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套装全16册)

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套装全16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居易,杜甫 等 著
图书标签:
  • 诗词鉴赏
  • 古典诗歌
  • 中国文学
  • 文化经典
  • 唐诗宋词
  • 诗词名著
  • 文学套装
  • 传统文化
  • 名家品评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ISBN:97875085390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5401
包装:盒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120
套装数量: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诗是有声画,画乃无声诗。每一首优秀的诗篇,都是一封关于美的公开信。“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书系选取历史上具代表性的诗人、词人的优秀作品,将古代中国人创造的可珍贵的文化瑰宝介绍给当代海内外读者。把汉语升华到至美至纯境界的经典诗篇,与诗词意境相呼应的绘画名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交融,美不胜收。本书精选16位诗人,加以详尽通俗的译注、评解,并配以与诗词意境相呼应的优秀传统中国画。

内容简介

《杜甫》
《李白》
《陶渊明》
《高适》
《韩愈》
《刘禹锡》
《陆游》
《秦观》
《王安石》
《王昌龄》
《韦应物》
《杜牧》
《柳宗元》
《岑参》
《欧阳修》
《萨都剌》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陶渊明
李白
杜甫
王昌龄
高适
岑参
韦应物
韩愈
柳宗元
刘禹锡
杜牧
欧阳修
王安石
秦观
陆游
萨都剌

精彩书摘

题 解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时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从八月至十一月,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决心终老田园。这是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也是陶渊明思想、感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经历。归隐之初,他写作了《归去来兮辞》,比较清楚地交代了隐居动机,也表达了他的隐居思想。
《归园田居》作于归来后的次年(406)春天,诗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东汉张衡有《归田赋》,陶渊明“归园田”“归田”等词可能取自《归田赋》。这组诗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

句 解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所谓“适俗韵”,即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山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陶渊明少年时曾怀抱壮志,并不安于过田园生活,那么为什么说“少无适俗韵”呢?原来他想出去做一番事业,是讲究节义的,跟世俗的追求功名不同。
当他发现官场虚伪、淳朴风气已消失,做了官却不能保守节义,于是他便要保持清操,所以回归田园。
这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暗示诗人虽曾进入官场,却终于会辞官归田。

