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对唐诗大规模的缩小阅读将唐诗封入神龛?
以诗赋取士事实上促进了唐代社会对诗歌写作的重视,但明清也有科举制,为何诗歌的繁盛局面不再?
如果高考作文允许写诗,诗歌是否会再度复兴?
作为诗歌盛世,唐朝付出的重要的代价是什么?
对于有足够写作经验的批评家和古典文学研究者,还有哪些为大众所忽略,但对讨论文学具有重要作用的议题?
…………
西川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将唐人写诗的技术手段进行了一个底朝天的揭露。作为一位富有盛誉的现代诗人、翻译家,西川非但不是想要打倒古诗,反而是基于现代人对于唐人、唐诗乃至于自身与自身所生存时代的“无知”的痛心疾首,从而为今人提供一扇能对唐诗进行深入理解的窗口。
本书不是对唐诗的全面论述,而是诗人西川针对当代唐诗阅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给出看法,同时希望为新诗写作和阅读提供参考。西川的研究方法是回到唐代,就是置身于唐代的社会生活方式、唐人的写作现场,回答了“唐人怎样写诗?是否如我们这样写?为什么好诗人集中在唐代?诗人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西川以诗人、译者等多重身份叠加的专业性与敏锐性,将“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的异常“常态”拨转回正常的轨道。不论是在采择范围还是在衡量诗歌标准上,本书均力避俗套,别具只眼,将唐朝、唐诗、唐人与我们自身生活的本真关系,如串珠一般揭示于我们眼前。
西川,诗人、散文和随笔作家、翻译家。1963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美国艾奥瓦大学2002年访问学者。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任副院长、图书馆馆长。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自80年代起即投身于全国性的青年诗歌运动。其创作和诗歌理念在当代中国诗歌界影响广泛。
出版有诗集、诗文集、随笔集、评著、译著、编著二十余部。曾获鲁迅文学奖(2001年)、上海《东方早报》“文化中国十年人物大奖(2001—2011年)”、腾讯书院文学奖致敬诗人奖(2015年)、德国魏玛全球论文竞赛十佳(1999年)等。
我可以说近二十多年以来没有读过这么好的文章,这是心里话,刚开始西川发给我看的时候,我除了敬佩以外感到的是震动,我认为这是一个大突破。
——李陀
我觉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虽然是千年文化,实际上断裂感非常强,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还是一个无根的年代,怎么样打通古代和现代之间的话语,通过诗歌,特别是西川做出的努力非常好,一下就让我们感觉到古代并没有那么遥远。
——宁肯
民间经常说“招魂”,我觉得西川的读法比“招魂”还厉害,他把很多古人复活了,把他们阅读的上下文环境、他们和时代的关系、和其他典籍、其他诗作和语言的关系,包括和佛经翻译的关系、和俚语等社会实景风景的关系都做了一个勾连,在这个过程中把这些人从我们认为已经尘埃落定的、冰镇的状态中让他们复活。
——欧阳江河
小引 / 1
一 《全唐诗》。随身卷子。进士文化 ............................1
二 和尚们的偈颂与非主流诗歌创作 ........................... 55
三 安史之乱。儒家道统。杜甫和韩愈 ........................ 85
四 唐人的写作现场。诗人之间的关系 ......................113
五 晚唐诗。李渔的说法。窝囊,别扭的写作 .........143
六 以古人对唐人写作的总体描述作为
不是小结的小结 ............................................................. 171
附录一 本书所涉部分唐代诗篇..................................... 177
附录二 唐代社会众生相 ................................................... 211
小 引
