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

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简·莫里斯 著,方军,吕静莲 译
图书标签:
  • 旅行文学
  • 散文
  • 游记
  • 文化观察
  • 纪实文学
  • 个人成长
  • 时代变迁
  • 全球视野
  • 人文社科
  • 随笔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123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511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5
字数:4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文学爱好者、大众读者

这是简·莫里斯50多年来的游记与报道的首次美妙的集结,对20世纪下半叶的面貌——从纽约到威尼斯,从*一次登顶珠穆朗玛到柏林墙倒塌——作出了独特的描绘。

一幅五星级的地球肖像,无与伦比的经典之作!


内容简介

著名旅行文学作家简?莫里斯的游记集大成之作,记录了她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在世界各地采访与游历的见闻和感悟,每个年代有十几篇短文,共近90篇。莫里斯所到之处既有英国、德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二战”后发展起来的新型大国,还有诸多中东、非洲、南美、东亚、南亚那些遭遇重大历史变革的国家。这部作品以一次次旅行和探访为线索,从作者身为一名退伍军人和军事记者的视角,描绘了“二战”后的时局变化和世事变迁。


作者简介

简·莫里斯(Jan Morris),诗人、小说家、旅行文学作家。1926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原名詹姆士?莫里斯,二战期间入伍,战后曾担任《泰晤士报》与《卫报》记者多年。1972年,莫里斯在卡萨布兰卡接受了变性手术,从此改名为简,并专职写作。她的著作超过30部,包括小说、历史与旅行文学作品。除了有关大英帝国的名作《大不列颠治下的和平》三部曲外,还有关于悉尼、牛津、曼哈顿、威尼斯、香港、西班牙等的记述。其小说《哈弗的最后来信》(Last letters from Hav)曾入围布克文学奖。2008年,莫里斯被《泰晤士报》评选为二战后英国*伟大的15位作家之一。

得益于早期国际采访的经历,莫里斯的判断力和敏锐直觉使她总是能够看到简单表象之下的复杂内核,而人生的特殊困境又使她兼有男性的果敢和女性的细腻,正如林达所说,“她以双重身份切入社会和社会中人,角度深度,都与众不同”。


精彩书评

通过莫里斯的书写,“二战”之后世界50年的变迁,如行云流水,在我们面前一一展现。她以双重身份切入社会和社会中人,角度深度,都与众不同。

——作家 林达

不论莫里斯去到何处,她都带着锐利、激情而又不乏精细的眼光,还有永不衰竭的对探险搜奇的热爱……很少有比由她陪伴着更好的看世界的方式。

——《每日电讯报》 安?沃尔

这本书让读者认识到,一个从不止步、永在探索、经验丰富的作家能够多么令人愉悦,多么广闻博识,多么独具慧眼!

——《星期日泰晤士报》 安东尼?萨廷

任何有兴趣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上旅游,有兴趣了解人们如何从事这项引人入胜的活动的人都应该读它。

——《旅行者》


目录

半个世纪的独特行走——代中文版序

序言:这是事实吗?

20世纪50年代

1 珠穆朗玛峰1953年

2 一个温和的共和国:美国

3 纷扰不断的地区:中东

4 南非白与黑

5 天堂的混乱

6 欧洲:战争结束之后

7 东方:

8 威尼斯1959

20世纪60年代

9 艾希曼的审判

10 冷战

11 南美战栗

12 牛津1965

13 澳大利亚

14 一个新非洲

15 曼哈顿1969

20世纪70年代

16 快乐之地

17 前英国领地

18 卡萨布兰卡:变性

19 伦敦

20 光荣之后:美国

21 南非黑与白

20世纪80年代

22 充满渴望的心血来潮:虚幻之所

韦尔斯 旧金山 里约热内卢

23 悉尼1983

24 噢,加拿大!

