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知名荐书人的书评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白剑峰、新媒体“医学界”总编辑张凌、法医秦明、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监护室主任杜斌、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孙仁华、中国医师协会张雁灵会长齐学进副会长、张强医生、北京天坛医院缪中荣教授、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推荐
推荐机构及媒体报道
《人民日报》主办《健康时报》
“全民阅读促进委员会”发起机构“长安街读书会”干部学习新书推荐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读讲一本书”演讲书目第*名
卫生健康文化推广平台推荐新书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报道
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官方平台推荐
樊登读书会推荐
150万粉丝的 “医学界”微信公众号主号推荐
北京青年报报道
羊城晚报
钱江晚报
嘉兴日报
喜马拉雅FM有声书频道推荐
《医师在线》杂志
医学之声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刊登书评
嘉兴电台“俪人下午茶”
嘉兴电视台专题访谈
内容简介
H1N1甲型流感来袭,很多孕产妇和青壮年人出现重症肺炎。罗震中是抢救危重孕产妇的医疗组领队。在外部条件艰苦、医疗组临时组建、病人危重、受媒体密切关注的重重压力下,自身性格不甚成熟的罗震中用内心的执着和坚持,完美地完成了使命。罗震中,这位性格果敢坚毅的ICU女医生,在坎坷行医路上,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和泪水,一路披荆斩棘,实现了职业生涯的迅速攀升。这个过程中,有奇迹般的成功,也有拼尽全力之后的挫败,有伤痕累累的心路,也有无悔的青春。
作者以女性独有的敏锐视角,记述了重症监护病房里鲜为人知的琐碎日常,讲述了ICU紧闭的大门后,险象环生的生命故事和医生面临的考验和决策。
在罗震中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中,读者见证了一名医生的成长,也见证了每个生命各自不同的归宿,知微见著,获得从极限状态审视生命的珍贵体验,循罗震中的脚印,触摸生命的温度,重构生命的认知,解读生命的意义。
精彩书评
这是生与死的故事。
医生写自己的故事,不同于职业小说家,靠戏剧冲突、悬念设置来吸引读者,本书来源于医疗一线,充满真实的张力,反映了真实的矛盾冲突,不走套路,令人猜不中结尾。上篇的《蒙面天使》以2009年重症甲型流感抢救的真实案例为素材,加以文学艺术加工而成,是国内首部翔实反映重症流感抢救的作品。殳儆用细腻的笔,记录、呈现了重症监护室医生,又叫ICU医生——“险滩中的领航者”,这个与死神较量的职业之荣光、悲壮和选择。而正是这种“真实医学的力量”*终打动了读者——过去两年内,“医学界”微信公众号发布殳儆20多篇原创文章(均收录于本书下篇),几乎篇篇叫好又叫座。如果说《医述:重症监护室里的故事》是一部纪录片,那么恰如作者所说,这更是献给那些“敬畏生命的人们”的一首生命之歌。我们郑重向读者推荐此书,这是我们媒体人的使命与责任。
——新媒体“医学界”总编辑 张凌
一群无所畏惧的“蒙面天使”,在一个神秘的空间里,每天为生死边缘的陌生人抵挡死神的镰刀。没有人知道你流过的汗水和泪水,也没有人抚慰你流血的伤口。只要一息尚存,绝不轻言放弃,因为你总是迷恋妙手回春的那一刻。虽然看不见你的面容,但你眼睛里充满了慈悲的光芒。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白剑峰
法医抚慰逝者,医生照顾生者,这两种职业的真实价值,都难以为人所真正了解——他们在幽暗狭隘的空间中,耗尽自己生命的精华,来换取他人生命的尊严或是延续他人的生命。如果没有亲历者讲述,这些人、这些事,不知要沉睡多久,也许永远无人知晓吧。
——畅销书作者 法医秦明
殳儆主任的《医述:重症监护室里的故事》这部作品,是急危重症领域重要的医学文学作品。当前,医务工作者一方面忙于救治病人,一方面忙于科研晋升,已经精疲力竭,所以,鲜有医务工作者,能利用自己业余时间从事医学人文写作,且一坚持就是数十年。为表达我对本书的尊重,我在这里原文抄录作者的告白:“医学是一门不确定的学问和可能性的艺术,医生在努力传递温暖和关怀,虽然他们自身也有这样那样的不完美……”这个“不完美”,也许是在阐述人非圣贤,但更多的是在阐述医务工作者在经过一夜、一周、一月、甚至一年与病魔抗争后,患者仍然离我们远去时,这种写真、写实、写情、写感仍不能完全倾述的情怀。
