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文年度佳作2017

中国杂文年度佳作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耿立,和庄 著
图书标签:
  • 杂文
  • 年度佳作
  • 2017
  • 文学评论
  • 散文
  • 随笔
  • 中国文学
  • 文化
  • 时事评论
  • 非虚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1034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338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314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2017年度佳作精选!名编名家名篇荟萃!共筑文学年度盛宴!

本套选编由孟繁华、贺绍俊、李朝全、耿立等诸名家编选,从全国数百种文学报刊当年发表的千万字的代表作品中精选出部分精华篇目,向大众读者呈现中国年度文学创作的成绩,公正客观地推选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年度作品。其中不乏王安忆、梁晓声、张炜、李敬泽、叶永烈、周晓枫、苏童、双雪涛等名家之作。通过这些作品反映出2017年度中国文学领域的风貌和突破,让读者感受到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变化。共同铸造2017年度文学盛宴。

《我教孩子读古诗》十年砍柴

《大学生都变成手机党是一种悲哀》梁晓声

《不完全是尾气》杨文丰

《来自心灵的全部深度》冯积岐

《风子·疯子——读杨凝式《韭花帖》》诸荣会

《继承传统文化先要懂“礼敬” 》刘梦溪

《清官刘光第》刘诚龙

《谈 旧》程光炜

内容简介

《中国杂文年度佳作2017》精选2017年全国各地报刊的杂文佳作,广泛地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和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不乏如梁晓声、杨文丰、十年砍柴、六神磊磊等名家之作。这些作品或议论社会热点,或评论国家政策,大至整个世界,小至社区街道,坦率地表达个人思想,淋漓尽致地宣泄内心感受,真实地评价所见所闻。本书从中国2017年度杂文创作的诸多作品中,选择*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的杂文佳作,可谓字字珠玑,篇篇华章,能够充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作者简介

耿立,本名石耿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教授。

2014年第五期《北京文学》封面人物,获《人民日报》与中国作协“美丽中国”奖;作品获第四届在场主义散文奖、第六届老舍散文奖、《中国作家》第二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山东省第二届泰山文艺奖;散文集入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和国内多家quan威选本选载。

《缅想的灵地》列《北京文学》评选“2010年中国当代文学*新作品排行榜”,《悲哉,上将军》列《北京文学》评选“2009年中国当代文学*新作品排行榜”,散文多次名列中国散文排行榜前列。

