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研究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杨,何思源,王宇飞,魏钰 著
图书标签:
  • 国家公园
  • 体制建设
  • 生态保护
  • 环境政策
  • 中国
  • 法律法规
  • 自然保护区
  • 可持续发展
  • 公共管理
  • 区域规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225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9034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字数:28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政策研究,不仅要衔接中央文件,提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下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框架,更要明晰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并在典型案例区提出重要的体制机制的建设方案。

考虑到国家公园体制机制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并且管理单位体制的权利在体制机制的重点领域(资源管理体制和资金机制中)都有所涉及,因此本书稿明确了不同层面的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对应的权利清单和运行方式,以武夷山为例提出了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项目化方案,完整地覆盖了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落地的全过程。

本书稿分四大部分,一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思路和总体框架,二是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区体制机制现状,三是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及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机制的细化设计,四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项目化方案。

本书稿为河仁慈善基金会、保尔森基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

苏杨,男,1971年生,环境科学博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管理世界杂志社副总编辑。自2002年进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以来,在人口、资源、环境及自然文化遗产领域主持完成一系列课题,其中国家公园领域的课题11项、著作4本。2015年后,担任国家发改委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评审专家组成员、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首席专家。

何思源,北京大学地理学学士,生态学硕士,剑桥大学地理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保护地社会-生态系统动态和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保护地社区资源使用。2015年承担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国家公园”研究项目,先后参与国家公园领域多个研究课题,发表文章多篇,并承担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第三方评估的部分工作。

王宇飞,1985年生,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专业,副研究员,现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从事政策咨询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

魏钰,女,1985年生,湿地生态学专业,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博士研究生,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2017年在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及下属单位实习一年。曾为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长江项目高级官员,负责水政策工作。现主要从事国家公园管理相关研究,包括管理体制、生态补偿机制、社会参与机制等。

目录

第一部分 与中央文件衔接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思路和总体框架
  1.1 目标导向: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主要目标和思路
  1.2 问题导向:中国保护地体系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现状
  1.3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总体框架
第二部分 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体制机制现状
  2.1 福建省自然保护地的基本情况及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代表性
  2.2 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现有管理体制和主要问题
第三部分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及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机制的细化设计
  3.1 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体制机制改革方案设计特点
  3.2 如何构建管理单位体制
  3.3 如何形成统一的资源管理体制——以土地权属制度为重点
  3.4 如何构建资金机制
  3.5 明确不同层面的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对应的权力清单和运行方式
第四部分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项目化方案
  4.1 与基础制度和全局目标关系及其项目化思路
  4.2 项目化方案设计——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
  4.3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项目化方案在不同类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体现形式
附 件
  附件1 世界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别及其体制机制在中国的适用性
  附件2 基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遴选原则的遴选指标体系设计及其在福建省的应用
  附件3 对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相关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调研访谈
  附件4 国家公园产品品牌增值体系的可借鉴经验和中国国情下的实施方案
  附件5 如何完善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实施方案
  附件6 国家公园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
  附件7 法国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动因、经验及其对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启示

