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2017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征文中获一等奖论文合集,收录论文79篇。本论文集收录论文主题丰富,主要包括: 图书馆员科研项目申报组织与成果评价,《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视野下的图书馆法治建设,图书馆品牌管理与服务营销,大数据环境下的图书馆统计与评价,双创与双一流建设下的图书馆服务变革,公共数字文化:新技术、新体验,“互联网+”时代的文献资源揭示、整合与共享创新, 讲好中华典籍故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地方文献研究、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图书馆学教育评价机制研究,社会阅读推广与图书馆服务效能,数字阅读塑造未来图书馆,图书馆与家庭阅读推广,移动阅读环境下的图书馆角色扮演,等等。
中国图书馆学会(Library Society of China,LSC),前身是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于1925年,是由全国图书馆及相关行业或机构科技工作者自愿结合、依法登记成立的全国性、公益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图书馆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引导图书馆行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管理,推动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
图书馆员科研项目申报组织与成果评价
我国公共图书馆业务研究的发展脉络探析
基于互动设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以多媒体信息检索课程为例
我国图书馆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的统计与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视野下的图书馆法治建设
农家书屋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对策探析
《俄罗斯公共图书馆活动示范标准》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立法的启示
图书馆品牌管理与服务营销
高校阅读推广形象大使与长效发展探索
“陶风采”助力南京图书馆品牌服务建设——“图书馆+”背景下馆店协同运营新模式
基于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真人图书馆模式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的图书馆统计与评价
ALA、PLA与美国公共图书馆评估
基于公共图书馆出入口闸机数据的客流预测模型研究
近五年国内图书情报领域核心研究力量和研究热点的可视化追踪
双创与双一流建设下的图书馆服务变革
美国高校图书馆创客教育实践与启示
大变革时代图书馆转型趋势研究——《2016年美国图书馆状态报告》解读及启示
大学生信息素养与创新创业素养协同发展的实践设想——真人图书馆、创客空间与信息素养讲座的整合服务
社群合作视角下中外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分析及启示
论现代图书馆思维的四重维度
公共数字文化:新技术、新体验
人工现实技术在国内外图书馆的应用对比研究
公共图书馆二维码应用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深圳“图书馆之城”应用为例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用户接受模式研究
“互联网+”时代的文献资源揭示、整合与共享创新
前“纸电同步”时期学术馆中文馆藏单纸本策略——以三家馆配平台和华东师大图书馆部分数据为基础
核心期刊多源信息的聚合及其应用研究
“互联网+”时代吉林省市县级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的深度探析
讲好中华典籍故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书院传统职能的现代表现形式——以福建省图书馆正谊书院为例
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以“甲骨文记忆展”为例讲述典籍类展览的陈展理念
加强地方文献研究,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研究探析——以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
重庆图书馆抗战文献资源建设的评价体系研究
试论地方文献生成的社会历史文化机理——以汉中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为例
区域文化传播及当代社会价值——以吴文化数据库(网站)建设为例
共建共享视野下红色文化资源项目建设调查及启示
图书馆学教育评价机制研究
“互联网+”视域下的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模式变革探析
我国的图情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社会阅读推广与图书馆服务效能
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的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科技服务能力评估研究
国内外公共图书馆假期阅读活动研究:案例与比较
地文新志——社区书写的体验
图书馆导读岗设置与管理探析
全国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基于图书馆网站“4?23”阅读推广活动调查
基于战略地图的图书馆电子书阅读推广活动绩效评价研究
数字阅读塑造未来图书馆
基于传播学原理的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活动策划——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活动为例
图书馆与家庭阅读推广
公共图书馆家庭阅读推广的思考——基于中美儿童阅读调查报告的对比分析
不发达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家庭阅读推广路径探析——基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家庭阅读现状的调研
公共图书馆构建家庭阅读共享平台的思考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家庭阅读推广研究——以未成年人家庭为例
公共图书馆推广家庭阅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从博物馆文创实践看我国图书馆文创产品开发的问题及策略
把图书馆带回家——论图书馆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移动阅读环境下的图书馆角色扮演
碎片化与重聚: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用户服务发展研究
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传播实践研究——基于“大众喜爱的50个阅读微信公众号”评选
公共图书馆面向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手机阅读服务的思考——基于江西省安义县部分留守儿童手机阅读的调查
知识发现、转化、创新与图情机构创新服务
基于内容和语义相似性的文献网络构建方法的比较与评价
图书馆与决策咨询服务
吉林省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实践研究
地方公共图书馆“两会”服务舆情报告——以2016年和2017年新闻抽样调查为例
未成年人阅读推广:品质与效能
未成年人多元化阅读推广成效分析——以广州图书馆儿童与青少年部品牌活动为例
“图书馆+”发展新模式下少儿阅读推广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阅读推广活动精细化研究——以郑州图书馆为例
图书馆儿童阅读活动品牌建设研究
试论公共图书馆提升未成年人阅读品牌活动品质和效能的途径——以襄阳市图书馆为例
公共图书馆亲子阅读社群建设的思考
基于发展心理学理论基础的未成年人分级阅读推广研究
少儿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目标及实现对策刍议——以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为例
区县级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阅读推广研究
