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图书出版史编年(1912—1949)(套装上中下册) [The Chronicle of Book Publishing in Republican China(1912-1949)]

民国图书出版史编年(1912—1949)(套装上中下册) [The Chronicle of Book Publishing in Republican China(1912-19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永贵 著
图书标签:
  • 图书史
  • 出版史
  • 民国
  • 中国近现代史
  • 文化史
  • 学术著作
  • 历史研究
  • 图书编年
  • 社会史
  • 文献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06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903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外文名称:The Chronicle of Book Publishing in Republican China(1912-1949)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国图书出版史编年(1912—1949)》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课题的研究成果,是关于民国时期图书出版活动的文献史料的辑录。本书借助编年史的体例,对民国时期的图书出版活动,依年代次序作历史的叙述,勾勒出民国图书出版的发展历程。其内容主要包括出版机构的创立,大型丛书、工具书、教科书、古籍图书的刊印,出版法、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书业章程业规的制定,各种版权上的争端,劳资双方权益的纠纷,查禁与反查禁的斗争,以及出版机构的有关经营活动等。本书在对文献史料进行辑录时,择其重要和不易见者,或全录,或多录,或提供史料线索,庶使读者通过“还原”的具体历史语境,了解民国出版相对原始的历史面貌。同时,本书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较为翔实的研究资料,进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补充新史料,共同推进出版史的史料学建设。不仅如此,本书对于相关学术研究亦有启迪与引导作用。

作者简介

吴永贵,男,1968年10月生,安徽枞阳人。1991年安徽大学图书馆学学士学位,1997年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硕士学位,2002年武汉大学图书馆学博士学位。自1997年迄今,任教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1998年任讲师,2002年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1、民国出版史,2、当代出版史3、出版文化。
主要著作:1、《把卷心醉——读书藏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7-222-02148-5
2、《中国新图书出版业的文化贡献》,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7-307-02566-3
3、《中国家庭适读书》(合著),宁波出版社,2000年10月,7-80608-362-3/Z.18
4、《中国百年畅销书》(合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目录

上册
1912年(民国元年)
1913年(民国2年)
1914年(民国3年)
1915年(民国4年)
1916年(民国5年)
1917年(民国6年)
1918年(民国7年)
1919年(民国8年)
1920年(民国9年)
1921年(民国10年)
1922年(民国11年)
1923年(民国12年)
1924年(民国13年)
1925年(民国14年)
1926年(民国15年)
1927年(民国16年)
1928年(民国17年)

中册
1929年(民国18年)
1930年(民国19年)
1931年(民国20年)
1932年(民国21年)
1933年(民国22年)
1934年(民国23年)
1935年(民国24年)
1936年(民国25年)
1937年(民国26年)
1938年(民国27年)

下册
1939年(民国28年)
1940年(民国29年)
1941年(民国30年)
1942年(民国31年)
1943年(民国32年)
1944年(民国33年)
1945年(民国34年)
1946年(民国35年)
1947年(民国36年)
1948年(民国37年)
1949年(民国38年)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凡  例