殳儆主任这部作品即将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对读者的意义在于,它以表现重症监护室——这一“神秘空间”中的故事为主题,一方面让非医疗人员了解“蒙面天使”这一特殊角色,读懂疾病,懂得医生;另一方面产生强烈的镜面效应,让医务工作者在从事神圣职业时用一颗赤诚的心敬畏每一个生命的过程为自身所见,为日月可鉴。感谢本书作者愿意与广大医务工作者分享她的宝贵经验。作为重症医学从业者,迫不及待地把本书推荐给所有从事急诊危重症医学领域的医务工作者和大众读者,我相信大家在阅读本书时,会和我一样感同身受。
——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 孙仁华
曾几何时,西方医学尚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
那时,对于病患的康复而言,医生的真正作用极为有限。1892年出版的《英国医学杂志》中,班克斯医生如此评价画家路克·菲尔德斯的名画《医生》:“菲尔德斯向世人展示了典型的医生形象,这也是我们希望向世人展示的形象——一个诚实的人,一名绅士,尽其所能为患者缓解病痛。满满一屋子书籍也无法达到这幅画的效果。这幅画温暖了人们的心,使得他们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了信任和爱。”
殳儆医生用文字勾画了“蒙面天使”——ICU医生的故事,场景鲜活,细微之处,乾坤可定,纤毛可见。其情感之真挚,画面之生动,常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令人感动落泪。让我们在如山的冰冷的机器设备之间,感到温暖。这种温暖,正是你我人生旅程的**归宿……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监护室主任 杜斌
这一系列故事,坦露了ICU医生真实的忙碌生活与心路历程。作为同行,深有共鸣。当面对病情瞬息万变难以预期之时;当面对患者绝望恐怖苦苦求生之时;当面对家属执拗苛责无法沟通之时,ICU医生除了要在医学上把握时机,灵活果断处理病情之外,还要有分寸地把握情感与理智的边界,尊重生命的尊严与价值,更要理解世人对医学的不理解乃至曲解。无需“高大上”的赞美之词,这一个个真切的普通医生的日常片段,其实才是医学人文中职业精神的*佳写照,*佳教材,值得每一位医者,每一位敬畏生命的人一读。
——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
PCCM专科临床医学教授
《医师报》“小樵医生在美国”专栏作者 乔人立
医学人文是医学技术与生俱来的姐妹,一个关注人的心理需求,一个关注人的生理特征,两者交织。医学的目标就是竭尽所能来维护健康、治愈伤痛,倡导人道,促进人类的身、心之完全康复。所以,医学人文精神既不高不可攀,更不虚无缥缈。《医述:重症监护室里的故事》这本书的作者,叙述的是身边日常故事,但小中见大,视角独到,文笔清新,读来倍感亲切温暖,令人感动,又促人思考,发人深省。让读者在重拾内心深处的“柔软与美好”的同时,能激发内心深处的价值认同感和行为反思,这种润物无声的医学教育方式,有时比推行行为规范更有成效。这也是我阅读本书后的感想,故很乐意把这本好书向所有毕业后医学教育同行和成长中的住院医生们推荐、分享,希望大家都能认真读一读,相信会收取开卷有益之效。
——原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 齐学进
离开体制真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论身处何地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去思考,不去行动,才*可怕。好医生=好技术+同理心。关爱患者,因为我们有一天也会成为患者,用心,给患者争取*好的结果。
——张强医生集团董事长 张强
医生不仅要学会“看病”,还要会“看病人”。《医述:重症监护室里的故事》里的罗震中是一个有着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医生,她又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医生的缩影。一本好的故事书应该精彩纷呈,这本书做到了叙事医学故事的一定境界,让我们看到了医生的价值,体会了生命的可贵。在当下的社会里,我们需要罗震中这样的医生,弥合缺失的信任,修复割裂的伤痕。愿本书不负众望,广为传播。
