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钓百事通

垂钓百事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波 编
图书标签:
  • 垂钓
  • 钓鱼
  • 渔具
  • 技巧
  • 经验
  • 百事通
  • 休闲
  • 户外
  • 生活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108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177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26
字数:2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垂钓爱好者
垂钓是一项高雅的休闲活动,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巨大变化,垂钓已成了一种运动,一种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参加垂钓活动,受益匪浅,其乐无穷。《垂钓百事通 》一书综合阐述了有关垂钓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编排形式简便,文字通俗易懂,由浅入深,既是广大垂钓爱好者的操作手册,也是垂钓初学者全面学习掌握垂钓知识和技巧的良好教材。

内容简介

为了让广大垂钓爱好者和对垂钓活动有极大兴趣的初学者全面了解垂钓的有关知识,学习垂钓技巧,本书综合有关垂钓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现代垂钓的特点,以简便的形式、通俗易懂的文字,由浅入深、全面地讲述了垂钓实用知识和技术。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渔具、鱼饵基本知识,气象和鱼情的观察,找钓点和打鱼窝方法与技巧,垂钓技法,四季垂钓要点,常见淡水鱼钓法等。力求使广大读者阅后能够系统掌握垂钓相关知识和技巧,成为垂钓活动的赢家。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渔具 001
1.鱼竿 002
鱼竿的类型 002
鱼竿上的标注含义 003
什么样的鱼竿好 003
软性竿、硬性竿和中调竿 003
长竿和短竿 004
鱼竿的日常养护 005
手竿的分类 005
手竿的特点 005
手竿易断的三种情况 007
海竿的分类 007
海竿的优点和不足 008
海竿的选择 009
正确使用海竿的方法 009
海竿钓鱼注意事项 010
海竿进水处理办法 011
矶竿的分类 011
矶竿的选择 011
矶竿与海竿的区别 012
路亚竿 012
2.钓线 012
钓线的种类 012
高强力钓线——陶瓷线 013
大线的拴法 013
子线的拴法 013
水线和风线 014
钓线的使用 014
钓线使用前的处理 014
钓线的养护 015
何时更换钓线好 015
钓线的老化问题 015
钓线的软调和硬调问题 015
怎样挑选手竿钓线 015
怎样挑选矶竿钓线 016
钓线和鱼竿的连接法 016
怎样避免钓线断线 017
3.鱼钩 017
鱼钩的分类 017
常见的鱼钩形状 017
毛饵钩及其使用中的影响因素 019
鱼钩的构成和要求 019
好鱼钩的四个特性 020
朝天钩 021
炸弹钩 021
鱼钩的保养 021
钩和线的搭配原则 022
绑钩注意事项 022
单线绑钩法和双线绑钩法 022
鱼钩怎样磨尖 023
鱼钩拴线的方法 023
串钩的拴法 023
串钩的使用 024
绑钩绕线注意事项 024
垂钓与鱼钩大小的关系 024
垂钓与鱼钩重量的关系 025
垂钓与鱼钩形状的关系 025
垂钓与鱼钩颜色的关系 025
4.鱼坠和鱼漂 026
鱼坠的类型 026
手竿坠 026
海竿坠 027
抛砣法重坠 027
鱼坠重量和形状对垂钓的影响 027
手竿鱼坠的选择 027
海竿鱼坠的选择 027
鱼漂的主要类型 028
单子鱼漂和散子鱼漂 029
鱼漂的作用 030
不同漂型的用途 030
鱼漂的构成 031
垂钓与鱼漂的选择 032
鱼漂与钓线的连接 032
自制鱼漂的方法 032
调漂的相关术语 033
怎样调漂 034
什么是半水调漂 035
5.渔线轮 035
渔线轮的定义 035
渔线轮的作用 036
渔线轮的型号与大小的关系 036
纺车型渔线轮的优缺点 036
纺车型渔线轮的使用 037
手刹轮的使用 037
鼓型渔线轮的使用 037
封闭式渔线轮的使用 037
鼓式单轴承渔线轮的使用 038
双轴鼓式渔线轮的使用 038
叉式齿型渔线轮的使用 038
数字显示鼓形轮和飞轮的使用 039
渔线轮的安装 039
渔线轮的养护 039
6.辅助工具 040
支竿架的作用 040
支竿架的挑选 040
组合连接件 040
连接件的选择 040
搭钩 041
抄网 041
抄网的使用方法 042
退钩器的作用 042
退钩器的使用方法 043
撒饵器 043
鱼护的作用 044
鱼护的使用 044
除草器的四种类型 044

