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山東海域海洋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圖集(第四冊):常見浮遊生物

渤海山東海域海洋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圖集(第四冊):常見浮遊生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茂劍,宋秀凱 編
圖書標籤:
  • 海洋生物
  • 浮遊生物
  • 生物多樣性
  • 渤海
  • 山東海域
  • 海洋保護區
  • 圖集
  • 海洋生態
  • 海洋科學
  • 生物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海洋齣版社
ISBN:978750279962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18345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9
字數:4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渤海山東海域海洋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圖集(第四冊):常見浮遊生物》共調查和拍攝瞭渤海山東海洋保護區內常見浮遊生物150種,其中常見浮遊植物79種,隸屬於4門6綱14目24科45屬;常見浮遊動物50種(不含浮遊幼蟲和幼體),隸屬於5門9綱22目39科43屬;常見魚卵、仔稚魚21種,隸屬於1門1綱8目18科21屬。《渤海山東海域海洋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圖集(第四冊):常見浮遊生物》圖文並茂,重點介紹瞭渤海山東海域常見浮遊生物的分類學地位、主要識彆特徵、地理分布及習性,每個物種均以多張圖片進行展示,部分典型浮遊植物物種進行瞭電鏡拍照,浮遊動物和魚卵、仔稚魚樣品進行瞭視頻拍攝。

內頁插圖

目錄

浮遊生物
第一部分 浮遊植物
矽藻門
直鏈藻科
圓篩藻科
海鏈藻科
骨條藻科
細柱藻科
棘冠藻科
根管藻科
輻杆藻科
角毛藻科
盒形藻科
真彎藻科
等片藻科
舟形藻科
菱形藻科
金藻門
矽鞭藻科
卡盾藻科
黃藻門
異鞭藻科
甲藻門
裸甲藻科
鰭藻科
夜光藻科
膝溝藻科
多甲藻科
角藻科
原甲藻科

第二部分 浮遊動物
刺胞動物門
鮑螅水母科
棒螅水母科
唇腕水母科
枝管水母科
棒狀水母科
多管水母科
和平水母科
觸絲水母科
瑪拉水母科
秀氏水母科
鍾螅科
間囊水母科
怪水母科
雙生水母科
洋須水母科
櫛闆動物門
側腕水母科
節肢動物門
仙達溞科
紡錘水蚤科
哲水蚤科
胸刺水蚤科
擬哲水蚤科
角水蚤科
僞鏢水蚤科
寬水蚤科
歪水蚤科
長腹劍水蚤科
大眼水蚤科
長猛水蚤科
怪水蚤科
糠蝦科
泉蜮科
針尾漣蟲科
漣蟲科
磷蝦科
瑩蝦科
櫻蝦科
玻璃蝦科
毛顎動物門
箭蟲科
尾索動物門
住囊蟲科
浮遊幼蟲

第三部分 魚卵、仔稚魚
脊索動物門
鯡科
鯷科
鮟鱇科
鯔科
鱵科
飛魚科
海龍科
鱺科
六綫魚科
獅子魚科
鱚科
石首魚科
玉筋魚科
□科
帶魚利
鰈科
鰨科
舌鰨科
索引

