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品鉴赏》以时间为经,以艺术品的分类为纬,分门别类、周到细致地对不同艺术品的产地、特色、收藏价值、真伪鉴别进行叙述,让收藏者能够深入地了解不同艺术品的独特魅力。全书以深入浅出的文字介绍,实用易行的鉴赏指南带您进入异彩纷呈的艺术品世界,从青铜、陶瓷、玉器、书法、绘画、服饰、杂项等中国古代艺术品的七大类别,从文化背景、类型、特色与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分析与解读。让每一种艺术品的特色在娓娓道来的文字当中和精美图片衬托下,显得引人注目。
第一章
陶瓷鉴赏
1.1 陶瓷的产生和发展 2
1.1.1 什么是陶瓷 2
1.1.2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3
1.1.3 夏商周、秦汉时期的陶瓷 3
1.1.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 4
1.1.5 隋唐陶瓷 5
1.1.6 五代十国陶瓷 7
1.1.7 宋代陶瓷 7
1.1.8 元代陶瓷 9
1.1.9 明代陶瓷 11
1.1.10 清代陶瓷 12
1.2 陶瓷的一般鉴定方法 13
1.2.1 依据造型 13
1.2.2 依据胎釉 13
1.2.3 依据工艺 14
1.2.4 依据纹饰 14
1.2.5 依据彩料 14
1.2.6 依据款识 15
1.3 陶瓷的作伪 15
1.3.1 做旧 15
1.3.2 旧胎后挂彩16
1.3.3 真假拼接17
1.3.4 后仿款17
1.4 精品鉴赏18
1.1.22.1 绘画的产生和发展50
2.1.1 关于中国绘画50
2.1.2 远古至秦汉时期的绘画50
2.1.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52
2.1.4 隋唐时期的绘画53
2.1.5 五代两宋时期的绘画54
2.1.6 辽金元时期的绘画55
2.1.7 明清绘画 57
2.2 中国绘画的分类57
2.2.1 人物画58
2.2.2 山水画59
2.2.3 花鸟画60
2.3 中国画的一般鉴定方法61
2.3.1 画格鉴定法61
2.3.2 构图鉴定法62
2.3.3 画风、画法鉴定法62
2.3.4 画工鉴定法62
2.3.5 题材鉴定法63
2.3.6 用料(颜色、墨、纸、印泥等)鉴定法63
2.3.7 代表景物的造型特征鉴定法63
2.3.8 落款鉴定法64
V
2.3.9 印章鉴定法
64
2.3.10 行笔习惯鉴定法
64
2.4 中国画的作伪
66
2.4.1 材质作伪
66
2.4.2 画作作伪
67
2.4.3 高科技作伪
68
2.5 精品鉴赏
69
第三章
书法鉴赏
3.1 书法的产生和发展
102
3.1.1 什么是书法
102
3.1.2 先秦书法
102
3.1.3 秦汉书法
104
3.1.4 魏晋南北朝书法
105
3.1.5 隋唐五代书法
106
3.1.6 宋辽金书法
108
3.1.7 元代书法
109
3.1.8 明代书法
110
3.1.9 清代书法
111
3.2 书法的分类
111
3.2.1 篆书
112
3.2.2 隶书
112
3.2.3 草书
113
3.2.4 行书
113
3.2.5 楷书
114
3.3 精品鉴赏
114
VI 艺术品鉴赏(下)
第四章
金银器鉴赏
4.1 金银器的产生和发展 148
4.1.1 什么是金银器 148
4.1.2 商周时期的金银器 148
4.1.3 春秋战国时期的金银器 149
4.1.4 秦汉时期的金银器 149
4.1.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银器 150
4.1.6 隋唐金银器 151
4.1.7 宋元金银器 151
4.1.8 明清金银器 153
4.2 金银器的一般鉴定方法 154
4.2.1 根据铭文 154
4.2.2 根据造型 154
4.2.3 根据纹饰 155
4.2.4 根据工艺 155
4.3 金银器的作伪 156
4.4 精品鉴赏 157
第五章
杂项鉴赏
参考文献 187
后 记 189
1.1.5.2 唐代陶瓷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谓已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
瓷的分野,在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于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
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的配方发展成熟,火烧温度
也能达到1 000℃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
开始于南北朝时期“南青北白”瓷业布局,到唐代形成较为明显而固定的局面。从
北朝到唐代这一阶段,我国古代制瓷艺术逐步形成了青釉和白釉两个大的系统,它们在
后世分别沿着不同的方面各自发展。
浙江越窑是我国青瓷的主要产地,它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一色青翠莹润。
前期越窑大体延续南朝作风,胎质灰白而疏松,釉色青黄易剥落,器物种类不多,
造型变化也少,在北方上层社会,地位不及白瓷。越窑的繁盛主要在晚唐和五代,后期
产品胎色虽然仍是灰白色的,但胎体细腻致密,造型大多规范工整,器物大多通体施釉,
釉面可以相当匀净莹润,只是呈黄或绿,还不大稳定。器型种类很多,几乎应有尽有,
并受外来文化的显著影响,以双龙耳壶、扁壶、凤头壶等为其特色。器物已能够做得十
分轻薄,不少器型颇多变化,或仿花形,或做出波折、菱角,清新绰约。此时的器物虽
以素面为多,但也有划花、印花、镂空、捏塑、堆贴和釉下褐彩等装饰。
白瓷(见图1-4)的真正成熟期是在唐代,特别是在唐代中晚期,它已成为一个独
立体系,与青瓷分庭抗礼。当时北方烧造白瓷的区域非常广泛,以河北邢窑最为突出。
它与南方越州出产的青瓷交相辉映,形成唐代陶
瓷业的两大主流。唐代陆羽在他的《茶经》中用
“类银”“类雪”来形容邢窑白瓷的釉色,其胎、
其釉的白度相当成熟。邢窑白瓷在烧成技术上也
比较高超,从现有实物来看,没有变形、歪塌等
缺陷,制作工艺精细、造型端正,不失为一代名