前言/序言

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宝。早在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作出了以“诗三百”为代表的优秀诗篇。此后每个历史年代,诗歌创作都结出丰硕的成果,其中不少名篇名句,脍炙人口,传诵至今。这套“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书系,选取了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诗人、词人的优秀作品,并加以详尽通俗的译注、评解,试图由此将古代中国人创造的最可珍贵的文化瑰宝介绍给当代海内外读者。
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对中国后世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诗歌至唐代而达到高峰,呈现出后人所称誉的“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而从李白、杜甫等诗人身上,从他们留下的诗歌中,不难看出“风”“骚”以来优秀传统的回响。他们都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关注国家、社会、民生等问题;而这种主题,往往是诗人通过自己的人生境遇和心灵历程去感悟,通过描绘自然界山川万物、人间世事民情来体现的。在唐诗的辉煌之后发展起来的宋代诗歌,成就也相当高,但最能表现此年代文学特殊成就的是词。宋代优秀的词家把这种长短句诗体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那或慷慨激昂、或委婉凄清的词作,今天读来仍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神采的篇章。本书系介绍的诗人、词人,如东晋的陶渊明,唐代的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五代南唐的李煜,宋代的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是中国诗歌史上耀眼的星座。
中国古代诗歌注重抒情、写景,善于表现友情、亲情、爱情、乡情,以及其他复杂细微的个人情感。这形成中国诗歌又一个强大的传统。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中国诗歌几乎从一开始就具有“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特点,情感的表达比较克制、内敛、含蓄,有别于西方的诗歌风格。与此同时,中国诗人们又强调“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善于通过各种艺术手法传达言外之意,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想象空间。古代诗词中的优秀之作往往写得深情宛转,富于形象性和音乐性,诵读这些诗词,可以受到多层次的艺术感染和美的熏陶。古典诗词还善于表现自然之美及人与自然的融合。古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书系中的每首作品,都配以与诗词意境相呼应的优秀传统中国画。由此,本书系的每一本书不仅引导读者欣赏、涵泳中国古典诗歌佳作,同时也带着读者一起领略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通过欣赏这些诗、画,可以更深刻地领悟到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品味其艺术之美。
除了“诗情画意”的特色外,本书系以各位诗人、词人单独成册,以更清楚地展示其不同的个性和艺术风格;各分册包括诗人小传与作品赏析两部分。对每篇作品的赏析,又分为题解、句解、评解三个章节:题解交代创作背景;句解用现代语文对诗词进行逐句意译,对某些难懂的字词作注释;评解部分则提要钩玄,对作品特色进行点评。我们的本意,首先是帮助读者减少阅读中的文字障碍,继而是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写作技巧。
中国古代经典诗篇把汉语升华到至美至纯的境界,足以使每个中国人感到自豪。这些作品是联接所有炎黄子孙思想、情感的文化纽带,无论身在国内,还是身在海外,优秀的诗歌对读者的感召力都是相通的。一个喜爱祖国传统文化的人,可能会不断地接触和学习祖先的这些遗产。久而久之,这些优秀文化中的一部分会积淀下来,构成每个人头脑中一道美丽的艺术长廊,不断给人以教益、激励和艺术享受。我们期望,本书系所介绍的诗词名篇能够成为这道艺术长廊的组成部分。
本书系所介绍的诗人、词人,都各有很多传世名篇,限于篇幅,书中每人只选取了二三十首代表作品。限于编辑水平,书中会有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敬请读者朋友提出宝贵意见。
溯古寻韵:中国古典诗词精粹 卷一:风骨长存,诗经雅颂 篇章介绍: 本卷精选《诗经》中“风”、“雅”、“颂”三大类共一百余篇最具代表性的篇章,辅以深入浅出的赏析。从《关雎》的纯真爱恋,到《蒹葭》的迷离追寻,再到《伐檀》的直抒胸臆,以及《颂》的祭祀歌谣,无不展现出先民质朴的情感、淳厚的民风和宏大的叙事。 赏析重点: 深入挖掘诗歌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特色。分析其朴素的语言、跳跃的思维、赋比兴的修辞手法,以及诗歌在早期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关注其对后世诗歌创作的源头性影响,解析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价值。 阅读体验: 引导读者穿越三千年的时光,感受那个遥远而充满生命力的时代。品味诗歌中那份最原始、最纯粹的情感表达,理解“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朴素美学,领略“诗言志”的真正含义。 卷二:离骚独步,楚辞风华 篇章介绍: 聚焦屈原及其后楚辞作品,收录《离骚》、《九歌》、《天问》、《招魂》等名篇。这些作品以其瑰丽的想象、奔放的情感、奇特的意象,开创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新高峰。 赏析重点: 深入剖析屈原爱国忧民的赤子之心,理解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追求。解读楚辞中独特的香草美人意象,分析其象征意义和艺术表现力。探讨楚辞对后世文学,特别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深远影响。 阅读体验: 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神话色彩、情感炽烈、想象飞扬的文学世界。感受屈原的孤独与悲壮,体验楚辞的瑰丽与磅礴,体会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中那份不屈与抗争。 