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词记(套装共2册)/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

觅词记(套装共2册)/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韦力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遗产
  • 传统文化
  • 历史
  • 旅行
  • 摄影
  • 建筑
  • 民俗
  • 地域文化
  • 游记
  • 韦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6525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603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收藏家韦力的《觅词记》是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凡四十篇,是对中国词人遗迹的勘访记录。共计四十余位词人,四十二处遗迹,百余幅古籍书影,近三百张实地图片,几千里路风尘,数载光阴流转,探访传统文明华彩篇章,追寻词风古韵沉淀千年的美。

作者简介

  韦力,号芷兰斋,著名藏书家、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院兼职研究院。凭个人之力,收藏古籍逾十万册,四部齐备,被认为是中国民间收藏古善本超级多的人。著有《古书之爱》《古书收藏》《芷兰斋书跋集》《得书记》《失书记》《觅宗记》等,另有与安妮宝贝合著《古书之美》。、《糜烂》、《红颜》、《无力岁月》、《不属于我的日子》、《纯色的沙拉》,话剧剧本《世纪人生——董竹君》、《董竹君》(合作)等。

目录

01李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02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03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04李璟、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05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06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07晏殊、晏几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08灵寿韩氏:遍绿野,嬉游醉眼,莫负青春09苏东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10黄裳:愿听了,一阕歌声,醉倒拚今日11黄庭坚: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12秦观:山抹微云,天连衰草13李纲:五陵萧瑟,中原杳杳,但有满襟清泪14李清照:凄凄惨惨戚戚15赵鼎: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16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17陆游: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在沧洲18张孝祥: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19赵汝愚:空外笙箫,人间笑语,身在蓬莱20姜夔:二十四桥人在,波心荡,冷月无声21刘克庄: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22元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23段克己、段成己:堂上客,须空白。都无语,怀畴昔24严蕊: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25陈子龙:只是你年年芳草,依旧江山如许26纳兰性德: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27郑板桥: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28刘熙载:此趣浑难说,歌向碧云天29蒋春霖:茫茫此恨,碧海青天,唯有秋知30王鹏运:兴亡事,醒醉里,恨悠悠31文廷式:高唱大江东,惊起鱼龙32郑文焯:竹响露寒,花凝云淡,凄凉今夜如此33朱祖谋:画栏更凭。莽乱烟,残照无情。34况周颐:愁入阵云天末,费商音、无端凄戾35梁启超:镇日飘零何处也,依旧天涯36王国维:厚薄但观妾命,浅深莫问君恩37夏承焘:化鹤归迟,拜鹃泪尽,关塞旧梦难寻38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39张元幹: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

精彩书摘

  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因为他的特殊经历,故柳永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专业词人,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上评价他说:“正如宋诗直到欧阳修等人登上诗坛才显示出独特的面目一样,宋词到柳永手中才发生重大的变化。”

  词到了柳永时代,有了怎样重大的变化呢?《中国文学史》上接着说:“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调125首。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柳永之所以能够在词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除了他的聪明才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跟他的人生经历有较大的关系。

  柳永出生在读书人家,他的祖父柳崇,虽然没什么功名,但也喜好儒道,《福建通志》上有《柳崇传》。而柳永的父亲柳宜,曾是一位官员,王禹偁在《小畜集》中说:“任监察御史时,多所弹射,不避权贵,故秉政者尤之,继出为县宰,所在有理声。”而柳永的叔父中也有几位是儒生,生活在这样的文化家庭中,这当然让柳永受到了很好的熏陶,所以他从小就立志要考取功名,而后出仕成为一位有作为的官员。

  因为柳永的聪明使得他颇为自负,他作过一首名为《长寿乐》的词,他在此词中表达了自己定能取得功名的信心:“便是仙禁春深,御炉香袅,临轩亲试。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待恁时、等着回来贺喜。好生地,剩与我儿利市。”