第二章 鱼饵 047
1.钓饵 048
素饵和荤饵 048
素饵有哪些类型 048
荤饵有哪些 049
钓饵有哪些香型 050
钓饵配制的原则 050
钓饵使用的原则 050
淡水钓常用哪些活饵 051
海水钓常用哪些活饵 051
钓饵的保管 051
钓饵的口味和颜色 052
怎样防止钓饵“报警” 052
垂钓在什么情况下要试饵 052
垂钓为什么要选用本地食饵 052
根据鱼的食性变化选用钓饵 053
根据水体情况选用钓饵 053
根据季节不同选用钓饵 053
什么是拟饵 053
拟饵的选择 054
水表作用拟饵 054
水中作用拟饵 055
拟饵垂钓的方法 055
什么是毛饵钩 056
什么是蘸饵 056
蘸饵使用注意事项 056
蘸饵使用的方法 057

前言/序言

“姜太公钓鱼”的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这足以说明,垂钓活动古已有之,并延续至今数千年。垂钓除了可获取美味可口的“水产品”,更发展为一项高雅文明的休闲活动,成为一种文化和品位的象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身养生观念的形成,如今的垂钓活动,又发展成为一种健身运动,一种时尚生活,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崇尚喜爱。江河边、湖库岸、海洋滨,凡是有水的地方,到处可见垂钓者的身影。随着垂钓活动的蓬勃发展,我国早已成为世界垂钓领域的“超级大国”。同时,垂钓活动的方兴未艾,也有力地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外垂钓活动的国际交流。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一直忙于工作和应酬。在节假日里,能够忙里偷闲,带着渔具驱车或步行至江河湖海,放慢生活的节奏,享受清新的空气,沐浴充足的阳光,寄身安静的环境,既能愉悦身心,又能小有收获,实在是受益匪浅、其乐融融的大好事。同时,呼吸氧气充足的新鲜空气,可带动良好的生理反应,让心身得到放松和休息;而充足的日光,又可以弥补办公室一族的“阳光缺乏症”,从而获得健康的皮肤和红润的脸庞。更重要的是,参加垂钓活动使人们心情舒畅,情绪稳定,精神饱满,让生活充满了乐趣。
垂钓活动看似简单,实则有自己的一套技能和规律。要想有所收获,绝不是那么容易做得到的。只有掌握熟练的垂钓技术并积累经验,才能胜券在握。为此,我们既要掌握渔具的选择、鱼饵的配制等一般钓技常识,还要熟悉相关鱼性、水情、天文和地理的知识。只有把这些知识和规律融会贯通,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才能成为一名垂钓高手,在享受垂钓情趣和乐趣的同时,获取物质与精神的双丰收。
我国幅员广阔,内有众多的河流湖泊,外有绵长的海岸,鱼资源十分丰富,这些为我们的垂钓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支持条件。为了让广大垂钓爱好者特别是垂钓新手全面了解垂钓知识,掌握垂钓技巧、垂钓经验,笔者综合参考了有关垂钓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现代垂钓和科学垂钓的特点,编写了这部通俗读本。本书形式简便,文字通俗易懂,内容比较全面,既是垂钓新手的学习操作手册,也是垂钓高手的参考读物,目的是使每一位垂钓者终都能成为大赢家。本书的编写人员有金波、金玮、卢德娥、黄伟祥、夏治坤、金仓。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修订完善。