25 中国在那儿

26 维也纳

27 “Y Wladfa”: 另一个威尔士

28 柏林1989

20世纪90年代

29 欧洲的流动

30 美国光与影

31 悉尼1995

32 香港:终结

结语:满足一个长期被需要的需求


精彩书摘

  审判艾希曼
  1961年,我被《卫报》派回耶路撒冷报道对阿道夫·艾希曼的审判,他是纳粹灭绝欧洲犹太人的计划——“最后解决方案”——的主事者。一年前,他被以色列情报部门从阿根廷绑架,此后一直被与世隔绝地关在耶路撒冷。照我的理解,这一事件并不完全是一场摆样子的公审,而无疑是一种犹太象征主义的表达。
  ……
  豪斯纳立刻站起身来,开始陈述,带着一种如此热情的紧迫感,带着一种如此压倒性的历史感,带着一种如此受轭却又如此无碍的骄傲,带着一种如此被逐猎却又如此逐猎的燃烧的犹太性,以至于有几秒钟,我们似乎处在某个时空之外的界域,在那儿,从古至今的一切犹太人的嗓音能够同时、统一地发声。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时刻。对我来说,那似乎是一道百叶窗被打开——哪怕仅仅是暂时的——透过这窗,我们这些非犹太人能够窥进犹太民族的内心;而从那窗里面——哪怕仅仅是一两个世纪——犹太人自己能够有尊严地说话。这是本次审判的意义,也许是以色列的存在价值,对于豪斯纳博士本人来说,这必定是一个悲剧般兴奋的时刻。
  他是这样开始陈述的:
  这个法庭的以色列法官,当我站在你们面前,对阿道夫·艾希曼做出指控,我不是一个人。此刻,有600万起诉者和我站在一起……沿着这个民族走过的全部血迹斑斑的道路,自从他们成为一个民族的第一天起,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人,像希特勒的邪恶政权一样成功地制造出如此凶残的滔天罪行,而阿道夫·艾希曼就是执行该政权灭绝犹太人政策的实施者。在人类的全部历史上,没有别的任何人,能够让人针对他写出像刚刚读过的那样一份起诉清单。
  ……
  我望着艾希曼,看他如何作出反应,半期待着想要看到他因为被列入这个令人恐惧的群体而在脸上掠过几丝变态的骄傲。但是现在,他靠在椅子上好好地坐着,手放在膝头,频繁眨眼,嘴唇微动,让我无法抑制地想起某些上了年纪的干瘪皱巴的家庭妇女,穿印花围裙,向后靠坐在椅背罩布上,一边换假牙,一边听邻居抱怨不停的闲言碎语。
  眼下,无论如何,起诉人从可怕的总体描述下降到残忍的特例,并继续以冰冷的翔实与精确描述纳粹德国的兴起——一个步骤接着一个步骤,一个恐怖接着一个恐怖——反犹主义对华而不实的纳粹哲学的重要性,以及集中营里那些我们熟悉但却永远令人惊愕的灭绝技术。这是艾希曼的国家。他们说,他一直是个尽职尽责的管理者——起诉人将其描述为一个坐在办公桌后的杀人者——而这种系统性的文牍工作肯定也适合他的风格。整个起诉过程中,他认真而专注地坐着,只是到了那天上午快结束时,几个小时、一万个词语和一种恐怖的永恒之后,这位系着围裙的老妇人才开始有点烦躁不安,在椅子上轻微地摇晃身子,似乎正在渴望一杯上好的热茶。
  ……

前言/序言

  半个世纪的独特行走(by 林达)
  简·莫里斯的作品能够翻译介绍到中国,真好。
  现代新闻业是在西方自然形成和逐渐发展的,它在中国,却是清末开了国门之后才慢慢引进的新鲜玩意儿。所以,西方跑国际新闻的记者,比中国整整早一大圈。探险精神激扬了记者们的斗志,殖民传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走遍世界的通道,他们蜂拥而出,各显神通。记
  得小时候,很喜欢父亲买的《非洲内幕》,那是美国记者约翰·甘瑟的非洲采访,我和二哥隔一段时间就会轮着去翻一遍。根室暴走欧洲、亚洲和美洲,可称系列大洲“内幕”专家了。所以,在西方,英国记者简·莫里斯并非开风气之先,也绝非以此成名的孤例。可是,简·莫里斯还是很特别。
  我曾经想过,一个好的作者除却天赋之外,可能还要有一些不平常经历和人生困境。天赋或许是指幽默感、判断力,敏锐与距离感并存,另有对文字有如音乐家处理音符般的能力。而人生的特殊履历,会令天赋被慢慢开掘、会令你原来的那点能力被渐渐强化。
  莫里斯无疑是有天赋的,而她的人生处境,又使她和一般做国际采访的记者有所不同。几乎没有哪个记者能够复制一遍她的历程。
  她原先被称为詹姆斯·莫里斯,是个男孩,长大后在当时的英国委任统治地巴勒斯坦当过兵;1953 年,那个时候的他曾是首次成功登顶珠峰的探险队的随队记者,同时代女性记者,很少能有同样机会。他成家,生了五个孩子。可是在她的内心,又从小就是个女孩。直到很晚,她才看到医学证明,她这一类人确实具有区别于常人的生理证据。在此之前,她当然和所有人一样,认为自己只是心理问题。她花了整整十年做药物治疗。几十年来,这个命运安排,使她以一个男性角色冲锋陷阵,又揣着女性的敏感和细腻。困扰、疑虑、迟疑和惶
  恐,一刻不离在伴随着她,成为她认知的感受背景。也因此把她从年轻人很容易误入的坚定信念、黑白两分立场,自然而然地,由内及外,带到一个灰色地带。特殊位置固然带来尴尬,却也令她的社会视角、社交感觉更具丰富体验。她以双重身份切入社会和社会中人,角度深度,都与众不同。同时,莫里斯又是深切了解英国文化的威尔士作者,她对自己的祖国英国,也既有文化认同,又有保持距离的异族眼光。自身困境从小给她设置了难得的内省契机。她灵敏,又冷热适度。
  这一切,反映到了莫里斯的行走写作中,也就是说,在通常的记者文体中,她或隐或现地更多加入了一般是作家采用的自我体验。她在自序中说得很对,她能够这样开始、这样写下去,必须感谢当时雇用她的两家英国名报,正在鼎盛时期的《泰晤士报》和《卫报》,是
  总编们容忍了她的特别。
  所以,《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这本莫里斯作为记者和作家,50年来对世界各国的采访集,和她本人一样,是独特的。


