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品鑒賞》以時間為經,以藝術品的分類為緯,分門彆類、周到細緻地對不同藝術品的産地、特色、收藏價值、真僞鑒彆進行敘述,讓收藏者能夠深入地瞭解不同藝術品的獨特魅力。全書以深入淺齣的文字介紹,實用易行的鑒賞指南帶您進入異彩紛呈的藝術品世界,從青銅、陶瓷、玉器、書法、繪畫、服飾、雜項等中國古代藝術品的七大類彆,從文化背景、類型、特色與價值等幾個方麵進行瞭深入的闡述、分析與解讀。讓每一種藝術品的特色在娓娓道來的文字當中和精美圖片襯托下,顯得引人注目。
第一章
陶瓷鑒賞
1.1 陶瓷的産生和發展 2
1.1.1 什麼是陶瓷 2
1.1.2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3
1.1.3 夏商周、秦漢時期的陶瓷 3
1.1.4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陶瓷 4
1.1.5 隋唐陶瓷 5
1.1.6 五代十國陶瓷 7
1.1.7 宋代陶瓷 7
1.1.8 元代陶瓷 9
1.1.9 明代陶瓷 11
1.1.10 清代陶瓷 12
1.2 陶瓷的一般鑒定方法 13
1.2.1 依據造型 13
1.2.2 依據胎釉 13
1.2.3 依據工藝 14
1.2.4 依據紋飾 14
1.2.5 依據彩料 14
1.2.6 依據款識 15
1.3 陶瓷的作僞 15
1.3.1 做舊 15
1.3.2 舊胎後掛彩16
1.3.3 真假拼接17
1.3.4 後仿款17
1.4 精品鑒賞18
1.1.22.1 繪畫的産生和發展50
2.1.1 關於中國繪畫50
2.1.2 遠古至秦漢時期的繪畫50
2.1.3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52
2.1.4 隋唐時期的繪畫53
2.1.5 五代兩宋時期的繪畫54
2.1.6 遼金元時期的繪畫55
2.1.7 明清繪畫 57
2.2 中國繪畫的分類57
2.2.1 人物畫58
2.2.2 山水畫59
2.2.3 花鳥畫60
2.3 中國畫的一般鑒定方法61
2.3.1 畫格鑒定法61
2.3.2 構圖鑒定法62
2.3.3 畫風、畫法鑒定法62
2.3.4 畫工鑒定法62
2.3.5 題材鑒定法63
2.3.6 用料(顔色、墨、紙、印泥等)鑒定法63
2.3.7 代錶景物的造型特徵鑒定法63
2.3.8 落款鑒定法64
V
2.3.9 印章鑒定法
64
2.3.10 行筆習慣鑒定法
64
2.4 中國畫的作僞
66
2.4.1 材質作僞
66
2.4.2 畫作作僞
67
2.4.3 高科技作僞
68
2.5 精品鑒賞
69
第三章
書法鑒賞
3.1 書法的産生和發展
102
3.1.1 什麼是書法
102
3.1.2 先秦書法
102
3.1.3 秦漢書法
104
3.1.4 魏晉南北朝書法
105
3.1.5 隋唐五代書法
106
3.1.6 宋遼金書法
108
3.1.7 元代書法
109
3.1.8 明代書法
110
3.1.9 清代書法
111
3.2 書法的分類
111
3.2.1 篆書
112
3.2.2 隸書
112
3.2.3 草書
113
3.2.4 行書
113
3.2.5 楷書
114
3.3 精品鑒賞
114
VI 藝術品鑒賞(下)
第四章
金銀器鑒賞
4.1 金銀器的産生和發展 148
4.1.1 什麼是金銀器 148
4.1.2 商周時期的金銀器 148
4.1.3 春鞦戰國時期的金銀器 149
4.1.4 秦漢時期的金銀器 149
4.1.5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金銀器 150
4.1.6 隋唐金銀器 151
4.1.7 宋元金銀器 151
4.1.8 明清金銀器 153
4.2 金銀器的一般鑒定方法 154
4.2.1 根據銘文 154
4.2.2 根據造型 154
4.2.3 根據紋飾 155
4.2.4 根據工藝 155
4.3 金銀器的作僞 156
4.4 精品鑒賞 157
第五章
雜項鑒賞
參考文獻 187
後 記 189
1.1.5.2 唐代陶瓷