曾出版《遮蔽与记忆》《无法湮灭的悲怆》《藏在草间》《青苍》《新艺术散文概论》等十余本散文集。


目录

目录

郭嵩焘:说真话的孤独者啸 马 / 001

美国:“笨人”建立的工匠国家段宇宏 / 004

“一根筋”的日本匠人唐辛子 / 008

宽裕时代里的蝜蝂李惠男 / 011

清末“新政”的夭折许家祥 / 013

望远镜风波燕 楠 / 016

不完全是尾气杨文丰 / 019

造屋不如树人黄慧祯 / 030

不会表功郭庆晨 / 032

来自心灵的全部深度冯积岐 / 034

风子·疯子

——读杨凝式《韭花帖》诸荣会 / 038

半俗半雅的生活王太生 / 044

让灵魂跟上李伟明 / 046

“蟋蟀宰相”贾似道晏建怀 / 048

清官刘光第刘诚龙 / 051

修身远害李业成 / 054

刺贪劝廉的《红楼梦》孙 毅 / 056

煎得痛快熬得过瘾米丽宏 / 058

姓名文化: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顾 土 / 060

爱因斯坦为何放弃德国国籍安立志 / 068

谈 旧程光炜 / 074

“骗子比儿女还亲”的荒诞与讽喻张培元 / 077

继承传统文化先要懂“礼敬” 刘梦溪 / 079

恩遇信义与信义赢恩芳 薇 / 081

沈宰相的一封家书陆春祥 / 083

“没意思”才真“够意思” 司马心 / 087

乌托邦,不仅仅是想象刘 畅 / 089

传媒巨头交出的最笨答卷张军霞 / 092

苍耳2017 年杂文一组苍 耳 / 094

我教孩子读古诗十年砍柴 / 102

粉墨展倾城刘 洁 / 107

“首先,你必须自己珍惜生命” 鄢烈山 / 116

监管要跟上“假药广告表演艺术家”的套路佘宗明 / 119

警惕“假乡贤”变身“新村霸” 王井怀 胡靖国 / 121

老字号价值在老,出路在新李 慧 / 123

对“无用”书法秉持一颗平常心练洪洋 / 125

耐烦有恒陆春祥 / 127

走向世界不要靠拢世界杜方绥 / 130

学会文明观赏朱昌俊 / 133

心有理想,便有花儿绽放张 博 / 135

实诚的老百姓和吝啬的奖励李晓鹏 / 137

艺术不能总在“神坛”上毛建国 / 139

慎防“白开水效应” 司徒伟智 / 141

大学生都变成手机党是一种悲哀梁晓声 / 143

卸下虚名的包袱李锦涛 / 145

让每个角落都干干净净凌焕新 / 147

舰队也能越过山岭何冠军 / 149

保护方言是对多元文化的尊重朱昌俊 / 151

走出国门,不惹麻烦也是一门学问陈进红 / 153

知足须忍痒程学武 / 155

可爱与可怕全在自己赵荣霞 / 157

......

谈谈“创意味” 周舒艺 / 244

博物馆要努力成为“民众的大学” 耿银平 / 246

让渐冻人活在温暖的阳光中秦 川 / 248

见义勇为就是要用重奖来撑腰毛建国 / 250

如果写作业也要“拼爹” 熊丙奇 / 252

该让外卖小哥慢下来了杨达卿 / 254

院士风范,光风霁月夏振彬 / 256

保护野生动物,光靠严罚还不够项向荣 / 258

打击你的力量就是你的力量高 伟 / 260


前言/序言

先生在场

耿 立

文字是在场的方式和确证,我指的是有温度、有实证、不扭曲、敢抗争的文字,

这样的文字不使苦痛失重,不做权力的仆役和皂隶,不虚张声势。

但文字的在场是难的,因为在场是坚持、风骨、独立不迁,是趋炎附势的反面,

坚持与风骨的对立是围剿、是诬陷、是坎凛,也可是无尽的磨难。

我敬佩鲁迅,是他的风骨与立场只能选择在场,先生曾说“无尽的远方,

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是先生内在的良知和文字的良知。我想到了黑塞,

他曾这样说,作家有一把尺,这把尺就是良心,“作家的良心是作家必须遵守的

唯一法则,规避这个法则会有害于他及他的创作”。正是这种保有的正义感和作

为人的良心,在“一战”到来之时,让黑塞不能沉默,他在多国报刊发表许多政

论、公开信和呼吁:制止战争!战争爆发的当年,黑塞就在《新苏黎世报》上发

表了《朋友们,别唱这种调子!》的反战文章。黑塞借用席勒《欢乐颂》的名句

来反对“极端爱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提出“爱高于恨,理解高于对立,和

平高于战争”。黑塞因反战而贾祸。除了两个朋友敢站出来公开支持黑塞,其他

朋友纷纷与之断交,背离他,甚至攻击他。一时间“叛徒”的帽子向黑塞飞来,

诽谤的匿名信、恐吓信也纷至沓来。骂他是“卖国贼”,是“没有祖国的家伙”,

是“信念流氓”。出版商也中断了与他的合作,黑塞开始被窃听,被监视,被侦

查。黑塞虽有幸躲避了前线开战的霰弹,却被文字密织的炮火击得遍体鳞伤。

后来的黑塞成了一个“穷困潦倒的小文人”,根据他在给一个朋友信里的描

述,他一身旧西服穿得边都起了毛,秋天到时只能从树林里找些栗子果腹。就因

为他说出了对这场灾难的认识,呼吁有识者不要宣扬仇恨、传播谎言、颂扬这场

人为的灾难。

是的,在苦难面前,在场与缺席是恒定作家良知的唯一的标尺,在场,也是

立场。我知道,鲁迅真的成为鲁迅,不仅仅是《狂人日记》《阿Q 正传》,更

是他放弃小说而出手的《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在一次次流血的

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先生一次次的在场。

在民众和志士的热血洒下的时候,在一个个的暗夜到来的时候,他与乖巧和

中庸告别。

不是每个人都选择了“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不是每个人在人与文岔道口选择了横站;当“智识阶级”被政治的金钱所收买成