新形势下少儿阅读推广的馆社合作思考与探索
图书馆早期阅读推广问题研究——以英国公共图书馆为例
其他
基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的信息素质教育游戏模型设计
战时美国对中国图书资料的救存、获取与援助(1940—1945)
基于AMOS的图书馆焦虑影响因素分析
因悦而读,因读而悦——大数据环境下银发悦读的创新与未来
“红色记忆?吉林省老革命口述资源”数据库建设——兼谈对口述资源的认识与理解
发挥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作用助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基于SWOT分析的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战略研究
我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模式比较研究
城市书房可持续发展驱动力探析:以温州与扬州城市书房为例
我国图书馆读者自主采购借阅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视障群体信息障碍及对策研究——以江苏为例
基于SciVal的跨学科论文评价研究——以山东10所机构为例
民办图书馆阅读推广与生存发展的思考
夔夒之辨——兼论古文字工具书的“夔夒两派”现象
我国“一带一路”研究热点问题探析——基于知识图谱的视角
袁同礼与中国现代图书馆学教育
隐私保护缺失引发的抑制读者现象——实证与对策
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平相当专业,体现了主办方对这次学术成果的重视。不过,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几篇探讨,特别是针对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分层教育策略。有一篇文章专门研究了如何向老年读者群体推广移动阅读,里面的教学案例设计得非常巧妙,考虑到了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的认知习惯和接受速度,比如设计了“手把手”的社区工作坊模式,而非生硬的讲座。读到这里,我忍不住想,如果学校的图书馆员也能学习这些方法,我们的信息素养推广工作会不会更加富有成效?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理论框架的搭建上,而是深入到了具体的“教案设计”层面,这对于我们日常的工作指导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后“哦,原来如此”的书,而是让你读完后立刻想“我明天就要试试看”的书,这种即时的启发性和实践指导性,是评判一本专业文集价值的重要标准,而这本集子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我对学术论文的阅读习惯通常是跳着看的,因为很多篇幅往往充斥着大量的背景回顾和文献综述,真正有价值的新观点可能隐藏得很深。然而,这本论文集似乎有一种魔力,让我愿意从头到尾细读不少章节。特别是其中对图书馆法律法规建设的几篇分析,观点犀利,直击当前行业面临的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安全等热点难题。这些作者的论述不仅具有前瞻性,更体现了一种对行业未来走向的深切关怀。他们提出的很多立法建议,逻辑清晰,论据充分,读起来让人有一种“说得太对了”的共鸣感。与一些只敢描绘美好愿景的报告不同,这里的讨论是充满批判精神和建设性的,敢于直面体制内的弊端和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这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显得非常成熟和可靠,不像是一些年轻学者作品那样略显浮躁。它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为整个图书馆界把脉问诊,提出既符合国情又面向未来的药方,让人读后对行业的健康发展充满信心。
评分这本厚重的文集拿到手,一股油墨的清香扑面而来,封面上“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论文集”几个字,就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学术的厚度与严谨。我本来是抱着了解国内图书馆学前沿动态的心态翻开的,却发现里面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简直像是一座知识的宝库。我尤其关注了关于“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那几篇探讨,作者们不仅深入剖析了当前技术融入图书馆服务的痛点与难点,更提出了一系列极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比如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资源采购策略,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提升读者服务的个性化水平等等。有些文章的论证过程严密得像精密的仪器,每一个数据引用和案例分析都让人信服。读起来,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中,与国内最顶尖的图书馆专家们进行着思想的碰撞。虽然其中不乏一些偏重理论构建的篇章,对我这个更偏向实践操作的读者来说需要多读几遍才能完全消化,但总体而言,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图书馆工作新视野的大门。那种知识被系统、深入地梳理和呈现的感觉,是其他零散的期刊文章所无法比拟的,它提供的是一个立体的、宏观的行业图景。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年会论文集”多少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里面充满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过于学院派的探讨,怕自己看得云里雾里。然而,当我随机翻阅到几篇关于“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评估”的文章时,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其中一篇对某市级图书馆服务满意度的调研报告,数据呈现非常直观,图表制作精良,而且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贴近普通读者的切身体会。比如,他们探讨了读者对“查找资源时间过长”这个问题的反馈,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改进措施,比如优化检索系统的用户界面设计,加强志愿者的导读培训等。这些内容不是空谈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接地气”的改革建议。读着这些文字,我甚至能想象到图书馆工作人员正为如何更好地服务大众而焦头烂额的场景,这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非常有人情味。它不仅仅是学术的总结,更像是行业内部的一份“问题与对策”的交流实录,对于那些希望提升一线服务质量的同仁来说,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实操指南,读起来酣畅淋漓,痛快极了。
评分这份文集的内容广度着实让人吃惊,它几乎覆盖了图书馆学研究的每一个角落。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几篇关于古籍保护与数字人文的内容。那几篇的文字风格与其他几篇的务实风格截然不同,它们带着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敬畏和对传统技艺的迷恋。作者细致入微地描述了某珍贵手稿的修复过程,从纸张的酸碱度测试,到墨迹的稳定处理,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匠人的耐心和对历史的尊重。我仿佛能闻到那种古老纸张特有的陈旧气味,感受到修复师指尖的颤动。这种描述性的文字,配上严谨的学术分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张力。它让我意识到,图书馆的工作远不止于借还书和管理电子资源,它更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这种对“慢工出细活”的推崇,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令人动容,这本书成功地将技术前沿与人文坚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我对图书馆这个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