《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一部关于观察、体验与反思的宏大叙事 这是一个关于行走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书写的故事。它并非一个简单的游记,也不是一本纯粹的学术著作,而是作者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用脚步丈量世界,用心灵感悟文明,再以笔尖记录下那些鲜活的观察、深刻的思考与动人的情感的结晶。这本书,是对一个时代的回望,也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一次深沉凝视。 半个世纪,足够让一个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足够让一个人在行走与书写中,完成一次次的蜕变与升华。《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正是这样一个跨越时空的记录,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由文字构建的旅程,去感受历史的脉搏,去触碰文化的肌理,去洞悉人性的复杂。 从“行走”开始的深度认知 这本书的核心,在于“行走”。然而,这里的“行走”绝非走马观花式的观光,而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一种带着问题、带着好奇、带着敬畏的探索。作者并非一个被动的观察者,而是积极地融入当地的生活,与形形色色的人们交流,品尝他们味蕾上的风土,倾听他们心底的故事。 从古老的东方文明到年轻的西方国度,从繁华的国际都市到偏远的乡村角落,作者的足迹遍布全球。他/她曾亲身经历过历史的转折点,目睹过社会的变革,感受过不同政治体制下的民生百态。在那些遥远的土地上,他/她见证了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何重塑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感受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浪潮中的挣扎与传承。 这种“行走”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隔阂,消弭了距离。书中描绘的场景,不再是新闻报道中冰冷的数据和刻板的印象,而是充满了烟火气、人情味和生命力的鲜活画面。你或许能感受到撒哈拉沙漠午后灼热的风,听到印度街头悠扬的笛声,闻到欧洲古老咖啡馆里浓郁的香气,看到南美丛林里奇特的鸟类。这些感官的体验,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被转化为文字,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更重要的是,作者的行走,并非仅仅是对地理空间的征服,更是对人类多样性的尊重与理解。他/她努力去理解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不同信仰的由来。这种深入的理解,源于作者开放的心态和敏锐的洞察力。他/她不带偏见地去观察,不轻易下结论地去评判,而是以一种谦卑的态度,去学习,去感受,去吸收。 “书写”:行走后的沉淀与升华 “书写”,是“行走”的必然延续,也是其价值的升华。每一次行走,都带来新的体验和思考,而“书写”,则是将这些体验和思考进行梳理、加工、升华的过程。作者的笔,既是记录的工具,也是思想的利器。 书中,作者将行走中的见闻,与历史、哲学、社会学、文学等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他/她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善于在具体的个体故事中,挖掘出普遍性的意义。比如,在描绘一个偏远地区的生活时,他/她可能会引申到对人类共同的生存困境的思考;在记录一次社会运动时,他/她可能会反思权力、自由与正义的边界。 这种书写,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他/她能够从宏观的历史视角出发,审视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也能从微观的社会细节中,洞察时代发展的趋势。这种知性与感性交织的写作风格,使得本书既有思想的深度,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 作者的书写,也充满了个人化的情感表达。在那些宏大的叙事中,总能找到动人的情感线索。有对失落文明的惋惜,有对人类坚韧精神的赞叹,有对个体生命渺小却又闪光的感悟,也有对未来世界可能性的憧憬。这些情感的流露,让文字不再冰冷,而是充满了温度, resonates with the reader's own inner world. 《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并非以奇闻异事为卖点,也并非追求标题党式的耸人听闻。它所呈现的,是一种更为深沉、更为隽永的智慧。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质疑,去感受。它鼓励读者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探索未知,去认识自我。 一部跨越时代的人生哲思 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变迁的独特视角。半个世纪,恰逢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全球化加速,科技爆炸,地缘政治格局重塑。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见证了这一切的发生。他/她笔下的世界,既有过去的影子,也有未来的预告。 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对比与比较,作者展现了人类文明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他/她也因此,对人类共同的命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科技与人文的平衡,提出了深刻的疑问与反思。 这本书,更像是一部作者的人生哲思录。在行走与书写中,他/她不断地审视自我,反思生命。那些经历,那些感悟,都化为文字,成为一盏盏明灯,照亮读者前行的道路。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理解,来自于亲身体验;真正的智慧,来自于不断的学习与反思。 阅读《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也是一次智识的拓展。它让我们看到,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人性之深,耐人寻味。它鼓励我们,用一颗开放的心,去拥抱这个复杂而又迷人的世界,用一双勤奋的手,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独特篇章。 这本书,适合每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生命有所思考的读者。它或许不能给你现成的答案,但它一定能激发你更深刻的提问,更能引导你踏上属于自己的,意义非凡的行走与书写之旅。在作者的引领下,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更广阔的天地,更深刻的自我,以及更动人的生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悠远的气息,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的记忆之门,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这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快餐读物,而是承载着沉甸甸的人生阅历和思考。