了帮凶,当义士的鲜血去蘸了馒头,当上流的“恶趣”肆意覆盖凄惨的民众的血。

这时,先生选择了在场。

苏珊·桑塔格说:作家的首要职责不是发表意见,而是讲出真相……以及拒

绝成为谎言和假话的同谋。文学是一座细微差别和相反意见的屋子,而不是简化

的声音的屋子。作家的职责是使人们不轻易听信于精神抢掠者。作家的职责是让

我们看到世界本来的样子,充满各种不同的要求、区域和经验。

作家的职责是描绘各种现实:各种恶臭的现实、各种狂喜的现实。

……

是的,作为散文或者杂文(其实这是有别于周作人所谓美文式散文的别种散

文)写作者的鲁迅,始终是一个在场者的形象,在场的鲁迅是与一切的暗黑者不

签订合约、不依附权力,而是独自地呈现的鲁迅。

这是一头倔犟的牛、孺子的牛,很多的智识者和当权者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因为这只孤勇的牛,是一只长啸的夜枭,是打鬼的钟馗。

因为在场,所以鲁迅;因为鲁迅,所以在场!

2017 年11 月初 珠海



中国杂文年度佳作2017 一部集结时代之声,洞察生活万象的杂文盛宴 《中国杂文年度佳作2017》是一本精心遴选、汇集了2017年度中国文坛上一批最富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力的杂文作品的文集。它并非一份简单的年度回顾,更是一次深入社会肌理、抵达个体心灵的阅读探索。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精炼的语言和多元的视角,捕捉了2017年中国社会发展的脉搏,反映了当下人们关注的热点,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体的思索。 内容精选,洞见时代脉络 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均经过严谨的筛选和评审,力求从数量庞大的杂文作品中,提炼出最具代表性和艺术价值的篇章。这些作品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的作家,他们的笔触或犀利,或温婉,或幽默,或沉郁,但无一例外地都展现了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刻反思。 在2017年,中国社会经历了诸多变化,从经济发展的宏大叙事,到乡村振兴的务实推进;从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到文化传承的古今对话;从城市生活的熙熙攘攘,到个体情感的细微波动……本书的作者们以杂文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将这些宏观与微观的时代印记,化为一篇篇引人入胜的文字。 例如,一些文章可能关注当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挑战与机遇,探讨新常态下的发展逻辑,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变化。作者们或许会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出发,描写他们在经济浪潮中的挣扎与奋斗,他们的希望与失落,他们的困惑与觉醒。这些细腻的笔触,能够让读者在宏大的经济数据背后,感受到鲜活的个体生命力。 又比如,面对日益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一些文章可能聚焦城市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房价压力,以及城乡差距的演变。作者们可能会在描绘城市繁华的同时,不忘审视其背后隐藏的冷峻现实,或通过对城市记忆的追溯,唤醒读者对历史与根脉的思考。 与此同时,本书也一定收录了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文章。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如何让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是许多文化学者和作家关注的焦点。本书中的相关作品,或许会从某个具体的文化现象入手,如传统节日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古籍经典的新解读等,提出独到的见解。 此外,本书不会回避那些触及社会热点和争议性话题的文章。杂文的魅力在于其自由的表达和独立的思考,在2017年,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引起广泛讨论的事件和现象,本书的作者们以其勇气和智慧,对这些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或揭示问题的本质,或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他们的文字,可能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对人性弱点的拷问,对价值观念的追寻。 艺术手法,展现杂文魅力 《中国杂文年度佳作2017》不仅仅是一本思想的宝库,更是一本艺术的集锦。杂文的艺术性体现在其语言的锤炼、结构的巧妙、情感的真挚以及思想的穿透力。本书的作者们,都在这些方面展现了极高的水准。 你可以期待在这里读到语言精炼、富于表现力的文章。作者们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将复杂的情感生动化。他们的文字,或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或如利剑出鞘,直击要害;或如清风明月,沁人心脾。篇章的长度也恰到好处,既能充分展开论述,又不失杂文的紧凑与灵动。 在结构上,本书的作者们展现了多样化的技巧。有的文章开篇便切入主题,引人入胜;有的则层层深入,步步为营;有的则汪洋恣肆,信笔挥洒,但总能在看似散漫的叙述中找到内在的逻辑线索。