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猫》是日本"国民大师"夏目漱石的代表成名作,对日本文学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我是猫》的写作角度很新颖,从一只猫的视角来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这只猫生活在一个教师家中,见识了形形色色各种文人:没心没肺无厘头,唯恐天下不乱的迷亭;古板又一丝不苟,有点不知变通的寒月;理想主义,空有理论不实践的独仙……当然还有猫咪的主人,迂腐没耐心,做事三分钟热度,自命清高的苦沙弥。在猫的眼里,这些人聚在一起成天讨论些没意义的事情,不满现实,也就只会抱怨,像苦沙弥,被私塾的学生恶作剧整得苦不堪言,被邻居嘲笑,却都无可奈何。同时,猫咪也见识到了与苦沙弥不同阶级的另外一些人:一心想把女儿嫁出去,势利眼的"大鼻子",资本家金田的老婆;跟老婆一个鼻孔出气,知道苦沙弥挖苦阻挠女儿的婚事后还派人陷害的资本家金田;还有一群穷苦出生,为金钱所动,帮助金田家嘲笑陷害苦沙弥的邻居……这些人在猫咪看来也是丑恶不堪的。
整部小说可以总结为五个字"猫眼看世界",小说中大大小小十几号人物在夏目漱石笔下都是性格鲜明,小说构思奇巧,描写夸张,结构灵活,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日】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NatsumeSōseki
1867.2.9-1916.12.9
本名夏目金之助(なつめきんのすけ),日本作家、评论家、英文学者。代表作品有《我是猫》《哥儿》《三四郎》等。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写作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
由于夏目漱石对日本文学的伟大贡献,他的头像曾被印在日元壹仟面值的钞票上。也因此很多日本年轻人会戏称他为"之前壹仟日元上的欧吉桑"。
译者
曹曼
1987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日语文学学士,艺术硕士。
我是猫。还没有名字。
你问我是哪里出生的,那哪能记得。就记得独自一人在阴暗潮湿的角落奶声奶气地哭。正是在这个角落,我di一次与"人类"相遇。后来才知道,当时遇见的,是人类中狰狞的穷学生。听说他们经常把我的同胞们抓来煮着吃。还好我年幼无知,当时一点儿没觉得害怕,只是他把我托在手掌上"嗖"地一下举起来的时候,有点晕晕乎乎。在学生掌心上稍微定了定神,我就看到了他的脸。想来这就是我有生以来di一次看到人类的脸。唉,那张怪异的脸带来的惊恐,我至今依然记得。本应该有毛装饰的脸寸草不生,光溜溜得像个烧水壶。这之后我也见过不少猫,但从没有哪只毁容到这种程度。不仅脸的正中央高高耸起。下面的洞穴还时不时噗噗地喷出白烟。那白烟太呛了,简直要把我熏个半死。后来才得知,原来那就是人类抽的香烟。
我正在这个学生掌心里优哉游哉地坐着,忽然感觉天旋地转。不知道是自己在动还是学生在动,总之转得我头晕目眩,直犯恶心。看来真的要去见阎王爷喽。我正感到绝望,只听"咚"的一声,我硬是被砸到了地上,摔了一个眼冒金星,当场昏了过去。
苏醒过来,发现学生不见了。身边众多的兄弟姐妹消失了,就连至关重要的老妈都不见了踪影。我定了定神,发现自己已经身处一个全新的地方。这地方比初的角落亮多了,强光刺得眼睛都睁不开。目前发生的一切都太诡异了,我嘀咕着,想试着慢慢往外爬,这一爬不要紧,全身哪儿都痛。
这才发现,我被学生从稻草堆一把甩进了竹林里。
我吭哧吭哧地爬出了竹林,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水池。
我在水池前面坐下来,准备好好想想接下来怎么办。其实想也白想。干坐了一会儿,我决定试着哭一下,没准那个学生还会过来找我呢。喵--喵--,我叫了几声,连个鬼影子都没来。只听见风吹皱池水沙沙响,太阳也渐渐落山了。肚子越来越饿,到后连哭都哭不出声音来了。不行,必须得去找点吃的,我下定决心,拖着酸痛的身子沿着池子左边爬去。
真是步步钻心!我强忍痛苦爬呀爬,终于爬到了有人类气味的地方。嗯,有人类的地方就有吃的,我略感安慰,从竹篱笆的一处破洞偷偷潜进了一户人家的院子。能如此幸运遇到破洞,真是前世修来的福分。不然很有可能就变成路边的饿死鬼了。想来这就是"一树之荫,前世之缘"吧。
直到现在,这个破洞还是我去拜访邻居三毛姑娘时的必经之路。
我虽已偷偷地潜入这户人家的院子,却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天色越来越沉,肚子越来越饿,气温越来越低,眼看着就要下雨,已经没有时间磨蹭了。总之,先去那边明亮暖和的地方吧。我继续走着,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已经走进他们的房间里了。
在这里,继那个学生之后,我第二次与人类打了个照面。首先看到的是女仆,女仆比学生更残忍,看到我di一眼就抓着我的脖子,二话不说把我扔出了房间。