  柳永想象着他参加了殿试,皇帝亲临现场,而他自己也定然能够高中榜首,甚至他想象着回来后众人向他道喜的场景。可是现实并没他想象的那样美丽,经过一番折腾,他铩羽而归。这个结果大出他事先所料,因为期望值过高,这让他对落榜这件事颇为不满,于是写出了那首很有名气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的这首词作得十分洒脱,他说自己因为一时大意,偶然失去了头魁的宝座,但他觉得无所谓,即使没有功名,他也觉得自己绝对能够达到一流的水平。既然那些人看不上自己,那不如就沉湎于女人堆中快快乐乐地享受,把那虚名换作人生的愉悦。

  从柳永的人生志向来看,他还是有着正统的儒生观念,那就是通过苦读考取功名,而后通过做官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越是聪明的人越会自负,因此一旦受到意外的挫折,那他暴发出来的不满之气则比普通人要大得多。

  其实他的这首《鹤冲天》也不过就是考砸了后的一时发泄,但别人不这么看,有人抓住他的这首词,认为他的所写就是他真实心态的描绘。如果一般人这么想也就罢了,如果皇帝也这么想,那就成了天大的事儿,而不幸的是,正是因为柳永的词写得好,所以他的作品连皇帝都会留意,而这首《鹤冲天》就给他带来了大麻烦。

  宋吴曾在《能改斋漫录》卷十六中载有这样一段话:“仁宗留意儒雅,务本向道,深斥浮艳虚华之文。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景祐元年方及第,后改名永,方得磨勘转官。”

  这段话的前三句是说,宋仁宗喜好高雅的儒学,他反感于社会的浮夸风气,而柳永喜好写艳词,这类的词显然不合宋仁宗的味口,恰好他的这首《鹤冲天》也被仁宗留意。某年,柳永又去参加科考,皇帝在御览时看到了他的名字,于是说:还是让他到女人堆中去享乐吧,何必要这样的浮名?!于是皇帝的一句话就断送了柳永的前程。

  这样的结果显然柳永没有想到。其实他原本叫柳三变,因为皇帝记住了这个恶名,他为了让自己能够有转运的机会,于是就改名为柳永,此后他就就以柳永之名参加科考。可能真是换了个马甲,皇帝就不知道他是谁了,故到其晚年总算考中了进士,而后做了几任小官,他的最高职务是屯田员外郎,这个官的级别仅是从六品。可见,其一生都不得志。也正因为这个官职,后世又把他称为柳屯田。

  但有时坏事也会变为好事,柳永因为写词而遭到了皇帝的反感,使他沉寂于下层,但这个结果使得他把人生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作词上,(图19、20)这才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国大词人,而这个结果也确实跟皇帝对他的斥责有着直接的关联。

  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中引用了《艺苑雌黄》中的一段话:“柳三变‘喜作小词,然薄于操行’。当时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上曰:‘且去填词。’由是不得志,日与狷子纵游娼馆酒楼间,无复检约,自称云:‘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考不上功名,于是就通过其他关系疏通门路,当时的官员任命权在皇帝手里。皇帝听到别人的推荐后,问是不是那个喜欢写词的柳三变,别人说正是他,于是皇帝称:让他去填词吧。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不要来做朕的官儿。这个结果让柳永很无奈,他为了生活只能住在妓院里,通过给那些歌妓写词来得到一些报酬,显然,他得到的润笔不低,因为他打出了一个金字招牌:他号称是遵奉皇帝的命令,来专业地写词。

  看来,柳永化被动为主动,果真起了效果。清沈雄在《古今词话》上卷中说:“柳永曲调传播四方,尝候榜作《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仁宗闻之曰:‘此人风前月下,好填词去。’柳永下第,自此词名益振。”沈雄说,柳永虽然没有考取功名,但因为他巧妙地利用了皇帝的斥责,反而使得他声名远播。显然,这只是一种臆断。从创作手法来说,柳永的词确实写得高明,即使没有皇帝对他的斥责,他的词也同样对那个时代的有着很大的影响。

  但问题是,皇帝为什么仅因这样一首词就会对他这样的反感呢?杜若鸿在《柳永及其词之论衡》一书中认为:“深层原因则系于仁宗之朝政治文化的时代转向”,任何问题一旦涉及到了政治,就无法以一般性的思维进行分析。既然赶上了这种社会氛围转向,那只能说这是柳永的运气差,故而杜若鸿在该专著中评价到:“大胆率直的艳冶不典之词,与仁宗朝以后的主流审美标准格格不入。”