前言/序言

  渤海是我國的內海,通過渤海海峽與黃海相通。遼河、灤河、海河、黃河等眾多河流的匯入,帶來瞭豐富的營養物質,眾多海洋生物在此棲息繁殖,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為保護眾多珍稀瀕危海洋生物和棲息環境,渤海海域建立瞭眾多的海洋保護區,截至2015年年底,渤海山東海域內共有國傢級海洋保護區13處,其中海洋自然保護區1處、海洋特彆保護區9處、海洋公園3處,總麵積約23萬公頃,占全省海洋保護區總麵積的36%。海洋保護區的建設,既可以有效地防止對海洋的過度破壞,促進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維護自然生態的動態平衡,保持物種的多樣性和群體的天然基因庫;也可以保護珍稀物種和瀕危物種免遭滅絕,保存特殊、有價值的自然人文地理環境,為考證曆史、評估現狀、預測未來提供研究基地。
  渤海山東海域海洋保護區眾多,為係統、全麵地瞭解各保護區海洋環境和保護物種現狀,由山東省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牽頭,濱州、東營、濰坊和煙颱等市級海洋環境監測和預報中心配閤,曆時四年對渤海海域內山東省國傢級海洋保護區生物多樣性開展瞭本底調查,首次係統編寫瞭保護區內常見的陸生植被、鳥類、海洋生物、底棲生物和遊泳動物等生物多樣性係列圖集。本係列圖集的齣版,不僅為保護區能力建設和保護提供瞭基本資料,還可作為科研人員進行物種鑒定的參考工具書。
  本係列圖集共5冊,其中常見浮遊生物圖集為第四冊。該圖集共調查和拍攝瞭渤海山東海洋保護區內常見浮遊生物150種,其中常見浮遊植物79種,隸屬於4門6綱14目24科45屬;常見浮遊動物50種(不捨浮遊幼蟲和幼體),隸屬於5門9綱22目39科43屬;常見魚卵、仔稚魚21種,隸屬於1門1綱8目18科21屬。該圖集圖文並茂,重點介紹瞭渤海山東海域常見浮遊生物的分類學地位、主要識彆特徵、地理分布及習性,每個物種均以多張圖片進行展示,部分典型浮遊植物物種進行瞭電鏡拍照,浮遊動物和魚卵、仔稚魚樣品進行瞭視頻拍攝,讀者可掃描書中二維碼進行查閱。
  本圖集的編寫和齣版得到山東省渤海海洋生態修復及能力建設項目、山東省科技發展計劃(2014GSF117030)、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201405010)和山東省海洋生態修復重點實驗室等項目的資助,在此錶示衷心感謝。常見浮遊生物圖集物種校準得到天津科技大學孫軍教授和中國海洋大學劉曉收教授熱心指導,謹緻謝忱。
《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係統健康評估與修復策略研究》 圖書簡介 本書聚焦於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極具生態敏感性和重要戰略地位的黃河三角洲濕地係統。作為全球候鳥遷徙的重要中轉站,黃河三角洲不僅承載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更是維持區域水文平衡與海岸帶穩定的關鍵屏障。本書旨在通過多學科交叉的視角,係統深入地剖析該濕地生態係統的當前健康狀況、麵臨的主要威脅,並提齣科學、可行的修復與可持續管理策略。 第一章:研究區域的自然地理與生態基礎 本章首先對黃河三角洲的地理區位、地貌演變曆史進行瞭詳盡的描述。重點闡述瞭黃河泥沙淤積對濕地格局的動態影響機製,以及海陸相互作用如何塑造齣獨特的灘塗、鹽沼和蘆葦蕩等生境類型。 在生態基礎方麵,本章係統梳理瞭該區域植被的垂直帶與水平分布規律,詳細記錄瞭優勢植被群落的結構特徵、物種組成及其季節性變化。特彆關注瞭檉柳林、蘆葦群落等關鍵植被對土壤鹽分、水位波動的響應機製。 第二章:黃河三角洲典型生物類群的群落結構與動態 盡管本書不涉及海洋浮遊生物,但對濕地係統內的淡水和半鹹水浮遊生物、底棲生物以及水鳥群落進行瞭深入的生態學研究。 水體微生物與浮遊動物: 考察瞭不同生境(河口、內陸濕地、人工水域)中浮遊植物(矽藻、綠藻等)的物種多樣性、生物量及其對水體營養鹽負荷的指示作用。同時,對指示性浮遊動物(如橈足類、枝角類)的密度、優勢種更迭進行瞭長期監測分析,揭示瞭水文條件變化對食物網基礎層的影響。 底棲動物群落: 針對灘塗和淺水區域,本書詳細分類、計數並分析瞭底棲無脊椎動物(如雙殼類、腹足類、蠕蟲類)的群落結構。這些生物是濕地生態係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關鍵環節,其多樣性指數的變化直接反映瞭底質環境的質量。 鳥類多樣性與棲息地利用: 本章運用鳥類環誌、點位調查等方法,記錄瞭黃河三角洲濕地記錄到的水鳥、涉禽和留鳥的種類、數量及其季節性分布。重點分析瞭不同類型濕地(如人工濕地、自然灘塗)對不同生態習性鳥類的支持能力,評估瞭棲息地破碎化對遷徙種群的影響。 第三章:濕地健康診斷:壓力源識彆與生態響應 本章側重於量化和評估驅動黃河三角洲生態係統變化的外部壓力。 水資源變化的影響: 分析瞭黃河徑流量、入海含沙量以及季節性分配對濕地水文格局的長期影響。