卷三:建安风骨,乐府新声 篇章介绍: 涵盖建安时期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的“三曹”以及“建安七子”等人的代表作,同时收录部分乐府民歌。建安文学以其慷慨悲凉、雄浑刚健的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 赏析重点: 重点分析“三曹”诗歌,特别是曹操的雄才大略、曹丕的清丽雅致、曹植的才气纵横。解析建安诗歌如何反映时代动荡、人生无常,以及士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赏析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朴实生动的语言。 阅读体验: 感受乱世之中文人的慷慨激昂与家国情怀。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慨叹中,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情中,体味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卷四:山水田园,陶谢风韵 篇章介绍: 专辟一卷,集中展现东晋陶渊明和田园诗歌的鼻祖谢灵运的绝美篇章。他们的作品,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远离尘嚣的自然风光与宁静闲适的生活。 赏析重点: 细致品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心境,理解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品格。赏析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山水名句,探究其如何将自然之美与哲学思考相结合。 阅读体验: 引导读者远离喧嚣,回归心灵的宁静。在山水之间,在田园阡陌,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体会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 卷五:玄言清谈,永明体革新 篇章介绍: 选取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永明时期(刘宋)的代表性诗歌,如谢朓、沈约等人的作品。这些诗歌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开始探索新的声律格律,为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赏析重点: 介绍“四声八病”理论的提出及其对诗歌格律的影响。赏析谢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分析沈约等人如何在语言的锤炼和声韵的运用上进行探索。 阅读体验: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从古体向近体演变的轨迹,感受文人对语言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在清丽的辞藻和考究的韵律中,领略中国诗歌发展的独特脉络。 卷六:宫体流韵,南北朝之变 篇章介绍: 本卷呈现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南朝宫体诗和北朝民歌的特色。宫体诗以其华丽辞藻、细腻情感著称,而北朝民歌则以其粗犷质朴、热情奔放见长。 赏析重点: 分析宫体诗的艺术特点及其争议,探讨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存在价值。对比欣赏北朝民歌的淳朴风貌,如《木兰诗》的巾帼英雄形象。 阅读体验: 感受南北朝时期文学的多样性与地域特色。在宫廷的绮丽与民间的质朴之间,品味不同文化背景下诗歌的独特魅力。 卷七:盛唐气象,李白风流 篇章介绍: 集中赏析“诗仙”李白的二百余首诗歌,涵盖其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将进酒》等。 赏析重点: 深入解读李白诗歌中那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气魄。分析其汪洋恣肆的想象力、清新奔放的语言,以及“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成就。 阅读体验: 沉浸在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凌云中。感受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绝想象,体会他“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洒脱不羁。 卷八:盛唐风骨,杜甫沉郁 篇章介绍: 精选“诗圣”杜甫的代表性诗篇,如“三吏”、“三别”、忧国忧民的律诗等。杜甫的诗歌以其现实主义精神、深厚的人道主义关怀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另一座高峰。 赏析重点: 重点分析杜甫诗歌的现实意义,理解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深刻洞察。赏析其律诗的严谨格律、浑厚风格,以及“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 阅读体验: 伴随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哀叹,感受战乱年代的民生疾苦。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唤中,体味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卷九:盛唐诗魂,白居易与元稹 篇章介绍: 聚焦中晚唐两位重要诗人白居易和元稹,收录其新乐府、叙事诗、讽喻诗以及抒情小品。他们的诗歌贴近社会生活,语言通俗易懂,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赏析重点: 深入解读白居易“讽喻诗”的社会功能,如《卖炭翁》、《琵琶行》等。赏析其“闲适诗”的悠然自得,以及与元稹的唱和诗。分析其对诗歌通俗化、社会化的贡献。 阅读体验: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看到唐朝社会的百态人生,感受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体味人间的温情与悲欢。 卷十:边塞奇情,高适与岑参 篇章介绍: 专门选取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人物高适与岑参的作品。他们的诗歌以其雄浑壮阔、气势磅礴的风格,展现了边塞的壮丽风光和将士的豪情壮志。 