南宋辛弃疾《西江月·遣兴》词中句:“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该词句化用的是《孟子·尽心下》中著名的说法:“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表达出一种“今人”面对“当下”时超拔前人,不完全以前人怎么说为标准的实践态度,尽管儒家一般说来是法先王、向回看的。孟子和辛弃疾所言均非写作之事,其意,更在面对历史和现实秉道持行,挺出我在,但我们可以将他们的说法引申至写作以及与写作直接相关的阅读上来。不论孟子还是辛弃疾,都是在越过一道很高的生命、经验、文化、政治门槛之后,忽然就呼应了东汉王充在《论衡·问孔篇》中所发出的豪言:“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而对王充更直接的呼应来自唐代的孟郊。韩愈《孟生诗》说孟郊:“尝读古人书,谓言古犹今。”演绎一下王充和孟郊的想法就是:古人并非高不可攀;我们从当下出发,只要能够进入前人的生死场,就会发现前人的政治生活、历史生活、道德麻烦、文化难题、创造的可能性,与今人的状况其实差不了多少;古人也是生活在他们的当代社会、历史逻辑之中;而从古人那里再返回当下,我们在讨论当下问题时便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王充、孟郊等都是要让自己与古人共处同一生存水平,意图活出自己的时代之命来。
古人在各方面都立下了标准和规矩,这就是历史悠久的民族所必须承负的文化之重。
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实际上就是历史上各种定义、习惯、标准、规矩和价值观的总和。但当我们要活出自己的时代之命来时,“传统”的大脸有时就会拉长。为了不让这张大脸拉得太长,并且能够从这张大脸上认出我们自己,理解古人和理解我们自己就得同时进行。“古今问题”一向是中国政治、文化的大问题,到近代,它与“东西问题”共同构筑起我们的上下四方。
采用何种态度阅读古文学,这个问题我们不面对也得面对:你究竟是把古人供起来读,还是努力把自己当作古人的同代人来读?这两种态度会导致不同的阅读方法,指向不同的发现。那么今天的写作者会向古人处寻找什么呢?而把古人供起来读,一般说来—仅从文化意义而不是安身立命、道德与政治意义上讲—则是以面对永恒的态度来面对古人作品,希冀自己获得熏陶与滋养。其目的,要么是为了在没有文言文、经史子集、进士文化作为背景的条件下,照样能够与古人游, 照样能够依样画葫芦地写两首古体诗以抒或俗或雅之情,要么是为了向别人显摆修养,表现为出口成章,挥洒古诗秀句如家常便饭,在讲话写文章时能够以“古人云”画龙点睛,以确立锦心绣口的形象—这通常叫作“有文采”,事关威信与风度或者文雅的生活品质。不过,为此两种目的模仿或挪用古人者,都离李贺所说的“寻章摘句老雕虫”不远(我当然知道“章句之儒”的本来含义)。往好了说,这些人通过背诵和使用古诗词得以获得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文化身份感,并以所获身份面对民主化、自由、发展、娱乐与生态问题。这当然也是不错的。我本人天生乐于从古诗词获得修养,但实话说,有时又没有那么在乎。我个人寄望自古人处获得的最主要的东西,其实是创造的秘密,即“古人为什么这样做”。
一说到唐诗,一提到王维、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杜牧这些诗人,一连串的问题就会自然形成:唐人怎样写诗?是否如我们这样写?为什么好诗人集中在唐代?唐代诗人、读者、评论家的诗歌标准与今人相异还是相同?唐代的非主流诗人如何工作?唐人写诗跟他们的生活方式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如何处理他们的时代?…… 值得讨论的问题太多了,不是仅慨叹一下唐诗伟大,在必要的时候拿唐诗来打人就算完了。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发音来阅读以中古音写就的唐诗,这本身就有令人不安之处,但撇开音韵问题,自以为是地看出、分析出唐诗的立意之高、用语之妙,依然不能满足我们对于唐诗生产的种种好奇。《孟子·万章下》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那种低调而内敛的古典美学深深吸引住了。封面采用了一种带有细微肌理感的纸张,触感温润如玉,配合着烫金的标题字体,既不过分张扬,又透着一股文人雅士的韵味。内页的排版更是匠心独运,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处理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觉非常舒适,眼睛丝毫没有疲劳感。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章节之间的留白,仿佛是留给读者思考和品味的空间,引导着我们将心绪沉静下来,进入诗歌的意境之中。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已经超越了一本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翻阅时,我能感受到设计者对唐代美学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致敬,每一个设计元素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关于古典韵律的故事,让人在接触这本书的瞬间,就产生了一种想要深入探索其中奥秘的冲动。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对阅读仪式感的重建,非常适合那些追求高品质阅读体验的同好们。