研究瞭徑流減少導緻的鹽堿化加劇、濕地萎縮與生物棲息地喪失之間的定量關係。 汙染負荷評估: 選取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s)和營養鹽(氮、磷)作為關鍵指標,對錶層沉積物、水體和關鍵生物組織(如耐受性強的植物和底棲生物)進行汙染水平測試。基於生物富集因子和風險商,評估瞭汙染對食物鏈頂端的潛在風險。 人類活動的乾擾: 係統梳理瞭圍墾曆史、農業麵源汙染、基礎設施建設(如油田開采、港口建設)對濕地連續性和生態功能的影響,建立瞭乾擾強度與關鍵物種(如特有植被或珍稀水鳥)種群密度之間的迴歸模型。 第四章:生態係統功能評估與服務價值量化 本書構建瞭評估濕地生態係統健康程度的綜閤指數模型,該模型整閤瞭生物多樣性指標、水文連通性指標和汙染負荷指標。 物質循環功能: 重點分析瞭濕地植被對水體營養物質的截留、轉化和輸齣的速率。通過同位素示蹤技術,量化瞭濕地生態係統在碳匯和氮素固定中的作用。 氣候調節與海岸帶保護: 評估瞭濕地植被對區域微氣候的調節效應,並利用遙感和實地觀測數據,分析瞭濕地緩衝帶對風暴潮和海浪能量衰減的能力,量化瞭其提供的防災減災服務價值。 社會經濟價值評估: 運用成本替代法、偶遇價值法等經濟學方法,對濕地提供的水産品供應、科研教育以及生態旅遊等服務價值進行瞭估算,為製定管理政策提供經濟學依據。 第五章: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管理策略 基於前述的診斷結果和功能評估,本章提齣瞭針對性的修復技術與管理框架。 水文連通性恢復技術: 設計瞭基於生態需水標準的生態流量調度方案,並探討瞭利用小型水利設施恢復內陸濕地與外圍水體之間物質和生物傳輸通道的可行性。 汙染生態修復: 提齣瞭基於植物修復(Phytoremediation)技術,篩選耐鹽堿、高吸附能力的本地優勢植物,用於重金屬和鹽分的聯閤修復。針對富營養化問題,提齣瞭“控源截汙+生態淨化塘”的組閤策略。 生境優化與物種多樣性維護: 提齣瞭分區域的棲息地就地保護措施,強調對核心越鼕地和繁殖地的嚴格管製。引入瞭本土植物的迴歸種植方案,以恢復受損的鹽沼和灘塗植被群落,增強生態係統的韌性。 綜閤管理框架: 建議建立一個跨部門、多尺度的監測與決策支持係統,將生態健康指標納入地方政府的績效考核體係,確保濕地保護工作的長期性和持續性。 本書的深度分析和實證數據,為濕地生態學、環境科學、水資源管理以及海岸帶規劃領域的專業人士和政策製定者,提供瞭嚴謹的科學參考和切實可行的操作指南。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到這本書的書名,我立刻聯想到瞭許多經典的自然科普讀物,那些精美的插圖和嚴謹的文字總是能深深吸引我。雖然我並不是科班齣身,對海洋生物學的專業知識瞭解不多,但這並不妨礙我對海洋世界濃厚的興趣。“渤海山東海域海洋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圖集(第四冊):常見浮遊生物”,這個標題的詳細程度,讓我猜測這本書一定是在某個特定海域的特定類群上進行瞭深入的研究。我一直覺得,浮遊生物雖然微小,但它們卻是海洋食物網的基石,它們的數量和種類直接關係到整個海洋生態係統的健康。特彆是“常見浮遊生物”這個詞,更是點燃瞭我對這本書的好奇心,我想知道,在我們日常的認知之外,有哪些“常見”的浮遊生物,它們又有著怎樣令人驚嘆的生命力?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配閤清晰的圖像,嚮我展示這些微小生命的獨特之美。我希望它能包含對這些浮遊生物的詳細分類、形態描述,甚至是一些生活習性的介紹,讓我能夠對它們有一個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同時,我也對“渤海山東海域”這個地理定位感到興趣,這讓我聯想到這個區域可能存在的特有浮遊生物種類,以及它們可能受到哪些環境因素的影響。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渤海山東海域海洋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圖集(第四冊):常見浮遊生物》,聽起來就非常學術和嚴謹,仿佛是一本研究報告的精煉摘要。我一直對海洋生物,尤其是那些構成海洋基礎的浮遊生物充滿好奇。它們雖然微小,但卻是海洋生態係統中最基礎、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常常想象,在那些望不到邊際的藍色海洋深處,究竟生活著多少我們肉眼無法看見的奇妙生命?它們是如何在這個廣闊的空間裏生存、繁衍、演變的?“常見浮遊生物”這個詞,讓我聯想到這本書可能聚焦於那些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浮遊生物,它們無疑是研究海洋生態健康狀況的晴雨錶。我期待這本書能用細緻入微的文字和精準的圖像,為我揭示渤海山東海域這些“主角”的真實麵貌。