窑对产品要求之严格。邢窑白瓷除以色白见长
外,它的另一个特点是朴素少饰,匠师的艺术表
现多施于造型之中,器型简洁、质朴、端庄而大
气。它所构成的器皿容量大、重心稳、使用方便。
这一时期最具特点的器皿是执壶,据考证应该是
由前代的鸡头壶演变而来,是一种酒具,唐人称
之为“注子”。此外,黄河流域瓷窑都多烧白瓷,
IMG_20160623_0007_唐白. 看..如河南、山西和陕西等地区都以烧白瓷为主。
瓷片堆积如丘。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
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
“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
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型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
盘等为主。
汝窑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其釉色,如雨
过天晴,温润古朴,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
稀疏氧泡,在阳光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
目的美感、莹润如堆脂的质感。
中华上下文明五千年,造就了中国种类丰富而又数量众多的艺术品,它们是人类宝
贵的文化遗产,历经千年,经过了无数岁月的洗礼流传至今。每一件艺术品都是一个鲜
活的生命、一段珍贵的记忆。我们能从这些艺术品中看到十分生动的历史,以及历史上
的人情事态。它们不只是艺术品,还有着更加深厚的内涵,向人们传达出多方面的信息,
是立体的、形象的历史,是当时社会的缩影,积淀了文明民族的传统与精神,值得我们
去欣赏和感悟。
所谓“乱世藏金,盛世收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文明已经不能完
全满足人们对生活的需要,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消费需求正日益高涨,文化艺术产业正
成为知本经济时代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权威部门统计,目前我国艺术品收藏爱
好者和投资者已达 7 000万人,年交易额近200亿元,参与人员和成交额还在以每年
10%~20%的速度递增,艺术品投资正成为与房地产投资、证券投资并驾齐驱的三大
投资方式之一,成为经济投资界的一大热点。艺术品投资市场持续升温,使越来越多的
机构和个人开始关注艺术品的投资和收藏,而对于投资者和收藏家而言,如何提高辨别
真伪能力,选取艺术品和如何让持有的艺术品升值,也就是艺术品的鉴赏和经营管理已
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书将艺术品分为陶瓷、绘画、书法、金银器四大类,详细梳理了中国古代的艺术
品,并在每一类的最后选取出此类别艺术品的经典代表,以实例的方式进行具体的鉴赏,
让每一种艺术品的特色在娓娓道来的文字中和精美图片的衬托下,显得引人注目。同时,
本书是为普及艺术品鉴赏知识而作,写作要求简明易懂,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
强等特点。所编各类艺术品重在其历史发展演变、鉴赏方法、鉴定真伪方法等。
艺术品鉴赏是一件雅事,有条件能够成为艺术品收藏家、鉴赏家自然很好,若没有
条件,也不妨碍我们了解艺术品,增加艺术品鉴赏的知识。若此书能在这些方面对喜欢
艺术品收藏和鉴赏的朋友有所帮助,那也就可以满足了。
说实话,拿到这本《艺术品鉴赏(下)》的时候,我其实有点担心它会不会太学术化,读起来会枯燥乏味,毕竟“鉴赏”这两个字听起来就自带一种高冷的距离感。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接地气,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腔调。作者似乎是一个非常懂得如何与读者交流的“老朋友”,他总是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语言来描述那些看似深奥的艺术概念。比如,在分析印象派的光影处理时,他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颜料在画布上的堆叠比作阳光下空气的震颤,让人一下子就能抓住那种视觉上的微妙变化。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对当代艺术的涉猎也非常广。我一直觉得现代和当代艺术门槛很高,难以捉摸,但书中对后现代主义、极简主义等流派的解读,简直是“化繁为简”的典范。他没有回避当代艺术的争议性,反而鼓励读者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作品背后的观念和表达,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好看”或“不好看”的初级阶段。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充满启发的对话,它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导你去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其开放性和多义性嘛。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原本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侧重于欧洲古典艺术的延续性讲解,但翻开后才发现,它对全球艺术史脉络的梳理,尤其是在非西方艺术影响这一块的着墨,非常到位。例如,书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日本浮世绘对十九世纪末法国绘画产生的颠覆性冲击,那种跨文化的艺术对话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没有将艺术史视为一条单向的、由西方向外辐射的线索,而是展现了一个复杂交织的网络。