编 者
《山海秘录:古代博物志探源》 探寻古籍中的奇异世界与博物学萌芽 内容简介 《山海秘录:古代博物志探源》并非一本关于现代垂钓技艺的指南,而是一部深入考证中国古代博物学著作——尤其是《山海经》体系——的学术专著。本书聚焦于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人如何观察、记录和理解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地理风貌以及神话传说之间的复杂关系,旨在勾勒出中国早期自然科学思维的雏形与演变轨迹。 全书共分六卷,结构严谨,资料翔实,力求在兼顾学术性的同时,为普通读者呈现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想象力的古代自然图景。 --- 第一卷:神话与地理的交织——《山海经》的文本世界 本卷是全书的基础,重点剖析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最具代表性的博物学雏形著作《山海经》的文本特征、成书背景及其在古代地理认知中的地位。 一、文本的碎片化与多重解读: 详细梳理历代学者对《山海经》“经”与“图”关系的争论。探讨其内容是单纯的神话志怪集、还是带有早期地理考察记录的文献。分析“海外”、“海内”、“大荒”等地理概念的内涵,揭示其空间叙事中蕴含的古代华夏中心主义思想。 二、异兽的“生物学”分类尝试: 深入研究《山海经》中记载的数百种奇禽异兽。本书摒弃了简单的志怪解读,转而从人类早期分类学的角度审视这些记载。例如,对“穷奇”、“饕餮”、“九尾狐”等神兽的形态描述,分析其可能基于现实中某种动物的夸张或融合,探讨古人如何通过特征描述进行初步的物种区分。重点分析了“多头生物”、“变异动物”等记录,揭示了古代对自然界“异”象的敏感性。 三、矿物与药材的早期记录: 考察《山海经》中涉及的玉石、金属及草药的条目。这部分内容被视为古代矿物学和本草学的源头之一。书中详细比对了记载的矿物特征与现代地质学的对应关系,并探讨了这些“奇石”在古代祭祀、礼仪乃至军事技术中的应用潜力。 --- 第二卷:从巫术到方术——博物学的工具化进程 本卷将目光投向汉代至魏晋时期,探讨博物学知识如何从纯粹的记录转向与社会实用功能,特别是方术和巫术的结合。 一、图腾崇拜与物候观察的融合: 分析汉代画像石、碑刻中的动物形象,探讨它们如何继承并固化了《山海经》中的某些生物概念。重点论述了古代的“物候学”,即通过观察动植物的周期性变化来指导农耕、祭祀及预测灾异的知识体系。 二、方技之学中的博物要素: 考察炼丹术(道教方术)对特定矿物、草药需求的增长,以及这些需求如何推动了对自然界物质特性的深入研究。《抱朴子》等著作中关于“灵草异兽”的记载,展示了博物知识如何在追求长生不老的过程中被系统化和神秘化。 三、医家与博物: 详细梳理《神农本草经》等早期本草学的起源,指出其与先秦时期对“有毒”、“无毒”、“可食”等基本生物学概念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强调了古代医学实践对自然知识积累的强大驱动力。 --- 第三卷:域外之地的想象与重构 本卷聚焦于古代地理志和游记文学中,对“蛮夷之地”的描述,分析知识传播的局限性与想象力的爆发点。 一、丝绸之路前的“异闻”: 探讨《周书异域图记》、《梁职贡图》等文献中对西域、南海诸国的记载。这些记载往往混合了真实的物产信息和道听途说的奇特物种,形成了独特的“域外博物图景”。 二、物种的文化象征化: 分析特定动物(如象、狮、孔雀等)进入中原文化后的意义转变。例如,大象如何从一种纯粹的异域生物,逐渐演变为佛教文化中的重要象征。 三、地理测绘的早期尝试: 对比《禹贡》与早期地图的绘制思路,探讨在缺乏精确测量工具的时代,古人如何使用相对位置、山川走向来构建其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框架。 --- 第四卷:记录的艺术——古代博物著述的文体特征 本卷从文献学的角度,分析古代博物学记录的表达方式,反思其与现代科学记录的差异。 一、描述的程式化与修辞化: 指出古代博物记录常采用的固定句式(如“某地生某物,状如某,食之可……”)。分析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法如何强化了记录的“奇”特性,同时也模糊了其真实面貌。 二、图画证据的缺失与重构: 探讨在大量早期博物文献(如《本草图经》的佚失部分)中,文字描述如何承担了全部的视觉信息传递功能。分析后世学者通过文字复原古代物种样貌的困难与成就。 三、知识的权威性传承: 考察古代学者对“前人记载”的依赖程度。知识的权威性往往建立在对经典文本的引用和注解之上,而非基于独立的田野考察。 --- 第五卷:中古时期博物学的典范——裴松之与郦道元 本卷选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两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者——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对地理、风俗的补充)和郦道元(《水经注》的伟大成就),分析其如何将严谨的考证方法引入到对自然现象的记录中。 一、郦道元对河流生态的精细观察: 重点分析《水经注》中关于水文、鱼类、水生植物的详尽记录。