  如前所说,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只有考取功名才是正统的出身,柳永写艳词遭到了皇帝的反感,虽然他可以靠填词来讨生活,但这毕竟不如当公务员既荣耀又有稳定的收入,于是他就继续参加科考。不知他考了多少次,终于在宋景祐元年考中了进士,而后他当上了几任小官,其中做过余杭县令。《余杭县志》中记载有他做县令时的业绩,其中有“百姓爱之”这样的赞誉,看来他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在正常的工作中有所作为。

  可惜的是,像柳永这样聪明绝顶的人,他往往会因为自己的聪明而因言获罪,具体到柳永,他就是因为写词而耽误了自己进行仕途几十年,但他做官之后仍然因为写词而引起了皇帝的恼怒,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卷八中有如下一段话:“柳三变……皇祐中,久困选调,入内都知史某爱其才而怜其潦倒,会教坊进新曲《醉蓬菜》,时司天台奏老人星见,史乘仁宗之悦,以耆卿应制。耆卿方冀进用,欣然走笔,甚自得意,词名《醉蓬菜》。比进呈,上见首有‘渐’字,色若不悦。读至‘宸游凤辇何处’,乃与御制真宗挽词暗合,上惨然。又读至‘太液波翻’,曰:‘何不言波澄!’乃掷之于地。永自此不复进用。”

  看来,柳永只是个认真做官吏,不会巴结领导。柳永的这种傻实在让某位上级发了善心,想借机在皇帝面前让他表现一把,于是他就让柳永写了首词,趁仁宗高兴时让柳永呈上。写词当然是柳永的拿手好戏,于是他一挥而就,可是呈给皇帝后,皇帝的脸色很快就阴沉了下来,原来柳永不小心在词中用到的字句引起了皇帝的伤心,以至于很生气地把柳永所写之赋扔在了地上,从此再不提拔他。

  这样的不走运,真让人替他惋惜。但人生的境遇确实没办法讲,通观柳永的一生,不知可不可以用“聪明反被聪明误”来形容。但天无绝人之路,也正因他这种不幸的遭遇,使得他只能把自己的聪明用在作词上。

  柳永的填词不仅仅是按照前人的词牌进行创作,他有很多的发明,而其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慢词,同时有很多词调也是他所首创者,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称:“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在宋代所用880多个词调中,有100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词至柳永,体制始备。”

  对于柳永在词史上的贡献,后世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赞誉者认为他是词史的开创者,比如张端义在《贵耳集》卷上中引用了项平斋的话:“学诗当学杜诗,学词当学柳词。叩其所云,杜诗柳词皆无表德,只是实说。”