前言/序言

前言导读

从全世界来看,以国家公园为主题的书虽不是恒河沙数,也是数不胜数;相比而言,中国的国家公园书籍,虽不是屈指可数,也是寥寥可数。上网搜索一下,本就有限的书多数还是旅游主题的或国外情况介绍的,与中国实情尤其国家公园体制结合的不多,只有部分介绍云南自行推进国家公园相关工作的书籍涉及了体制。好在自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以来,四年多的时间里,与体制相关的书堪称雨后春笋、纷纷冒头,已有的近十本书几乎涉及了国家公园体制的所有方面。我们这本书,作为“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研究”丛书之一,显然来得不早,话题也不新鲜了,还值得看吗?我们自身也曾有过疑问,为此,把通常交代全书背景和主要观点的前言写成了前言导读,把自身的疑问变成了设问。
一 看点在巧
我们自以为,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这个巧有三方面所指:内容巧、方式巧、时间巧,由此给本书带来三大看点。
第一是“通天接地”的内容巧。涉及既得利益结构调整的改革,最使不得书生意气。本书按照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来构建研究技术路线,即相关研究既要能解决问题,也要按中央既定改革方向和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确保相关方案既利于地方操作也能在上下、左右、里外形成稳定、持续的合力。全书开篇整理了相关政策脉络,也就重要时间节点进行了政策解读(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祁连山事件习、《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等)。尤其在祁连山事件发生后,国家公园已经成了“最严格的保护”手段。各相关者不“高举高打”解读中央政策和不殚精竭虑琢磨公园改革,相关研究成果就必然不全、不准。但坐而论道唱高调不是本书看点,知行合一才是。在试点中,各地政府常常左右为难:中央要加强保护,不提保护肯定是右派;地方有现实困难要解决,资源要确权、民生要保障、产业要替代、搬迁要资金,没有接地气、能负担的操作方案,肯定是左派。试点工作开展三年来,许多基层地方政府“左......
绿野仙踪:中国国家公园的守护与新生 前言 我们身处一个日益关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当城市的喧嚣渐渐模糊了自然的脉络,当现代文明的印记深入到每一个角落,我们开始回望那些原始而纯粹的土地,寻找心灵的栖息地,探寻生命的起源。中国,这片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的土地,孕育了无数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和珍贵的生物多样性。然而,快速的经济发展和日益增长的人类活动,也给这些宝贵的自然遗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公园”这一概念,以一种庄严而负责任的姿态,在中国大地逐渐落地生根。它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标记,更是我们对自然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承诺。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治理理念,一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公众共享价值的系统性思考与实践。 《绿野仙踪:中国国家公园的守护与新生》并非一本冰冷的政策分析或理论论述,它是一次深入中国国家公园腹地的探险,一次与守护者、建设者、研究者以及自然本身对话的旅程。本书力求从更广阔的视角,更具象化的叙述,去呈现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真实图景,去解读其背后蕴含的深层意义与未来走向。 第一章:远古的呼唤——为何我们需要国家公园?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画卷中,自然始终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然而,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与改造,在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气候变化、生物灭绝、水土流失……这些警钟一次次敲响,提醒我们:地球的承载能力并非无限。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速发展后,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态挑战。曾经广袤的原始森林、珍稀的野生动物种群、壮丽的自然景观,在开发建设的浪潮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部分区域的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这些都敲响了生态危机的警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国家公园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家公园,作为一种国际通行的、最高级别的自然保护地模式,其核心在于“国家”的责任与“公园”的共享。它意味着国家将最珍贵的自然遗产置于最严格的保护之下,以一种前瞻性的、系统性的方式,守护其原始的生态功能,保障其生物多样性,并将其作为宝贵的自然遗产,为当代和后代提供无价的生态服务与精神滋养。 本书将从生态系统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人类精神需求的角度,深入剖析为何建立国家公园是中国迈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我们将追溯人类对自然敬畏的传统,探讨现代社会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并描绘国家公园在应对全球性生态挑战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章:寻迹山海——中国国家公园的选址与规划 选址,是国家公园建设的第一步,也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这片土地,究竟拥有怎样的特质,才能被赋予“国家公园”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誉?它需要承载怎样的生态功能?它需要守护怎样的珍稀物种?它又将如何与周边社区实现和谐共生? 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中国的锦绣山河,去探寻那些被遴选出的国家公园候选之地。我们将走进青藏高原的巍峨雪山,感受“地球第三极”的独特生态系统;我们将穿梭于西南喀斯特的奇峰异石,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将漫步于东北的原始森林,聆听古老林地的呼吸;我们将深入南方的湿地秘境,探访水鸟的天堂。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国家公园选址所依据的科学标准: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到地质地貌的独特性、景观的稀有性,再到文化历史的传承性,以及对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辐射带动作用。我们将考察那些已经初步选定的国家公园,如三江源、祁北、东北虎豹、大熊猫、神农架、普者黑等,深入了解它们各自的地理特征、生态价值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聚焦于国家公园的规划理念。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区域划分,更是一种科学、前瞻、全方位的系统设计。