一、本书为编年体,按年、月、日次序编排,凡无日可考者标明月份,无月可考者标明年份,各列于相应每月、每年之末,或标明“春”“夏”“秋”“冬”。几个条目记述同一件事情、内容互有联系、前后日期又相近者,并作一条记载。
二、本书著录时期,起于1912年,迄于1949年,凡三十八年时间,有关这一时段图书出版的重要事件,如出版机构的创立,大型丛书、工具书、教科书、古籍图书的刊印,出版法、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书业章程业规的制定,各种版权上的争端,劳资双方权益的纠纷,查禁与反查禁的斗争,以及出版机构的有关经营活动、出版时评文章等,均详加辑录汇抄。
三、民国时期出版图书十数万种,本书只选择了少量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单行本著作,如《辞源》《辞海》《毛泽东选集》等著录。较大型的古籍、各工具书以及收录6本以上的丛书,则分别按年代著录。
四、本书所列各丛书的出版时间及出版数量,多取自上海图书馆编的《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一书,部分参酌其他可信资料,予以适当增益补充。由于该书为上海图书馆根据一馆所藏编辑而成,定有不少遗漏,所以本卷特用“知见”一词,以向读者提示其著录的局限性。全套丛书标明有主编者,则著录主编者姓名,反之则不录。
五、民国时期出版了大量报刊,由于报刊为连续性出版物,自有其与图书出版不同的媒体特点。本书只选择性地录入了与书业和读书有关的少量报刊,如《读书月报》《出版周刊》等。
六、本书选用史料,凡编印缘起、征稿启事、法律条例、函文布告、书业规章、版权声明、罢工宣言、禁书抗诉、经营情况、出版时评等史料,择其重要和不易见者,或全录或提供史料线索,庶使读者对于民国出版生态环境有较为全面具体的认识,同时,也便于后来研究者征引与利用,进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补充新史料。
七、本书条目繁多,史料来源复杂,为免琐细,未予一一标明出处,只在本书书后附列参考书目。而对本书辑......
民国图书出版史编年(1912—1949)(套装上中下册) 一部全面梳理中国近代图书出版发展脉络的鸿篇巨制 《民国图书出版史编年(1912—1949)》是一部集学术性、资料性与通史性于一体的力作,它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系统地勾勒出从辛亥革命爆发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一波澜壮阔的三十余载间,中国图书出版业跌宕起伏、蓬勃发展的完整图景。本套丛书(上、中、下三册)由知名学者倾力编撰,凝聚了多年的研究成果与心血,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真实、详尽的民国出版世界,填补了中国近现代出版史研究的诸多空白,是了解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传播、社会变迁以及知识分子群像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文献。 内容梗概: 本套丛书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础,将民国三十七年间的出版活动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影响出版业发展的各种因素。 上册:奠基与变革(1912-1927) 上册聚焦于民国初年,在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时代浪潮中,出版业所经历的初步探索与转型。 辛亥革命的余波与出版的勃兴: 详细梳理了辛亥革命后,随着政治格局的改变,各种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盛况。革命党人、改良派、立宪派等不同政治力量,如何利用出版物宣传思想,争夺话语权。 新文化运动的催化: 重点阐述了新文化运动对出版业带来的深刻影响。白话文的推广、新思潮的传播,催生了大量面向大众的启蒙读物,许多至今仍具影响力的作家、思想家,如鲁迅、胡适、陈独秀等,他们的著作如何通过出版界走向社会,引发广泛讨论。 旧式出版业的挣扎与新式出版业的兴起: 分析了传统书坊、印刷作坊在现代化冲击下的生存状态,以及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近代出版巨头的崛起过程。它们的经营模式、管理制度、图书策划等方面的创新,为民国出版业树立了典范。 教育改革与教科书出版: 探讨了民国政府推行教育改革,对教科书的需求激增,以及各大出版机构在教科书编纂与出版方面的竞争与发展。 法律法规的初步建立: 梳理了民国初期对出版物管理的法律框架,包括审查制度、版权保护等方面的初步尝试,以及这些政策对出版活动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区域性出版中心的形成: 关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出版活动,分析了不同地区出版业的特色与发展路径。 中册:繁荣与挑战(1928-1937) 中册进入国民政府时期,出版业迎来了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国民政府的出版政策与管理: 详细考察了国民政府时期对出版业的管理政策,包括出版法的制定与实施,出版物的审查制度的变化,以及其对出版内容和形式的影响。 学术出版的深化: 记录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学术研究的活跃,以及由此带来的学术著作、期刊的出版。各大高校出版社、学术机构的出版活动被细致呈现。 大众出版的多元化: 探讨了报刊杂志的蓬勃发展,通俗读物、小说、戏剧、电影剧本等大众出版物的丰富多样,以及它们在满足社会大众文化需求、塑造社会风气方面的作用。 抗日救亡思潮的涌动: 关注九一八事变后,出版界如何响应民族危亡的号召,出版大量宣传抗日救亡、揭露日军罪行的书籍和宣传品,出版业成为重要的舆论阵地。 出版机构的变革与分化: 分析了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老牌出版机构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的战略调整,以及新兴出版势力的崛起,如生活书店、开明书店等,它们在不同政治立场和市场定位上的差异。 翻译出版的活跃: 考察了大量外国优秀著作的翻译与出版,这些译作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社会的知识体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技术与工艺的进步: 记录了印刷技术、纸张生产、装帧设计等方面的发展,以及这些技术进步对出版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下册:烽火与坚守(1937-1949) 下册聚焦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出版业在战火纷飞、社会动荡的大背景下,所经历的艰辛与坚守。 抗日战争时期的出版: 详尽记录了战时出版业的艰难处境,包括出版机构的内迁、出版物的审查与禁毁、纸张资源的匮乏、以及出版物如何成为抗战宣传和团结民族的重要工具。边区出版、沦陷区出版等不同区域的出版活动被重点关注。 解放区出版的探索与发展: 深入研究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出版事业,包括其政治宣传、文化教育、农村读物等方面的出版特点,以及如何通过出版物动员群众、组织生产、建设根据地。 国统区的出版困境: 分析了国民政府统治区出版业在经济衰退、政治动荡、通货膨胀等因素下的经营困境,以及进步出版物如何艰难地生存与传播。 进步出版物的角色: 重点突出了左翼作家、进步出版人如何在白色恐怖下,通过出版物传播革命思想,鼓舞人心,坚持斗争。 战后出版的复苏与重整: 考察了抗战胜利后,出版业短暂的复苏景象,以及随后内战爆发对出版业的又一次沉重打击。 出版人才的流转与命运: 记录了在动荡年代,众多出版家、编辑、作家、翻译家等出版人的命运沉浮,他们的选择与贡献。 新中国成立前的出版格局: 总结了民国时期出版业的发展轨迹,为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价值与意义: 《民国图书出版史编年(1912—1949)》不仅是一部关于出版业的史书,更是理解中国近代史的一扇重要窗口。 学术价值: 本书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为中国近代出版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资料价值: 编年体的方式,将海量的出版信息、事件记录、政策法规、人物活动等,以条目形式清晰呈现,方便研究者查阅和溯源。 通史价值: 宏观上展现了中国近代出版业与国家命运、社会变革、思想演进的密切关系,为理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文化传承价值: 通过对民国时期优秀出版物的梳理与介绍,有助于当代读者重新认识和发掘被历史尘封的宝贵文化遗产。 研究方法示范: 本书在史料搜集、考证辨析、逻辑梳理、叙事方法等方面,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本书特色: 时间跨度长,内容翔实: 覆盖民国三十七年,从政治制度变革到思想文化演进,从经济发展到技术进步,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民国出版业的面貌。 结构清晰,脉络分明: 采用编年体,以时间为主线,辅以专题梳理,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民国出版业发展的脉络与逻辑。 史料严谨,考证精细: 编撰者依据大量一手史料,包括各种出版物、档案文献、回忆录、报刊杂志等,力求史料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人物丰富,故事生动: 既有对出版机构的考察,也穿插了大量出版家、编辑、作家、翻译家等人物的故事,使得历史更加鲜活。 图文并茂: 适时配以珍贵的历史照片、出版物封面、广告等,直观展现民国出版的时代风貌。 适宜读者: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历史学、新闻传播学、中文、出版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以及对中国近代史、出版史、思想史、文化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同时,本书也是出版界人士、图书收藏家、历史研究机构的案头必备参考书。 结语: 《民国图书出版史编年(1912—1949)》的出版,无疑是中国近代出版史研究领域的一座里程碑。它以其宏大的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翔实的资料呈现,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民国出版画卷。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图书出版业的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更能从中洞察那个时代中国社会思想的激荡、文化的转型与民族的精神探索。这套巨著,必将成为研究和理解中国近现代发展的重要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近代文化史的业余爱好者,我总觉得过去对民国出版史的了解多集中于“五四”启蒙的高光时刻,或是少数几家影响深远的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局的案例。这套书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它极力试图打破这种“精英化”的视角,去描绘一个更广阔、更具烟火气的出版生态。我期待看到那些地方性的小型出版社、那些不那么出名的翻译家、那些在困境中挣扎求存的印刷作坊是如何运作的。这种“编年体”的叙事手法,本身就要求作者必须保持最大的客观性,将时间线索作为唯一的准绳,而非以重要性来筛选史料。如果它能成功地呈现出那种“百花齐放又暗流涌动”的出版图景,那它对学界的贡献将是巨大的。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历史细节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人,尤其对文化史的演变轨迹充满好奇。我试着在其中寻找一些关于特定时期或特定地域(比如西南联大时期或沦陷区的出版活动)的片段性描述,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钻研,但从篇幅和引用的文献广度来看,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景式视角。我特别欣赏这种将政治、社会变迁与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例如,不同政权更迭时期,书局的更名、书号的迁移、审查制度的变化,这些在普通历史书中往往是一笔带过的内容,想必在这套书中会得到细致的描摹。对于研究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如何通过出版业承载文化使命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坐标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复古的韵味扑面而来,封面采用的纸张质感厚重,触感温润,让人爱不释手。油墨的印刷清晰,字体选择上,那种老上海的铅字味道被很好地还原了出来,让人仿佛能嗅到那个年代书店里的樟脑丸和墨香。装订的工艺也十分考究,三册书的分量感十足,摆在书架上俨然是一道风景线。我特意留意了一下内页的排版,虽然是历史编年体,但编排得井井有条,很多珍贵的历史图片和书影被巧妙地穿插其中,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内容,但仅凭这视觉上的享受,就已经觉得物超所值了。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物件,对于那些痴迷于民国风情和老物件的读者来说,光是触摸和翻阅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显示出出版方对“民国”这一特殊历史时段的尊重与敬意,让人对内部的学术价值也充满了期待。