  ……

前言/序言

  本书是我寻访古代词人遗迹的记录,对于这个专题,首先要确认两大问题:一是何为词?二是词的起源?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然而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  按照蒋勋先生的说法,宋词是由唐诗变化而来者,他在《蒋勋说宋词》一书中称:“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唐诗经过初唐,发展到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它的成就高到这样的程度以后,已经有些高不可攀,民间慢慢读不懂了。凡是艺术形式意境越来越高的时候,其实也说明它远离了民间。可是民间不可能没有娱乐生活,老百姓会自己写一些歌来唱,这时会被士大夫看不起,说你看那些歌多难听。结果,二者就越来越远,越来越远。然而一旦二者被拉近,就会产生新的艺术形式,即我们现在讲的词。”  蒋勋先生的这个说法倒是很有意思,他认为唐诗已经发展到了顶峰,因为有太多著名文人的参与,到了这个地步,老百姓已经听不懂了,但娱乐是人的本能,于是百姓们又自己写出了一些歌词弹唱,但这些文人们觉得他们的歌词太难听,而后经过改造,就成为了词。  蒋先生的这段话讲述的是诗变成词的原因,但却未曾涉及到什么是词?以及何时有了词?对于这两个问题,吴梅在《词学通论》中有如下表述:“词之为学,意内言外。发始于唐,滋衍于五代,而造极于两宋。调有定格,字有定音,实为乐府之遗,故曰诗余。惟齐梁以来,乐府之音节已亡,而一时君臣,尤喜别翻新调。如梁武帝之《江南弄》、陈后主之《玉树后庭花》、沈约之《六忆诗》,已为此事之滥觞。唐人以诗为乐,七言律绝,皆付乐章。至玄肃之间,词体始定。李白《忆秦娥》、张志和《渔歌子》,其最著也。”  吴梅的这段话有如下的意思:他认为词起源于唐代,到了五代时才渐渐流行,而到了两宋才达到了顶峰。但他接下来又称,在南北朝时期,梁武帝、陈后主、沈约等人的一些作品,已经有了词的雏形;然后到了唐代的玄宗、肃宗之间,词作为一种文体才最终确定了下来,而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就是李白和张志和所作。由此可知,吴梅认为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但真正成熟的作品流传至今者,则以李白的词作为标志。  然而陆侃如和冯沅君不这么看,他们在《中国诗史》中专有词的起源一章。在该章中,首先列出了四种前人的说法,一是出于《诗经》,二是出于乐府,三是出于六朝杂言诗,四是出于唐代近体诗。对于这四种说法,《中国诗史》中称:“这四种说法都不免有些牵强附会。方说虽比较地可信些,但对于律绝为什么必杂以‘散声’然后可歌的理由,他却未告诉我们。这实在是美中不足,令我们不无遗憾。”  既然这四种说法在陆、冯二先生眼中都不十分可信,那么他们认为是怎样的呢?他们的结论是:“最早的词人,照我们看来,当然应推八世纪前期的民间作者。”  既然是民间无名之士所作,当然在历史上也就不能留下相应的记录,那有记录者当是谁呢?《中国诗史》中列出了八世纪到九世纪间最早的文人词人,即十四位,这其中包括了颜真卿、张志和、陆羽、徐士衡,但该书中明确地称“托名于李白的假古董最多”,看来该书不承认李白的那两首著名词作。  然而《中国诗史》中却提到了“散声”的问题。关于“散声”,方成培在《香研居词麈》中说:“唐人所歌,多五七言绝句。必杂以散声,然后可比之管弦。……后来遂谱其散声,以字句实之,而长短句兴焉。故词者所以济近体之穷,而上承乐府之变也。”看来,方成培认为正是唐代诗歌中的“散声”,逐渐衍变成了词,这就是他所认为的词的来源。  除了“散声”之外,关于词的来源,还有“和声”、“虚声”、“泛声”等不同的说法,比如宋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五中说:“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曰‘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今管弦之中缠声,亦其遗法也。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沈括所说的“和声”,按其所举的例子,应当就是当代诗歌中的“呼儿嗨哟”。虽然如此,他却没有说清有了这种“和声”之后,怎么就变成了词。  相比较而言,明胡震亨说得较为清晰:“古乐府诗,四言、五言,有一定之句,难以入歌,中间必添和声,然后可歌。如‘妃呼豨’、‘伊何那’之类是也。唐初歌曲多用五、七言绝句,律诗亦间有采者,想亦有剩字剩句于其间,方成腔调。其后即亦所剩者作为实字,填入曲中歌之,不复别用和声。……此填词所由兴也。”(《唐音癸签》卷十五)  胡认为,古乐府中的有些词难以唱得出来,于是就在这些词中加了一些“和声”,到了唐初之时,有人把无意义的“和声”写成了字,而后将其改变成了曲词,于是就兴趣了词这种文体。他的这句话既然说明了词的来由,同时又点出了词的起源上限是唐初。  而后到了清末,况周颐赞同胡震亨的这个说法:“唐人朝成一诗,夕付管弦,往往声希节促,则加入和声。凡和声皆以实字填之,遂成为词。”(《蕙风词话》卷一)  况周颐也认为,词是由唐诗改编而来者,因为把唐诗直接变成歌词,有时不好唱,于是添加一些“和声”进去,渐渐就变成了词。  “和声”之外,也有人认为词的来源是“泛声”,宋朱熹说:“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声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朱子语类?诗文下》)  在这里,朱熹没有提到“词”这个字,但他谈到了长短句和曲子,而后世同样将此作为词的代称。