巧妙的结构安排,能够有效地引导读者的阅读兴趣,加深其对内容的理解。 情感的真挚是杂文打动人心的关键。本书的作者们,无论是对社会现实的忧思,还是对个体命运的关怀,亦或是对生活的热爱,都饱含着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让他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温度。 更重要的是,本书的作者们拥有穿透表象、直抵本质的思想力量。他们不满足于对现象的简单描述,而是善于从细微之处洞察大局,从个体经验中提炼普遍性的真理。他们的文字,往往能够启发读者独立思考,挑战固有的观念,从而获得新的认知和启示。 多元视角,丰富阅读体验 《中国杂文年度佳作2017》的价值还在于其多元的视角。本书的作者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职业背景,拥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禀赋。这种多元性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视角更加开阔。 你可能会读到来自名家大家的力作,他们的文章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阅历,言谈之间,洞察深刻,意蕴悠长。 同时,你也会发现新生代写作人的身影,他们以更贴近当下生活的视角,更鲜活的语言,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思考与感受。他们的文字,可能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对未来的憧憬。 此外,本书的作者中,既有深耕理论的学者,他们的文章逻辑严谨,分析透彻,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也有身处一线的普通人,他们的文字朴实而真诚,记录着真实的生命体验,更显接地气。 这种多元化的呈现,使得《中国杂文年度佳作2017》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无论你是希望了解社会发展的深度观察,还是渴望获得心灵的慰藉与启迪,抑或是仅仅想在一篇篇优美的文字中获得精神的享受,本书都能提供给你。 阅读意义,连接过去与未来 《中国杂文年度佳作2017》不仅仅是一本好看的书,更是一份有意义的阅读。它为你提供了一个认识2017年中国社会、理解当下中国人精神面貌的窗口。通过阅读这些杂文,你可以: 洞悉时代变迁: 感受中国在2017年所经历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深刻变化,理解这些变化对个体生活的影响。 反思现实困境: 面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引发独立的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 提升人文素养: 在精炼优美的文字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汉语的魅力,学习作者的思维方式。 获得情感共鸣: 在作者的叙述中,找到与自己相似的经历和情感,获得理解与慰藉。 激发人文关怀: 关注社会,关心他人,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世界。 本书是一份沉甸甸的时代馈赠,是一次涤荡心灵的文字之旅。它邀请你一同走进2017年的中国,去聆听那些最真实、最深刻、最有力量的声音。翻开《中国杂文年度佳作2017》,你将发现,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把钥匙,能够开启你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可能。它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伴随你,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温暖的心灵。

用户评价

评分

今年的这份《中国杂文年度佳作》读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文字的力量,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我记得其中有几篇文章,作者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用最朴素、最真挚的语言,描绘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却又能在这些细节中折射出时代的光辉与阴影。比如有一篇写疫情期间小区的日常,作者捕捉到了邻里间互助的温暖,也刻画了那些因为疫情而产生的微妙隔阂,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性的洞察。读到那篇关于乡村教育的文章,我更是感同身受,作者回忆起自己的求学经历,那些简陋的教室,那些辛勤付出的老师,无不勾勒出那个年代的艰辛与希望。文章的结尾,作者并没有给出什么宏大的结论,只是留下了一个淡淡的问号,引人深思,让人久久不能平静。还有一篇关于城市变迁的文章,我仿佛看到了熟悉的街道在记忆中逐渐模糊,又在文字中重新鲜活起来,作者对家乡深沉的眷恋,让我这个常年在外的人,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乡愁。整体来说,这本书的佳作,更像是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所处的时代,映照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让我们在阅读中找到共鸣,也在共鸣中获得力量。