我痛苦地闭上眼睛,心想这次是死是活,只能听天由命了。可是,寒冷和饥饿已经激起了我的求生欲望。既然没摔死,我就趁女仆不注意的时候,再次偷偷溜进厨房。自然,不一会儿又被扔了出来。就这样她扔一次我回去一次,扔一次回去一次,来来回回至少重复了四五次。也就是从这以后,我打心眼儿里讨厌女仆。直到偷走了她的秋刀鱼作为报复,才算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
就在我再一次要被扔出去的时候,这家的主人来了,说:"太吵了!发生什么事情了?"女仆就拎着我,冲着主人说:"这只小野猫太讨厌了,总是往厨房跑,赶了好几次都赶不走。"主人捻着鼻子下面的几根黑毛,端详了我几眼,说:"那就留在家里吧。"接着扭头回房间了。
看起来主人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女仆好像很不情愿似的,气呼呼地把我扔进了厨房。就这样,我才算在这所房子里安了家。
我一天也见不上主人几面。
听说他的职业是教师。每天从学校回来就钻进自己的书房,基本上进去了就很少出来。家人都认为他是个特别用功的读书人。至少他在努力对外界维持这样的印象。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我经常蹑手蹑脚地去书房窥探,大白天的,十次里有九次看到他在呼呼大睡,有时候睡得口水都滴在摊开的书上了。
主人肠胃不好,消化不良,因而皮肤暗黄松弛,毫无神采可言。偏偏他又贪嘴,经常在大吃大喝之后吞消食片缓解。吞完药总是拿起书来看,本意是用功,在我看来是助眠。因为通常读个两三页他就会酣然入睡,口水在书本上蜿蜒。这是他每晚重复的功课。
我虽然是猫,也喜欢琢磨事情。教师这个职业真是轻松。我来世若能投胎为人,绝对只当教师。打个盹、睡个觉就能胜任的差事,我们猫也能做啊。
尽管如此,主人还不知足,每每有朋友造访,他总不忘抱怨说,世界上没有比当教师更辛苦的活儿了。
刚住进来的时候,除了主人之外,其他人对我一点好脸色都没有。不管我走到哪里都吃闭门羹,没有一个人搭理我。不被重视到什么程度呢?直到现在,他们也没给我取个名字。唉,没办法,为了生存,只能尽量讨好收留我的主人了。早晨主人读报纸,我趴在他的膝盖卖乖。主人睡午觉,我一定跳到他的背上,提供温暖的陪伴。千万别误会,这么做并不代表我喜欢他,实在是寄人篱下身不由己。后来混熟了就不那么在意其他人的目光了,早晨驻守盛热饭的木桶之上,晚上不离暖炉旁边,晴天的时候嘛,当然是趴在走廊上晒着太阳打盹,爱自己才舒坦。
不过我喜欢的,还是晚上偷偷钻进小孩子的被窝里睡觉。主人有两个孩子,一个三岁一个五岁,两人睡一张床。我的目标是钻进两人身体之间,寻一个安眠之所。如果不巧把她们其中一个弄醒,那就倒霉了。小孩--尤其是那个岁数小的--不管多晚一定会拖着哭腔大叫"猫来啦猫来啦"。紧接着我那个患神经性消化不良的主人一定会迅速从隔壁跑过来把我赶走。前几天还为此用尺子狠狠打了我的屁股。
我跟人类一起生活久了,越发觉得他们实在太过随性。尤其是跟我一起睡觉的那两个小孩,简直无法无天。来兴致了随手就把我拎起来个倒立,或者无端端往我头上套个袋子,抓起来甩到一边,甚至塞到黑洞洞的炉子里。可是我只要一反击,就会被他们全家追得满屋跑,大加迫害。前几天我刚想在榻榻米上磨磨爪子,不巧被女主人发现了,她大发脾气,死活不再让我进客厅。就算看着我在厨房地板上冷得直打哆嗦,她都无动于衷。
我得承认,这本书的开篇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它没有立刻抓住我的注意力,反而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感觉像是误入了一场正在进行中的、我并不了解背景的谈话。但是,一旦我调整了自己的阅读预期,接受了它这种非线性的叙事逻辑,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者”视角,你像是一个被邀请到某个特定时空中的幽灵,可以自由地穿梭于不同的房间,聆听那些本不该被听到的私密对话,观看那些被刻意隐藏起来的日常怪癖。作者对细节的偏执令人敬佩,比如对某种特定光线如何落在墙上的描述,或者对某种特定气味如何在不同天气下变化的处理,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场景的立体感。这种阅读体验,更像是沉浸式戏剧,而非传统的文学作品,它要求读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去主动构建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慢,但奇妙的是,它并没有让人感到拖沓,反而像是在一步步引导你走进一个完全陌生的、充满了日常琐碎和哲学思辨的内心世界。作者对环境的描摹细致入微,仿佛能嗅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味和老旧木料的清香。每一个登场的人物,哪怕只是匆匆一瞥的过客,都被赋予了鲜明的、令人过目不忘的个性,他们的对话充满了那种看似漫不经心却字字珠玑的韵味。