《觅词记》(套装共2册) 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 内容简介: 《觅词记》是一部深入探寻中国传统文化遗迹的宏大篇章,它以作者韦力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考证,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尘埃,走进那些被遗忘的历史角落,重拾那些曾经鲜活却已模糊的文化印记。本套装共计两册,每一册都承载着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心血与智慧,旨在唤醒我们对身后丰厚遗产的认知与珍视。 第一册:寻迹山川,字里乾坤 本书以“寻迹”为引,将目光投向广袤的山川大地。作者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承载着古老智慧与历史记忆的碑刻、摩崖、古建筑以及出土文物。每一个字,每一方印,都可能隐藏着一段失落的往事,一曲无人问津的歌谣,或是一种早已消逝的生活方式。 山林野径中的石语: 韦力先生深入人迹罕至的山野,寻访那些散落在悬崖峭壁、幽深寺庙中的石刻。这些摩崖题记,或是文人雅士的游记,或是帝王将相的诏令,亦或是寻常百姓的祈愿。它们是冰冷的石头上流淌的温热的生命叙事,记录着当时的社会风貌、思想观念,甚至是艺术审美。作者不仅仔细辨识石刻上的文字,更关注其雕刻的技法、材质的选择,以及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从而解读出隐藏在字形背后的文化密码。例如,书中可能会详细描述某处唐代碑文的笔力雄浑,是如何映衬出盛唐的气象;或是某处宋代题记的秀逸婉约,又是如何折射出文人的闲适心境。 古刹尘封的记忆: 寺庙,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作者探访的另一个重点。那些历经沧桑的古刹,其建筑本身就是一部凝固的历史。但更重要的是,寺庙中保存的碑记、匾额、壁画、造像等,更是直接诉说着佛法的东渐、宗派的兴衰、信徒的虔诚以及寺庙的兴废。韦力先生会仔细考证这些文物上的文字,追溯其年代,辨析其内容。比如,一尊寺庙中的石佛造像,其眉眼间的慈悲,其衣袍的褶皱,其背后的供养人题记,都可能为我们揭示当时的艺术风格、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信仰习俗。书中会详尽阐述某一寺庙的匾额,是如何由某位名家所题,其背后的故事又是如何;或是某处经幢上的密宗咒语,在历经千年风雨后,依然传递着古老的宗教力量。 古籍善本的墨韵: 除了石刻与建筑,古籍善本也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籍是知识传承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媒介。韦力先生对历代古籍善本有着深厚的造诣,他会从书籍的装帧、纸张、墨色、字体,以及书口、函套、印章等细节入手,解读出书籍背后的历史信息。书中可能会呈现对某本宋版书的细致分析,比如其开本的特点、字体的雅致,以及为何在当时的刻书界独树一帜;或是对某部明代孤本的考辨,其为何会失传,又如何被重新发现,其中蕴含的学术价值。这些古籍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历史的见证,是先贤智慧的凝结。 第二册:遗珠拾翠,词意万象 第二册《遗珠拾翠》则将目光转向那些更加细微、更加分散,却同样蕴含着丰富文化信息的事物。作者以“拾翠”之姿,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在被忽视的角落里,发掘出闪耀着文化光芒的“遗珠”。 旧物中的时空回响: 这一部分将带领读者走进旧时人家、古玩市场,或是博物馆的库房,去审视那些曾经被人们使用过的物件。老物件,如古老的家具、精美的瓷器、铜制的器具、木质的工具、甚至是一张泛黄的旧海报,上面可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承载着一段段被遗忘的生活故事。作者会从这些物件的材质、工艺、纹样、甚至是一个细小的磨损痕迹,去推测其使用者的身份、社会阶层,以及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例如,一张老式家具的榫卯结构,可能反映出古代木匠的精湛技艺;一件青铜器上的铭文,可能揭示出其家族的历史与功绩;一个老式秤砣上的刻字,可能暗示着当时的度量衡制度以及商业活动。 民间的智慧与遗存: 传统文化并非只存在于宫廷殿堂或书斋之间,更深藏于民间。本书的这一部分,将关注那些流传于民间的俗语、谚语、戏曲、民歌、节庆习俗,以及那些口耳相传的故事。这些看似朴素的文化形式,却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和智慧的结晶。作者会深入民间,采访耆老,查阅地方志,将那些濒临失传的民间文化重新呈现在读者面前。比如,一句古老的农谚,可能蕴含着先民对天气的精准把握和农业生产的丰富经验;一段地方戏曲的唱词,可能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情感诉求;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可能蕴含着人们对自然、对祖先的敬畏与祈福。 文字的变迁与流传: 韦力先生对文字的敏感度极高,他会关注文字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演变,以及其在民间传播中的各种形态。这可能包括对民间书法的研究,那些不受法帖束缚、自由挥洒的民间字迹,同样有着动人的生命力;对民间契约、账簿、路引等文献的考证,这些看似寻常的文书,却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社会经济史料。书中可能会展现对一幅写在老房梁上的吉语,其字体朴拙却充满力量;或是对一份古老的房产买卖契约,其文辞的精炼和条款的严谨,都显示出当时契约精神的雏形。 无声的证言: 最终,这两册《觅词记》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一册的“寻迹”如同宏观的鸟瞰,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壮丽的山川轮廓;第二册的“拾翠”则如显微镜下的精细观察,让我们得以窥见其生动的肌理与细微的脉络。韦力先生并非仅仅是记录者,他更是一位文化的“侦探”,通过对字词、对遗迹的细致观察和深度挖掘,将那些沉睡的文化元素唤醒,让它们重新焕发光彩。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对历史的梳理,更是对当下我们如何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深刻启示。通过《觅词记》,读者将不仅仅是阅读文字,更是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朝圣之旅,去聆听历史的回响,去感受先贤的温度,去重新发现我们自身文化血脉中那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套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一座沉默的纪念碑,也是对后人一座不竭的宝藏。它告诉我们,文化并非只存在于博物馆的展柜里,它活在山川之间,活在文字之中,活在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等待着有心人的发现和讲述。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五 韦力的《觅词记》系列,无疑是一场关于汉字与文化的奇幻漂流。在这套书中,作者并非简单地呈现词语的定义,而是将其置于历史的洪流中,细致地追溯它们的“前世今生”。这种“寻踪”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每一个汉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而生动的文化意象,它们不仅仅是符号,更是承载着古人生活经验、智慧结晶的活化石。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考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考古式”的严谨与耐心。他会从古籍、碑刻、甲骨文等多种原始材料中搜集证据,层层递进地揭示一个词语的演变轨迹。这种严谨的态度,不仅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更让读者信服。例如,书中对某个描绘自然景物的词语的解读,不仅仅解释了其字形的变化,还将其与当时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以及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联系起来。这种将文字研究与自然、历史、人文相结合的深度,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少见的。 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将枯燥的词源学知识,融入了引人入胜的叙事之中。他善于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复杂的概念简单化,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被吸引。阅读《觅词记》,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一同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他为你指点迷津,讲述每一个角落的故事,让你沉醉其中,流连忘返。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汉字的好奇,更点燃了我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评分