赏析重点: 赏析“少年自得意,饮酒在北楼”的豪迈,解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意境。体会诗人如何在军旅生活中抒发报国情怀与壮丽情怀。 阅读体验: 读者将如同置身于广袤的边塞大地,感受塞外的风光,聆听战马的嘶鸣。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幻中,体会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卷十一:晚唐余晖,李商隐与杜牧 篇章介绍: 汇集晚唐两位重要诗人李商隐与杜牧的经典作品。李商隐的诗歌以其朦胧、婉约、意境深远著称,而杜牧则以其豪迈、俊逸、讽喻诗等风格见长。 赏析重点: 深入剖析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探讨其爱情、政治抱负等复杂情感的表达。赏析杜牧“江南烟雨”、“冶春”等名句,分析其咏史诗的深刻见解。 阅读体验: 在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深情与隐晦中,感受晚唐的凄美与哀愁。在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砺出新刀”的豪情与反思中,体味历史的沧桑。 卷十二:宋词婉约,苏辛豪放 篇章介绍: 本卷精选宋代词的婉约派和豪放派代表作家作品。婉约派如柳永、李清照,词风细腻柔美;豪放派如苏轼、辛弃疾,词风开阔雄壮。 赏析重点: 赏析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气魄,解析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爱国情怀。品味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切心语。 阅读体验: 读者将穿梭于宋词的万千景象,感受婉约的柔情与豪放的壮志。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哲思中,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激昂中,体验宋词的丰富情感。 卷十三:宋词三大家,秦观、贺铸、晏殊 篇章介绍: 专辟一卷,深入赏析宋词中三位重要的词人:秦观、贺铸、晏殊。他们各自以独特的风格,丰富了宋词的艺术宝库。 赏析重点: 赏析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的朦胧情意,解析贺铸“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愁绪。品味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淡淡伤感。 阅读体验: 细致体味宋词中那些不易察觉的细腻情感,感受词人在生活细节中捕捉到的诗意。在他们的笔下,领略宋词的雅致与韵味。 卷十四:金元曲风,杂剧与散曲 篇章介绍: 呈现金元时期文学的代表形式——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中的经典唱段。这一时期的文学更具市井气息和生活色彩。 赏析重点: 介绍元曲的特点,如语言通俗、情感直率、形式自由。赏析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人的散曲佳作,如《天净沙·秋思》、《山坡羊·道情》。 阅读体验: 感受元曲特有的通俗、生动和泼辣。在“枯藤老树昏鸦”的意境中,在“长亭外,古道边”的离别中,体会元曲的市井风情与民俗韵味。 卷十五:明清诗歌,流派纷呈 篇章介绍: 涵盖明清时期不同诗歌流派的代表作品,如公安派的“独抒性灵”,晚明小品文的雅致,以及清代桐城派、阳湖派等。 赏析重点: 分析明代公安派“不摹古,不袭径”的文学主张,赏析袁宏道等人的作品。介绍清代诗歌的多元化发展,以及不同流派的艺术追求。 阅读体验: 领略明清时期文学创作的活力与多样性。在“性灵”的呼唤中,在不同流派的争鸣中,感受中国诗歌在传统与创新之间的探索。 卷十六:诗词赏析精要与鉴赏方法 内容介绍: 本卷并非独立的诗歌篇章汇集,而是对前十五卷所赏析的诗词内容进行提炼与升华。它将系统地介绍中国古典诗词的赏析方法、鉴赏要点以及相关的文学理论知识。 赏析重点: 教授如何鉴赏诗歌的语言、意象、结构、情感,如何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提供一套完整有效的诗词鉴赏框架,帮助读者建立自己的鉴赏体系。 阅读体验: 读者将在此卷中获得“授人以渔”的智慧,学会独立地、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真正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 整体特色: 本套图书力求以最精炼的选本、最深入的赏析,为读者呈现中国古典诗词的璀璨星河。每一卷都聚焦于一个时期、一个流派或一位大家,力求做到专题性强、代表性足。赏析部分不仅注重对诗歌本身的解读,更强调其历史文化背景、艺术手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力求做到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语言力求平实准确,避免学术术语的堆砌,旨在让广大读者,无论是否有深厚的文学功底,都能轻松走进古典诗词的殿堂,感受中华文明的千年韵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精选的中国古代诗词集简直是书架上的瑰宝。光是触摸到那精美的封面设计,就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古典气息。我特别欣赏他们选取的标准,并非仅仅追求名气最大的那些篇章,而是真正深入挖掘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光芒的“遗珠”。比如,我对其中收录的唐代边塞诗的选编非常满意,它不仅仅是罗列那些慷慨激昂的篇章,更是巧妙地穿插了许多描绘异域风光和戍边人内心寂寥的作品,读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金戈铁马下的苍凉与壮美。每一册的装帧都透露出一种匠心独运,纸张的质感温润,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不会有丝毫的损耗感。更值得称赞的是,编者在注释和赏析部分的处理,既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又不失大众的可读性。他们不会用晦涩难懂的术语将读者拒之门外,而是用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理解那些穿越千年的情感共鸣。这套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曾经“读过”的诗句,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全新的发现之旅。

