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铸模具与工艺设计要点

压铸模具与工艺设计要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尧,黄勇 等 著
图书标签:
  • 压铸
  • 模具
  • 工艺设计
  • 制造
  • 金属成型
  • 铸造
  • 机械工程
  • 工业设计
  • 模具设计
  • 压铸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129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630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1
字数:39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从事压铸模具设计与制造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和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黄勇、黄尧主编的《压铸模具工艺与设计要点》一书具有以下特点。
1、本书以压铸模具的工艺及设计过程为主线,对各种类型压铸模具设计过程中的关键之处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进行了详细地剖析。
2、内容全面,兼顾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3、提供了丰富的典型结构图例。
4、选用及时更新的数据资料,实用性强。

内容简介

压铸模具设计包括压铸工艺和模具设计两个方面。本书根据压铸模具设计制造人员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对压铸模具设计过程中的必备知识及设计要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主要内容包括:
压铸模具设计基础
压铸件设计要点及压铸合金的选用
压铸工艺设计及缺陷分析要点
分型面的设计及浇注系统设计要点
成型零件与结构零件设计要点
推出机构及模体结构零件设计要点
压铸模技术要求及材料选择设计要点
本书技术内容先进、典型结构图例丰富、采用新数据资料、实用性和可参考性强,可供从事压铸模具设计与制造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和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压铸模具设计基础 1
1.1压铸模概述 1
1.2压铸模的主要结构形式 1
1.2.1压铸模的基本结构 1
1.2.2压铸模的分类 3
1.3压铸模设计原则 5
1.4压铸模设计的程序 6
1.4.1研究、消化产品图 6
1.4.2对压铸件进行工艺分析 7
1.4.3拟订模具总体设计的初步方案 7
1.4.4方案的讨论与论证 9
1.4.5绘制主要零件工程图 9
1.4.6绘制模具装配图 9
1.4.7绘制其余全部自制零件的工程图 9
1.4.8编写设计说明书 9
1.4.9审核 10
1.4.10试模、现场跟踪 10
1.4.11全面总结、积累经验 10
第2章压铸件设计要点及压铸合金的选择 11
2.1压铸件的质量要求 11
2.1.1压铸件的尺寸精度 11
2.1.2压铸件的形位公差 13
2.1.3压铸件的表面质量 14
2.2压铸件的结构单元的设计 16
2.2.1壁厚及圆角 16
2.2.2筋及嵌件 19
2.2.3出型斜度 20
2.2.4孔和槽 22
2.2.5螺纹及压铸齿 22
2.2.6凸纹、凸台、文字、标志和图案 23
2.3压铸件结构设计的要点 24
2.3.1简化模具结构 24
2.3.2减少抽芯部位 26
2.3.3有利于压铸件脱模和抽芯 27
2.3.4防止变形 27
2.4压铸合金 28
2.4.1对压铸合金的要求 28
2.4.2常用压铸合金及其主要特性 29
2.4.3压铸合金的选用 31
第3章压铸工艺选择及缺陷分析要点 32
3.1压铸工艺的选择 32
3.1.1压力 32
3.1.2速度 34
3.1.3温度 36
3.1.4时间 40
3.1.5压室充满度 41
3.1.6压铸用涂料 42
3.1.7压铸件的后处理和表面处理 42
3.2压铸件缺陷分析要点 45
3.2.1缺陷分类及检验方法 45
3.2.2压铸件缺陷产生原因及改善措施 46
第4章分型面的设计及要点 48
4.1分型面的基本部位和影响因素 48
4.1.1分型面的基本部位 48
4.1.2分型面的影响因素 49
4.2分型面的基本类型 49
4.2.1单分型面 49
4.2.2多分型面 50
4.2.3侧分型面 51
4.3分型面的设计原则 51
4.3.1分型面应力求简单易于加工 51
4.3.2有利于简化模具结构 52
4.3.3分型面应有利于浇注系统和排溢系统的布置 53
4.3.4开模时应保证压铸件留在动模一侧 53
4.3.5应考虑压铸成型的协调 55
4.3.6考虑压铸型使用寿命和维修 56
4.3.7便于嵌件和活动型芯安装 56
4.4典型零件选择分型面的要点 57
4.5典型分型面设计实例 60
第5章浇注系统的设计及要点 62
5.1浇注系统的结构、分类和设计 62
5.1.1浇注系统的结构 62
5.1.2浇注系统的分类 63
5.1.3浇注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 65
5.2内浇口的设计 66
5.2.1内浇口的基本类型及其应用 66
5.2.2内浇口截面积的确定 68
5.2.3内浇口厚度的设计 69
5.2.4内浇口位置设计要点 70
5.3横浇道的设计 72
5.3.1横浇道的基本形式 72
5.3.2多型腔横浇道的布局 73
5.3.3横浇道与内浇道的连接 75
5.3.4横浇道设计要点 76
5.4直浇道的设计 77