作者在书名中提到的“半个世纪”,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时间跨度,足以容纳无数的故事、变迁和感悟。我很好奇,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是如何行走的?他的脚步踏遍了世界的哪些角落?他观察到了怎样的风景,遇到了哪些形形色色的人?而“书写”二字,则更是引人遐想,这不仅是对所见所闻的记录,更是一种思想的沉淀与升华。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一个灵魂在世界上的漫游,他的视野是如何被拓宽,他的认知是如何被挑战,他的内心又是如何被丰富。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鸣,仿佛自己也跟随作者的笔触,进行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精神之旅。这种对未知旅程的期待,是阅读的最初动力,而这本书,无疑给了我足够的理由去期待。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与智者的深度对话。作者的文字,并非那种哗众取宠的激昂,也不是故作高深的晦涩,而是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却又显得那么的平易近人。他用一种冷静而又不失温度的笔调,剖析着人性的复杂,揭示着世界的真相。我常常在读到某个段落时,会突然停下来,陷入沉思。作者提出的某个观点,或者是对某个现象的解读,总是能够精准地击中我内心深处的疑惑,或者点醒我之前从未意识到的盲点。我感觉他仿佛拥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洞察力,能够穿透表象,直抵事物的本质。他所描绘的行走,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移动,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探索;他所书写的,也不仅仅是故事的讲述,更是思想的传承。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去质疑,如何去独立思考,如何去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这本书没有给我标准答案,却教会了我提问的方法,指引了我探索的方向。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领悟,每一次合上,都能感受到心灵的成长。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极其震撼的书。初翻开它,我以为会读到一些宏大叙事,关于某个国家、某个时代的变迁,或者是某个领域的重大突破。然而,它带给我的,却是一种更为细腻、更为个人化的视角。作者似乎并没有急于去描绘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是将笔触伸向了生活最细微的角落,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情感、细节和思考。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时代的洪流中,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去体验、去理解。他笔下的世界,不是冰冷的数据和客观的事实,而是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我看到了他如何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迷失方向,又如何在孤独的夜晚与内心的自我对话;我看到了他对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深切关注,以及从中挖掘出的普世价值。这种将宏大背景与个体命运巧妙结合的手法,让我深感佩服。他没有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评判,而是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观察,去倾听。这种诚恳的态度,使得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忍不住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去审视自己的过往。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与作者一同经历了他那些丰富而深刻的人生体验。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更是一种唤醒。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探索未知的渴望,唤醒了我对生活的热情,也唤醒了我对自我价值的思考。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灵,让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力量。他笔下的世界,既有广阔的维度,也有细腻的温度。他所讲述的行走,不仅仅是足迹的延伸,更是灵魂的栖息;他所描绘的书写,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生命的沉淀。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价值,往往蕴藏在最平凡的日常之中,而真正的成长,则来自于不断地观察、思考和记录。这本书是一份宝贵的馈赠,它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和勇气。

评分

这本书记载的,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是对世界永不枯竭的好奇心和对生活饱满的热情。即使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他笔下的文字依然充满了活力,没有一丝一毫的疲惫或倦怠。我能感受到他每一次出发的决心,每一次观察的专注,每一次记录的认真。他仿佛总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认知,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极限。他笔下的风景,无论是壮丽的山河,还是寻常的街角,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充满了故事性。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显赫的名流,还是普通的老百姓,都显得那么的真实而鲜活。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对世界的尊重,贯穿了整本书的始终。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岁月的流逝中,一颗不老的灵魂是如何保持着青春的活力,如何不断地寻找生命的意义。这本书让我相信,生命本身就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冒险,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人生的探险家。

评分

简莫里斯,再版,平装,悉尼之旅。

评分

威尼斯:逝水迷城 又再版了,写的不错,去威尼斯旅游可以携带

评分

听了梁道长的介绍买来看看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印刷精美,内容丰富,作者的书都很棒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鞭辟入里,生动精彩,探幽钩沉,收获@,满意多多,真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简莫里斯,再版,平装,世界之旅。

评分

进一步了解悉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