评分

我向所有对中国文学有深厚兴趣的朋友们强烈推荐这套丛书,因为它简直是一部浓缩的、立体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史。我注意到,编者在编排上似乎遵循了一种非常精妙的“渐进式”逻辑。初读时,它像一位耐心和蔼的导师,从最脍炙人口的篇章入手,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格律和意境的基本认知。随着册数的推进,内容逐渐深入到那些技巧更为复杂、情感表达更为隐晦的流派,例如宋代的婉约词和晚唐的唯美主义倾向。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接触高深文学的门槛,却又保证了资深爱好者能够获得足够的深度挖掘空间。尤其让我惊喜的是,其中对一些非主流诗人的发掘,填补了我知识库中的空白。比如,我以前对某个特定朝代的诗歌印象比较模糊,但通过这套书的精选,我得以领略到该时期特有的韵味和地域色彩,拓宽了我的文学视野。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的,仿佛被这位不知名的“引路人”牵着手,走过了一段段诗意的旅程。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研究者,我最看重的是一套工具书或赏读本的“系统性”和“可靠性”。这套书在这两方面都做得近乎完美。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选本,更像是一套微型的、高度浓缩的学术资料库。不同于市面上那些只提供白文和简单释义的读物,这里的赏析部分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例如,在解析一首律诗的对仗和用典时,作者不仅点明了出处,还详细分析了这种结构选择如何服务于诗歌的主旨和情感的张力,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人叹服。而且,我对它在版本校对上的严谨态度印象深刻,很多古代文献版本流传下来难免有歧义,这套书在处理这些争议点时,清晰地标示了不同学派的观点,体现了极大的尊重和客观性,这对于希望进行更深层次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甚至会把她当作案头的参考书,时不时地翻阅其中对某一个特定意象(比如“孤舟”或“落日”)的集中梳理,收获总是颇丰。

评分

我购买这套书完全是冲着它的“全面性”去的,但最终发现它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它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阅读体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收录经典作品的同时,还特别开辟了专题探讨,比如对不同体裁(如乐府、歌行体、近体诗、词、曲)的专题划分,每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标准和历史演变脉络的梳理,这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诗歌艺术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和完善的。特别是其中对“意境”这一核心概念的剖析,它没有简单地下定义,而是通过对比不同时代、不同地域诗人的作品来展示意境的差异化表达,这一点做得极为精彩。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让学习者能够将零散的诗句串联成一条清晰的文化长河,它不仅是诗词的集合,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精神史,每一册都像是一扇通往不同时空的大门。

评分

这套书的独特魅力在于其“温度感”。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教材,而更像是一位饱读诗书的长者,坐在你身边,用最富有人情味的方式与你分享那些触动灵魂的文字。我特别喜欢它在选篇时对“人”的关注,而非仅仅对“文”的推崇。它会选取那些记录了诗人生命中至暗时刻或狂喜瞬间的篇章,并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这些历史片段与现代人的情感困境连接起来。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因为被某一句诗词深深触动而停笔凝神。这种感觉,就像是自己与苏轼在月下对饮,与李清照在雨中低语,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和洗涤。它教会我的,不仅是文字的技巧,更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旷达与深情。可以说,这套书成功地在“知识传授”和“情感共鸣”之间找到了一个黄金的平衡点,让古典文学不再是高悬的殿堂,而是可以触摸、可以呼吸的生命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