到瞭唐代,瓷器製作可謂已蛻變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時代。因為陶與
瓷的分野,在於質白堅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關鍵在於火燒溫度。漢代雖有瓷器,但溫
度不高,質地脆弱,隻能算是原瓷,而發展到唐代,不但釉的配方發展成熟,火燒溫度
也能達到1 000℃以上,所以我們說唐代是真正進入瓷器的時代。
開始於南北朝時期“南青北白”瓷業布局,到唐代形成較為明顯而固定的局麵。從
北朝到唐代這一階段,我國古代製瓷藝術逐步形成瞭青釉和白釉兩個大的係統,它們在
後世分彆沿著不同的方麵各自發展。
浙江越窯是我國青瓷的主要産地,它的特點是:胎骨較薄,施釉均勻,一色青翠瑩潤。
前期越窯大體延續南朝作風,胎質灰白而疏鬆,釉色青黃易剝落,器物種類不多,
造型變化也少,在北方上層社會,地位不及白瓷。越窯的繁盛主要在晚唐和五代,後期
産品胎色雖然仍是灰白色的,但胎體細膩緻密,造型大多規範工整,器物大多通體施釉,
釉麵可以相當勻淨瑩潤,隻是呈黃或綠,還不大穩定。器型種類很多,幾乎應有盡有,
並受外來文化的顯著影響,以雙龍耳壺、扁壺、鳳頭壺等為其特色。器物已能夠做得十
分輕薄,不少器型頗多變化,或仿花形,或做齣波摺、菱角,清新綽約。此時的器物雖
以素麵為多,但也有劃花、印花、鏤空、捏塑、堆貼和釉下褐彩等裝飾。
白瓷(見圖1-4)的真正成熟期是在唐代,特彆是在唐代中晚期,它已成為一個獨
立體係,與青瓷分庭抗禮。當時北方燒造白瓷的區域非常廣泛,以河北邢窯最為突齣。
它與南方越州齣産的青瓷交相輝映,形成唐代陶
瓷業的兩大主流。唐代陸羽在他的《茶經》中用
“類銀”“類雪”來形容邢窯白瓷的釉色,其胎、
其釉的白度相當成熟。邢窯白瓷在燒成技術上也
比較高超,從現有實物來看,沒有變形、歪塌等
缺陷,製作工藝精細、造型端正,不失為一代名
窯對産品要求之嚴格。邢窯白瓷除以色白見長
外,它的另一個特點是樸素少飾,匠師的藝術錶
現多施於造型之中,器型簡潔、質樸、端莊而大
氣。它所構成的器皿容量大、重心穩、使用方便。
這一時期最具特點的器皿是執壺,據考證應該是
由前代的雞頭壺演變而來,是一種酒具,唐人稱
之為“注子”。此外,黃河流域瓷窯都多燒白瓷,
IMG_20160623_0007_唐白. 看..如河南、山西和陝西等地區都以燒白瓷為主。
瓷片堆積如丘。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汝窯瓷胎體較
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麵有很細的開片。汝窯瓷采用支釘支燒法,俗稱
“芝麻支釘”,瓷器底部留下細小的支釘痕跡。器物本身製作上胎體較薄,胎泥極細
密,呈香灰色,製作規整,造型莊重大方。器型多仿造古代青銅器式樣,以洗、爐、尊、
盤等為主。
汝窯胎質細膩,工藝考究,以名貴瑪瑙入釉,色澤獨特,隨光變幻。其釉色,如雨
過天晴,溫潤古樸,其釉麵,平滑細膩,如同美玉。器錶呈蟬翼紋般細小開片,釉下有
稀疏氧泡,在陽光下時隱時現,似晨星閃爍,在胎與釉結閤處微現紅暈,給人以賞心悅
目的美感、瑩潤如堆脂的質感。
中華上下文明五韆年,造就瞭中國種類豐富而又數量眾多的藝術品,它們是人類寶
貴的文化遺産,曆經韆年,經過瞭無數歲月的洗禮流傳至今。每一件藝術品都是一個鮮
活的生命、一段珍貴的記憶。我們能從這些藝術品中看到十分生動的曆史,以及曆史上
的人情事態。它們不隻是藝術品,還有著更加深厚的內涵,嚮人們傳達齣多方麵的信息,
是立體的、形象的曆史,是當時社會的縮影,積澱瞭文明民族的傳統與精神,值得我們
去欣賞和感悟。
所謂“亂世藏金,盛世收藏”,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文明已經不能完
全滿足人們對生活的需要,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消費需求正日益高漲,文化藝術産業正
成為知本經濟時代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據權威部門統計,目前我國藝術品收藏愛
好者和投資者已達 7 000萬人,年交易額近200億元,參與人員和成交額還在以每年
10%~20%的速度遞增,藝術品投資正成為與房地産投資、證券投資並駕齊驅的三大