5.4.1热室压铸模直浇道 77
5.4.2卧式冷室压铸模直浇道 81
5.5典型压铸件浇注分析要点 82
5.5.1圆盘类压铸件 82
5.5.2圆环类压铸件 84
5.5.3筒类压铸件 85
5.5.4壳体类压铸件 86
第6章排溢系统的设计及要点 88
6.1排溢系统的设计 88
6.1.1排溢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88
6.1.2溢流槽的结构形式 88
6.1.3溢流槽的尺寸 91
6.1.4溢流槽的设计要点 92
6.2排气道的设计 92
6.2.1排气道的位置和结构形式 93
6.2.2排气道的尺寸 94
6.2.3排气道的设计要点 94
第7章成型零件与结构零件设计及要点 96
7.1成型零件的结构形式 96
7.1.1整体式与组合式结构 96
7.1.2局部组合与完全组合式结构 97
7.1.3组合式结构形式的特点 100
7.1.4小型芯的固定形式 101
7.1.5镶块固定形式和型芯的止转形式 101
7.1.6活动型芯的安装与定位 104
7.2成型零件主要尺寸 104
7.2.1影响压铸件尺寸的因素 104
7.2.2确定成型尺寸的原则 105
7.2.3成型尺寸计算和偏差的标注 107
7.2.4压铸件螺纹孔直径、深度和型芯尺寸的确定 115
7.3成型零件的设计要点与应用实例 116
7.3.1成型零件应便于加工并保证强度 116
7.3.2提高成型零件的使用寿命 118
7.3.3成型零件的安装应稳定可靠 118
7.3.4成型零件应防止热处理变形或开裂 120
7.3.5成型零件应避免横向镶拼,以利于脱模 121
7.4典型压铸件成型零件的设计实例 121
第8章推出机构的设计及要点 124
8.1推出机构的基本知识 124
8.1.1推出机构的主要组成 124
8.1.2推出机构的分类 124
8.1.3推出机构的设计要点 125
8.2一次推出机构 126
8.2.1推杆推出机构的设计及要点 126
8.2.2推管推出机构的设计及要点 131
8.2.3卸料板推出机构设计及要点 134
8.2.4推块推出机构设计及要点 136
8.3二次推出机构的设计 137
8.3.1摆杆式超前二次推出机构 137
8.3.2摆块式超前二次推出机构 137
8.3.3杠杆式超前二次推出机构 139
8.3.4斜销式超前二次推出机构 139
8.3.5摆杆式滞后二次推出机构 139
8.3.6滑块式滞后二次推出机构 141
8.3.7楔块式滞后二次推出机构 141
8.3.8推珠式滞后二次推出机构 141
8.3.9弹套式滞后二次推出机构 142
8.3.10摆钩式滞后二次推出机构 143
8.3.11二次推出机构的设计要点 144
8.4 顺序分型脱模机构 144
8.5推出机构的复位 152
8.5.1推出机构的复位 152
8.5.2推出机构的预复位 154
第9章侧向抽芯机构的设计及要点 158
9.1侧抽芯机构概述 158
9.1.1侧抽芯机构的动作过程 158
9.1.2侧抽芯机构的主要组成 158
9.1.3侧抽芯机构的分类及特点 159
9.1.4侧抽芯机构设计要点 160
9.1.5抽芯力 163
9.1.6抽芯距离 164
9.2斜销侧抽芯机构 165
9.2.1斜销侧抽芯机构的组合形式 165
9.2.2斜销的基本结构及设计 165
9.2.3斜销侧抽芯机构的设计要点 168
9.2.4斜销的延时抽芯 169
9.2.5侧滑块定位和楔紧装置的设计 170
9.2.6斜销侧抽芯机构应用实例 175
9.3弯销侧抽芯机构 176
9.3.1弯销侧抽芯机构的组成及特点 176
9.3.2弯销侧抽芯过程 176
9.3.3弯销侧抽芯机构的设计要点 177
9.3.4弯销侧抽芯机构应用实例 180
9.4斜滑块侧抽芯机构 181
9.4.1斜滑块侧抽芯机构的组成与动作过程 181
9.4.2斜滑块的基本形式与斜滑块的设计 182
9.4.3设计要点 185
9.4.4斜滑块侧抽芯机构应用实例 186
9.5推出式侧抽芯机构 187
9.5.1推出式侧抽芯机构的基本形式 188
9.5.2推出式侧抽芯机构的推出形式 188
9.5.3设计要点 191
9.5.4推出式侧抽芯机构应用实例 192
9.6液压侧抽芯机构 193
9.6.1液压侧抽芯机构的组成 193
9.6.2液压侧抽芯机构的设计要点 195
9.7其他侧抽芯机构 196
9.7.1齿轮齿条侧抽芯机构 196
9.7.2手动抽芯 196
9.7.3活动镶块模外侧抽芯机构 196
第10章模体结构零件的设计要点 198
10.1模体的组合形式 198
10.1.1模体的基本类型与主要结构件 198
10.1.2模体设计的要点 202
10.2主要结构件设计 202
10.2.1套板尺寸的设计 202
10.2.2模体局部增强措施 205
10.2.3镶块在套板内的布置 206
10.3模体结构零件的设计 206
10.3.1动、定模导柱导套设计 206
10.3.2推板导柱和导套的设计 207
10.3.3模板的设计 208
第11章加热与冷却系统的设计及要点 210
11.1加热与冷却系统的作用 210
11.2加热系统的设计 210
11.3冷却系统的设计 211
11.4冷却水道设计要点 215
11.5冷却水道的设计计算 217
第12章压铸模技术要求及材料选择要点 221
12.1压铸模总装的技术要求 221
12.1.1压铸模装配图上需注明的技术要求 221
12.1.2压铸模外形和安装部位的技术要求 221
12.1.3压铸模总装的技术要求 222
12.2结构零件的公差与配合 222
12.2.1结构零件轴与孔的配合和精度 222
12.2.2结构零件的轴向配合 223
12.2.3未注公差尺寸的有关规定 226
12.2.4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 226
12.3压铸模零件的材料选择及热处理技术 227
12.3.1压铸模所处的工作状态及对模具的影响 227
12.3.2影响压铸模寿命的因素及提高寿命的措施 228
12.3.3压铸模材料的选择和热处理 230
参考文献 231