这些记录显示出一种超越神话,趋近于生态学视角的观察方法,为后世地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注疏中的“存真”意识: 考察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对前代地理信息的甄别与采纳。这种“辨伪存真”的治学态度,标志着古代知识体系内部开始出现对客观事实的自觉追求。 --- 第六卷:结论与展望——古代博物学对后世的影响 本卷总结全书发现,并探讨古代博物学知识对唐宋以后科学发展的间接影响。 一、对道教、佛教思想的影响: 分析古代对“灵物”的记载如何融入宗教叙事,丰富了信仰体系的想象空间。 二、从“志怪”到“图鉴”的演进: 总结古代博物知识从松散的、神话驱动的记录,逐渐向更具条理性的、以实用为导向的图鉴(如宋代本草图谱)过渡的内在逻辑。 三、当代价值: 强调重读古代博物文献,不仅是为了追溯科学史,更是为了理解古代中国人认知世界、构建文化图谱的独特心路历程。本书旨在提供一把钥匙,开启理解中国早期自然观的深层结构。 目标读者: 文史研究者、中国科学史爱好者、古代地理学及博物学研究同仁、以及对古代奇闻异事怀有学术兴趣的普通读者。 本书特色: 旁征博引,汇集了古籍中所有与动植物、地理、矿产相关的非文学性记载,并进行多维度交叉比对和考证,力求还原一个被神话光环所遮蔽的古代自然知识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以为它也就是市面上那些千篇一律的钓鱼技巧书籍。然而,翻阅几页后,我才发现自己错了。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它对“鱼饵学”的深入探讨。书中不仅仅罗列了各种鱼饵的名称和使用方法,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鱼类对不同味道、不同质地的饵料的偏好,以及这些偏好背后的生理和生态学原因。例如,书中详细讲解了为什么在特定季节,某种味道的饵料对鲫鱼会特别有效,以及如何通过改变饵料的软硬程度来应对不同水温下的咬钩情况。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味型搭配”的章节,作者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饵料味型搭配理论,让我明白,钓鱼不仅仅是简单的“上饵”,而是需要根据鱼的生理需求和环境因素进行精细的调配。此外,书中还提供了一些“秘制”饵料的配方,这些配方并非是玄乎其玄的“祖传秘方”,而是基于科学原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非常具有参考价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饵料在钓鱼中的作用是多么关键,而以往我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是多么的不足。总而言之,这本书在饵料方面的讲解,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在钓鱼方面有所突破的钓友来说,都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钓鱼了解不多,但最近因为一些原因,开始对这项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搜罗了市面上一些相关的书籍。在众多书籍中,一本名为《垂钓百事通》的书籍,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讲解钓鱼技巧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钓鱼的“生活指南”。书中有一个章节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不同的水域环境,选择合适的钓点。例如,在静水区,鱼儿喜欢藏匿在水草、障碍物旁边,而在流水区,则要寻找水流相对缓和的区域,或者有回流的地方。这些细致的分析,让我对钓鱼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是盲目地去选择一个地方。此外,书中还讲解了如何通过观察水面、水温、风向等自然因素来判断鱼是否容易上钩,这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钓鱼方法,让人感觉钓鱼不仅仅是技术活,更需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钓鱼礼仪”的章节,虽然听起来有点“老套”,但确实很有必要。比如,在野钓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不乱丢垃圾,不在禁渔期捕鱼等等,这些都是作为一名负责任的钓鱼人应该做到的。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将钓鱼的知识和实践结合得非常好,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际操作的经验分享,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钓鱼人的“启蒙书”。