——北京天坛医院 缪中荣
白描式的医疗“大剧”,真实的一线,真实的心路历程,惟有医生才能够写出的真实“剧本”,但又是大多数医生们难以道出的真实“内幕”。在故事里,我看到一位“执剑”救人的医生和她的团队;故事外,我看到的是一位下笔如有神勇气概的青年俊才。感谢罗震中,让千千万万医生看到自己的价值;让千千万万的大众,看到生之可贵,看到死神的模样,看到生死之间人性的卑微与伟大。
——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陈静瑜
纪实非虚构,生死一瞬间;重症监护病室,天使亦蒙面。读这样的文字,如亲身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考验。冷峻的笔触,专业的态度,职业的情怀,作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神秘的门,由此我们了解这不所知的一切,更加感怀于医生的敬业和伟大。
-——一级作家、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委员 孙昌建
生命的无力感,不是虚无的笑谈,而是那扇门里此起彼伏的报警声和那扇门外家属的叹息声。监护病房的层流滤去的不仅是细菌,更是杂念,此书作者带着我们穿过那一双双求生的眼神,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去读懂医者的慎独与坚守、生命的脆弱与伟大、人性的丑陋与光辉。作者的用意不为讴歌,此书的结局不为生死,如果人生一定要有一个结局,那就是在一份读懂的爱中静静告别!
——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联合发起人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宣传与品牌建设处处长 施琳玲
目录
第一章 蒙面天使
1.孤军
2.主帅
3.意外
4.肺复张
5.初捷
6.医生,让我看看你的脸
第二章 领军
1.佳作
2.俯卧.
3.重击
4.挚友
5.印记
第三章 百炼成钢
1.医生的新年
2.你是我的眼
3.肺腑
4.天梯
5.煎熬中的成长
6.想放弃的时候
7.医生不能承受之重
第四章 暗夜行者
1.伤痕
2.刀尖下的气管插管
3.医生,请停下片刻
4.最后一个夜班
5.重生
6.行者长运
第五章 险滩中的领航者
1.我就是想他活下去
2.冒险的理由
2.快来,病人好像是肺栓塞了
3.新闻关注下的ICU
5.逆风而行
6.幸福像花一样开放
第五章 不确定的艺术
目送2.医生的赌局
3.医生所说的尽力
4.渐冻
5.让子弹飞
6.你不理解的“保守治疗”
7.无处安放的伤心
第六章 文科生
2.真心
3.领航
4.整体
5.职责
第七章 拍档
1.谢师
2.苦行
3.医生的盟友
4.重新捡回的心
5.史上最“麻烦”
6.伙伴
7.夫妻
《生命的潮汐:ICU的静默与喧嚣》 在生命的边缘,有一个地方,时间的刻度被重新定义,人性的光辉与脆弱在此交织,生死的气息在此此起彼伏。那里是重症监护室(ICU),一个由冰冷器械、监测屏幕和无影灯构成的精密战场,也是人类情感最浓烈、最真实爆发的舞台。 本书并非讲述具体医生的个人经历,也不是医学教科书式的理论阐述。它是一系列凝练的、富有穿透力的叙事,致力于捕捉ICU中那些不为人知、却又深刻触动人心的瞬间。我们将跟随笔触,潜入这个特殊的空间,去聆听那些无声的呐喊,感受那些无形的牵挂,目睹那些在生死线上徘徊的生命,以及那些用专业与人文并行的医护人员,如何在生命的潮汐涨落间,与病魔进行着一场场意志与智慧的较量。 ICU,对于多数人而言,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禁区。它意味着最严重的病情,最紧急的救治,以及最不确定的未来。但在这个高科技、高强度的环境中,隐藏着无数关于生命、关于爱、关于坚持的故事。本书的每一篇故事,都如同投入池塘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引发读者对于生命意义、人性尊严以及医患关系的深刻反思。 我们不会聚焦于某位医生如何破解了某个疑难杂症,也不会描绘某个“英雄”式的拯救过程。取而代之的,是对于生命个体在极端状态下的细致观察,以及医护团队在日常工作中所展现出的集体智慧与人文关怀。你会读到,一个原本被认为希望渺茫的患者,如何在日复一日的监测与调整中,悄然绽放出生命复苏的迹象;你会看到,一个饱受病痛折磨的家庭,如何在漫长的等待与焦虑中,寻找着彼此的力量与慰藉;你还会感受到,那些24小时不间断守护在患者身边的医护人员,他们在看似枯燥重复的工作中,如何用最细微的动作、最专业的判断,为生命争取每一分每一秒的可能。 本书将通过一系列平行叙事,展现ICU工作者的多重面向。