前言/序言

压铸成型技术是目前有色金属结构件成型的重要工艺方法。压铸模具是压铸成型的主要工艺装备。压铸成型工艺是保证压铸件质量的关键技术。压铸模具结构和压铸工艺参数的合理性对于压铸件质量、成品率以及压铸模的使用寿命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压铸模具造价比较高,生产周期较长,如果设计制造不合理,造成压铸模具的多次反复试模和修模,势必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帮助解决压铸模具与工艺设计问题,我们编写了本书。
本书对压铸模具与工艺设计的方法和步骤要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注重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兼顾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主要内容包括:压铸模具设计基础要点、压铸件及压铸合金设计要点、压铸工艺选择及缺陷分析要点、分型面的设计及浇注系统设计要点、成型零件与结构零件设计要点、推出机构及模体结构零件设计要点、压铸模技术要求及材料选择要点。本书重点强调设计要点与内容,具有技术先进、典型结构图例丰富、标准最新数据资料、实用性极强等特点,是从事压铸技术人员和在校大中专院校学生学习本专业必备的参考书之一。
本书由北京化工大学博士后黄尧和沈阳理工大学教授黄勇、沈阳理工大学副教授徐淑娇,沈阳理工大学副教授贾玉贤、李东辉、赵铁筠、常军编著。其中,黄尧编写了第6、第11章,黄勇编写了第3、第4章,贾玉贤编写了第2、第10章,李东辉编写了第1、第5章,徐淑娇编写了第8章,赵铁筠编写了第9章,常军编写了第7、第12章,黄尧参与了第8、第9章的编写,黄勇参与了第1、第10和第12章的编写,黄尧和黄勇负责统稿。沈阳理工大学研究生李鑫在全书的编写和校对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辽宁大学许作铭、辽宁公安学院教授邓玉萍及119厂许明海高级工程师等老师及多家压铸企业的专家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及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编者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实用手册》 本书是一本涵盖了金属材料基础知识、性能表征、应用选择以及热处理工艺原理与实践的综合性参考书籍。它旨在为机械制造、材料工程、产品设计等领域的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和学生提供系统、深入且实用的指导。 内容概述: 第一部分:金属材料基础 金属的原子结构与晶体学: 深入浅出地介绍金属原子的构成,不同晶体结构(如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密排六方)的特点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重点阐述晶界、位错等缺陷在材料变形与强化中的作用。 合金的形成与相图: 详尽讲解合金化的基本原理,包括固溶体、化合物等,并重点解析二元及简单多元相图的构成与判读方法,指导读者理解不同温度和成分下金属的相变过程。 常见金属材料的性能与分类: 全面介绍钢铁、铝合金、铜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等常见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强度、塑性、韧性、硬度)、物理性能(密度、导电导热性)及耐腐蚀性等。根据材料的特点和应用领域进行分类,并列举典型牌号及其主要应用。 非金属材料简介: 简要介绍陶瓷、高分子材料(塑料、橡胶)等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性,及其与金属材料的互补性,为材料选择提供更广阔的视角。 第二部分:金属材料的性能表征与测试 力学性能测试: 详细介绍拉伸试验、压缩试验、弯曲试验、扭转试验、硬度试验(洛氏、布氏、维氏)、冲击试验(夏比、悬臂梁)等基本力学性能测试方法,包括试验原理、操作规程、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金相分析: 阐述金相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金属试样的制备流程(切割、镶嵌、打磨、抛光、腐蚀),以及如何通过观察金相组织(晶粒度、相分布、夹杂物等)来评估材料的质量和性能。 无损检测技术: 介绍超声波探伤、射线探伤、涡流探伤、磁粉探伤等无损检测技术在材料缺陷检测中的应用,包括其基本原理、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其他性能测试: 简述耐腐蚀性测试、疲劳性能测试、蠕变性能测试等专业测试方法。 第三部分:热处理工艺原理与应用 热处理基本原理: 深入解析加热、保温、冷却等热处理基本过程对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影响。重点讲解相变动力学、扩散、相图在热处理中的应用。 退火工艺: 详细阐述退火的目的(软化、消除内应力、改善切削性、细化晶粒等),以及各种退火工艺(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再结晶退火、扩散退火、应力消除退火)的工艺特点、操作要点和应用范围。 正火工艺: 讲解正火的目的、工艺流程及其对碳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与退火的异同点。 淬火工艺: 重点介绍淬火的目的(提高硬度和强度),淬火介质的选择(水、油、盐浴、空气),淬火工艺(油淬、水淬、分级淬火、等温淬火)的原理、操作要点和适用范围。详细分析淬火应力与变形的产生原因及控制方法。 回火工艺: 阐述回火的目的(消除淬火脆性、降低硬度、提高塑性和韧性),以及不同回火温度和时间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详细介绍低温回火、中温回火、高温回火(调质)的工艺特点和应用。 表面热处理: 介绍感应加热淬火、火焰加热淬火、渗碳、氮化、碳氮共渗等表面强化技术,包括其原理、工艺流程、适用材料和应用实例。 时效处理: 讲解时效处理在铝合金、不锈钢等材料中的应用,以及其对材料性能的提升机制。 第四部分:典型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实例 碳钢与合金钢的热处理: 针对低碳钢、中碳钢、高碳钢以及常用合金钢(如Cr12、40Cr、42CrMo等),分别给出其在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工艺下的具体参数推荐和组织性能要求,并结合实际应用进行分析。 铸铁的热处理: 介绍灰铸铁、球墨铸铁、白口铸铁等的退火、调质等处理方法。 铝合金的热处理: 详细讲解不同系列铝合金(如2A12、7075、6061等)的固溶处理、人工时效、自然时效等工艺,以及其对强度和韧性的影响。 铜合金的热处理: 介绍黄铜、青铜等铜合金的退火、固溶处理、时效处理等。 其他材料的热处理: 简要介绍不锈钢、钛合金等特殊材料的热处理要点。 第五部分:热处理设备与安全 常见热处理设备: 介绍各种类型的热处理炉(箱式炉、井式炉、推盘炉、连续炉、真空炉)及其工作原理、适用范围。 热处理辅助设备: 包括加热介质(淬火油、盐浴)、气氛保护装置、测量控温仪表等。 热处理安全操作规程: 强调高温操作、化学品使用、设备维护等方面的安全注意事项,以及防火、防爆、防烫伤等应急措施。 本书在内容编排上,由浅入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语言精炼,图文并茂,配有大量的图表、实例和数据,力求使读者能够快速掌握核心知识,并应用于实际工作。