评分

初拿到这厚厚的三卷本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它份量感十足,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松通勤时阅读的“轻量级”读物,它需要一个安静的午后,或者一个充裕的周末来沉下心去研读。书脊的线索和分册的逻辑感很强,光是看着目录的结构,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那个动荡年代的出版脉络时所付出的巨大心血。我快速翻阅了开篇部分对史料的梳理方式,那种严谨的考证态度跃然纸上,它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宏大而又精密的知识框架,将那个时代零散的出版活动、书局兴衰、名家译介等碎片化信息进行系统性的整合。这种扎实的学术底蕴,让一个非专业读者也能感受到研究的深度,光是这种试图“编年”的企图心,就已经足够让人肃然起敬了。它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通俗读物,而是为深度研究者准备的基石。

评分

这套书的体量和覆盖的时间跨度(整整三十八年),本身就意味着它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我注意到作者在绪论中对史料来源的介绍,提及了大量的档案、日记、报刊广告乃至拍卖记录,这让我感到一丝激动。因为真正的历史深度往往藏在这些不易被发掘的“边角料”里。我设想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将能够追踪某一本重要译著的出版轨迹,从最初的稿费洽谈、排版校对,到印刷发行受阻的困境,再到最终在市场上的接受度,这种细致入微的“微观史”观察,正是宏大叙事所欠缺的血肉。它承诺的不是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一次对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生产机制的系统性解剖,这对我来说,是比任何文学赞美都更具吸引力的“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