势,包括模块化底盘、线控技术、自动驾驶传感器融合、V2X通信等,勾勒出未来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形态。 充电基础设施的战略布局: 深入分析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挑战,如充电速率、安全性、互联互通、电网负荷平衡等,并提出了构建高效、便捷、智能充电网络的策略和建议,强调了“车-桩-网”协同的重要性。 产业生态的构建与挑战: 剖析了电动汽车产业链的构成,包括上游的原材料、中游的整车制造、下游的销售与服务,以及电池回收、梯次利用等后市场环节。重点探讨了产业链协同、标准制定、商业模式创新等议题,并指出了当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如成本、续航里程焦虑、用户接受度等。 政策驱动与市场引导: 梳理了全球及中国在推动电动汽车发展方面的政策演变,分析了补贴退坡、双积分政策、碳排放法规等政策工具的影响,并就如何更好地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促进市场化发展提出了独到见解。 第二部分:化学蓄电——驱动能源转型的基石 化学蓄能技术是电动汽车乃至整个能源体系变革的灵魂。本部分对各类化学蓄能技术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与批判性分析。 锂离子电池技术——现状与未来: 详细介绍了当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技术,包括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关键组成部分,并重点分析了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成本等方面的提升空间。着重探讨了固态电池、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等下一代锂电池技术的研发进展与商业化前景。 多元化储能技术——应对多样化需求: 除了锂离子电池,本书还广泛探讨了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超级电容器、氢燃料电池等多元化储能技术。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势与局限,以及在推动能源结构优化中的独特价值。例如,钠离子电池在成本和资源可获得性方面的潜力,液流电池在大规模储能中的优势,以及氢能源在交通和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 电池管理系统(BMS)的智能化: 强调了BMS在电池性能发挥、安全保障、寿命延长方面不可或缺的作用。深入探讨了BMS的早期故障诊断、热管理优化、能量均衡、大数据分析等智能化功能,以及其在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中的关键地位。 电池回收与循环利用——构建闭环经济: 面对日益增长的退役电池数量,本书将电池的回收、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置于战略高度。详细介绍了目前的回收技术、面临的挑战,并探讨了如何构建高效、环保、经济的电池回收体系,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对稀有金属的依赖。 储能技术与电网的融合: 深入分析了化学蓄能技术如何与智能电网深度融合,为电网提供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提升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探讨了分布式储能、削峰填谷、虚拟电厂等概念,以及储能技术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前瞻与洞察——共塑绿色未来 在完成对电动汽车和化学蓄能技术的深入论述后,本部分将视野进一步拓宽,从国家战略、产业协同、技术创新等多个层面,提出对未来发展的深刻洞察和前瞻性建议。 中国新能源战略的宏观思考: 结合国家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目标,对中国在电动汽车和化学蓄能领域的发展战略进行宏观层面的解读与展望,提出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选择。 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模式: 强调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化推广协同推进的重要性,分析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如何有效合作,加速技术迭代和成果转化,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 国际合作与竞争: 探讨了在全球新能源领域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下,中国应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提升国际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 面向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预判了未来新能源汽车和化学蓄能技术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新的技术难题、政策调整、市场变化,并为应对这些挑战、抓住新机遇提供了思考框架。 《续论电动汽车与化学蓄电——杨裕生院士文集》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对中国新能源产业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与战略指引。本书内容严谨,逻辑清晰,语言精炼,既有宏观的战略视野,又不乏微观的技术细节,适合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研发人员、生产企业管理层、政府决策者、高校师生以及所有关注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议题的读者阅读。它将引领读者深入理解电动汽车和化学蓄能技术的核心价值,共同绘制绿色、智能、可持续的未来交通与能源蓝图。

用户评价

评分

《续论电动汽车和化学蓄电——杨裕生院士文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杨裕生院士作为我国在能源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其文集无疑承载着他对这个时代最前沿科技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电动汽车技术瓶颈的分析,例如续航里程焦虑、充电基础设施的普及程度,以及电池成本的控制等问题。杨院士并没有回避这些现实存在的困难,而是以一种直面问题的态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未来发展的方向。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基于实践的智慧结晶。在化学蓄电方面,我被书中对不同电池技术,如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甚至是未来可能出现的钠离子电池等,进行的详细比较和分析所折服。他对各种技术优劣势的阐述,以及对未来技术路线的预判,都显得十分到位。读完后,我对目前市面上各种电动汽车和储能设备所采用的电池技术,都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书中对于循环寿命、能量密度、功率密度以及安全性等关键指标的讲解,也帮助我理解了为何某些技术在当前阶段更具优势,而另一些技术则需要时间去成熟。

评分

第一次翻开《续论电动汽车和化学蓄电——杨裕生院士文集》,就被其扎实的学术底蕴所吸引。杨裕生院士的文字,严谨而不失可读性,即使是对我这样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也能感受到其思想的闪光点。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电动汽车产业生态的探讨,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技术层面,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背景下进行审视。比如,他对政策引导、市场需求、以及消费者接受度等因素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技术发展背后复杂的驱动力。在化学蓄电的部分,我对书中关于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的论述印象尤为深刻。这不仅是环境保护的需要,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杨院士对此的关注,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书中对未来能源储存方式的设想,也让我感到非常兴奋,例如,他畅想的将分布式储能与智能电网相结合,构建一个更加灵活和可靠的能源体系,这无疑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评分