我尤其欣赏它对“材料”本身的重视。很多艺术鉴赏的书籍往往只关注主题和形式,但这本却花了大量篇幅来讨论不同媒介的特性——从油画颜料的化学变化到雕塑材料的物理限制,再到装置艺术的空间介入感。这种对“物质性”的关注,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艺术品的物质基础的认识。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上了一堂关于“万物皆可艺术”的哲学课。如果说以前我看艺术作品,更多是在看“它是什么”,那么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它是如何成为这样的”,以及“它为什么选择用这种方式存在”。这种视角转换,无疑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评分坦白讲,我之前也翻阅过不少鉴赏类的书籍,很多都是走马观花,图多字少,或者就是纯粹的理论堆砌。但这本《艺术品鉴赏(下)》的编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对“语境”的强调,每一个作品的呈现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被严谨地放置在它诞生的社会氛围中。举个例子,书中在分析浪漫主义的宏大叙事时,会穿插引用那个时代重要的政治宣言和文学作品的片段,让人瞬间就能理解艺术家胸中的那股“反叛”或“崇高”的情绪从何而来。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得艺术鉴赏不再是孤立的视觉活动,而是一种全面的文化理解。另一个让我拍案叫绝的设计是,它在关键的转折点设置了“对比鉴赏”单元。比如,它会并置一幅巴洛克时期的戏剧性作品和一幅新古典主义的冷静之作,然后引导读者从构图、光线、情感表达三个维度去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通过这种并列的方式,不同流派的核心特征和审美取向就被剥离得一清二楚,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辨识度和记忆点。这种主动引导思考的教学方式,远比被动接受信息要有效得多。
评分哇,这本书简直是艺术爱好者们的天堂!我前段时间刚入手了这本《艺术品鉴赏(下)》,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首先,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非常精美,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抱着一个宝藏。内页的纸张质量也非常好,印刷的图片色彩饱满、细节清晰,即便是那些复杂的画作纹理也能看得一清二楚。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时,那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作者显然对这个时期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他不仅仅是罗列作品和艺术家的生平,而是将艺术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和哲学背景下进行剖析。比如,在讲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他没有落入俗套地去分析那个著名的微笑,而是探讨了那个时代人文主义思潮对肖像画风格转变的深远影响,这一点让我茅塞顿开,感觉自己对这幅画的理解瞬间提升了一个层次。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当时艺术家的手稿和研究笔记的片段,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能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艺术创作背后的心路历程。这本书的逻辑结构安排得也十分合理,从基础的媒介和技巧讲起,逐步过渡到不同艺术流派的对比分析,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让人一头扎进去就完全忘记了时间。对于想要系统提升自己艺术鉴赏能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细节处理简直是细节控的福音。我注意到,书中的注释系统非常完善,每一个专业术语或者历史典故,都有详尽的脚注解释,既保证了正文阅读的流畅性,又不至于让好奇心强的读者感到信息匮乏。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在介绍某些难以理解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时,作者没有选择用过于晦涩的语言去“解释”它,而是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提问清单”。这个清单教会我如何提问:“艺术家是否在探讨运动?”,“这件作品是否在挑战‘艺术品’的传统定义?”等等。这简直是打开了通往抽象艺术世界的一把万能钥匙。它教会我的不是“答案”,而是“提问的方法”。此外,这本书的后记部分也很有意思,作者谦逊地总结了自己在撰写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取舍,这让我感觉作者的专业性背后,是深深的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读者的尊重。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个陪伴你逐步成长的艺术向导。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看世界的角度都变得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