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都能从中获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我最为看重的一点。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大量的工程经验和实践技巧融入其中。在讲解模具结构设计时,书中列举了多种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且提供了详细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分型面设计”部分的论述,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分型面形状对产品脱模、模具加工和维护的影响,并给出了如何根据产品结构选择最优分型面的指导。例如,书中提到,对于带有复杂外形的零件,简单的平面分型可能无法保证顺利脱模,需要采用阶梯分型或曲面分型,而这些设计又会增加模具的制造难度和成本。作者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不同分型面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让我对如何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决策有了清晰的认识。尽管书中没有直接给出某个特定的CAD软件的建模教程,也没有详细介绍数控加工中心的编程指令,但书中提供的这些设计原则和经验,能够帮助我更好地指导CAD工程师进行模型绘制,并且在与加工师傅沟通时,能够更准确地表达我的设计意图,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返工。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在介绍一些基础概念的时候,并没有采用过于艰深晦涩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易于理解的方式来阐述。例如,在解释模具钢材的硬度与韧性之间的权衡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引用大量的力学公式,而是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将硬度比作“易碎的玻璃”,而韧性则比作“有弹性的橡皮筋”。他解释说,模具需要在承受巨大的冲击力和高温高压的同时,还要保证其形状的稳定性,所以单纯追求极致的硬度可能会导致模具在某个关键点发生脆性断裂,而韧性不足则会使得模具在高压下变形过大,影响精度。这种比喻性的讲解,对于那些初次接触压铸模具设计,或者对材料科学了解不深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它有效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能够快速抓住核心概念,而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去啃读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尽管书中没有详细介绍各种洛氏硬度计、维氏硬度计的工作原理,也没有深入探讨材料的断裂韧性测试方法,但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我能够清晰地理解硬度和韧性在模具设计中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为我后续在其他领域理解材料性能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在“模具寿命预测与维护”方面的论述,虽然没有涉及到具体的检测仪器(如超声波探伤仪、金相显微镜)的使用说明,但其对影响模具寿命的各种因素的分析,让我对如何延长模具使用寿命有了系统性的认识。作者详细阐述了诸如模具材料的疲劳强度、热处理工艺的合理性、表面处理的有效性、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操作规范等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于模具的寿命。他特别强调了“预防为主,维修为辅”的理念,并给出了一些简单易行的检查和维护方法。例如,在提到模具的表面处理时,书中虽然没有具体列举各种PVD、CVD涂层的种类和工艺参数,但作者通过描述不同涂层在耐磨性、抗氧化性以及降低摩擦系数等方面的作用,让我明白了选择合适的表面处理对于提高模具寿命至关重要。这种基于原理的讲解,比直接罗列一堆技术名词更为深刻,让我能够举一反三,在面对不同材料和工艺时,都能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为什么”这个问题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在介绍模具设计中的一些关键尺寸和公差控制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数值,而是详细阐述了这些尺寸对最终压铸件质量的影响。比如,在讲解浇口设计时,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分析不同浇口形状和尺寸如何影响熔融金属的填充速度、压力分布以及可能产生的缺陷,例如气孔、缩松等。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理论推断,清晰地展示了浇口尺寸过大可能导致熔体冲击,引起卷气;而过小则可能导致填充不足,甚至烧损。这种对背后机理的深入剖析,让我对模具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明白,每一个看似微小的设计决策,都可能对最终产品的质量产生蝴蝶效应。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在讨论冷却水道设计时,虽然没有直接拿出某一种特定的热处理设备型号,但却通过对不同冷却方式(例如水冷、油冷、空气冷却)在散热效率、成本和操作复杂性上的对比,让我对如何根据实际生产需求选择合适的冷却系统有了宏观的认知。这种对“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追求,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与你进行一场富有启发性的对话,让你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对于“压铸缺陷分析与控制”这一章节的详尽阐述。他并没有简单地列举几种常见的压铸缺陷(如砂眼、气孔、缩孔、浇不足等),而是深入分析了每种缺陷的成因,并且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例如,在讲解“气孔”的成因时,作者详细分析了熔融金属中的溶解气体、模具排气不良、以及注射过程中的卷气等多种可能性,并且针对每一种成因,都提供了相应的模具设计改进或工艺参数调整的建议。他特别强调了“模具排气设计”的重要性,虽然书中没有直接介绍各种排气槽的尺寸计算公式或具体的加工方法,但作者通过图示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排气槽的布局方式以及它们在促进模腔内气体排出方面的作用。这种“追根溯源”的分析方法,让我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缺陷的根本原因,从而采取最有效的控制措施,而不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评分