评分

今年的《中国杂文年度佳作》给我带来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智识体验。有几篇文章,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着实令我惊叹。一篇关于历史事件的重读,作者并没有遵循传统的史学解读,而是另辟蹊径,从当代的视角出发,对一些已被定论的事件提出了新的疑问和解读,这种颠覆性的思考,让我对历史的认知产生了一次重要的刷新。还有一篇关于文化传承的探讨,作者以犀利的语言,剖析了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取舍与流失,其提出的观点,既有高度,又有深度,直指问题的核心,让我对我们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此外,一篇关于科学与人文结合的文章,作者巧妙地将科学的严谨性与人文的关怀相结合,探讨了科技发展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这种跨界的融合,展现了作者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视角,令人受益匪浅。整本书,都充满了启迪性的思想光芒,让我得以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智识上的满足感。

评分

翻开这本《中国杂文年度佳作》,最先吸引我的,是那些充满个性和生命力的文字,它们带着作者独特的印记,鲜活地跳跃在纸页上。有几篇文章,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个老友在畅谈,那种亲切与随性,让人欲罢不能。一篇关于童年回忆的文章,作者的叙述充满了画面感,那些玩泥巴、捉迷藏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那些纯真的快乐,那些懵懂的忧伤,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读到那些关于旧物件的描写,我仿佛也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另一篇关于旅行中偶遇的陌生人的故事,作者没有刻意去渲染戏剧性,而是用一种平实的语言,记录下了那段短暂的交集,以及交集中流露出的善意与温暖,这让我相信,即使在匆忙的旅途中,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也可以如此美好。还有一篇关于日常小确幸的感悟,作者将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比如一杯咖啡的香醇,或者一次意外的惊喜,都写得充满情趣,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极具感染力,让我觉得自己也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小确幸。总的来说,这本书中的佳作,就像是一场场生动而真诚的对话,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生命力,也感受到了生活中最真实的美好。

评分

这本《中国杂文年度佳作》给我最深的印象,是那些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与深刻反思。有几篇文章,可以说是有着“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艺术效果。一篇探讨人工智能对人类思维冲击的文章,其逻辑严谨,论证有力,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赞美科技的进步,而是深刻地剖析了其中潜藏的危机,比如我们是否会因为过度依赖而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前瞻性的思考,让我不得不警醒。另一篇关于消费主义的文章,则用辛辣的笔触,揭示了现代社会中许多人被物质欲望所裹挟的生存状态,作者的批判充满了力量,也让我审视自己是否被卷入这场无休止的“追逐”。还有一篇关于信息茧房的分析,精准地指出了社交媒体时代,个体信息获取的局限性,以及由此带来的认知固化,读罢不禁让人审视自己的信息来源和观点形成过程。整本书,我都感觉作者们在用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情怀,去关注时代,去叩问人性,他们的文字,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对社会肌体的有力诊断,是对当下生存状态的深刻追问。

评分

读完今年的《中国杂文年度佳作》,我最大的感受是文字的温度和细腻。有几篇文章,仿佛一股清泉,缓缓流淌在心间,洗涤着浮躁的思绪。我尤其喜欢其中几篇关于生活琐事的描绘,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将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比如清晨的阳光洒在窗台上,或者雨滴敲打玻璃的声音,都写得富有诗意和哲理。其中一篇关于“慢生活”的文章,作者并没有空谈理论,而是通过分享自己种植花草、阅读书籍的日常,展现了一种回归本真的生活态度,这种娓娓道来的叙述,让人感到一种久违的宁静。另一篇关于家庭情感的文章,作者用深情的笔墨,描绘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际沟通,那些细微的关怀,那些不曾言说的爱,都在文字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读到动情处,我禁不住湿了眼眶。还有一篇关于旅行经历的随笔,作者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为一体,没有刻意的煽情,却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意境,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总的来说,这本书中的佳作,更像是一位位知心好友,在耳边轻轻诉说,传递着温暖,抚慰着心灵。

评分

hao

评分

hao

评分

hao

评分

hao

评分

hao

评分

hao

评分

hao

评分

hao

评分

hao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