评分我必须提及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的巧妙布局,它完全打破了我过去阅读古籍时那种枯燥乏味的固有印象。作者似乎深谙现代读者的接受习惯,将复杂的文学理论与生动的历史背景故事巧妙地穿插融合在一起。举例来说,在阐述某一特定诗人群体创作母题的变化时,作者会穿插讲述当时文人雅士的社交场景、政治抱负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这些“花边”内容非但没有冲淡学术性,反而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画面感和代入感,让那些遥远的诗人仿佛活在了我们眼前。这种叙事策略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像是在跟随一位渊博的向导,穿梭于唐朝的文化长廊之中,每一步都有新的发现,完全没有那种面对学术专著时的畏惧感。这种兼顾知识的深度与阅读的愉悦感的平衡,实属难得。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有一种恰到好处的“温度”。不像一些严肃的学术著作那样冷峻刻板,也不同于一些通俗读物那样过于轻浮随意,它在行文间流露出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学者气质。作者的遣词造句考究,结构清晰,即便是在探讨一些晦涩的格律或典故时,也能用非常贴近现代人理解的语言进行阐释,保证了逻辑链条的流畅性。特别是那些用于总结和升华的段落,常常能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韵味收尾,极具感染力,读来令人心潮澎湃,对诗歌本身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与一位充满智慧和热情的导师进行一场深入而愉快的精神对话,他的声音始终是清晰、有力而富有魅力的。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参考价值令人惊喜。它不像纯粹的理论书籍那样高悬于顶,而是非常注重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欣赏能力。书中对诗歌意象的剖析细致入微,对于如何捕捉诗句中的音乐性和画面感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指导。我尝试着运用书中的一些分析技巧去重新品读了一些过去不甚理解的篇章,竟然豁然开朗,仿佛突然被授予了一把钥匙,能够开启诗歌文本深处的隐秘结构。这种指导性强、可操作性高的特点,对于那些希望提升自身鉴赏水平的爱好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提供了一套科学的、可重复验证的欣赏框架,而非仅仅是主观的情感抒发,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相当扎实和严谨,作者在梳理唐诗发展脉络时,展现出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不同流派和代表人物,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个时期背后的社会思潮、哲学观念乃至地域文化对诗歌创作风格的具体影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比较研究法时所表现出的洞察力,通过对比盛唐的豪迈与中晚唐的沉郁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分野,使得整个唐诗史的演变过程不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形成了一个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去回味作者精妙的论述和那些充满启发性的观点,它强迫我跳出以往碎片化的认知,从更宏大的历史视野去审视这些经典作品的生命力。对于希望系统性掌握唐诗研究核心观点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可靠且富有深度的知识地图。
评分很不好。很不错,非常满意。
评分不错。。。。。。。。。。。。。。。。。。。。。。。。。。。。。。。。。。。。。。
评分定价45,巴掌大的书,里面还有很多网上复制来的图片充数,最后直接来大几页古诗,简直令人无语。不说观点,西川论述的随意把这本书归为读书心得体会还差不多。很失望的,包括对作者本人。
评分当代著名诗人对唐诗的研究,很有意思。
评分几篇文章,后面把收录唐诗有印了一遍,充数的
评分虽是一本小书,但内容丰富,值得一读。强烈推荐!
评分读来亲切,了解了唐诗背后的故事,不错
评分商品包装完好,就是书本有点小哈
评分有看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