这本书在“精密压铸件的成型技术”方面的论述,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描述“精密”二字,而是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如何实现高精度压铸。他深入探讨了模具的精度要求、材料的选择、热处理工艺的精确控制、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和压力稳定性等因素。特别是在“模具冷却系统设计”方面,书中虽然没有直接给出具体的计算公式,但作者通过对冷却水道布局、冷却介质的选择以及冷却时间控制的详细分析,让我明白了如何通过优化冷却系统来精确控制模具的温度,从而减少模具的热胀冷缩,提高压铸件的尺寸精度和一致性。这种对“细节决定成败”的深刻理解,让我认识到,要实现高精度压铸,必须从模具设计到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精益求精。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确实令人印象深刻,纸张厚实,触感温润,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传递出一种专业而严谨的气息。翻开书页,你会发现排版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插图和图表的质量同样令人称道,线条流畅,细节丰富,色彩搭配和谐,这些视觉元素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表现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信息变得生动易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图表注释上花费的心思,每一个标注都精确到位,配以简练的文字说明,让人能够迅速抓住重点。虽然这本书的主要篇幅聚焦于压铸模具和工艺设计,但它在材料选择部分给我的启发却远超我的预期。书中虽然没有直接介绍具体的模具钢材牌号,也没有深入探讨各种合金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等宏观力学性能,但作者通过对不同应用场景下模具结构强度和耐磨性要求的描述,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去思考不同材料的特性。例如,在讲述高压大行程模具设计时,作者强调了模具在高应力环境下的变形控制,这让我联想到了一些具有高强度和良好韧性的特种钢材,尽管书中没有直接提及这些钢材的化学成分或热处理工艺,但通过对实际工程需求的剖析,我能够间接地推断出对材料性能的要求,从而为我后续在其他领域研究材料选择提供了新的视角。这种“意会”式的表达方式,虽然不是直接的知识灌输,但却更能激发读者的主动思考和联想,让我感受到作者在内容编排上的深厚功力。