我们关注的不仅是保护区内的核心区域,更是整个区域的生态廊道、缓冲区以及与周边社区的协调发展。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国土空间规划,将国家公园融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第三章:守护者的使命——国家公园的保护与管理 建立国家公园,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有效地守护这片珍贵的自然遗产,使其免受外界的干扰和破坏,并实现其生态功能的永续。这需要一支专业、敬业、充满使命感的守护者队伍。 本书将深入国家公园的一线,去认识那些默默奉献的守护者们。他们或许是身穿迷彩服的巡护员,在崎岖的山路上默默跋涉,监测野生动物的踪迹,打击非法盗猎和采伐;他们或许是专业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分析土壤样本,在野外架设红外相机,为科学保护提供依据;他们或许是社区的协管员,将保护的理念带入村民的生活,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解决方案。 我们将聚焦于国家公园的保护实践:如何运用科技手段,如无人机、卫星遥感、大数据分析,来提升巡护效率和监测精度;如何科学地开展物种保护与栖息地恢复工作,让濒危的生命重获生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保护生态系统的韧性。 同时,本书也将探讨国家公园的管理体系。它需要建立一套高效、协同、透明的管理机制,整合多部门的资源,形成保护合力。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国家公园在管理模式上的差异,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从最严谨的法律法规,到最细致的日常管理,每一项工作都凝聚着守护者们的智慧与汗水。 第四章:自然的课堂——国家公园的生态教育与公众参与 国家公园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更在于它能够成为一座“自然的课堂”,让更多人了解自然、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生态教育与公众参与,是国家公园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国家公园内的生态教育基地,去体验那些生动有趣的科普活动。我们将看到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认识奇特的植物,观察忙碌的昆虫,学习野外生存的技能;我们将看到成年人在导览员的讲解下,了解当地的生态故事,感受自然的魅力,提升环保意识。 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面向年轻一代的教育,更是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推广。国家公园如何通过多种渠道,如纪录片、展览、网络平台,向公众传递保护理念,提高公众的环保素养?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探讨公众参与的多种形式。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参观游览,更是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我们将介绍那些成功的公众参与案例,如志愿者的巡护活动、社区居民的生态旅游合作、以及企业对国家公园的捐赠与支持。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成为国家公园的守护者,都能从国家公园的建设中受益。 第五章:绿色的未来——国家公园的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保护”与“发展”似乎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然而,国家公园的建设,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模式,打破这一僵局,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的绿色之路。 本书将深入分析国家公园的经济效益。它不仅仅是旅游业的拉动,更是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我们将看到,一个成功的国家公园,能够为周边社区带来多少就业机会,提升多少居民收入,改善多少基础设施。 我们将探讨可持续的旅游模式,如何避免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如何让旅游收入反哺保护工作。我们将关注生态农业、特色手工艺品等与国家公园紧密相关的绿色产业,分析其发展潜力与面临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关注国家公园的长远发展。它如何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来保障其持续的保护与管理。它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生态服务的价值,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将展望中国国家公园体系的未来。它将如何与其他保护地模式有效衔接,形成一个有机、高效的保护网络?它将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结语 《绿野仙踪:中国国家公园的守护与新生》,是我们对这片土地上,那些被遴选出来的自然瑰宝的一次深情回望,一次理性思考,一次充满希望的展望。它不仅仅是关于国家的公园,更是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家园,关于我们共同的未来。 正如书中那些守护者们一样,我们相信,通过科学的规划、严格的管理、广泛的参与和不懈的努力,中国国家公园必将成为守护绿水青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成为连接人与自然、传承生命活力的绿色奇迹。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将在国家公园的守护下,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谱写出属于未来的绿色华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新作的问世,无疑为当前中国自然保护领域注入了一股强劲的理论新风。从目录的布局来看,作者显然投入了大量精力去梳理和剖析国家公园这一宏大议题的底层逻辑与实践路径。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生态系统完整性”这一核心概念的深度挖掘,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种名录堆砌,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重塑的哲学思辨。比如,在探讨管理体制的构建时,书中没有流于表面地罗列现有模式的优缺点,而是着眼于如何在碎片化的行政区划中,真正实现生态廊道的连通与功能单元的优化配置。这种自上而下的系统性思考,使得整部著作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它不再局限于某个具体公园的案例分析,而是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空间治理的战略高度。此外,书中对利益相关方(尤其是原住社区)参与机制的探讨也颇为精妙,它触及了保护与发展这一世纪难题,提供了一套不同于传统“隔离式”保护的创新性社会工程方案,这对于未来公园运营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可以说,它为我们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自然遗产管理,提供了一份极其厚重的智力支撑。