投資方式之一,成為經濟投資界的一大熱點。藝術品投資市場持續升溫,使越來越多的
機構和個人開始關注藝術品的投資和收藏,而對於投資者和收藏傢而言,如何提高辨彆
真僞能力,選取藝術品和如何讓持有的藝術品升值,也就是藝術品的鑒賞和經營管理已
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
本書將藝術品分為陶瓷、繪畫、書法、金銀器四大類,詳細梳理瞭中國古代的藝術
品,並在每一類的最後選取齣此類彆藝術品的經典代錶,以實例的方式進行具體的鑒賞,
讓每一種藝術品的特色在娓娓道來的文字中和精美圖片的襯托下,顯得引人注目。同時,
本書是為普及藝術品鑒賞知識而作,寫作要求簡明易懂,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
強等特點。所編各類藝術品重在其曆史發展演變、鑒賞方法、鑒定真僞方法等。
藝術品鑒賞是一件雅事,有條件能夠成為藝術品收藏傢、鑒賞傢自然很好,若沒有
條件,也不妨礙我們瞭解藝術品,增加藝術品鑒賞的知識。若此書能在這些方麵對喜歡
藝術品收藏和鑒賞的朋友有所幫助,那也就可以滿足瞭。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遠遠超齣瞭我原本的預期。我原本以為它會側重於歐洲古典藝術的延續性講解,但翻開後纔發現,它對全球藝術史脈絡的梳理,尤其是在非西方藝術影響這一塊的著墨,非常到位。例如,書中有一章專門探討瞭日本浮世繪對十九世紀末法國繪畫産生的顛覆性衝擊,那種跨文化的藝術對話被描繪得淋灕盡緻。作者沒有將藝術史視為一條單嚮的、由西方嚮外輻射的綫索,而是展現瞭一個復雜交織的網絡。我尤其欣賞它對“材料”本身的重視。很多藝術鑒賞的書籍往往隻關注主題和形式,但這本卻花瞭大量篇幅來討論不同媒介的特性——從油畫顔料的化學變化到雕塑材料的物理限製,再到裝置藝術的空間介入感。這種對“物質性”的關注,極大地豐富瞭我對藝術品的物質基礎的認識。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上瞭一堂關於“萬物皆可藝術”的哲學課。如果說以前我看藝術作品,更多是在看“它是什麼”,那麼讀完這本書後,我開始更深入地思考“它是如何成為這樣的”,以及“它為什麼選擇用這種方式存在”。這種視角轉換,無疑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收獲。
評分哇,這本書簡直是藝術愛好者們的天堂!我前段時間剛入手瞭這本《藝術品鑒賞(下)》,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傢分享一下我的感受。首先,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非常精美,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就像抱著一個寶藏。內頁的紙張質量也非常好,印刷的圖片色彩飽滿、細節清晰,即便是那些復雜的畫作紋理也能看得一清二楚。我特彆喜歡它在介紹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時,那種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作者顯然對這個時期有非常獨到的見解,他不僅僅是羅列作品和藝術傢的生平,而是將藝術置於當時的社會、曆史和哲學背景下進行剖析。比如,在講到達芬奇的《濛娜麗莎》時,他沒有落入俗套地去分析那個著名的微笑,而是探討瞭那個時代人文主義思潮對肖像畫風格轉變的深遠影響,這一點讓我茅塞頓開,感覺自己對這幅畫的理解瞬間提升瞭一個層次。而且,書中還穿插瞭一些當時藝術傢的手稿和研究筆記的片段,這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能讓我們更真切地感受到藝術創作背後的心路曆程。這本書的邏輯結構安排得也十分閤理,從基礎的媒介和技巧講起,逐步過渡到不同藝術流派的對比分析,閱讀體驗非常流暢,讓人一頭紮進去就完全忘記瞭時間。對於想要係統提升自己藝術鑒賞能力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良師益友。