评分

作者在书中对于“工艺流程优化”的探讨,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他不仅仅关注单个工序的设计,更是将整个生产流程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在介绍“注射参数设定”时,书中没有直接列举某一种压铸机的操作面板,也没有深入讲解PLC控制器的具体编程方法,但作者通过对注射速度、保压压力、注射时间等参数如何影响压铸件的组织性能、内部缺陷以及生产效率的详细分析,让我对优化生产参数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强调,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参数,只有根据具体的模具、材料和设备特点进行不断尝试和调整。这一点让我深有体会,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很多时候,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参数设置的不合理。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这些参数背后的物理意义,比死记硬背某些固定的数值更为重要。这种“大局观”的视角,帮助我跳出了仅仅关注模具本身设计的思维定势,开始从更宏观的层面去思考如何提高整个生产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

评分

这本书在“绿色压铸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探讨,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他深入分析了压铸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工艺、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方式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在“模具材料的选用与回收”方面,书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各种回收设备(如金属熔炼炉、破碎机)的型号,但作者通过强调选用易于回收的模具材料,以及在模具报废后进行有效的回收利用,让我明白了“全生命周期”的设计理念。这种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不仅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也让我看到了压铸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评分

这本书在“三维CAD/CAM技术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部分,虽然没有直接演示任何一款三维建模软件的操作界面,也没有给出具体的G代码指令,但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充分展示了三维CAD/CAM技术在提高设计效率、优化模具结构、以及缩短制造周期方面的巨大优势。他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三维模型进行干涉检查、流动分析、冷却分析等,从而在模具制造前就发现并解决潜在的设计问题。例如,在介绍“流动分析”时,书中虽然没有展示具体的CAE软件的仿真结果图,但作者通过文字描述,生动地解释了如何通过流动分析来优化浇口位置、浇口尺寸以及注射压力,以确保熔融金属能够均匀、快速地充满模腔,减少因填充不均而产生的缺陷。这种对先进技术的“原理性”介绍,让我认识到,掌握先进技术不仅仅是学习软件操作,更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后的设计理念和应用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