评价一 韦力的《觅词记》系列,在我心头激荡起的是一种久违的、温润的情感。初翻开它,我便被一种扑面而来的古意所吸引,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置身于古籍堆叠的书斋,或是漫步于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街小巷。这本书并非那种一味追求宏大叙事的史学著作,也不是市面上充斥的快餐式文化读物,它更像是一位智者,以一种极其温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方式,向你娓娓道来一个词语的生平故事。 我特别喜欢它对词语溯源的考究,那种不厌其烦的挖掘,如同侦探般抽丝剥茧,将一个看似平凡的字词,追溯到它最古老的起源,甚至挖掘出其背后蕴含的社会风俗、生活方式,以及古人的思想观念。这种“寻踪”的过程,让我惊叹于文字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悄无声息地承载和传递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例如,书中对某个描述食物的词语的解读,不仅解释了其字形的变化,更勾勒出当时人们的饮食结构、烹饪技艺,甚至隐藏在食物背后的节庆习俗。这种细微之处的描绘,比任何宏大的历史画卷都更能触动人心,因为它们关乎最基本的生存与生活,是最贴近普通人日常的温度。 阅读《觅词记》,更像是在与一位博学而风趣的老友对话。他不会居高临下地教导你,而是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分享他的发现与感悟。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知识的养分,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到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热爱与敬畏。这种热爱并非空洞的赞美,而是渗透在每一个字里行间,体现在每一次细致的考证中。它让我意识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词语,都可能隐藏着一个被遗忘的世界,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珍视。