在我看来,《续论电动汽车和化学蓄电——杨裕生院士文集》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籍。杨裕生院士的见解,总是能够引人深思。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的融合发展,即V2G(Vehicle-to-Grid)技术的讨论,感到兴奋。他详细阐述了V2G技术如何能够帮助电网实现削峰填谷、提高电能利用效率,甚至为车主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这让我看到了电动汽车在未来能源体系中的更多可能性。在化学蓄电方面,我对书中关于电池性能衰减机制的深入解析,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电池设计和管理策略来延长电池寿命的探讨,非常感兴趣。杨院士对电池老化过程的细致描述,以及他提出的延缓衰减的方法,都让我对如何更好地使用和维护电池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新能源技术充满热情的普通读者,我最近有幸拜读了杨裕生院士的《续论电动汽车和化学蓄电——杨裕生院士文集》。虽然我不是专业研究人员,但书中的内容仍旧深深吸引了我。杨院士以其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逻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电动汽车和化学蓄电未来的宏大图景。书中对于电动汽车发展历程的回顾,让我对这项技术的演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早期的探索到如今的蓬勃发展,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挑战与突破。而关于化学蓄电的深入探讨,更是让我惊叹于这项技术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重要性,从我们随身携带的手机到支撑城市运转的电网,电池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杨院士在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都极具前瞻性,引发了我很多思考。例如,他关于电池材料的创新、能量密度提升的可能性、以及安全性的保障等方面的论述,都让我对未来的电池技术充满了期待。同时,我也被书中对于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以及智能充电等方面的构想所打动,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重塑。整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启迪人心的读物,让我对新能源领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强烈的兴趣。

评分

拜读《续论电动汽车和化学蓄电——杨裕生院士文集》,让我对新能源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杨裕生院士的文字,沉稳而有力。书中对电动汽车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例如智能化、网联化以及共享化等方面,都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方式。他对于这些趋势可能带来的社会变革的设想,更是让我浮想联翩。在化学蓄电方面,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电池经济性的分析。杨院士从成本控制、规模化生产以及回收利用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如何降低电池的整体成本,使其更具市场竞争力。他对未来电池成本下降的乐观预测,也让我相信,电动汽车和储能技术将越来越走进寻常百姓家。

评分

阅读《续论电动汽车和化学蓄电——杨裕生院士文集》,就像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杨裕生院士的思考,总是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我十分赞赏书中对于电动汽车发展中的关键技术挑战,如充电速度和充电便利性问题,所进行的细致分析。他不仅指出了问题的所在,更提出了诸如超充技术、无线充电技术,甚至未来电池快换技术等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让我看到了解决这些痛点的希望。而在化学蓄电的领域,书中关于新材料的探索,让我眼前一亮。杨院士对新型电解质、正负极材料以及隔膜材料的研究方向的介绍,都展示了电池技术不断突破的活力。他对这些新材料可能带来的能量密度提升、成本降低以及安全性改善等方面的预测,都让我对未来电池的性能充满了期待。

评分

《续论电动汽车和化学蓄电——杨裕生院士文集》这本书,是一次知识的盛宴。杨裕生院士的洞察力,穿越了时代的限制。书中关于电动汽车的普及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电池原材料的供应问题,以及技术标准的不统一等,都被杨院士一一列举,并提出了应对之道。这让我看到了,一项新技术的推广,需要跨越多少障碍。在化学蓄电领域,我对书中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电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的策略和进展的介绍,非常着迷。杨院士对全球电池产业格局的分析,以及他对未来技术竞争的预判,都显得十分敏锐。这让我认识到,电池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重要焦点。

评分

《续论电动汽车和化学蓄电——杨裕生院士文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对未来的憧憬。杨裕生院士的文字,充满着对科学的热情和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书中关于电动汽车在能源结构转型中的作用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它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载体。他对于电动汽车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构想,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清洁、高效的能源未来。在化学蓄电方面,我对书中关于大规模储能技术,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以及各种电化学储能技术,进行的综合性介绍和比较,印象深刻。杨院士对这些不同储能技术的优劣势、适用场景以及发展潜力的分析,都十分透彻。这让我明白了,构建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离不开多样化的储能手段。

评分

《续论电动汽车和化学蓄电——杨裕生院士文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能源世界的大门。杨裕生院士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却蕴含着磅礴的力量。我被书中对于电动汽车驱动系统效率提升的详细论述所吸引,了解到电机、电控以及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精妙的协同配合,是如何决定着车辆的整体性能。同时,书中对不同类型电动汽车,如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以及燃料电池汽车的对比分析,也让我对这些技术的不同应用场景和发展前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化学蓄电领域,我尤其欣赏杨院士对于电池安全性的高度重视。他详细阐述了导致电池失效和安全事故的各种潜在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这让我作为一名消费者,在选择电动汽车和储能设备时,能够更加理性地评估其安全性。书中对电池热管理系统重要性的强调,也让我明白了为何高质量的电池技术离不开精密的温度控制。

评分

《续论电动汽车和化学蓄电——杨裕生院士文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当前和未来的能源格局。杨裕生院士的思考,深刻而富有远见。我被书中关于电动汽车在城市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治理方面的贡献的论述所打动。他详细阐述了电动汽车如何能够减少尾气排放,降低噪音污染,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这让我更加坚信,推广电动汽车,不仅仅是为了技术进步,更是为了建设更美好的生活。在化学蓄电领域,我对书中关于电池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的分析,印象深刻。杨院士强调了发展高效、安全的储能技术,对于构建低碳能源体系的重要性。这让我认识到,化学蓄电技术,是通往绿色未来的重要基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