评分

坦白讲,初读这书的绪论部分时,我略感有些晦涩,但一旦进入到主体章节,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者的文风是那种典型的学者型叙事,扎实、严谨,充满了对数据的敬畏感和对文献的精准引用。尤其是在阐述国家公园的法制保障框架时,那种条分缕析的论证方式,让人不得不佩服其知识储备的广度和深度。他似乎对每一个法律条文背后的时代背景和国际惯例都了如指掌,并将它们巧妙地编织进中国具体的制度创新之中。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关于“多元投入机制”的分析,作者没有简单地呼吁政府加大投入,而是深入剖析了社会资本、科研机构乃至国际组织在不同功能区(如科研监测区、特许经营区)中可以扮演的具体角色和退出机制。这种将宏观政策设计与微观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视角,是此前同类研究中较为罕见的亮点。读完整部书,你会有一种清晰的认识:国家公园的建设绝非一蹴而就的行政命令,而是一个需要精妙的法律、财政、社会结构协同作用的复杂工程。

评分

读完最后一章,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严密的智力攀登。这部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从宏观的体制框架梳理,到中观的法律制度设计,再到微观的技术应用和社区参与,最后落脚于未来风险的预判与应对,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作者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比如气候变化导致的生态边界迁移、新型旅游模式对原真性的冲击等——的预判,非常具有前瞻性。尤其是关于“弹性管理框架”的提出,它承认了自然系统的不可预测性,主张管理政策必须具备足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而不是僵硬不变的教条。这在当下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中,无疑是极其宝贵的指导原则。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充满实践指导意义的里程碑式著作,它成功地将一个复杂的国家战略议题,分解并重建为一个清晰、可操作的行动蓝图。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地方,在于其对“技术赋能”在公园管理中的应用所给予的详尽论述。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于政策或社会学的研究,但作者在中间部分居然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以及大数据在生态承载力评估和动态监测中的实际操作潜力。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全书的论述立刻变得立体和鲜活起来。例如,书中对“虚拟监测网络”构建的设想,就提供了一个极具操作性的蓝图——如何通过整合分散在不同试点公园的监测数据,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实时响应的生态健康“中央厨房”。此外,作者在讨论巡护体系时,也超越了传统的人力巡护模式,探讨了无人机集群和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在反盗猎和火灾预警中的前沿应用。对于我们这些关注技术前沿的读者来说,这些章节提供的不仅仅是理论,更是未来五年内该领域技术迭代的方向指引。

评分

这部著作的学术品味毋庸置疑,但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所蕴含的强烈的“问题意识”。作者似乎始终保持着一种批判性的视角,不断拷问着“国家公园”这个舶来概念在中国水土如何真正生根发芽。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景观身份认同”的讨论。作者敏锐地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公园仅仅是挂着一个牌子,而当地民众对其缺乏情感上的归属感和文化上的连接,那么所有的保护措施都将是空中楼阁。书中通过对比几个不同区域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提出了“嵌入式叙事”的构建方法,主张将国家公园的建立与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记忆进行深度绑定。这种从“空间保护”走向“文化共鸣”的深化,显示出作者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理解——真正的保护,一定是人心中的认同。这种人文关怀,让这部原本严肃的体制研究,多了一丝温度和人情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