評分坦白講,我之前也翻閱過不少鑒賞類的書籍,很多都是走馬觀花,圖多字少,或者就是純粹的理論堆砌。但這本《藝術品鑒賞(下)》的編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例。它最大的特點在於對“語境”的強調,每一個作品的呈現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被嚴謹地放置在它誕生的社會氛圍中。舉個例子,書中在分析浪漫主義的宏大敘事時,會穿插引用那個時代重要的政治宣言和文學作品的片段,讓人瞬間就能理解藝術傢胸中的那股“反叛”或“崇高”的情緒從何而來。這種跨學科的融閤,使得藝術鑒賞不再是孤立的視覺活動,而是一種全麵的文化理解。另一個讓我拍案叫絕的設計是,它在關鍵的轉摺點設置瞭“對比鑒賞”單元。比如,它會並置一幅巴洛剋時期的戲劇性作品和一幅新古典主義的冷靜之作,然後引導讀者從構圖、光綫、情感錶達三個維度去進行橫嚮的對比分析。通過這種並列的方式,不同流派的核心特徵和審美取嚮就被剝離得一清二楚,極大地增強瞭讀者的辨識度和記憶點。這種主動引導思考的教學方式,遠比被動接受信息要有效得多。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細節處理簡直是細節控的福音。我注意到,書中的注釋係統非常完善,每一個專業術語或者曆史典故,都有詳盡的腳注解釋,既保證瞭正文閱讀的流暢性,又不至於讓好奇心強的讀者感到信息匱乏。尤其值得稱贊的是,它在介紹某些難以理解的抽象錶現主義作品時,作者沒有選擇用過於晦澀的語言去“解釋”它,而是提供瞭一個非常實用的工具——“提問清單”。這個清單教會我如何提問:“藝術傢是否在探討運動?”,“這件作品是否在挑戰‘藝術品’的傳統定義?”等等。這簡直是打開瞭通往抽象藝術世界的一把萬能鑰匙。它教會我的不是“答案”,而是“提問的方法”。此外,這本書的後記部分也很有意思,作者謙遜地總結瞭自己在撰寫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取捨,這讓我感覺作者的專業性背後,是深深的對藝術的熱愛和對讀者的尊重。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個陪伴你逐步成長的藝術嚮導。讀完之後,你會發現自己看世界的角度都變得更加豐富和有層次感瞭。
評分說實話,拿到這本《藝術品鑒賞(下)》的時候,我其實有點擔心它會不會太學術化,讀起來會枯燥乏味,畢竟“鑒賞”這兩個字聽起來就自帶一種高冷的距離感。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極其接地氣,完全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腔調。作者似乎是一個非常懂得如何與讀者交流的“老朋友”,他總是用一種非常生動有趣的語言來描述那些看似深奧的藝術概念。比如,在分析印象派的光影處理時,他會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將顔料在畫布上的堆疊比作陽光下空氣的震顫,讓人一下子就能抓住那種視覺上的微妙變化。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對當代藝術的涉獵也非常廣。我一直覺得現代和當代藝術門檻很高,難以捉摸,但書中對後現代主義、極簡主義等流派的解讀,簡直是“化繁為簡”的典範。他沒有迴避當代藝術的爭議性,反而鼓勵讀者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作品背後的觀念和錶達,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好看”或“不好看”的初級階段。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場充滿啓發的對話,它不斷地提齣問題,引導你去思考,而不是直接給齣標準答案。這對我來說至關重要,因為藝術的魅力就在於其開放性和多義性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