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延安是母亲 她用小米和延河水把我们哺养
延安是熔炉 她用思想的火焰把我们锻炼成钢
延安是灯塔 她的光芒指引我们走向胜利和解放
延安是圣地 是我们永远崇拜和向往的地方
内容简介
延安是母亲,延安是熔炉,延安是灯塔,延安是圣地。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者、爱国青年冲破重重阻力,跋山涉水奔向延安。他们学习了革命理论、文化知识,也见证r那段峥嵘岁月……
《延安风尚》借助一个个延安时期真实的历史画面和图像记录,通过阐释一段段历史记忆和情景故事,多侧面展示延安时期的时代风貌、社会风尚,以及从中所体现的令人神往的精神状态。
作者简介
王纪刚,副研究员。陕西省合阳人。现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延安精神研究中心副主任。曾担任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培训部副部长。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在延安,物质生活虽然简朴、艰苦,上作与劳动虽然紧张,但我们精神上的愉快,是生活存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不可能体会到的。使人想起李白的佳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鲁艺美术系学员 古达
★我们的全体成员有一种同样的感觉,好像我们进入了一个不同的国度和遇见了不同的人民。在共产党那里,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气象和力量。
——驻延安美军观察组成员 约翰·S·谢伟思
目录
奔向延安
抗大,抗大
大鲁艺
歌声中的延安
《黄河大合唱》
《游击队歌》
《延安颂》
延安晚会
看电影
延安交谊舞
文化俱乐部
延安的体育活动
南泥湾开荒
峥嵘岁月
千群一家
延安劳模
深入群众不尚空谈
张闻天《出发归来记》
文化扫盲
理论学习
马列主义的最高学府——延安马列学院
延安电波
延安中山图书馆
毛泽东的演讲范儿
投豆豆——延安选举
生活检讨会
改造二流子
新秧歌运动
文艺家下乡
双拥运动
精兵简政
日本八路的摇篮:延安日本工农学校
中外记者团在延安
美军观察组在延安
第三只眼看延安(代后记)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有一个地方,地处西北荒原,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却如同磁石一样吸引和召唤着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备方人士、青年学生、爱国侨胞纷至沓来。她以不可思议的“魔力”感染甚至动员了来自国内外的记者、民主人士、军政官员,有人感叹:我要是在这里继续待下去,可能也会变成一名共产主义者,而有的人则义无反顾地留在这儿一起战斗,甚至在抗战前线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有一个地方,从来是作为精神的家园,灵魂的圣地,给了无数生长于斯、生活于斯、战斗于斯的人们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寄托,令他们牵肠挂肚、难以忘怀;也令更多的人心怀崇敬,真诚向往……
这个地方,就是一延安!
“深厚坚实的黄土,傍城东流的延河,嘉陵山上高耸入云的古宝塔,以及那一层层、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窑洞,这一切都使我感到新鲜。特别是这里的人们个个显得十分愉快,质朴,人们之间的关系又是那么融洽。我看到毛主席、朱总司令等人身穿粗布制服出现在延安街头,和战士、老乡唠家常,谈笑风生,……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觉得我已经到了另一个世界,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理想所在。”
——说这段话的,是著名摄影家吴印咸。他刚来延安时,只是应邀拍摄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并且是抱着拍完片子就回上海的态度。在延安,他享受着共产党人对外来知识分子的特殊礼遇:每个月120元的生活津贴。须知,当时作为中共领袖的毛泽东、朱德每月也就只有5块钱。一年多后,片子拍摄即将结束,时年40岁的吴印咸毅然做出了留在延安的决定,参加八路军!并按照八路军的标准拿着每月1块钱的津贴。
作为第一个来到陕北采访的外国记者,美国人斯诺回顾自己四个月的采访,“是一段极为令人振奋的经历。我在那里遇到的人们似乎是我所知道的最自由最幸福的中国人。在那些献身于他们认为完全正义的事业的人们身上,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充满活力的希望、热情和人类不可战胜的力量,自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过那样的感受了。”
不光是斯诺,后来带着“谁,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疑问的不少外国记者、外国政要、外军将官,也都在与延安接触之后,不约而同地主动发声,向外界表达自己对延安的由衷敬意。用美国记者爱泼斯坦的话来说,现在我能够做的,就是将我们知道的告诉全世界人民。
而那些在延安长期生活的人,对延安的体会尤为深刻:
在延安,真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不管你学问多少,本事大小,总能找到你能干的工作,发挥你的长处。随着形势变化,工作岗位也经常变化。今天你当班长,说不定过几天就让你当连长;今天你领导他,不久他又领导你;变来变去倒把人变聪明了。懂得了岗位的变化,职务升降,都是形势需要、工作需要,一般人很少计较。而且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往往发展得比计较得失的人更好。延安人在这方面受到的教育,是终身受用的。
——这是先后在延安抗大、马列学院等学校学习,后来长期在延安工作的王仲方的肺腑之言。
难怪有人感慨:在延安,物质生活虽然简朴、艰苦,工作与劳动虽紧张,但精神上的愉快,是生活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的人都不可能体会到的。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了李白的佳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并由衷夸赞:延安的水是甜的,延安的小米是香的,延安的人是亲的。
历史,是最客观的存在。
历史,值得记录,更值得记忆。
延安所体现的无处不在的红色记忆,在新时代的今天,尤其值得珍视。
更不用说,红色中国正是从这里一步步稳健地走来。
领导人同志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延安时期的十三年,是我们党以及中国革命不断发展、成熟、壮大的十三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取得杰出成就的十三年。深入挖掘延安十三年的红色文化,传承延安记忆中的红色基因,对于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弘扬革命传统,意义重大而紧迫。
延安风尚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