我希望它能包含對這些生物的詳細分類、形態特徵的解剖式描述,以及它們在不同季節、不同水層中的分布情況。甚至,我希望能瞭解到它們在海洋食物鏈中的位置,以及它們對海洋環境變化的響應能力。這本書的齣現,對於我這樣一位對海洋科學充滿憧憬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次深入瞭解微觀海洋世界的絕佳機會。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直擊瞭我一直以來對海洋微觀世界的求知欲。“渤海山東海域海洋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圖集(第四冊):常見浮遊生物”,光是這個詳盡的標題,就足以讓我對其內容産生濃厚的興趣。我一直認為,浮遊生物是海洋中最具魅力的存在之一,它們雖然渺小,卻構成瞭海洋生態係統的基礎。我非常好奇,在渤海山東海域這個具體的保護區內,究竟有哪些“常見”的浮遊生物?它們各自又有什麼獨特的生存策略?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詳實的研究數據和專業的科學解讀,用最直觀的方式展現這些微小生命的形態之美,比如它們精緻的外形、多彩的色彩,以及它們在顯微鏡下所呈現齣的令人驚嘆的結構。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介紹這些浮遊生物的生態習性,比如它們的繁殖方式、食物來源,以及它們與其他海洋生物的關係,甚至是被哪些更大型的生物所捕食,它們在海洋食物鏈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總之,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瞭解渤海山東海域這些“常見”的浮遊生物,從而對海洋生物多樣性以及海洋生態保護有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充滿瞭學術氣息和專業性,尤其是“渤海山東海域海洋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圖集(第四冊):常見浮遊生物”這樣的標題,瞬間就勾起瞭我對海洋世界的好奇心。雖然我本人並非海洋生物學領域的專傢,但從小就對大海懷有深厚的感情,常常幻想生活在水下的世界究竟是怎樣一番景象。浮遊生物,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飄渺和神秘感,它們是海洋生態係統中基礎的存在,支撐著整個食物鏈。我一直很好奇,這些肉眼幾乎看不見的微小生命,是如何在這個廣闊的藍色星球上繁衍生息,又是如何構成瞭如此龐大而復雜的海洋生態係統的基石。這本書的齣現,似乎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這些神秘生物的大門,讓我有機會窺探到那些隱藏在海平麵之下、微觀世界的壯麗畫捲。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瞭解到關於渤海山東海域這些常見浮遊生物的詳細信息,比如它們的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規律,以及它們在整個海洋生態係統中所扮演的角色,甚至是被哪些更高級的生物所捕食,它們之間又存在著怎樣的相互作用。總之,這本書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渴望去探索那未知的微觀海洋。

評分

當我看到《渤海山東海域海洋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圖集(第四冊):常見浮遊生物》這個書名時,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我一直對海洋世界懷有莫名的情愫,特彆是那些在水中自由漂浮的微小生命——浮遊生物。它們是海洋生態係統的奠基者,支撐著整個海洋的繁榮。我很好奇,在這片被特彆保護的渤海山東海域,究竟隱藏著怎樣豐富多樣的浮遊生物種類?“常見”二字,又暗示著這些生物可能是我們瞭解這個海域生態健康狀況的窗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圖文並茂的方式,詳細介紹這些浮遊生物的形態特徵,或許會有精美的顯微照片,展現它們令人驚嘆的微觀結構。我希望它能告訴我,這些生物是如何在海水中移動、覓食,又是如何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理解這些“常見”的浮遊生物在整個海洋食物網中的關鍵作用,以及它們對海洋環境變化的敏感度,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海洋保護的重要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