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感,它不像那种需要大声朗笑的段子,而是一种需要你静下心来,在心底会心一笑的智慧。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去回味刚才读到的那句话,思考它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含义。这本书需要的不是快速翻页的冲动,而是一种沉浸式的、近乎冥想的状态,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自身的视角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偏移。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原本只关注宏大的主题,结果却发现,真正的奥秘都藏在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忽略的微小细节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更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没有固定起点的复杂地毯,每一根线索似乎都独立存在,却又在你看不到的背面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巨大的整体图案。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内心活动时所采取的克制手法。他极少直接告诉我们角色在想什么,而是通过他们不经意的动作、重复的习惯性语言,以及与其他角色互动时的微小退缩或过度热情,让读者自己去诊断和推测。这种“留白”的处理,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每读完一章,我都会在脑海中回放刚才的场景,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角色的动机,这使得每一次重读都能带来新的理解和感悟。书中对于社会等级、阶层差异的描摹,是如此微妙,没有声嘶力竭的控诉,但那种无形的压迫感却让人不寒而栗。它真正做到了通过展现生活本身,来完成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无声的辩论,关于存在的本质、关于人与人之间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界限。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松散,它没有那种传统小说标志性的、紧绷的主线任务或者明确的目标需要达成,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编排的片段的集合,但正是这种“无目的性”,才让它展现出一种惊人的生命力。作者的笔触冷峻而又充满洞察力,他毫不留情地解剖着社会表象下的那些虚伪和矫饰,但其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不直接给出结论或道德审判,而是将所有线索都抛给你,让你自己去拼凑、去体会那种复杂、矛盾的人性。对我而言,阅读的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时常会有“原来如此”的顿悟时刻。书中的情绪浓度变化非常微妙,有时是压抑的、沉重的,有时又突然闪现出一丝近乎孩子气的纯真和困惑,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整部作品的张力维持得极好,让人难以轻易放下。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清澈见底”来形容或许有些保守了,我更倾向于称之为“透明的锐利”。作者似乎有一种天赋,能用最简洁、最日常的词汇,构建出最令人不安或最令人深思的场景。那种对白的设计尤其绝妙,角色们说话往往是绕着弯子,但你却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们话语背后隐藏的巨大能量和未曾宣之于口的渴望。我注意到,书中对“时间”的感知似乎是扭曲的,有些时刻被拉得很长很长,仿佛被无限拉伸的橡胶;而有些重要的转折点却处理得异常迅速,仿佛不值得大书特书。这种不平衡感,恰恰反映了现实中我们对重要事件的感知偏差。全书弥漫着一种疏离感,即使是描写最亲密的关系,也总有一层看不见的薄膜隔在中间,让人既想靠近,又忍不住保持距离,这种矛盾的阅读体验非常引人入胜。
评分到货很及时…………
评分到货很及时…………
评分果麦这次做的太用心了。
评分男朋友超喜欢
评分怎么寄来的书像是刚从现场下来一样?!
评分果麦这次做的太用心了。
评分果麦这次做的太用心了。
评分到货很及时…………
评分男朋友超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