我们不仅仅关注他们精湛的医术,更关注他们作为一个个“人”的情感波动。当面对生命逝去时的无力感,他们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继续投入下一场战斗?当看到患者重新睁开眼睛,露出微笑时,他们内心涌起的喜悦又是怎样的澎湃?本书将揭示,这些高尚的职业背后,同样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着面对压力时的挣扎,有着自我怀疑的时刻,但最终,是那份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职责的坚守,让他们成为守护生命的天使。 每一个ICU的病床,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与痛苦。本书将尝试从不同角度,去呈现这些生命故事的复杂性。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位年轻的母亲,在昏迷中与腹中的胎儿进行着无声的抗争,而医护人员则在努力维持母子双方的生命体征;我们可能会读到,一位年迈的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牵挂着远方的儿女,他的微弱呼唤,成为医护人员努力的动力;我们也可能会发现,一个突发的意外,如何瞬间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而ICU,则成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第一个阵地。 在《生命的潮汐》中,时间的概念被重新审视。ICU里的每一分钟,都可能是一个转折点。那些精确到毫秒的生命体征监测,那些日夜不息的呼吸机声,都诉说着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本书将带领读者,体验这种“慢下来”的时间感知,去体会那种身处生死一线时的沉重与希望。你将会看到,医护人员如何在无数的“也许”与“可能”之间,做出最艰难的抉择;你也会感受到,家属在焦急等待中,如何将所有的时间都投注在那扇紧闭的病房门上。 本书更是一次关于“沟通”的探索。在ICU,语言有时是苍白的,但眼神、手势、甚至微弱的呼吸,都传递着重要的信息。医护人员需要解读患者身体发出的每一个信号,而与患者家属的沟通,更是充满挑战。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告知病情,给予希望,同时又不剥夺患者的尊严,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本书将展现,在信息不对等、情感高度紧张的环境下,医护人员如何运用同理心与专业知识,建立起信任的桥梁。 “静默”是ICU的底色,但在这份静默之下,是无数生命的低语与呐喊。本书将致力于捕捉这些“静默中的喧嚣”。患者的呼吸声,仪器的滴答声,医护人员脚步声,甚至心跳的微弱波动,都被赋予了生命的声音。我们会从这些声音中,读懂生命的渴望,读懂无声的告白,读懂那些不甘沉寂的生命力。 《生命的潮汐:ICU的静默与喧嚣》并非一本煽情的故事集,它旨在以真实、细腻的笔触,还原ICU这个特殊环境中,那些关于生命、关于人性、关于医者的故事。它希望通过对生命细微之处的刻画,引发读者对自身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医者仁心的感悟,以及对生死议题的重新审视。在阅读过程中,你可能会感受到一丝沉重,但更多的是对生命顽强生命力的震撼,对医者无私奉献的敬意,以及对人类情感深邃力量的赞叹。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冰冷的技术性空间,转化为充满人情味的叙事场域。它让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ICU形象,变得立体而鲜活。它讲述的,是中国当下医疗体系中,那些最值得被关注、被理解的角落,那些为守护生命默默奉献的力量。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能够让更多人了解ICU,理解那些在生命潮汐中搏斗的人们,并对生命本身,抱有更加敬畏与珍视的态度。 这是一个关于生命、关于守望、关于坚持的故事。在ICU的每一个角落,生命的潮汐都在永不停息地涌动,而这本书,正是记录这场潮汐的温柔回响。它不是一曲宏大的挽歌,也不是一首激昂的赞歌,而是一首用无数次心跳、无数次呼吸、无数次专业判断谱写出的,关于生命最朴素、最动人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