评分

评价三 初次接触韦力先生的《觅词记》,便被它独特的气质所吸引。这套书仿佛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引领我踏上一场奇妙的文字与文化的探索之旅。书中所探讨的不仅仅是某个词语的字面意思,更是它背后所承载的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学识,将一个个看似平凡的汉字,剥离出它们层层叠叠的过往,展现出其丰富而多样的文化内涵。 我尤其欣赏书中那种“追本溯源”的精神。韦力先生并非满足于对词语的浅层解释,而是像一位考古学家,深入挖掘词语的起源,考证其字形、字音、字义的演变过程,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生活习俗、思想观念紧密联系起来。这种严谨而细致的考证,不仅让读者对词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我们窥见古人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以及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例如,书中对某个描绘节日习俗的词语的解读,让我了解到那个节日背后所蕴含的祭祀仪式、娱乐活动,甚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的“故事性”。韦力先生的叙述方式充满画面感,他能够将抽象的文字演变过程,描绘得如同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引人入胜。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词语的诞生与流传。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学习传统文化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乐趣和惊喜。它让我明白,传统文化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古籍,而是流淌在我们日常语言中的活水源泉。

评分

评价四 《觅词记》(套装共2册)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古人对话的奇遇。韦力先生的“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名不虚传,在这两本书中,他以一种极其精妙的方式,将我们带回到汉字生成的那个时代,去感受文字最初的生命力。他没有采用枯燥乏味的学术论述,而是像一位耐心而博学的向导,带领我们一步步探寻词语背后的故事,揭开它们被时光掩埋的神秘面纱。 书中最令我着迷的是他对词语背后文化意涵的挖掘。他不仅仅是解释一个词的含义,更是通过这个词,去解读当时的社会生活、人文风情,甚至是古人的精神世界。例如,他对某个描述古代社会关系的词语的考证,让我看到了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的制度,以及人们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由词及人,由词及事”的叙事方法,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韦力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雅致。他的叙述流畅自然,充满了画面感,读起来让人感到十分亲切。他能够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最复杂的词源学问题,让即使是对古代文字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进入到他的世界。这本书,不像是教科书,更像是一本散文集,每一篇都充满了智慧和趣味,能够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知识,启迪思考。

评分

评价二 《觅词记》(套装共2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尘封已久的宝箱里,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散落着无数闪耀着古老智慧的珍珠。韦力先生作为“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的作者,在这两本书中展现了他对汉字和传统文化非同寻常的热情与深刻理解。他不是在简单地罗列词语的意思,而是将每一个词语都视为一个活生生的文化载体,带领读者去探究它从何而来,如何演变,以及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他常常会从一个极其微小的文化现象,比如一个不起眼的习俗,或者一件古老的器物,去引申出一个或几个词语的来龙去脉。这种视角非常独特,它避免了枯燥的学术术语,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趣味性和探索性。我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些古老的仪式是如何在词语中得以延续,古人的生活智慧是如何通过词语的演变而传承下来。它让我感觉到,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文字,更是在触摸一段段鲜活的历史,理解一群曾经鲜活的人。 而且,韦力先生的文字功底也相当了得。他的语言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雅趣。有时候,一段对词语的解释,读起来就像一篇优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传统文化的深情。这种将学术研究与文学表达完美结合的能力,使得《觅词记》成为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佳作。它不是那种一看就让人望而却步的学术专著,而是能够让普通读者也乐在其中,在不知不觉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评分

不错,物流快,一直京东买买买

评分

本书是我寻访古代词人遗迹的记录,对于这个专题,首先要确认两大问题:一是何为词?二是词的起源?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然而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

评分

印刷精美,很喜欢韦力先生的作品,以前只看写的古籍方面的书,觅词记亦写的有味,还附赠邮票,赞

评分

????觅词记(套装共2册)/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

评分

韦力的书是行千里路的结果

评分

京东活动给力 到货很快 很赞!!!

评分

good,,,,,,,,,,,,good,,,,,,,,,,,,,

评分

书很好,作者寻踪非常用心也很辛苦,就是定价虚高,618大促收下,五星好评!

评分

书很好,物流也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