评分

我最近买了一本号称涵盖钓鱼方方面面的书籍,拿到手后,发现它确实名副其实,内容之丰富,让人惊叹。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解各种钓具的选用和保养,从鱼竿的材质、长度、硬度,到鱼线的种类、磅数,再到鱼钩的形状、大小,事无巨细地进行了分析。例如,对于不同的鱼种和钓场,应该选择哪种类型的鱼竿,书中都给出了明确的建议,并且解释了选择的理由。这对于我这样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以往面对琳琅满目的钓具,总是无从下手,现在有了这本书的指导,心里踏实多了。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鱼饵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不仅包括了常见的蚯蚓、红虫等活饵,还讲解了如何自制各种味型的爆炸饵、拉饵等,甚至还有针对特定鱼种的秘制配方。这些内容非常实用,让我在垂钓时不再局限于购买现成的饵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搭配,大大提高了成功率。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对钓鱼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强调,例如在水边垂钓时需要注意防滑、防触电,以及如何应对突发的天气变化等,这些细节的关注,体现了作者的严谨和负责。总体而言,这本书的知识体系非常完整,对于想要系统学习钓鱼的人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我最近刚入手了一本有关钓鱼的“大百科”,翻阅下来,最令我震撼的是它对于各种钓鱼技巧的细致入微的讲解。书中从最基础的抛竿、提竿,到一些更为高级的控线、遛鱼技巧,都进行了图文并茂的阐述。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读漂”的部分,作者用大量的案例分析了浮漂在不同情况下的信号变化,以及如何通过这些信号判断鱼的咬钩情况,甚至可以分辨出是小杂鱼闹钩还是大鱼就饵。这对于我这个经常被浮漂“忽悠”的钓友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书中还介绍了多种不同的钓法,例如台钓、海竿串钩、路亚等,并且根据不同的钓场和鱼种,给出了相应的钓法建议。其中关于路亚钓法的讲解,更是详细介绍了各种拟饵的形状、颜色、动作以及如何模拟饵鱼的游动,让我对这项充满乐趣的钓法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钓鱼经验分享,这些经验来自一线钓友,真实而有价值,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例如,作者分享了如何在寒冷的冬季找到鲫鱼的踪迹,以及如何在炎热的夏季避免钓到“白条”,这些实用的诀窍,往往是书本上学不到的。

评分

这次闲来无事,翻阅了一本据说是讲解钓鱼的百科全书。拿到手里,厚实的分量就让人心生敬意,仿佛里面藏着无数个钓鱼的秘密等待被揭开。封面设计朴实无华,没有花哨的图像,只有沉静的字体,暗示着内容可能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深度。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详细的鱼类图鉴,每一种鱼都配有清晰的插图和生动的学名,旁边还有关于它们生活习性、分布区域的简要介绍。我特别关注了本地常见的几种鱼,发现书中对它们的描述非常细致,从它们喜欢的水域深度到偏爱的饵料,都讲解得头头是道。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因为很多钓鱼书籍往往只关注技巧,而忽略了对鱼本身了解的重要性。书中还专门辟出了一个章节,讲解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鱼的行为变化,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变化调整钓法。例如,在炎热的夏季,鱼儿会躲避阳光直射,喜欢在水草茂密或者深水区活动,此时就需要改变垂钓的深度和饵料选择。这部分内容让我茅塞顿开,以往钓不到鱼的困惑似乎找到了答案。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钓鱼历史和文化的介绍,虽然不是主要内容,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为枯燥的技巧讲解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让人在学习钓鱼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项古老活动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